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拔的形制艺术特征与民俗文化内涵
2023-11-09张媛媛张竞琼
张媛媛, 张竞琼
(江南大学 设计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鞋拔,民间方言又称之为“鞋拔子”“鞋斗子”“鞋溜子”等,是一种辅助穿鞋的工具,流行于南北两地。鞋拔形态有两种:①与鞋身一体,又称之为“提鞋带”,即在鞋后跟处缝缀一块布片,用以提鞋;②与鞋身分离,单独存在,也就是理论意义上所认为的鞋拔,经过改良与发展,其成为兼具装饰性和实用性的艺术品,民俗寓意丰富。文中研究的重点是第二种鞋拔。
目前学术界针对鞋拔的研究多是伴随着鞋履文化展开,如骆崇骐《中国历代鞋履研究与鉴赏》、王俊《中国古代鞋帽》等著作中对于鞋拔只是随笔一提,并未对其进行专门论述。文中通过对鞋拔形制演变的梳理及民俗文化内涵的挖掘,探索其现代价值。
1 鞋拔发展阶段
1.1 鞋身一体
与鞋身连在一起的布片是鞋拔的雏形,它的起源时间不详,但根据现有考古资料判断,至迟在宋代就有这种提鞋带了[1]。各朝代部分后跟缀有布片的鞋履图例见表1。湖北江陵宋墓出土的宋代小头缎鞋、江苏无锡元墓出土的素绸翘尖棉鞋、南昌明宁靖王夫人吴氏墓中出土的缎面弓鞋等,鞋后帮都缀有一块布片,或单层或双层,既能保护后帮口,也可作提鞋之用。在明代小说《金瓶梅》词话中几次出现“鞋曳靶儿”的描写,就是缝制在鞋后帮上用以提鞋入脚的小带儿。无论是布片还是小带儿,形态上的不同并不妨碍其提鞋的功能,它们都是鞋拔最初的形态。
1.2 鞋身分离
古代鞋履的鞋面多为布制且全为手工,在尺码及宽窄上不易精确把握,存在部分误差,若要穿着稍紧的鞋履则需要借助鞋拔,无需“削足”也可“适履”。清代李光庭在《乡言解颐》中就谈道:“世之角,牛者为用多矣。而其因材制器,审曲面执,以成其巧者,莫鞋拔若也。语云:‘衣不大寸,鞋不争丝’,为妇人言之也。男子之鞋,只求适足;而欲其峭紧者,则用鞋拔。乡言曰:给我小鞋儿穿,我给你个提不上。拔者,提之使上也。”[2]这是“鞋拔”二字较早的文献记载,由此可以推测,至迟于清朝提鞋带就已经与鞋身分离,单独存在。
鞋拔大多形状似一片绽开的白玉兰花瓣,上端较窄,下端较宽,中间微凹,贴于足跟,使用时可以减小穿鞋过程中足部与鞋后跟之间的摩擦,起到保护鞋面的作用。民国时期,鞋拔的功能更加广泛,各大鞋庄都将店号或商标号落款在鞋拔上,并作为鞋店礼品赠于顾客。除此之外,鞋拔还作为一种特殊载体记录着重大历史事件。
1.3 并行阶段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鞋拔似乎不符合这样的发展规律。从与鞋身一体到与鞋身分离,鞋拔的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提鞋带并未因鞋拔的产生而消失灭亡,相反,它在鞋面上的装饰性和趣味性更强,与鞋拔并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清代后宫妃嫔所穿的凤头鞋后帮口上缝制一片绣有花纹的布片,且饰有金黄色滚边,十分精美,如表1中石青色缎缉线绣凤纹头尖底鞋。江南水乡的“猪拱头”与“扳趾头”绣花鞋后跟处布片呈宝剑头状[3],方言称之为“鞋叶拔”,除有向上提鞋作用外,还可以遮盖住鞋帮缝合的线迹。近代民间很多地区流行的虎头鞋后跟还会缝上一条弯曲向上的虎尾,生动可爱。如表1中苏北地区虎头鞋上的尾巴不仅有装饰功能,还有着鞋拔的作用。
2 鞋拔的形制
鞋拔作为生活中的一种物件,其使用对象并无阶级限制。无论是民间百姓还是达官贵族均可使用,但由于贫富差距,制作鞋拔的材料与工艺却有显著差别。近代,大量鞋庄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五金铜铺也不断壮大,鞋拔发展步入繁荣期。人们在追求实用性的同时,也不断思考鞋拔的审美性和装饰性,在这种需求下鞋拔的款式、结构及工艺不断产生变化。
2.1 款式结构
清代的造物艺术一味追求装饰的繁荣华丽,器物造型过分的华贵奢靡,雕琢烦琐[4]。清朝时期,鞋拔结构较为简单,多为一节式,造型装饰较繁复,装饰区域与功能区域较少重叠。九江市民俗博物馆藏清漆器木制鞋拔如图1所示。图1鞋拔漆面薄透光滑,纹理依稀可见,鞋拔下方功能区域弧形柔和,因为长时间来回摩擦致漆面磨损露出木质原料。该鞋拔特别之处在于其手握和手柄的设计,手握部分雕刻呈站立姿势的鸟兽,便于抓握,以控制鞋拔,保证操作准确;手柄部长度达45.3 cm,是正常鞋拔长度的3~4倍,起到延长手臂的功能,避免使用时弯腰下蹲。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造物观念,讲究天人合一,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下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需求。
图1 九江市民俗博物馆藏清漆器木制鞋拔Fig.1 Jiujiang Folklore Museum: varnished wooden shoehorn
晚清及民国时期,铜制鞋拔在市面上十分活跃,款式和结构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此时不仅有一节式的玉兰花瓣状鞋拔,还出现了可折叠的双节式鞋拔,且鞋拔的造型丰富多样,仿生趋势明显,有芭蕉扇形、人物形、葫芦形、金鱼形等,极富趣味性。“剪辫易服”风潮掀起后,传统服饰体系受到西方服饰文化的冲击,人们的穿着打扮渐渐西化,男子着西装皮鞋,女子则穿改良旗袍高跟皮鞋。鞋拔则是当时人们穿皮鞋必备的小道具[5],在系带式皮鞋出现以前,鞋拔普遍应用于穿套式皮鞋。皮鞋的风靡带动了鞋拔的推移,穿着皮鞋的人随身携带一枚鞋拔,以备不时之需,然而一节式鞋拔携带不便,于是可折叠鞋拔应运而生。不论这些鞋拔的款式和结构如何变化,手柄处的穿眼及中部微凹的形态一直保持。穿眼处可系绳,便于悬挂;微凹的曲面与足后跟恰好相吻合,只需适当往上提鞋拔,脚便顺利入鞋。
当然,在没有鞋拔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其他的替代物,如《儿童世界》建议:“如果手边一时没有鞋拔,可用手帕或手帕大小的布,一半放在鞋里,一半紧握手中,将脚尽量地纳到鞋里,同时把手帕一拉,脚便滑到鞋里面去了”[6]。手帕提鞋如图2所示。
图2 手帕提鞋Fig.2 Use handkerchief to raise shoes
2.2 材料工艺
鞋拔的材质多样,有骨牙、牛角、木头、金银铜、玳瑁、石头等,这些材质都比较坚硬,不易磨损,经久耐用。随着时间的发展,保存下来的鞋拔以铜制居多。不同阶层对鞋拔材质需求不同,宫廷及上层阶层使用象牙、牛角、金银等比较贵重材质的鞋拔,以彰显其身份尊贵、家庭富有,而普通百姓则使用铜、木鞋拔,注重其实用性。
鞋拔虽小,制作工艺却颇多,集雕刻、镶嵌等“十八般”传统手工艺之大成,堪称艺术精品。不同的材质决定了不同的工艺,铜制鞋拔上的工艺往往较为丰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湍水》:“说者言,初开金银铜锡之器,朱漆雕刻之饰烂然。”雕刻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之一,装饰功能极强,在鞋拔上运用也极为频繁。刻,又有阳刻和阴刻之分。于鞋拔而言,阳刻较多使用木头、象牙等,使创作物象凸出载体表面,而此物象上又可以进一步进行工艺装饰,变化多端,视觉表现力强烈;阴刻多用于金、银、铜等载体上,物象以凹纹表现。 两款浮雕工艺雕刻的鞋拔如图3所示,将人、物自然置于鞋拔之上,传神生动。图3(a)清代象牙雕鞋拔中簪花盘髻的仕女以拔身为榻,手执团扇,倚卧枕间,神情闲适,若有所思,衣纹配饰皆依人体动态摆转;图3(b)骨质鞋拔手柄处为一只蹲伏状的兔子,仿佛准备随时奔跑,机灵敏捷。
图3 浮雕工艺鞋拔Fig.3 Embossed craft shoehorn
天津华夏鞋文化博物馆藏骨制鞋拔如图4所示,该鞋拔雕刻工艺的效果与图3截然不同。图4鞋拔集雕刻工艺与绘画技艺于一体,通体乳白,拔身背面刻有“童乐园”孩童玩耍场面,阴刻工艺效果并不突出,但在凹线中填以黑色墨水,黑白对比鲜明,整幅场景便跃然“拔”上。
图4 骨制鞋拔Fig.4 Bone shoehorn
镂,刻也。镂空属于雕刻技艺的一种,是制作鞋拔常用的工艺。根据镂空面积大小可将其分为全镂空与局部镂空,这种工艺在鞋拔中主要是以鞋拔形状为基底,镂以适合纹样,加以装饰。镂雕鞋拔如图5所示。图5(a)辰龙贺岁生肖鞋拔中便有全镂空和局部镂空之分,拔首镂空部分为文字“辰”“申”“寅”“亥”“未”,与拔身镂空图案龙、猴、虎、猪、羊一一对应,构图均衡,形似而意远。图5(b)金钱纹样鞋拔中镂雕工艺主要集中在上半身,两枚镂空的铜钱纹样相交,大小不一,构成倒葫芦状,有招财进宝之意,表达了人们对财富的追求。
图5 镂雕鞋拔Fig.5 Hollow cutting shoehorn
3 鞋拔图案寓意和民俗内涵
3.1 图案题材及寓意
鞋拔上的纹样丰富多彩,题材包罗万象,有神话故事、植物花卉、文字、人物等,各类题材或单独出现,或两种甚至多种元素叠加,通过谐音、隐喻等手法组合变形,形成新的图案纹样,含蓄地表达吉祥寓意,艺术魅力更加浓厚。鞋拔图案题材见表2。至民国,鞋拔上的纹样还出现了几何图形化的趋势,表2中便有几款鞋拔上的纹样是花卉与图形的结合,如花卉枝叶沿地球图形做环状伸展,在战事不断的民国,这种图案的组合或许是在祈愿结束战乱,恢复世界和平。
表2 鞋拔图案题材Tab.2 Shoehorn pattern themes
神话故事是中华民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结晶,在众多神话题材中,八仙常被应用于鞋拔。八仙可以说是与中国各阶层特别是普通百姓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仙人群体[7],八仙中每个仙人都有自己的鲜明特征和主体事迹,常与民间祝寿主题相结合,寓意健康长寿,吉祥美好。鞋拔上的纹样不仅描述事物本身的含义,而且通过各种方法表现事物更深层的特殊属性[8]。鞋拔上常刻童子纹样,内容上多是描绘童子稚拙可爱的形象及其嬉戏玩耍的情节,也有童子与动植物、人物、器物等相互辅助构成的画面[9]:画面中心以孩童形象为主,孩童将蟠桃高高举过头顶即童子献寿;孩童怀抱鲤鱼或童子垂杆钓鱼都预示着年年有余,寄托了民间百姓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此外,近代刻有文字纹样的鞋拔也较多,一般是表达祝福的文字,如“四季平安”“大吉羊”(“羊”通“祥”)等,即希望出门在外的人平安吉祥。
民国时期,鞋拔多出自各大鞋庄,作服务之用,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鞋庄的经营理念,也表达了鞋店老板对店铺生意前景的展望。如奉天志云翔鞋帽庄十二生肖纹样铜制鞋拔,十二生肖纹样是干支纪年演化出来的一种特殊的动物纪年方法,排列次序固定,不得前后变动,老板是通过十二生肖纹样祈愿店铺生意可以绵延不断、永保长久。
3.2 民俗内涵
在江南各地区,鞋拔还是女子出嫁时不可缺少的陪嫁品。浙江宁波民间歌谣《望新妇》中便有关于鞋拔的描写:“望底边,底边缝得阔,望鞋拔,鞋拔成双对……”“鞋”谐音为“谐”“邪”,“鞋拔成双对”意在希望夫妇二人以后的婚姻生活能够相互扶持、和谐美满。鞋拔即“邪拔”,拔除邪恶,被看作是一种民俗吉祥物,寄托着人们的多种祝福。在陕西一些地区,鞋拔虽不是女子陪嫁物品,却也和结婚有着密切联系,《中国风俗词典》中记录:“结婚第3天,在柽子上悬挂剪刀、酒壶、鞋刷、鞋拔等物,让新郎手执柽子,端坐椅上,让新妇跪在椅前。新郎从柽子上解下一个东西,新妇就要磕一个头”[10]。正是由于鞋拔与婚姻之间存在的种种联系,民国时期各大鞋店中竞相出售婚礼鞋拔。北平永恒鞋店就专为新婚夫妻定制了“新婚鸳鸯之禧”双节式鞋拔如图6所示。鞋拔拔端为镂空双钱纹样,拔身正面雕刻“金鼠迎亲”的画面,新娘端坐花轿中,轿顶站着一只总指挥鼠,轿旁有14只老鼠,有的张臂抬轿、有的鸣锣开道、有的手提灯笼、有的吹器奏乐,个个分工明确,栩栩如生,场面喜庆热闹。拔身反面刻有“新婚鸳鸯之禧”“北平南街永恒鞋店”字样,以及“银鼠嫁女广进宝、金鼠迎亲财盛发”的吉利对句。这款鞋拔制作融入了传统婚俗题材,更加贴近民间大众生活,构思巧妙。
图6 民国北平永恒鞋店“新婚鸳鸯之禧”精刻鞋拔Fig.6 Intricately engraved shoehorns for "newlyweds yuanyang jubilee" in Peking Yongheng Shoe Store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民间还将鞋拔与个人政治追求、品德修养联系在一起,常以鞋拔提醒为官者应洁身自好,廉洁奉公。李光庭曾为鞋拔赋诗:“只凭一角扶摇力,已没双凫沓踏痕;直上青云休忘却,当年梯步几蹲蹲。”警示后人飞黄腾达之时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鞋拔使用时有往上提的动作,在官场上有提拔之意。清正廉洁铜制可折叠鞋拔如图7所示。拔身刻有青莲、双鱼图案及“清正廉洁”字样,似乎在时刻提醒为官者只有像青莲那样出淤泥而不染,清廉正直,才能得到提携、提拔。
图7 清正廉洁铜制可折叠鞋拔Fig.7 Pure and clean copper foldable shoehorn
事物的本质内涵总是经历从具象到抽象的上升、转变,具象存在于生活中,而抽象则保留在记忆里,鞋拔亦然。从具象的生活物件到抽象的民间俗语,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也潜移默化地进入人们的精神世界。民间借助“鞋拔子”来形容人和事的俗语耳熟能详,如人们常用“鞋拔子脸”来形容脸型不好看,特征为脸型较长、下巴凸出,相传明太祖朱元璋的脸便是“鞋拔子脸”。温州俚语中“上轿寻鞋拔——临时忙”就有临时抱佛脚之意,做事前未能作好妥善准备,于是临到事了,手忙脚乱。
3.3 鞋拔的特殊属性
鞋拔是时代综合作用下的产物,记录和映射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民国时期鞋拔还有一种特殊的作用,作为载体记录当时重大历史事件。1915年,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摧毁辛亥革命成果,再次将中华民族推入水深火热中,引发全国人民的反抗。图8“讨袁纪念”鞋拔便是对当时反抗运动的纪念,拔舌正面刻有袁世凯光头形象和“讨袁纪念”字样,其中,袁世凯头像被刻画得尖嘴猴腮,面目狰狞,丑态毕露,可见百姓对袁世凯的憎恶程度之深。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的崛起促进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同升和鞋店便是乘借着这一股力量兴起,成为我国鞋业中的“老字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北京同升和鞋店开业,开业之初,鞋店特地将“同升和”三字及开业时间刻到鞋拔上,无其他装饰(见图9),这是北京同升和鞋店的历史见证,也是追溯同升和历史发展的实物资料,流传于世,意义重大。
图8 近代“讨袁纪念”黄铜折叠鞋拔Fig.8 Brass folding shoehorn for "memorial to against yuan" in modern times
图9 北京同升和鞋店鞋拔Fig.9 Shoehorn for Beijing Tongshenghe Shoe Store
鞋拔除了具有记录功能,还是鞋店的“广告”,有助于扩大鞋店的影响力。20世纪30—40年代,上海浙江路上鞋店林立,著名的有大香槟鞋店、麒麟鞋店、五洲鞋店等,远近闻名,人称“上海小花园”。当时,流行男客穿小圆口布鞋,女宾则穿绣花鞋,一般鞋口较紧,当顾客试穿鞋子时,鞋店营业员要面带笑容为顾客拔鞋,当顾客买了一双质量上乘的鞋子,店家便奉送一枚精美的鞋拔,这是招揽顾客的行规,使得顾客高兴而来,乘意而归。这样的赠送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营销手段,鞋拔作为“行走的广告”,不仅能增强顾客信任度和忠诚度,还能传播鞋店的历史文化和服务理念。
4 结 语
鞋拔是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智慧,它不仅具有实用性特征,还具有审美性特征,从鞋身的一块布片到单独成为一个物件,从一节式结构到可折叠双节式结构,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是百姓物质、精神生活的具体体现。鞋拔的造型、纹饰及功能都反映了人们传统的生活习俗,代表着一种百姓的生存状态,承载着人们祈福寄愿、辟邪驱灾的民俗情感。鞋拔是中国民俗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人们的生活有过重要影响,对其分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