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凝心聚力促发展 谱写职教新篇章

2023-11-09陈晰

中华儿女 2023年11期
关键词:适应性职业发展

陈晰

说起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就不能不提到中华职业教育社。作为我国第一个职业教育社团,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成立深刻影响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这个于1917年由以黄炎培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发起成立的社会团体,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怀着“职教救国”的理想,开始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100多年来,中华职业教育社始终与国家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这些100年前的追求,仍历久弥新,催人奋发。

时代发展到今天,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的重要职责;承担着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历史重任;被视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战略突破口和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战略支点。在新定位、新使命的要求下,职业教育发展新征程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如何走上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近期,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党组成员、副总干事李英爱。

记者: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过去五年,职业教育适应性增强,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如何理解“适应性增强”,其主要表现是什么?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接下来如何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李英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推动职业教育,多次到职业学校视察调研,对职业教育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特别是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大制度创新、政策供给、投入力度,弘扬工匠精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撐。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一系列重要指示、政策、法规的出台,不仅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新时代职业教育事业擘画了蓝图,也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整个社会大环境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大幅提升,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了解和观念大幅改善,职业院校办学环境、条件大幅提高,职业教育的适应性逐步增强。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更是明确了“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法律地位。在新职教法中,“适应”一词出现多达10次,体现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的稳定经费来源”“适应的课程体系”“教师队伍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等方方面面。

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具有“双重属性”,一是职业教育根据外部经济社会环境变化来调节内在发展;二是通过调整职业教育内部发展不适应的情况来促进外部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相互促进。增强适应性,是国内外教育实践发展的基本逻辑和普遍规律。

有关职业教育系列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职业教育自身的实践探索,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前提,但不可忽视的是,职业教育动态调整与经济社会不完全适应、职业教育保障措施与高质量发展不完全适应等问题依然相当突出。在此基础上,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需要紧紧围绕新职教法的基本逻辑,科学预判社会产业的发展需要,明确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以不同类型、同等重要为战略定位,将适应性融入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实施过程、参与主体中,全面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一是适应类型定位特征,彰显职业教育的系统性。

不同类型、同等重要的定位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战略出发点,影响并决定着职业教育相关制度制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增强职业教育话语体系的适应性。职业教育的话语体系承载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具有描述职业教育现象、探究职业教育本质、影响职业教育实践的功能。职业教育话语体系是否体现了时代发展特色、适应了时代发展要求,深刻影响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与质量。为此,建立“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话语体系”,要在时间维度上凸显对“新时代”的适应性,充分考虑国家战略、国际形势的时代背景,形成最新的职业教育话语体系;在空间维度上凸显对“中国特色”的适应,形成中国特色的标志性话语体系;在类型维度上凸显对“职业性”的适应,形成更多符合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理论和话语体系。

增强职业教育制度体系的适应性。有效推进职业教育制度建设的适应性,应结合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国家制度需求进行分析,可将需求分为协调层、机构层、需求层、内容层、实施层、评价层六个层面。根据不同层面的需求进行结构化分析,制定面向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制度体系,具体来说,凸显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形成以职业教育法为指引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框架,完善职业教育在招考、证书、学位等方面的制度法规,加强符合区域实际的地方性职业教育政策法规的制定与修订,形成国家层面与地方层面、职教体系内与职教体系外以及职教系统内部之间的相互适应、相互协调。

增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适应性。建立符合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的职业教育体系,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保障。高质量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以适应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适应更高层次人才需求为抓手,打通专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天花板”,继续试点、总结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实现纵向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有序贯通;以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导向,建立符合职教特点的招考制度,突出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两个重点,强化横向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衔接融通;以适应终身教育理念为目标,推进各级学分银行建设,完善学分认证、累积和转换机制,促进各级各类教育成果的互认与融通,全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增强职业教育标准体系的适应性。《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将标准化建设作为统领职业教育发展的突破口”,要建立“中国职业教育标准体系”。标准体系建设不仅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发展质量,也是稳固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核心。要建立并完善有别于普通教育类型、符合职业教育特征的标准体系,并根据新技术、新工艺的要求,参考国际职业教育标准的体系,动态调整并及时更新教学、师资、专业、课程等各类标准,将标准化建设作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突破口,有效发挥标准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同时,引导职业院校、培训机构、行业企业等多方主体认同标准、适应标准、执行标准,以标准为依据,强化标准意识、确保标准执行。

增强职业教育评价体系的适应性。健全高质量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形成适应职教发展规律、适应人才培养规律、适应社会需求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评价目标上,坚持问题导向,构建以“适应性理念”为引领的职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对象上,明确对政府履行职责的评价、坚持对学校立德树人的评价、突出对教师教育实绩的评价、注重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评价主体上,形成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充分发挥第三方机构和社会组织作用;评价方式上,创新适应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评价工具,充分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确保评价结果有力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是适应合作开放交流,突出职业教育的跨界性。

“跨界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三大特征之一。”根据跨界治理理论,结合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将职业教育适应性发展分为以合作办学、产教融合为特征的组织跨界和以区域协同、国际交流为特征的地理跨界两个方面。

寻求多方主体的利益共同点。以合作办学为抓手,推进职业教育多元共治的适应性。合作办学、多元共治是适应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重要环节。

以产教融合为导向,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适应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显著特征,也是职业教育适应产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正从1.0时代向2.0时代转变,然而顶层设计、认知思维、合作能力、考核机制等与2.0时代不适应的问题依然存在”。基于此,拓宽融合广度,优化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文化传承等方面的路径,完善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实现从片面融合向全面融合的转变;强化融合深度,通过整合各方资源,鼓励行业企业联合学校共同组建产业学院、企业学院、产教融合(集团)联盟等新型载体,实现从表层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转变。

构建不同区域的命运共同体。以协同发展为契机,增强职业教育区域交流的适应性。新职教法指出“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跨区域共建共享”,为职业教育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

以国际交流为窗口,提升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的适应性。主动适应国家对外开放战略要求,把握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双重逻辑,有效提升职业教育的国际适应性和影响力。适应国际发展趋势,加强“引进来”,汲取职业教育发展经验,通过人员交流、项目合作、学术交流等方式引进国际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探索国际化视野下扎根中国大地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模式;适应“一带一路”倡议的要求,鼓励“走出去”,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化品牌,推出适应各国实际发展要求的专业标准、教学资源,为全球职业教育治理提供中国方案,如天津主导设立“鲁班工坊”,将优秀的职业教育成果输出到国外,构建全球职业教育命运共同体;江苏通过实施“郑和计划”,鼓励高职院校成立“郑和学院”与企业“组团出海”,输出高质量职业教育服务。

适应社会产业发展,强化职业教育的灵活性。要紧紧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社会产业发展需要,“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与产业同部署、同升级、同发展,促进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实训基地、教师发展等环节与市场需求高度匹配。”

专业设置适应市场发展需求。要增强专业设置的适应性,完善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适应区域行业产业发展现状和转型升级需要,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职业教育高质量专业体系。优先发展新兴专业,对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以专业设置服务引领产业发展,体现专业设置的前瞻性;加快建设紧缺专业,发展学前、护理、康养等专业,缓解社会用工缺口;改造升级传统专业,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手段改造专业、以多学科为基础建设交叉复合专业群、开辟传统专业新方向等,系统推进专业升级;撤并淘汰落后专业,对供给过剩、招生低迷、就业不佳的专业进行深入分析,加强专业预警,及时缩减规模。

课程建设适应人才培养需求。课程建设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高质量的职业教育课程应主动适应人与社会的双重需求。在课程目标上,从“高素质”和“技术技能”两个目标出发,既强调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也关注学生是否成为“完整的人”。课程开发上,鼓励引导行家里手、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等多方主体参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坚持立德树人取向,注重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开发,培育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在课程实施中突出实用性特征,推进“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的开发,及时将新工艺、新理念融入教学内容中;开展“课堂革命”,依托数字化、智慧化技术,形成适应人才培养的良好教学生态。

实训基地适应工作场景需求。“实训基地是集生产、教学、科研、技能培训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仿真工作场景平台。”新职教法提出建设“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共享”的实习实训基地,为学校开展实习实训、企业开展技能培训提供条件和支持。为此,要进一步提升设备引进和整合水平,紧跟技术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及时维护、更新设备,适应高水平建设要求;进一步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管理,明确实训基地建设标准、使用标准、评价标准,适应专业化的建设标准;进一步完善共建机制,组织多方参与实訓基地建设,主动面向学校和企业提供技能培训、技能考核,适应开放共享的建设理念。

教师发展适应“双师”建设需求。“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显著特征。数量不足、来源单一等问题,是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必须适应职业教育需要,持续完善资格准入与岗位聘用,扩大对拥有企业工作经历或实践经验教师的招聘力度,在现有编制总量范围内盘活存量、优化结构,向“双师型”教师队伍倾斜,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征。要适应“双师”队伍需要,着力提升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聚焦1+X证书制度,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建立校企人员流动常态化机制,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要适应评价改革需要,继续优化考核评价与薪酬分配,破除“五唯”倾向,突出师德师风、教学实绩、技术技能并以此作为职称评聘的主要依据。

记者:2022年5月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地位。您认为要如何改变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误解和偏见,真正让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平起平坐”?

李英爱: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地位不高,观念滞后,直接影响新《职业教育法》的贯彻落实和职业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现在很多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配备普遍低于普通学校,许多地方把职业院校放在中招、高招最后批次录取;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虽高,但就业质量不高,待遇偏低,在择业、升学、报考公务员等方面存在诸多政策限制和歧视。这些问题助长了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改变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误解和偏见,真正让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平起平坐”,需要:

树立“三破三立”的观念。即破除鄙薄职业技术教育偏见,树立普教职教同等重要的观念;破除轻视职业技能的思想,树立尊重劳动、尊重技能的观念;破除狭隘的成才意识,树立行行出状元的观念。加大对新《职业教育法》的宣传力度。

建立优秀技术技能人才定期表彰制度。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技术劳动者的报酬,使能工巧匠获得应有尊重和待遇;尽快修改不适当的、唯学历要求的相关政策文件,清理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晋升等方面的不合理规定,建立平等就业就学、职业成长的通道。构建以职业学校、企业和培训机构为载体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开展杰出(优秀)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技能的良好氛围。改善技能人才待遇,对技能人才与学历人员实行同等政策。建立与职工技能水平和贡献挂钩的晋级增资制度,为技能人才成长铺平道路,从而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

畅通各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衔接通道。目前,中高职虽同属职业教育,但专业目录不统一,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递进关系。近年来,全国各地在打通人才培养“立交桥”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但总体规模有限,各层次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育过程、监督管理等方面也缺乏统筹安排。新《职业教育法》的修改,就引领和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畅通各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衔接的上升通道,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行了部署,为职教学生升学成长创造了均等机会。我们要贯彻落实好新《职业教育法》的相关规定,把好的政策落实落地,同时,进一步探索校企合作优良模式,提高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办学质量,让学生掌握一技之能,发挥企业办学的主体作用,重视行业参与和指导,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探索实行“学校+企业+实训基地”的培养模式,鼓励学校招生和企业招工一体化,实现职业教育和企业发展的双赢。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立足新起点,中华职业教育社将如何锚定国家战略需要,推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李英爱:中华职业教育社是党领导下的具有“统战性、教育性、民间性”的群众团体。

职教社的“统战性”是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步形成的。2017年,在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指出:新形势下,中华职业教育社要立足自身特点和优势,广泛联系和团结有志于职业教育的海内外各界人士……统战性就是职教社的政治性,也是职教社的根本属性。职教社的工作优势是这一根本属性的充分体现,而这种优势是由中国共产党通过包括职教社在內的统一战线组织,实现最广泛的大团结大联合的统一战线的永恒主题所决定的。职教社所开展的建言献策、社会服务、对外联络等工作,无一不是“统战性”的体现。职教社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也证明了,职教社的统战性决定了它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它在履行职能中负有的重大政治责任。

职教社的统战性要求我们要广交深交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界代表人士,搭建好对他们的服务平台,多倾听他们的呼声,反映他们的意见建议,维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更好地发挥党和政府联系、团结职业教育界和民办教育界人士的桥梁纽带作用,把他们最广泛最紧密地团结在党的旗帜下和职教社的周围。

职教社的教育性是职教社作为一个教育团体自带的属性,它是职教社与生俱来的属性,体现了职教社的专业性。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以宣传、实践、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为职志的职业教育团体,职教社通过宣传推广、建言献策、办学指导、社会服务和理论研究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从而促进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建立国家职业教育指导咨询委员会,并将职教社作为委员会的成员,就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职教社“教育性”的充分认可和重视。我们将全面把握中央对新时代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创新发展的新要求,深入研究职业教育、民办教育的重点难点问题,进一步提升建言献策质量,为国家制定政策提供智力支持。

职教社的民间性是职教社工作的特色,反映了职教社工作的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民间性”使职教社具有比较灵活的机制和体制,能够根据不同情况发挥在推进职业教育方面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切实保持和增强群团组织的群众性。群团组织开展工作和活动要以群众为中心,让群众当主角,而不能让群众当配角、当观众。职教社的民间性和群众性是紧密相连的,表现在作为群团组织,职教社通过各级组织多层次、多方位的工作,广泛联系和团结从事、关心和支持职业教育的团体和个人,协助党和政府建立社会参与和支持职业教育的渠道,将职教社民间性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立足新起点,中华职业教育社将充分发挥“三性”优势,推动工作不断向纵深方向快速拓展,使职教社成为凝聚有志于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海内外人士的重要引领者,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团结职业教育界、民办教育界人士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成为推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以及祖国统一大业的重要力量。

责任编辑 赵汉琪

猜你喜欢

适应性职业发展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职业写作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我爱的职业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