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成年人红色教育体系构建探究

2023-11-09杨雪媛

铁军·纵横 2023年10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教育

杨雪媛

习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无数革命先烈以鲜血浇灌理想,用生命捍卫信仰,构筑起一座座不朽的精神丰碑,形成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的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为深化红色文化对青少年的铸魂育人功能,强化青少年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用红色基因补钙壮骨,弘扬社会正能量,更需构建未成年人红色教育体系,全方面、多维度以红色文化之魂引导青少年爱国、爱党情怀,做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未成年人红色教育体系建构的必要性

(一)开展红色教育是增强未成年人文化认同的必由之路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于实践中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它不仅仅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中华民族奋斗进程中历久弥新,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物质文化形态、制度文化形态和精神文化形态三者的有机结合,全面化、系统化推进未成年人红色文化教育不仅可以激发未成年人爱国热情的内在情感共鸣,更是对其坚定文化自信、产生文化自豪感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前国际环境纷繁复杂,各类文化、各种信息疯狂涌人,一段时间内,很多青少年提及“英雄”,首先联想到的名字既不是古代抗倭的戚继光,也不是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不是抗战英雄杨靖宇、赵一曼,更不是为新中国建设奋斗一生的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而是“蜘蛛侠”“变形金刚”“奥特曼”……树立民族英雄尤为重要,也尤为迫切。“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解放,为了人民幸福,用生命坚守信仰,用鲜血浇灌自由之花,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时代的先锋。开展青少年红色文化教育,不仅仅是对近代以来为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作出贡献的同志的深情礼赞,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根脉的守护和延续,是让青少年认清自己的“根”和“魂”的必由之路。

(二)开展红色教育是青少年成长的内在要求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

理想信念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政治立场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国家民族政党和个人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青少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树立怎样的理想信念,以及怎样树立,对一个人以后的生活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坚持立根铸魂、价值引导、实践育人,引导未成年人树立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切实提高未成年人的精神境界,引领人生方向,催生前进动力。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把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作为立身之本,努力成长为党、国家和人民所期盼的有志青年。”红色文化是承载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天然载体,是展现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生动榜样,是诠释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鲜活教材。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我们国家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红色资源中有很多灵活生动、可见可感的元素,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情感需求,能够满足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期待与渴求,可以有效传递教育信息,传导价值理念,其丰富的精神食粮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行为上都对未成年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有助于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

(三)构建未成年人红色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未成年人红色教育是一项政治工程、战略工程、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

习总书记强调,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诗人叶芝曾说过:“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红色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样,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依托几场红色教育活动、几堂红色思政课、历史课就能达到效果的,它同样是长期性、系统性的,是需要通过深入研究学生的成长性需要,用红色文化去激发学生对于红色文化的认同动机,再通过红色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进一步调节和增强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才能达到提升红色文化教育的效果。

因此深入开展未成年人的红色教育,单独依靠学校,或者纪念馆、博物馆的“单打独斗”,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整合社会资源,构建未成年人教育体系,前瞻思考,全面布局,打造紅色教育常态化,系统考量在哪教、怎么教、谁来教等多方面因素,才能真正发挥红色教育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功能,内化成其成长动力,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怀,锻造其鲜明政治品质。

二、未成年人红色教育体系现状研究

(一)各中小学红色教育开展现状

1.学校对红色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奠基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和积淀的重要时期,更是未成年人道德修养提升和道德认知形成的关键节点。但由于国内教育环境和教育习惯影响,部分“唯分数论”的观念还普遍存在,甚至很多家长、学校方面依旧完全以“分数”高低作为评判一个学生的“好坏”,作为评定老师教育教学优劣的好坏。因此一旦“分数”有波动,很容易诱发亲子矛盾,甚至部分学生的心理还会出现问题。其恶劣的导向性不仅作用于家庭教育的方向,同样也导致学校教育不能全面科学发展。对于可以以分数衡量的、中高考考的学科,学校愿意下重功夫,花大量时间、精力去提升,而红色文化这类的结果无法量化且短期性难以直观看到变化的教育,很多学校选择视而不见,忽视了其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和导向功能。因此红色教育很少会作为重要且系统的教学内容,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育。因此,很多时候红色教育往往会“流于形式”,开展一两次活动,或者作为活动的某一两个环节,便视为开展过“红色教育”,所以很多学生接受的红色文化是散点式教育,对其认知也未必全面。很多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印象往往只是“知道”或是“参与过”,这样收效甚微的结果很难使学生自觉内化红色文化增强精神动力、锻炼品性,也很难以几场活动激发学生爱国爱党情怀,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教学形式单一

学校的不重视,也直接导致红色教育在学校教学形式上的单一化。校方、老师以“完成任务”为主,教学内容大都偏向于理论,不仅晦涩且枯燥无味,且普遍采用单向传输的“填鸭式”教学,导致学生提不起兴趣,“过耳不过心”,听过就忘,不仅无法发挥红色教育认知取向、锻造学生成长的价值,同时还会产生“厌烦心理”,在本就繁重的学业压力上“雪上加霜”。

将红色教育融入学校教育,重温革命先辈走过的苦难与辉煌,弘扬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继承党的红色基因与优良传统,有利于增强未成年人的国家价值认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在进行红色教育的同时,深挖学生认同心理机制的落脚点,注重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只有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接受红色文化所蕴含的价值理念,才能形成红色文化认同合力,产生对文红文化的归属感,并外化为相应行为。而对于红色文化教育,可采用的形式也是多元化、潜移默化的,比如整合校园文化,营造红色文化教育氛围。文化是学校的精神内核,加强基于红色内涵的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如在学校的物理空间打造“红色文化角”“红色文化墙”“红色故事展”等增强红色文化熏陶。也可利用网络空间,打造“红色文化站”“红色故事视频道”等在主页设计创作上,也可创建红色文化元素,将红色基因融人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以“微风化雨”的形式浸润未成年人的心田。

(二)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红色教育现状

前几年,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红色教育大多是基于“阵地讲解”开展的,即为来到纪念馆、博物馆的学生基于展陈内容,针对学生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被动式传播红色文化。这种红色教育的形式,不仅是被动的,同时对未成年来讲,虽然讲解过程中穿插了部分红色故事,增强了趣味性,但是也仅仅是把课堂搬到了纪念馆。与此同时,学校大多以一个年级或几个年级的同学一起来,动辄大几百人一起听讲解,讲解效果也是大打折扣,往往讲解员第一篇章都讲完了,后面的同学才刚进来。因此近年来,各纪念馆、博物馆针对未成年人教育也是思考了更多种形式,比如“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化被动为主动,以各种主题形式,如“国旗下的国防教育课”“红色微党课”“红色故事我来讲”“红色情景剧”等新形式,开展红色教育;在馆内开设“特别开放日”,以特定主题,招募学生,通过增强互动性,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开展相关红色教育或者招募“志愿小小讲解员”,通过选拔、培训、考核、上岗这一系列流程,使很多未成年人不仅仅能了解历史,还可以给观众们讲述历史,锻炼了未成年人的综合能力;以及开展“研学游”形式,以20-30人为主,由研学老师带领,以纪念馆为中心,辐射周边红色场馆,以“行走的课堂”的形式,带领学生们实地走访、探寻红色文化,在行进中沉浸式感悟红色文化,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好奇与内驱力,从而达到主动学习的效果。

这些多元形式的红色文化教育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唤起学生的兴趣,每次活动好评如潮、反馈良好,可是也带来新的问题的思考,比如,以纪念馆、博物馆为主体的红色教育的开展,往往只是针对几十人,“红色文化进学校”活动一堂红色微党课参与的学生最多也是二三百,如何更好的发挥纪念馆、博物馆的教育职能,发挥好自身优势,增强红色文化教育辐射范围,同时由一场场红色活动,连点成面,将红色文化系统化输出,也成为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构建未成年人红色教育路径研究

(一)组织管理体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红色教育不是一时之策,而是长久之计。只有社会聚焦政治引领与价值观塑造,坚持政治性要求、课程化理念和专业化操作的有机统一,由上级主管部门推动红色教育从零散转向系统,形成大中小学一体化、学校与社会红色资源相结合的红色教育体系。各主管部门需针对青少年红色教育进行前瞻性、全面性谋划,依托本土红色资源,开发本土红色教育课程,进一步明确教育目标,编制教育大纲,制定教育计划,设计教育内容。只有依托红色教育课程常态化、体统化的开展,才能真正开展好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学而知、学而懂、学而信、学而行,引领未成年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课程资源体系

如何将红色教育渗透人课程的常态化教育,落实红色教育常态化工作,应当注重本土教材的挖掘、编纂工作。盐城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红色资源,根植于本土的红色文化开发工作,充分利用当地地缘优势和文化根基,将红色资源进行梳理、总结、归纳,针对不同年龄层次、接受程度、学习需求,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分类,并将红色文化与基础学科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将红色教育融入基础课程,不仅可以助力未成年人价值观形成,红色教育多元化的教育模式,也可以丰富基础学科的教学,增强互动性和趣味性。同时,优化教育路径,实现常态化教学,深研教材、深读文本、深耕课堂,以基础学科和红色文化相融合,用基础学科为骨架,以红色文化浸润心田,将红色教育与基础学科相交融,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深入挖掘思政、语文、历史等课程资源,通过多维浸润,引导未成年人在日常学习中自觉弘扬革命精神,培养高尚品德,強化政治认同,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体系

以红色教育强化学校思想教育,教学模式可以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将红色文化生动活泼地呈现给未成年人,提高未成年人的参与度,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红色教育形式“活”起来、色彩“亮”起来。

红色教育与传统教育在教学传播中更注重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注重形成红色文化认同合力。在教学手段中,除传统的课堂教育,可利用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源,将课堂“活起来”。如坚持“小切口”诠释大道理,深入挖掘本地纪念馆中的革命文物蕴含的时代价值和思想内涵,结合思政教育内容,转化制作一批有温度、有高度、有深度的小故事,作为教育资源,并可以在这些小故事的基础上,推出微党课、情景剧、音乐剧、主题读物等,在创作过程中,可以加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参加创作、演出,从被动吸收,转为主动研究,深化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

(四)基地保障体系

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可与本地学校开展“结对子”活动,结合重大事件、重大活动、重要节日以及学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主题,开展现场教学,通过故事化表达、场景化呈现,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切实增强不同学段学生的体验式、情境式教学。

同时各纪念馆可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制度,不仅可以通过纪念馆专家学者走进学校当兼职教师,常态化走进学校参与思政课教学,也可以为各学校教师提供培训研习、联合科研平台,支持教师参与主题宣教活动,并为各中小学校师生提供志愿服务、实习实践的场所和培训。为中小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提供常态化教育的基地保障。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题解教育『三问』
年味里的“虎文化”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谁远谁近?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