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珍贵的战地记录

2023-11-09付顺利

文史春秋 2023年7期
关键词:魏巍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

付顺利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著名作家魏巍采写的一篇报导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优秀通讯。文章主要写的是1950年至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最艰苦阶段,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英勇反击美国侵略军的英雄事迹,通过3个真实而又典型的故事,热情歌颂具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志愿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和崇高品德,赞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该文发表后,在广大人民心中激起强烈的共鸣。后来,该文长期被中学语文课本所录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生的思想,“最可爱的人”由此成为志愿军战士最响亮的称号。但是在2001年后,这篇课文被删除,直到2021年才重新编入新版语文教材之中。这篇文章的回归是对革命先烈最好的慰藉,也是对他们的崇敬与缅怀,同时也是对魏巍先生的怀念。

魏巍(1920—2008),原名魏鸿杰,笔名红杨树,河南郑州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当代诗人、散文家、小说家。1942年创作的长诗《黎明的风景》因成功地表现了抗日斗争的生活而获晋察冀边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颁发的“鲁迅文艺奖金”;1951年4月11日在《人民日报》上刊发《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影响;1952年与白艾共同创作出版中篇小说《长空怒风》;1956年与钱小惠合作创作了电影小说《红色的风暴》;1978年,创作完成抗美援朝题材长篇小说《东方》,于1981年获首届“茅盾文学奖”。2008年8月24日,魏巍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8岁。

1920年3月6日,魏巍出生于河南郑州一个城市贫民家庭。他少年入平民小学,后就读于乡村简易师范,15岁时父母双亡,靠誊写为生。1937年12月,17岁的魏巍从郑州只身赴山西赵城县八路军一一五师军政干部学校,参加八路军。该校后来并入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1938年,随营学校并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魏巍为第三期学员,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魏巍从抗大毕业后,被分配到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始终在战斗部队任职。他在战火中成长,在战斗中进步,在与一线官兵的朝夕相处中结下了浓浓的战友情,这为他后来写成《谁是最可爱的人》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生活基础。

1950年5月,魏巍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任学校教育科副科长、创作室副主任,从此离开作战部队,走上专业作家和文艺战线的岗位。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0月,美帝国主义纠集联合国部队,直扑我鸭绿江边。美帝国主义不顾中国政府的一再警告,把战火烧到我国边境,严重地威胁我国安全,中共中央根据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以及保卫祖国安全的需要,作出了派兵参加抗美援朝的战略决策。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同朝鲜人民与军队并肩作战。

12月,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派往前线的部队文化工作者,魏巍赶赴朝鲜前线,他的任务是了解美军战俘的思想情况,以便开展对敌政治斗争。在战俘营中,魏巍接触了许多美军官兵,不少人是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老兵,尽管经历过残酷的战火考验,但让他们深受震撼的是遇到了世界上最难对付、最不怕死的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勇敢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凭着一颗赤诚的爱国心,凭着勇敢顽强的精神,与武器装备、军事实力远远高于自己的军队作战,他们用鲜血把猖狂一时的“铁老虎”打成了“纸老虎”。魏巍完成调查任务后,写了一份详尽的调查报告,这时他本可以就此回国,但他没有回,因为在朝鲜前线,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感天动地的英雄事迹,他向总政治部请求留下来进行战地采访。

之后,魏巍在前沿阵地采访了3个月,亲身感受了敌人炮火的狂轰滥炸,亲眼看见了志愿军战士作战的无畏,踏过被炮弹深翻过的阵地,手握被鲜血浸透的泥土,在前线深入采访的所见所闻令他终生难忘。

为了采访到第一线的战士,获取第一手的素材,魏巍来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十八军一一二师三三五团一营三连的阵地。当时这个连刚打完松骨峰战役,整个连只剩下7名战士还活着,且其中6人已经受重伤躺在医院,只剩下1个通讯员。魏巍立即展开采访,他找到一营营长王宿启,因为正是一营在最后关头紧急赶到,接管了三连的阵地,才救下了那最后的7名战士。

魏巍记录下王宿启含泪诉说的惨烈的战斗过程,之后在整理采访资料时,他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将采访所得汇聚成那一段段感人肺腑的文字:

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它使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也许有的人在心里隐隐约约地说:你说的就是那些“兵”吗?他们看来是很平凡、很简单的哩。既看不出他们有什么高明的知识,又看不出他们有什么丰盛细致的感情。可是,我要说,这是由于你跟我们的战士接触太少,因此,你没有能够了解到: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还是在二次战役的时候,有一支志愿军的部队向敌后猛插,去切断军隅里敌人的逃路。当他们赶到书堂站时,逃敌也恰恰赶到那里,眼看就要从汽车路上开过去。这支部队的先头连(三连)就匆匆占领了汽车路边一个很低的光光的小山岗,阻住敌人,一场壮烈的搏斗就开始了。敌人为了逃命,用三十二架飞机,十多辆坦克和集团冲锋向这个连的阵地汹涌卷来。整个山顶都被打翻了。汽油弹的火焰把这个阵地烧红了。但勇士们在这烟与火的山岗上,高喊着口号,一次又一次把敌人打死在阵地前面。敌人的死尸像谷子似地在山前堆满了,血也把这山岗流红了。可是敌人还是要拼死争夺,好使自己的主力不致覆灭。这激战整整持续了八个小时,最后,勇士们的子弹打光了。蜂拥上来的敌人,占领了山头,把他们压到山脚。飞机掷下的汽油弹,把他们的身上烧着了火。这时候,勇士们是仍然不会后退的呀,他们把枪一摔,身上、帽子上冒着呜呜的火苗向敌人扑去,把敌人抱住,让身上的火,把要占领阵地的敌人烧死。

……据这个营的营长告诉我,战后,这个连的阵地上,枪支完全摔碎了,机枪零件扔得满山都是。烈士们的尸体,做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卡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捺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另有一个战士,他的嘴里还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在掩埋烈士们遗体的时候,由于他们两手扣着,把敌人抱得那样紧,分都分不开,以致把有的手指都折断了……这个连虽然伤亡很大,但他们却打死了三百多敌人,特别是,使我们部队的主力赶上,聚歼了敌人。

这就是朝鲜战场上一次最壮烈的战斗——松骨峰战斗,或者叫书堂站战斗。假若需要立纪念碑的话,让我把带火扑敌及用刺刀和敌拼死在一起的烈士们的名字记下吧。

他们的名字是:王金传、邢玉堂、胡传九、井玉琢、王文英、熊官全、王金侯、赵锡杰、隋金山、李玉安、丁振岱、张贵生、崔玉亮、李树国。还有一个战士已经不可能知道他的名字了。让我们的烈士们千载万世永垂不朽吧!

这个营的营长向我叙说了以上的情形,他的声音是缓慢的,他的感情是沉重的。他说他在阵地上掩埋烈士的时候,掉了眼泪。但他接着说:“你不要以为我是为他们而伤心,我是为他们而骄傲!我感觉我们的战士太伟大了,太可爱了,我不能不被他们感动得掉下泪来。”……

魏巍从朝鲜回来已是1951年的2月,此时他调任《解放军文艺》副主编,志愿军将士那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强烈地震撼着他,他急切地想让祖国人民了解自己的儿女是怎样的英勇,是怎样的顽强。“我们眼前这平平常常的一切,都是他们鲜血的代价”,这绝不是一句空话,魏巍说,《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题目不是硬想出来的,而是在朝鲜战场上从激动的心里跳出来的。

在朝鲜时,魏巍曾写了一篇《自豪吧,祖国》的通讯,写了20多个他认为最生动的例子,带回来给同志看了,感到不好,就没有拿出来发表。因为例子堆得太多,就好像记账,哪一个也说得不清楚、不充分。魏巍写《谁是最可爱的人》时,就只选择5个例子,在写完后又删掉2个,最后只选取3个事例。

魏巍能写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最基本的原因,是因为志愿军战士的英雄气魄、英雄事迹是这样的伟大、这样的感人,这一切把他完全感动了。《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主题是很久以来就在他脑子里翻腾着的。他在部队的时间比较长,对战士有这样一种感情——觉得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每当和他们坐在一起,他就觉得满心的高兴。

魏巍原本喜爱写诗,虽然在抗战期间写过一些通讯,但他对通讯并不是那么看重。从朝鲜回来之后,魏巍最初想先写点别的,但心中一直有个声音对他说:这样伟大的斗争和伟大的战士必须要很快写出来啊,如果慢慢在那儿钻长的、刻细的,最后又弄不成,怎么对得起战士呢?于是,他就提笔写出了这篇通讯。

在作品里,魏巍以饱含深情和诗意的笔触,报道了抗美援朝战场上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揭示了彭德怀带领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光照日月的崇高心灵,歌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的血肉情谊。作品一经发表,立刻激起强烈的反响,激励了朝鲜前线广大志愿军指战员的斗志,鼓舞了祖国人民努力生产、支援前方的干劲。

魏巍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深入感受,对写作的人非常重要,感受得深,写出来的东西就必然有那么一股劲儿。深入的感受与深入的采访也很有关系,与采访者谈得深,对他们了解得深,他们的气质、思想、感情就会感染你,使你也沉入到他们的情绪中。在表现主题时,首先,希图追求最本质的东西;其次,用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来说明本质的东西,给人的印象是清楚明白的,也会是突出的。写战士写得生动的奥秘是,不仅应写战士的英雄行为,还要写出英雄行为中英雄的思想感情,不能把战士写得像一个投手榴弹的机器,不能只写了战士的一层皮,而要写出他们的生命和灵魂。如果把活的人写死了,把英雄的人写成了纸人、纸马,再出奇惊人的事迹也不会感动人;如果读者感到原来做出这样英勇行为的人,是跟自己一样有血有肉的人,即使例子不太突出,仍然会感人。

魏巍的写作经验还说明,一篇文章的主题要简单明确,不能面面俱到。他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首先在于他自己也谈到过的对生活的深刻感受,对战士的深厚感情;其次,在于作者精湛的艺术技巧。有人称魏巍的散文为“壮丽的诗”,这的确概括了他的艺术风格。魏巍本来喜欢诗,他的散文带有鲜明的诗的气质,鲜明的形象、纯真的心灵、深邃的思想和激越的诗情熔为一炉,使思想感情的潮水自优美的笔端流出,奔腾激越,而又清新宜人。《谁是最可爱的人》通过3个既各自独立,又珠联璧合的故事,层层深入地展示了志愿军战士的性格、胸怀和品质,文章还在开头、结尾及中间,和谐地加入抒情议论,深邃的思想、潮水似的感情交融在一起,通过优美的语言,倾流而出。毛泽东读了这篇作品后,立即批示“印发全军”,并建议其他领导人认真读一读这篇作品。朱德读后连声称赞:“写得好!很好!”

1953年9月23日,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正在进行,全国文艺界的代表们正聚精会神地聆听周恩来总理作报告。周总理讲到兴起之处,推开讲稿,对着话筒大声说:“我们就是要写工农兵中的优秀人物,写他们中间的理想人物。魏巍同志所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这种类型的歌颂。它感动了千百万读者,鼓舞了前方的战士。我们就是要刻画这些典型人物来推动社会前进。”接着周总理又说,“在座的谁是魏巍同志,今天来了没有?请站起来,我要认识一下这位朋友,我感谢你为我们子弟兵取了个‘最可爱的人’这样一个称号。”这时,全场都望着从座位上站立起来的魏巍,热烈鼓掌。

《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北京各大学纷纷邀请魏巍去作报告,《人民日报》编辑部请他去座谈,让他谈谈究竟是怎样写出这篇文章的。他的发言整理为《我怎样写“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作为附录收入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初版中。该散文集十分畅销,一年之内便迅速再版。1957年,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被翻译成俄文,由莫斯科国家艺术文学出版社出版,C·马尔科娃在俄译本的序言中写道:“魏巍属于在中国人民觉醒起来进行革命、在动荡的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那一代青年作家。……他真诚地赞美、歌颂朝鲜前线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他的每一篇特写,都浸透着难以遏制地相信普通人、相信人民的光明未来的信念。这些特写作品,现在仍未失去其魅力。”

《谁是最可爱的人》作为一篇长期入选中学课本的课文,伴随着无数学子度过他们的求学生涯,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热情,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几十年过去了,很多人依然耳熟能详,甚至对其中的某些段落倒背如流。《谁是最可爱的人》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尽管2000年后语文教材改革时,《谁是最可爱的人》被删除,但这篇优秀的作品从未从人们的脑海中消失,2021年,时隔20年,《谁是最可爱的人》重回语文教材,让学生再次从那些充满生命力的文字中感受革命先烈的精神,讓我们记住,正是这些战士用鲜活的生命才保卫了我们的国家和家园。文

猜你喜欢

魏巍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
ON CONTINUATION CRITERIA FOR THE FULLCOMPRESSIBLE NAVIER-STOKES EQUATIONS IN LORENTZ SPACES*
我的老师
交警之歌
——献给第一线的交警战士
超级战士要上网
走进新入伍战士的心里
无名战士有名剑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65周年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魏巍
Optimization Design of Double-parameter Shift Schedule of Tracked Vehicle with Hydrodynamic-mechanical Transmission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50周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