新时代省属高校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2023-11-10刘修容刘修艳
刘修容 , 刘修艳
(1.重庆对外经贸学院,重庆 401520;2.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广西 来宾 546100)
乡村振兴是当前全国人民共同的期许,也是党和国家共同的奋斗目标。省属高校的教育教学发展与当地经济建设息息相关,高校的教育教学应考虑当地乡村振兴的实际意义,义不容辞地肩负起责任。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提到,高校应“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筹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发挥科研育人、实践育人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高质量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提升乡村振兴创新人才培养能力。”[1]省属高校必须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坚定原则,将促进乡村振兴作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提高乡村振兴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结合度。立足国家乡村振兴发展目标,依托高校教学教育平台载体,探索省属高校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独特优势和可行性路径。
1 省属高校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使命
梁漱溟在《乡村建设理论》中提到:“社会是以乡村为基础,并以乡村为主体的;所有文化,多半是从乡村而来,又为乡村而设……法制、礼俗、工商业等莫不如是。”[2]当前,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一环,赋予了不同主体众多的新挑战,主要是为了促进我国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助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代化。省属高校作为享受地方财政拨款的重要对象,是高校中最为了解所属地乡村历史与现状的主体,高校的核心任务是培养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和构建推动所属地教育发展的高质量体系。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之下,省属高校必定积极响应振兴“三农”的时代战略,深入了解乡村振兴的建设蓝图,充分发挥自身在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各方面的应有价值。
1.2 高等学校职能的价值定向
高等学校除了立德树人、传播知识的教育职责外,还有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人才培养的三大重要社会职能。乡村振兴强调以农民为主体,坚持五个发展的总要求。乡村振兴工作的深入推进迫切需要创新型人才,而高等学校尤其是省属高校在人才培养及输入、“三农”问题的研究与经济产业的振兴上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平台。乡村振兴与省属高校职能双向融合发展,相互交叉、相互促进,更好地发挥了新时代高校的职能作用。
1.3 省属高校现实发展的契机
“高校的发展不仅依赖并受制于政府的政策支持与社会发展水平,同时也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因此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对农村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3]省属高校的自身发展应根据新时代背景进行调整,乡村振兴的战略规划在一定程度上给省属高校自身发展带来了转型良机。省属高校不能顽固自封,或是脱离时代背景独立运行,要增强省属高校的发展生命力和实力,应该因时制宜地根据乡村振兴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立教育管理体制,利用专业优势展开科学研究等。这样不仅可以让省属高校在乡村振兴中羽翼渐丰,也能助推省属高校更好地服务本地乡村振兴计划。
2 省属高校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逻辑旨归
2.1 乡村产业兴旺与专业型人才培养的耦合性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生产多样化与收成效益化是乡村振兴推进的起点。邓红在研究社区教育推动乡村振兴时提出,农村基层组织的建设需要大量有文化、懂农业、爱农村的人才[4]。乡村需利用地理优势、人才优势和产业优势,凭借科技研发与技术创新,加速产业兴旺,这与省属高校专业开设、产教融合、搭建实习基地及校企合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将产业兴旺的内在价值与高校定向人才专业能力的培养相融合,创造二者合并发展的可能性。
2.2 乡村生态宜居与意识重塑及落地的可能性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需重视良好乡村生态的恢复与构建。目前,我国乡村不管是干部还是人民,对于生态宜居的理念都比较薄弱,在人居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完善方面的保障还存在一定的落后性和艰巨性。省属高校应该利用学生所具有的专业生态理论知识,传播良好生态理念,美化乡村人居环境,号召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来绘制新时代乡村生态美好生活画卷。
2.3 乡村乡风文明与省属高校立德树人的一致性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乡村乡风文明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最持久、最深沉、最有力量的部分。抓乡村振兴,不能只看产业与人居生态,还需要提高乡村文化水平和意识。省属高校有形势政策与法律法规等相关课程,对于社会公序良知和文明礼仪以及本地的地方民俗文化有足够的了解,二者结合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为乡风文明带来新的改变。
2.4 乡村治理有效与人才输出的同步性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和社会协同各方面都需要有主体参与质量督导,这是乡村振兴发展的保障。当前乡村领导干部的年龄偏大化,干部能力偏保守化,在治理有效这一工作环节中需要引进年轻队伍,运用现代化的理念和方式来加强乡村治理。高校人才培养能很好地衔接这一需求,同时也能帮助新时代大学生找到合适的职业定位。
2.5 乡村生活富裕与省属高校效能的多元性
乡村富裕是乡村振兴的主要目的。农业产业好,农民收益高,让农民成为幸福有地位的职业,乡村富裕给予了巨大的内生动力。省属高校不管是管理体制、人才培养,还是教师队伍,都能为乡村富裕提供有效的结构层、价值层和功能层的帮助,这正是省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多样价值所在。
3 省属高校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可行性路径
3.1 构建精准育人体系,促进学科转型
“人才兴则乡村兴,乡村兴则国家兴。”[5]新时代高校的更新发展是大势所趋,不管是独立院校转设还是省属高校自我革新,都是新的发展局面。面对乡村振兴对于高校的新需求,高校内部进行育人管理体制的调整要有针对性、准确性和效率性。设立院校乡村振兴管理发展部门,颁布助力乡村振兴的文件,尤其要开设与乡村振兴相关的新型特色专业,实现学科的相符性和专业性,促进与乡村振兴相关课程的科学转型与创新。
3.2 发挥专业优势,构建文化传播机制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乡村文化振兴和生态振兴是重点工作。省属高校可利用好生物学、传播学、影视传媒等相关专业的优势,促进乡村文化建设和生态保护。形成乡村振兴文化传播小组,开展生态环境理念宣讲活动,营造人文艺术环境。推广美学艺术,带领乡村居民挖掘传承本土文化资源,普及新时代党政国家方针、社会家庭个人道德与礼仪,让省属高校学生利用专业知识与技能弘扬乡村文化,做到文化传承与传播并进。
3.3 明晰价值理念,建设专项人才队伍
省属高校在乡村振兴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应清晰明确自我的使命与责任,认识到高校发展与地方经济的发展紧密相关。高校应树立根植乡村、发展乡村、富饶乡村的意识,成立一支研究乡村振兴的教师队伍,引领学生端正就业创业的态度,树立为人民、为国家服务的价值观。根据本地乡村振兴发展的规划,梳理不同层次高校、不同专业的优势,培养地方需要的科技组织和干部技术人才,设立服务乡村振兴的明确岗位,保障当地乡村振兴人才的良性输入和流动。
3.4 运用数字技术,优化乡村创业环境
省属高校有着最贴近当地历史和现实的各类图书资料,具备践行地方经济和本土文化发展的研究能力。此外,“发展‘数字农业’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是增进农村民生福祉的重要举措。”[6]高校可借助信息平台调查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存在的困境,广泛运用“互联网+”对乡村人才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结合本地实际现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助力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7]。
3.5 开展定点帮扶,打造核心服务区
省属高校在本地乡村振兴宏大远景中如何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和责任担当,即可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个方面进行定点对接。不同性质、不同办学规模的高校需先找到最适合高校扶持的板块,再展开不同程度、不同阶段的定点帮扶工作[8]。如在产业振兴板块,不仅要帮助地方创建龙头产业,也要有大众产业,助力地方产业实现共同发展。此外,还需要在本地乡村打造相应核心服务区,形成高校服务线,保证高校和地方发展的双向互动、双边落地[9]。
3.6 多校协同联动,建立高校助力共同体
省属高校作为当地高校重要且庞大的群体,作为地方经济拨款的“共同人”,其本身对于当地经济发展、人才发展和乡村振兴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0]。如果这些省属高校在乡村振兴的帮助计划中能够实现多校协同联动,那么这支新兴蓬勃的队伍一定会给地方乡村振兴发展输入新血液。各大专科院校在与地方进行产教融合时,就可以相互之间交流经验、互补各自的功能缺陷。本科院校在进行乡村振兴项目时,也可以实现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尤其是在科研信息和技术能力方面的互相学习,各校各专业的跨学科交流和沟通也有助于产生新的观念。高校之间为实现本地乡村振兴这个共同目标,共同制定资助计划,多方协同联动,建立实现地方乡村振兴的高校助力共同体。
3.7 贯通内部结构,激发乡村自我内生力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仅需要乡村外力的支持与鞭策,更需要乡村自我主动性的觉醒和践行[11]。省属高校是教授专家人才汇聚之地,也是青年人才荟萃的地方,他们有能力、有朝气、有条件为乡村人民进行自我意识重建。通过解读乡村振兴的政策文件,了解本地乡村振兴的问题现状,贯通乡村振兴上下部门结构,深入乡村内部开展不同形式的理论宣讲,举办活动让村民互相探讨,在互动交流中唤起乡民的内心自觉,完成乡村振兴的人民意识的中枢工作。
3.8 完善保障政策,强化督导过程
制度保障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各项活动的开展如果没有机制保驾护航,则很难取得显著成效。地方省属高校在促进本地乡村振兴时,也应该有自己的制度要求作为支撑[12]。在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应该制定乡村振兴工作的人才选拔制度,明晰选拔标准,科学合理构建人员奖励机制,尤其是对于服务乡村振兴这一工作的经费保障要稳定。同时,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督机制,强化省属高校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督导过程,制定监督和风险解决措施。
4 结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缩小我国当前农村和城市发展差距、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举措,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推进,可以看出乡村振兴对省属高校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课题和新使命。探讨省属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可行性路径,不仅有利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也是完善当代治理结构的新局之策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与此同时,为新时代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指引了明确方向,以期我国省属高校能真正培育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卓越人才队伍,以此不断推进我国乡村振兴的建设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