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项堃: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

2023-11-09叶晔

文史春秋 2023年7期
关键词:陈嘉庚曹禺合唱团

叶晔

著名表演艺术家项堃,艺术风格严谨、潇洒,善于塑造有独特个性的人物形象。他在60年的从艺生涯中,塑造了众多经典艺术形象,既有正面角色,也有反面角色,电影观众更多的记住了他在大银幕上所塑造的张军长、徐鹏飞等经典反面形象,很多上了年纪的观众至今仍然称呼他为“张军长”,甚至记得他在电影中的经典台词。

苦难生活为学戏、演戏打下深厚基础

项堃,1915年出生于山东济南,原名王象坤。父親是一个封建式家长,稍不顺心便对孩子打骂;母亲是个温柔、善良、仁厚的典型中国妇女,每当项堃被打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一瘸一拐地干家务时,母亲便趁父亲出门,塞给他一个窝头或半块煎饼。然而,母亲在项堃5岁时便早逝,他能感受的那一点点温暖也结束了。

不久,项堃的父亲给他找了个继母。随着继母的到来,项堃的处境越发糟糕,天天挑水劈柴、打杂不说,还常常吃不饱饭,后来被父亲送去叔叔家,境遇也没有好转。1929年,项堃靠自己的勤奋努力考上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今山东济南师范学校的前身)。

在济南师范上学的6年,项堃靠学校发给的每月3元大洋的伙食费维持生活。他十分好学,不但门门功课拔尖,还利用寒暑假阅读完学校图书馆中所有古今中外的文艺作品,有时灯油用光了,就借月光在雪地反射的微弱白光看书。通过阅读,项堃逐渐开始了解人生,了解社会,了解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为他后来学戏、演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正是这些书,帮项堃树立了鲜明的爱与憎观念,激发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项堃在十六七岁时,因发表处女习作《毕业即失业》在《济南报》上而被国民党省党部特务抓入监狱,冠以“破坏政府、破坏社会治安”的“罪名”抓入监狱。被保释出狱后,项堃为了躲避国民党特务的纠缠,把原名王象坤改成项堃,报考了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简称国立剧专,现中央戏剧学院的前身)。

项堃以男考生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国立剧专之后,有幸结识了曹禺。在之后相处的日子里,曹禺不仅是项堃的戏剧启蒙老师,更是他的良师益友。曹禺比项堃大5岁,但平素总像个老大哥一样,在学业上教导他,生活上关心他,在重大问题的抉择上指导、帮助他。有一年,项堃的同班同学除了王大化,还有石莲馨(她是以女考生第一名录取的,后为凌子风的夫人)、牧虹(中央戏剧学院原党委书记)、骆文宏(又名骆文,后为湖北省文联主席)和石羽等。当时国立剧专的校长是余上沅,热爱戏剧事业,为了解决项堃在生活上的拮据,特意安排他课余时间分管学校图书馆,以贴补学费。

项堃很珍惜学习的机会,每天早上天刚蒙蒙亮,大家还在睡梦中,他便和王大化悄悄起床跑步离校,从学校经鼓楼跑步至莫愁湖,来到湖边小树林里做20分钟健身操,然后用《日出》里李世清的长台词和《茶花女》中阿尔芒的大段台词来练发声、练气息。因为当时的话剧演出不具备现在这么好的音响条件,话剧演员在台上表演,不但要有丰富的情感表演,还要用最省劲的方法将每句台词送到剧场各个角落,送到每个观众耳朵里,如果没有很好的气息与声音的共鸣和穿透力,是不可能让观众满意的,当然更谈不上连演几十场甚至上百场还能保持嗓子不嘶哑。

项堃是山东人,为了改掉口音,他和同乡同学王大化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他们两人约定,在练习台词发音时,谁说错了一个字,发错了一个音,或生活中无意说一句山东话,就罚谁一个铜板,被罚的人把钱投入他俩共用的扑满(一种民间的存钱罐)。半年后,扑满被装满了,他俩就将它摔碎,取出钱到饭馆去“打牙祭”。

这种长期坚持的基本功训练,使项堃在以后的艺术实践中获益匪浅,当时曹禺与项堃有一句共勉的话:要有赶上和超越世界表演艺术家的雄心,雄心是应该树立的,因为雄心不是“野心”,这句话真正在项堃心中扎下了根。

山东小“土包子”被誉为“南京一宝”

项堃演出的第一部戏是曹禺先生编剧并执导的《镀金》,又名《迷眼的砂子》。当年学校排戏是一部戏里分A、B、C、D、E五组,即5个人同演一个角色,反复排演比较后,打乱组与组的界限,择优组成一套最强的阵容。

经挑选,项堃担任的是该部戏的男主角马大夫,石莲馨饰演女主角马太太,牧虹饰马大夫的女婿,骆文宏饰收账的,石羽饰马大夫的亲家,王大化饰送牛奶的工人。这部戏经过精心排练,终于要见观众了,项堃十分紧张。当时戏在南京新街口“世界剧场”上演,因为没有合适的服装,曹禺帮项堃找来了西装,还帮他在衣服里塞了个枕头,显得大腹便便,以符合角色的外形,并陪伴项堃在侧幕条旁候场。曹禺感到项堃有些紧张,一边安慰他要放松,不要有杂念,要进入角色;一边鼓励项堃在排练中很出色,要自信,上场后要相信自己就是角色本人。

该项堃出场了,曹禺拍了项堃一下,是鼓励也是信任。项堃上了舞台,慌乱中差点撞倒了边幕的灯,然而当聚光灯对着他,下边的观众全神贯注、充满期待地望着他时,他一下子兴奋起来,全身心地投入角色,只觉得自己就是马大夫,演得很顺畅、很精彩。演出结束后,当项堃听到台下爆发出的掌声和喝彩声时,美妙、激动的感觉一下子涌上心头,他的眼睛湿润了。通过演出,项堃第一次发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为那表演艺术震撼人心的魅力所激动和感染,更重要的是,他正是从这里起步,在表演艺术的道路上迈开了珍贵的第一步。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当地报纸把项堃这个山东小“土包子”誉为“南京一宝”。

紧接着,项堃的第二部戏又推出了。这是由曹禺改编、执导的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争强》,一部描写英国工人生活的戏。项堃担任男主角,扮演一个矿工工会的工人代表,石莲馨任女主角,石羽饰董事长,演出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两次艺术实践的成功更坚定了项堃从艺的信心。

当项堃的学业与戏剧事业正迈向成熟高峰的时候,他的积蓄差不多用光了,只好经常饿着肚子坚持早锻炼,课余在学校管理图书挣的钱实在难以维持下去,自己又不好意思总是依靠教师肖锡荃和曹禺的接济,在与王大化、曹禺及训导处训导员石蕴华等几位好友商量后,项堃中止了学业,提早一步投身到社会实践的大舞台中。时值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人心惶惶,风云变幻,项堃当掉了唯一的财产——一床被子,王大化当掉了仅有的一床被子和一条裤子,租了辆公共马车送项堃到南京下关火车站。在路上,王大化握住项堃的手,一边道珍重,一边悄悄告诉他,自己也要辍学前往延安。不久,项堃听说王大化真的到了延安,心里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特别是后来又听说他在延安开创了秧歌剧(代表作《兄妹开荒》《放下你的鞭子》《夫妻识字》等),打心眼里为这位一同成长、一同学习的小兄弟高兴。

为唤起人们奋起抗敌而演出

当时曹禺先生写的《日出》由中国旅行剧团(以下简称“中旅”)在上海演出,一炮打响,演得正红火。曹禺和中旅的团长唐槐秋是好友,项堃一到上海,曹禺就向唐槐秋引荐他。唐槐秋之前就在报纸上了解过项堃,也看过他扮演的剧照,两人一见如故,当即谈妥。第二天,项堃便住进位于上海拉都路乐邨附近合群坊里的中旅宿舍,成了中旅的正式成员。

中旅是中國最早的职业话剧剧团,属于中国戏剧史上开拓者之一的剧团,是唐槐秋借鉴欧洲旅行剧团的形式在中国发起组织的民间职业剧团,完全依靠演出收入来支持全团的活动经费和生活费用,生活很贫困,但实践机会多。唐槐秋的女儿唐若清是该团的台柱子,团中的导演是当时留美回来的戏剧博士洪琛,还有一位从法国留学回来的文学博士陈绵。

中旅是全国剧团中最早上演中国名著《雷雨》《日出》的剧团。项堃一到团里,唐槐秋团长马上公布了演员调整名单,由项堃出演《雷雨》中的周萍和《日出》中的方达生,《原野》中的仇虎与焦大星(交替演),阿英写的《群莺乱飞》中的男主角三少爷,陈绵导演的《祖国》中的男主角加尔骆。《阿Q正传》也是在那时参演的,项堃先演小D,后又演阿Q。当时项堃参演的戏还有欧阳予倩的《青纱帐里》《腐尸》,田汉的《回春之曲》等,除了《原野》,几乎都是项堃与唐若清分任男女主角。剧团由上海演到武汉,巡回演出。项堃在中旅这一两年,经常是每天演出日夜两场,星期天加演一个早场,但当时全国的话剧观众为数不多,团里的收入无几,所以不但没工资,连吃饭都有困难,根本吃不到与消耗相适应的饮食及所需的营养,全靠年轻和拼劲及对事业的执著追求与热爱。尽管如此,大量的艺术实践充实了项堃,为他起步腾飞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1937年,上海“八一三”事变后,一天,在上海南市区,项堃等人代表中旅与上海各文艺团体的演员一起参加保卫卢沟桥的爱国演出,同台演出的演员还有田方(后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厂长)和崔嵬(后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兼演员)等。戏是开门演的,观众随时可进来,不收门票。当时老百姓群情激愤,走出家门,声讨日本侵略者,支援守军,从黄浦江边到上海大世界门口,到处是人,不料日本人在上海大世界八仙桥附近扔下两颗炸弹,因为轰炸、踩踏而死的人不计其数,其状惨不忍睹。

后来战事紧张,中旅只好转到武汉演出。这时团里除了演出正常的大戏,又多了两项工作。一是培养新手,为团里输送新鲜血液。如当年较有名的孙景璐就是项堃辅导的对象,杨薇和谢挽华也是那时先后考入中旅的。二是辅导学校学生在街头演出《放下你的鞭子》。中旅派项堃和李景波做这项工作,由于他们的努力,《放下你的鞭子》在武汉成了家喻户晓的街头剧,为唤起人们奋起抗敌起了积极的作用。

第一次编导爱国抗日题材戏剧

不久,战争形势日益恶化,日军从南京派大批飞机轮番轰炸武汉,并通过长江开始进攻武汉,武汉的大批团体纷纷迁走。中旅当时要转移到香港,项堃与唐槐秋团长商量后,转到武汉合唱团去任戏剧股股长。

武汉合唱团是抗战前由大学教授、中学教员、银行及邮局职员组成的一个业余性质的声乐团体,为了顺应形势的需要,已逐渐变化成一个综合性艺术团体,并与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有所联系。陈嘉庚先生要求剧团一定要有戏剧演出,合唱团便登报征聘戏剧人才,项堃就这样到了那里,成了该团戏剧股的负责人。负责音乐股的是夏之秋(现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领队是陈仁炳。后来陈仁炳从郭沫若、阳翰笙那里拿来许多有关“九一八”、卢沟桥事变以来的文字材料,特别是南京大屠杀的真实图片资料,合唱团便又成立一个演讲展览股。所有人在团里都是兼职,没有单一的演员,例如钉布景,做道具,演戏、演唱及讲演都由他们承担。

为了到广州宣传抗战,合唱团备足了材料,准备从武汉起程时,乘坐的火车竟已是武汉沦陷前发出的最后一列火车,火车顶上、窗架上到处是逃难者。合唱团就和这最后一批逃难者一起登上流亡之路。还在路上,就听到武汉失守的消息,路经长沙时,正赶上长沙大火,火车没停,一路开到广州,大家才松了口气。全团人都安排借宿在当地的青年会里。在那个非常时期,大家根本顾不上条件的艰苦,马上投入紧张的排演。早在路途中,项堃便赶着编出了《人性与兽性》,这是一出揭露日军侵略暴行的戏,属于独幕剧,结合合唱团的声乐特长,演出有画面、有声乐、有剧情,在广州一上演就获得好评,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不久,日军又攻占广州,合唱团马上又转到香港,受到了香港各界的热烈欢迎。在广州和香港,他们每次演出的节目都是这样安排的:前半场演唱抗日歌曲;中间是有关南京大屠杀、“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的文字图片资料,配人员解说;最后是独幕剧《人性与兽性》。合唱团演出的所有抗日歌曲都得到香港新闻界、音乐界的重视,不但拍了新闻纪录片,还灌了唱片,各个影院在放中外电影前,都不约而同地加放合唱团抗日演出的实况新闻片,街头商店喇叭里播放的都是他们唱的那些抗日歌曲。依靠香港各行各业人民的力量,合唱团还在香港皇家剧场进行一场规模空前的演出。那次演出仅记者就成百上千,镁光灯闪不停,大厅内外灯火通明,人声鼎沸,群情激昂。观众不知道的是,在这豪华剧场中演出的项堃,穷得竟连一套演出服都凑不出来。临到演出要开始了,女团友用盛着开水的大茶缸子当熨斗,帮项堃把衣服熨平,并用胶水帮他把破领子粘平。大家看项堃实在太穷,就凑钱给他买了一件衬衣,穿在里边权当演出服兼出外办事时的“大礼服”。

不久,南洋华侨总会(以下简称南侨总会)按照陈嘉庚的安排,帮助合唱团抢在日军攻占香港前去东南亚继续宣传抗日。合唱团在香港时,项堃在那里编剧执导了自己创作的两个剧:一个是描写海外华侨与祖国的骨肉关系的短剧,名为《骨肉情》;另一个是《东北之家》,写的是东北流亡学生到南洋的情景。这两个剧排练后,一到东南亚就可公演。

一切准备就绪后,在陈嘉庚亲自安排下,合唱团乘船来到新加坡,只见岸上人头攒动,群情沸腾,令人惊讶的是,当地人唱的竟是合唱团在国内演出时所唱的那些抗日歌曲。原来南侨总会香港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在看了他们的演出后,便提前通知本部,把他们唱的抗日歌曲录了音,早早送到新加坡,等到合唱团到达时,这些抗日歌曲早就唱遍了整个马来半岛。

陈嘉庚亲自为合唱团主持召开了盛大的欢迎会。欢迎会开得隆重热烈,大家深切感受到海外中华儿女对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密切关注与真切的关心和参与。当晚合唱团就进行首场演出,当地的侨众一呼百应,主动帮忙,有的出车帮助拉道具、送演员,有的帮助维持秩序,防止汉奸及日本间谍的破坏捣乱。演出中严肃而又热烈的气氛令人振奋,台上唱台下和,台上台下一起唱。

陈嘉庚对合唱团的演出非常支持,几乎每次演出都亲临现场主持。为国内抗日募捐的场面更是感人,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仅东南亚马来半岛的侨众与反法西斯的国际人士就捐集了44亿元外币以及大批当时十分难购买的急需药品。爱国华侨的抗日行动,对稳定国内人民生活、稳定抗日信心,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历史作用。

在陈嘉庚的支持下,合唱团走遍了整个马来半岛的大小城镇、大小岛屿进行募捐,仅柔佛这一个地方,侨众就自动捐款达40万新加坡币,大街小巷到处都可听到青年学生唱着潘受作词、夏之秋谱曲的《卖花歌》。

到新加坡后不久的一天,陳嘉庚约项堃到他家,两人一边吃着白薯粥就咸菜,一边谈心。陈嘉庚语重心长地建议他,是否可以把中国当代有代表性的优秀戏剧作品搬上当地的舞台并担任主演,此外还要为新加坡当地培养出一批戏剧人才。项堃了解到,当时在吉隆坡及马来半岛西北端槟榔屿(简称槟城)等地都有话剧剧团,便欣然答应陈嘉庚这一具有远见卓识的要求。他们相继把《日出》《原野》《雷雨》等搬上当地的舞台,还在新加坡与当地剧团合演了《前夜》,在吉隆坡与当地剧团合演《中国万岁》。应邀参加合演的演职员名单、演出说明书,都被陈嘉庚家族及其密友冒着被日军屠杀的危险秘密保存了下来。

每每回想起那一段难忘的历史,项堃的心中总有一种难以抑制的激动。

塑造银幕形象深入人心

1941年皖南事变后,项堃对国民党的许多做法感到反感,他与白杨等一起主演了《茶花女》,加入了中共领导的进步文艺团体中华剧艺社。他前后在重庆7年,和周恩来等人多有接触。

1945年秋季,毛泽东飞临重庆谈判。周恩来专门安排了毛泽东与重庆各界爱国人士会见接触的宴会,项堃成为受邀宾客之一。这次会见使项堃永生难忘,那张周恩来签发的请帖,他一直珍藏着。抗战胜利后,项堃重返影坛,当时,他经济窘迫,没有住房,妻子、孩子身患重病,寄宿在亲戚家,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有人以10两黄金为片酬,请他主演反动影片,项堃都一一拒绝。

1949年后,项堃新的艺术生涯开始了。在人民电影事业中,他参加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大地重光》,出色的塑造了新四军战士陈光生这一形象;此后出演影片《南征北战》中的张军长和《三年》中的罗西城,是他着意刻画的两个很有特色的银幕形象。1963年,项堃调到北京电影制片厂。这一时期,项堃承担了塑造反面人物形象的任务,不久,他在银幕上又塑造出两个成功的反面形象:《停战以后》中的李国卿、《烈火中永生》中的徐鹏飞。尤其是徐鹏飞,项堃在这个角色上倾注了无数心血,表演惟妙惟肖,令人赞叹。

1977年后,年近古稀的项堃仍连续在《佩剑将军》等十余部影片中担任主要或重要角色。1988年,项堃做了心脏搭桥手术,即便这样,他还花费十年心血,自编自导自演了电视剧《醒》。这部电视剧讲述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与武汉合唱团在东南亚宣传抗日的故事,纪念抗日战争时期人们那种真诚的情感。

项堃一生出演过几十部电影,塑造了一大批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在电影《生活的颤音》和《潜网》中,他扮演的老干部虽然戏份不多,但一举手、一抬足间就演绎出了人物的性格魅力。项堃的形象威严大气,令他在塑造军人形象和历史人物上有着先天的优势,他在晚年塑造的两个最为观众熟知的形象恰恰就属于这两类角色。《佩剑将军》中的严军既是手握重兵的国民党军长,又是打入敌人内部的地下党。项堃将人物的威严、智慧以及刚毅的军人风度演绎得让人过目难忘。《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系列片中,项堃扮演的诰命大臣肃顺,倨傲冷峻。项堃以他精湛的演技将这个权倾朝野的清朝重臣复杂的内心活动,演绎得丝丝入扣,肃顺这一形象也因此成为项堃晚年最重要的银幕形象。

1995年,项堃被国家文化部列为126位“中华影星”之一;2005年获国家人事部和国家广电总局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称号。2009年2月15日,项堃因病去世,终年94岁。文

猜你喜欢

陈嘉庚曹禺合唱团
陈嘉庚选采办
陈嘉庚选采办
陈嘉庚
难忘的合唱团
合唱团的那些事儿
毛茸茸合唱团
曹禺与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成立始末
曹禺与一出没有鲁大海的《雷雨》
从《日出》看曹禺怎样处理戏剧结构的矛盾
陈嘉庚精神与“诚毅”学风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