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索流失文物任重道远
2023-11-09王楠
王楠
追索流失文物,除了是对珍稀藏品的物质追索,更是对历史和文化身份的精神追索。
近日,7件石柱文物回归原属地圆明园,这是继马首铜像之后,又一批回归圆明园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据悉,7件石柱文物原系圆明园建筑构件,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后流失海外,后为挪威卑尔根科德博物馆和西挪威艺术博物馆收藏,近年来,多方通力合作最终促成挪威收藏机构向中方捐赠这批石柱文物。目前,这些石柱已在开幕的“圆明园石柱回归展”上亮相。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一直以来,文物回归阻碍重重。此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有统计数据显示,仅是文献明确记载的文物,中国就有164万件散落在全球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而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战争掠夺、走私等原因,共有超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英国、法国、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其中国家一、二级文物达100余万件。目前,我国已和希腊、意大利、智利、埃塞俄比亚、秘鲁、埃及等政府签署双边协议、达成共识,不仅促成了越来越多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回归,还建立起国际合作,打击盗窃、盗掘、走私文物。当然,这些还远远不够,追索流失文物任重道远。
文物通常承载着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是形成文化认同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元素,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历史和底蕴,彰显着这个民族的渊源和风采。文物追索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大量文物的流失,不仅会造成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裂痕,还会导致一个国家或民族对历史认知的缺失。
首先,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国家文明的“金色名片”。文物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是任何历史文物的存在和保护的价值,可以说,只有在其最初诞生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下,文物的价值才能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任何历史文物都不是孤立的物件,而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习尚、价值观念等,是一个国家社会发展阶段综合信息的凝结,也是一个国家精神文化的载体。因此,文物离开了“母体”会失去根脉和活力,也无法通过其勾勒发展历史、总结出兴衰规律,也无法构建文明和民族的认同感。追索流失文物,除了是对珍稀藏品的物质追索,更是对历史和文化身份的精神追索。同时,追索被掠夺或非法移走的文物,还能够有效修正历史不公,对公众进行更全面、更客观的历史教育。
其次,文物是国家宝藏,许多珍贵文物在艺术和技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是几千年来无数工匠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下来的经验,成就辉煌。因此,它们也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被视为更客观的一手研究资料,对现在的专业人员有着极大的启迪和示范作用。流失文物的回归不仅有助于文化传承,让更多的人有機会亲近和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更有助于推动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工作。
最后,文物追索的成功是对国家尊严和主权的维护,意味着国家权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和尊重,也提升了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声誉、影响力。通常,文物追索还伴随着广泛的社会关注和民间参与,有利于公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逐渐觉醒,增强身份认同感。同时,追索流失的文物与旅游业也密切相关,而旅游业能够有效促进经济的发展。文物是旅游资源的基本,发展人文旅游离不开文物,它是有效展现民俗、歌舞、旅游商品等的最佳载体。除此之外,参观文物、进行与其相关的教育活动也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环节,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历史知识与养分。
(作者系厦门演艺职业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