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周期 重启引擎 引领中国式现代物流体系高质量发展
2023-11-09何黎明
何黎明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延续恢复态势,但是恢复基础仍不牢靠。刚刚发布的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较上月回升0.2个百分点,显示经济运行有所趋稳。指数连续三个月处于荣枯线以下,经济恢复动能有所不足。企业调查显示,反映市场需求不足的企业比重创下历史新高,成为当前阻碍经济全面恢复的主要原因。我国物流业保持稳中趋缓态势。1~5月份,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近130万亿元,同比增长4.5%,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经过了前几个月的持续复苏,5月增速环比回落1.5个百分点,市场恢复力度有所减弱。总体来看,社会物流需求仍未恢复到往年正常水平,成为影响物流业表现和企业信心的关键因素。
我们也要看到,在整体需求不足的大环境下,行业结构分化趋势显现,部分领域逆势增长成为亮点。
一是消费物流保持较快增长。1~5月份,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同比增长超过10%。随着五一、“618”等消费旺季的到来,电商快递、即时物流等消费物流需求旺盛。“618”期间快递日均业务量突破4亿件。当前,我国人均国民收入超过1万美元,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发挥,消费对市场拉动作用将持续增加。人民群众对于消费物流的需求不断升级,更快、更好、更省的物流服务纷纷涌现,蕴含巨大市场空间。
二是装备制造物流显示较强韧性。1~5月,受国内政策和出口带动,汽车制造物流、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物流需求实现了15%以上的增速,包括新能源“新三样”需求增势强劲,对工业品物流总额拉动作用持续显现。当前,我国仍然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装备制造优势较为明显,具备较强的发展韧性。随着我国装备制造向价值链中高端延伸,符合国际趋势的制造业精益物流供给不足,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重要短板,也带来了广阔的市场机会。
三是国际物流具有较高潜力。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航运市场持续快速下滑。目前,上海出口国际集装箱运价指数已经跌破1千点的信心关口。替代性较强的外需不足是市场趋冷的重要原因。同时,部分国际物流需求仍然向好。今年1~5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过7000列,运送货物77万标准箱,同比分别增长16%、31%,单月开行持续在千列以上,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新动力。去年我国跨境电商规模进出口突破2万亿元人民币,今年以来继续保持增长,“买全球、卖全球”推动跨境电商物流持续增长,为外贸发展注入新动能。此外,随着中国制造“走出去”步伐加快,国际供应链集成物流需求旺盛、潜力巨大,为高水平对外开放形成新支点。
当前,我国物流业处于恢复性增长和结构性调整的关键期,把握增长机会、克服转型困难考验中国式智慧。党的二十大确定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描绘了中国式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的宏伟蓝图。当前,我国已经是世界物流大国,但还不是物流强国。近年来,贸易保护、疫情冲击、地缘政治等对我国物流增长势头和转型升级带来冲击。我国物流高质量发展的前进道路已经明确,但是各种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问题纷繁复杂。总体来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交织激荡,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长期趋势与阶段性、短期性的问题叠加冲突,更需要我们保持定力、慎思笃行,充分发挥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在实践中引领中国式现代物流体系建设,走出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之路。
坚持立足国内物流市场。我国具有人口规模巨大优势,这是中国式现代物流体系的最大依托力量。随着我国迈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消费升级趋势显现,成为拉动物流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要把扩大消费、扩大内需摆在优先位置,坚持“供需匹配”要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要抓住食品冷链、即时零售、社区电商、医疗保健等消费升级的热点,特别是传统消费线上化的市场机会,变革传统物流模式,强化物流配送能力,提升消费服务体验。要沿着消费需求向价值链上下游延伸,从销售物流向生产物流、采购物流渗透,深化物流与生产、流通、农业融合,提供一体化、网络化的供应链集成物流服务,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培育世界一流企业。世界一流物流企业作为物流领域的“排头兵”,是中国式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依靠主体。中物联每年发布中国物流50强企业名单,一批千亿级物流企业集团正在出现。我上次在厦门提出了世界一流物流企业的“五力模型”,即要在“价值创造力、网络联通力、产业融合力、创新驱动力、应急响应力”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其中,提升价值创造力是根本要求。要坚守“长期主义”理念,努力为企业自身和社会持续创造价值。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下,更需要聚焦主业、突出专业,深耕细分市场,夯实专业化能力,做实增长、做优利润,在做精做优的基础上稳步做大,逐步从规模型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效率型增长转变。要增强资源配置和整合能力,通过参股、收购、兼并等多种方式,强化战略资源配置,优化自身产业布局,提升市场话语权和掌控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式现代物流体系的使命要求。当前,我国物流领域从业人员超过5000万人,其中有大量的货车司机、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等基层从业者,构成了物流行业的基本队伍。要坚持“共同富裕”的初心使命,让广大物流从业者享受物流发展“红利”,不断增强从业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据中物联《2022年货车司机从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基层货车司机收入总体处于社会中等水平。但是,我们也看到,货车司机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与自身预期收入还有一定差距。物流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保持人才队伍吸引力,培养高素质物流人才更加迫切。
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在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统筹发展与安全对中国式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提出更高要求。三年疫情叠加逆全球化趋势,暴露了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隐患和短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与安全水平日益紧迫。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构建关键原材料、重要商品和零部件等的全球供应链履约服务体系。要坚定步伐、跟随“中国制造”和“中国基建”“走出去”,加快境外网络化布局,做好境外物流基地建设,提高对战略性资源的控制能力。要自主发力,深化合作“闯进去”,开展境外属地化经营,铺设境外物流服务网点,走自主经营的路子,从国内项目“输血式”经营向“本地化”服务转变。要鼓起勇气、积极突围“赶上去”,实现物流全球化运作,与国际物流战略客户深化合作,深度融合全球价值链体系,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物流体系的必由之路。我国提出了“30~60”目标,加快“碳达峰碳中和”进程,倒逼传统发展方式转型升级。今年以来,一批领军物流企业纷纷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彰显责任担当。要坚持“低碳转型”思路,全面推动物流领域绿色化、低碳化和可持续发展。今年初,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重点支持邮政快递、城市物流配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还有新能源重型货车试点示范、仓库太阳能光伏发电、托盘标准化和循环共用、快递绿色包装应用、“公转铁、公转水”等绿色发展方式均获得政策支持,有效提升物流效率效益,实现物流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焕发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