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MART原则利用信息化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
2023-11-09刘新荣
李 琳 李 华 徐 莉 刘新荣
江苏省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苏省徐州市 221006
医院感染监测主要包括全院综合性监测和目标性监测,医院感染管理是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1]。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化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医院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利用信息化手段及时判断医院感染这项工作尤为重要。以往感染病例是通过院感专职人员对在架及归档病例进行筛查,医师上报得出数据,存在工作量大、效率低的情况。随着医院感染监控系统以及手机感控工作间的应用,能对住院患者感染动态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并将预警消息推送给临床医生进行确诊判断,大大提高医院感控专职人员的管理效率[2-3],提高医院感染监测的准确性[4]。真正发挥感染监测平台的预警和防控作用,不仅是院感科人员的工作职责,还依赖于临床医生对感染信息处理的积极主动性,SMART原则是一种由被动变主动工作的管理工具,可以明显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够为工作考核提供规范、科学的标准[5]。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根据2020年医院感染监测平台预警信息24h及72h及时处置率,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病原学送检率以及重点菌检出率的情况进行分析,确定2021年工作目标,制定计划,拟在下一年有较大改善。
1.2 方法 在SMART原则指导下利用信息化支持做好医院感染监测管理。
1.2.1 目标明确性。分析2020年院感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医务人员对感染控制工作不重视,思想松懈;(2)临床医生对院感监测平台使用不熟悉,缺乏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相关知识;(3)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4)督导检查标准及奖惩机制不完善未认真实施;(5)病例预警信息处置不及时,24h预警处置率为26.52%,72h预警处置率为51.76%。(6)病历记录不及时规范,导致感染监测系统抓取信息不准确。结合以上存在的问题主要从院感病例预警信息处理及时性、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送检率方面进行管理。
1.2.2 目标可衡量性。经过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制定,要求感染信息预警24h及时处置率需≥60%,72h及时处置率需≥80%。依据《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发[2015]42号)文件[6]中提出:非限制级、限制级及特殊级抗菌药物治疗使用前的病原微生物送检率需分别达到30%、50%和80%以上。
1.2.3 目标可达成性。针对上述影响因素,制定改进管理策略,主要包括:(1)确定临床科室感控兼职人员,对其进行感控知识培训与考核,提高对感染病例的诊断,利用感控平台进行上报。(2)前期感控医师未及时对预警进行处理,感控专职人员通过手机感控工作间或院感工作微信群对其提醒,增强其感控意识。(3)完善奖惩制度,根据质量控制考核标准,将临床科室预警信息及时处置率以及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病原学送检率与其绩效考核挂钩。(4)每季度在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上反馈信息,通过院内网感控简报反馈每科室上报数据,加强临床医务人员感控意识。
1.2.4 目标相关性。(1)感染管理科联合医务科、药剂科和检验中心进行感染信息化数据分析,规范临床各科室感控行为。(2)每病区自选感控医师与感控护士各1名,对其进行感控相关知识培训并进行考核,再参加市级感控培训,获得感控兼职培训合格证方可上岗。(3)调动院感兼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待遇。(4)前3个月处于试运行阶段,通过手机感控间或院感工作微信群,对预警处理不及时的科室感控专职人员进行提醒与督促。(5)根据工作内容制定相关奖惩制度,对预警72h未处理者进行考核扣分,与绩效挂钩。(6)通过每季度院感管理委员会和院内网感控简报通报各科室工作情况。
1.2.5 目标的时限性。设定本次目标管理活动时间为2021年1—12月。1—3月每月针对质控检查督导发现问题,对得分较低的科室查找原因并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进行进一步整改,进入下一轮持续质量改进。
1.3 观察指标 改进前后的数据:(1)临床医生对感染信息预警24h及72h处置情况。(2)治疗性抗菌药物使用病原学送检率情况。(3)重点菌检出率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率进行描述,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021年临床科室对感染监测预警信息处置分析 2021年1月开始临床对感染监测预警信息的处理率逐月提高,至12月全院预警信息24h及时处置率为65.74%,72h及时处置率为82.12%。见表1。
表1 2021年全院感染预警信息24h与72h及时处置率
2.2 不同级别抗菌药物治疗使用送检率 根据SMART原则管理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为(非限制级 42.01%、限制级62.12%、特殊级92.64%),比改进前(非限制级26.33%、限制级 49.34%、特殊级 85.67%)均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使用治疗性抗菌药物病原学送检率
2.3 主要多重耐药菌检出率 2021多重耐药菌重点菌检出率与2020年相比有所下降,其中CR-KP、MRSA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3.1 通过医院感染信息化监测平台使用发现的问题 医院感染监测系统提取的感染预警信息如感染相关名词、检验结果及影像学检查可以提醒临床医务人员及时对患者病情进行分析与判断,对其感染因素可早期采取措施,起到感染控制、防止感染暴发的目的[8]。但实际工作中临床医生未能及时关注并处置预警信息,这直接影响对感染的早期发现,对此,感控专职人员要应用信息化平台功能,积极对临床科室进行提醒关注,使他们从思想意识到行动有所改变,进一步使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提升对预警信息处置的及时性和效率[9]。对临床科室使用治疗性抗菌药物病原学送检率未能达到国家要求,使用中存在不合理现象,感染管理科要联合多部门对其进行干预与整改,不断提高临床医务人员的感控意识,规范其感控行为。
3.2 基于SMART原则管理 首先确立目标,针对医务人员对感染控制工作不重视,分级进行培训与考核,主要包括感染控制的相关制度,院感病例的诊断标准,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由于前期临床医生对院感监测平台使用不熟悉,院感科制作出详细步骤并附图说明,做到人人熟知。联合医务科、药剂科、检验科规范病程录的书写,规范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制定相关的考核每月进行检查督导,检查结果与绩效挂钩。每季度通过院感管理委员会和院内网感控简报通报各科室工作情况。
3.3 管理结果分析 SMART原则是管理专家彼得·德鲁克提出的一种理论,是当前制定目标的“黄金准则”,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10]。2021年基于SMART原则,利用信息化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每月感染管理科根据质量控制督导检查标准,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整改要求以书面的形式告知临床科室,得到其认可,后期将考核结果与绩效考核挂钩,做到公平公正,明显提高了临床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同时实施绩效考核是对管理效果显著的保障。绩效考核也是目前医院感染控制的持续质量改进措施之一[11]。2021年12月全院预警信息24h及时处置率为65.74%,72h及时处置率为82.12%,距离72h及时处置率达到100%还有较大差距,治疗性抗菌药物病原学送检率非限制级药物为42.01%、限制级62.12%、特殊级92.64%,近年来,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导致了细菌的耐药性,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费用和感染死亡风险[12],合理使用治疗性抗菌药物的前提就是依据病原学药敏结果[13]。本研究发现,尽管在SMART原则下进行感控管理,MRSA和CR-KP检出率有所下降,但CR-AB、CR-PA、CR-EC 的检出率没有明显改变,说明医院感染控制是贯穿在整个诊疗与护理当中,多重耐药菌感染给临床工作带来巨大挑战,使医院感染形势变得更加严峻[14],尽管合理规范地使用抗菌药物是感染控制工作中的一部分,但还应加强环境及物体表面消毒、手卫生等其他防控措施[15],环境物体表面是多重耐药菌生存的重点部位,工作人员的手也是传播多重耐药菌的媒介[16]。因此,科学合理地做好环境物表的清洁消毒和手卫生能为感染防控提供坚实屏障[17]。
综上所述,在SMART原则指导下利用信息化在医院感染管理中,临床医生对感染预警信息的处置率有了明显提高,使用治疗性抗菌药物病原学送检率也有了提升,这源于医院感染监测信息平台为感控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仍需全院医务人员充分利用该平台,更好地做好感控工作,保障患者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