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曲与唐诗中的文化意象剖析
2023-11-09王爽
王 爽
(山西开放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7)
引言
唐诗在唐代的艺术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唐代文化最高峰。受到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琵琶随唐代兴盛而日渐流行。第一,流行琵琶乐曲将唐诗作为素材,以清新气息融进生活中;第二,唐诗可细腻描述出琵琶艺术,丰富了琵琶的情感意蕴。可见,琵琶与唐诗相互影响,诗与乐相辅相成,二者互相结合形成了新型文化意象,为生动展现、深入解读文学及艺术作品提供了科学指引。
一、唐诗发展和文化背景分析
(一)唐诗发展
诗歌在文学体裁中起着重要作用,为诗人言志、抒情的手段,古往今来,诗人往往将自己愁苦抑或欣喜的情绪表达在诗歌中,借此抒发自己朴素或远大志向。诗歌是创作者驰骋其思想情感的田野,萌动于心中为其志,抒发出来则成诗。在我国,诗歌有极为悠久的历史,通过分析相关记载资料可知,诗歌产生于上古社会时期,有记载曾写到,诗是作者表达思想情感的,歌为语言咏唱的形式,根据咏唱内容制定而出五声,五声和谐者即为律。在劳动生产及两性相恋等因素影响下,当代人们就创造出了诗歌,其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和明快的韵律。
诗歌自出现之后就被持续流传,在到达唐代的时候,这一文学体裁被称作唐诗,获得了繁荣的发展,其形式和风格尤为丰富。这一时期,唐诗不仅在继承前代五言古诗、七言古诗的基础上,延伸出了叙事诗及言情诗,还很好地传承了乐府传统及汉魏民歌,对歌行体的样式发展进行了改革及创新。唐朝时期,近体诗得到了充分发展,其在有效融合古曲诗歌中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将诗歌发展到了之前未能企及的高度。唐诗兴盛是在多重条件影响下而形成的[1]。首先,在历史上,唐朝是极为璀璨辉煌朝代之一,在经济及政治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国力较强盛,不仅国富、民强,而且具有开放的社会风气,加之文化方面提倡兼容并蓄的原则,为诗人成长、诗歌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和宝贵的环境。就诗歌人才来看,李商隐、杜甫、李白、白居易、王维等均出生于唐代,具有人才辈出的优势,这一时期的文人诗情、才情都尤为突出,是唐诗兴盛发展的有力保障。此外,唐朝时期,诗歌已经历了长时间的沉淀和积累,有较为成熟化的风格和体系,含有多样化的形式及意象,为诗人丰富创作空间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唐诗的文化背景
唐诗既是一种文学体裁,也是一种文化成果,其发展背景和当代的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唐朝的统治者主张并蓄和兼容,在对待儒文化的时候,持着开放及包容态度,在这样的政策影响作用下,儒家文化获得了较大发展,为拓宽诗人创作空间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诗人自由表达思想、丰富诗歌所用文化意象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唐诗中琵琶和琵琶艺术
(一)唐诗中琵琶
在我国众多民族乐器内,琵琶是传统的弹拨乐器之一,极具代表性且表现力独特,与我国的古诗词存在特定联系。文学史上有很多赋咏琵琶与其表演的古诗,更有唐朝的白居易诗人以琵琶作为诗名进行创作,留下了千古流传作品。唐朝的经济实力较为雄厚,这一时期艺术、音乐等发展极为良好。相关的记载资料中提到,唐人尤为喜爱琵琶,正如诗中所说的十万胡人中有半数人都对弹琵琶有所了解,将琵琶在唐代受欢迎的程度真实反映了出来。也正因如此,唐诗和琵琶存在着不解的缘分。据统计,在《全宋词》和《全唐五代词》中,和琵琶相关的词就超210 首,其中既有关于演奏琵琶的,也有关于演奏者及琵琶这一乐器本身的,有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和较为广泛的题材。唐诗中所描述的琵琶,让琵琶能在千百年的发展中持续展现其魅力之处,同样,因融入了琵琶元素,唐诗的韵味性和特色性也更为显著,有着流光溢彩和精妙绝伦之美[2]。
琵琶不仅有着样式好看、声音好听等特点,而且在演奏中有着极强的观赏性,因此很多的文人墨客钟情于琵琶,如刘长卿在其诗中通过描述“琵琶声苦调、一曲伤绮罗”等,借助琵琶的声色将自己悲凉与悲苦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诉说了思念家乡与亲人的感情。在诗中,琵琶声音正如诗人心声,让诗人原本无处诉说的愁苦有释放之地,此刻的琵琶与诗人的心思融为一体,将其内心的悲戚缓慢奏了出来。除了代诉内心愁苦的情绪之外,琵琶还能表达出催人、记忆唤醒和氛围渲染等绝妙之音,如唐代的王翰通过“葡萄美酒、欲饮、马上催”等词语,描述了正要畅饮酒筵上夜光杯中葡萄美酒时,声声琵琶正响彻耳边,犹如在催人马上出征。王翰通过琵琶,将诗中嘈杂欢乐的气氛营造了出来,将战士欢快宴饮的场面渲染了出来,同时,通过运用琵琶,引导读者思绪由酒筵场面转到征战的沙场,引导读者感受将士出征之前的紧张感和视死如归的豪迈精神。可见,通过融入琵琶元素,可加强诗歌张力和情感表现力。
(二)唐诗中琵琶艺术
从古至今,诗词和音乐艺术联系极为紧密,如源自楚地歌舞的《楚辞》、均可弦歌的三百首《诗经》等,这种联系被唐代的诗歌保留至今。因唐朝的文人极为喜爱琵琶,因此创作了很多与琵琶乐曲相关的诗歌,如《霓裳羽衣曲》《入塞》和《出塞》等,已流传至今。琵琶不仅丰富了人们日常生活,而且对唐诗发展起到了极大带动作用,如上文所述,在唐朝与琵琶有关的诗词很多,在唐诗中提到的演奏家也很多,唐诗与琵琶相互影响且相互促进,形成了共同发展的和谐场景。
三、琵琶与唐诗意境融合分析
在诗歌中,意境是诗人创作诗歌的精神支撑,意为抒发作者自身情感,境为传播诗歌的载体,即再现外在环境。诗歌要想做到有意境,则需统一内容和形式,以实现情景交融的目标,让读者能近距离感受诗歌创作的意境。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候,诗人大多应用借景抒情、借物言志的手法,在景与物中融入情感,将自己的感情及志向表达在写物和写事的过程中。在诗歌中融进琵琶,是唐朝诗人精神寄托,将自身志向抑或情感融进琵琶中,以此传达出诗歌精神及内心情感等。显而易见,琵琶在唐诗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琵琶,诗人可在唐诗中巧妙蕴藏思想情感,进而传递自身心声和思想。唐诗中有很多融合琵琶乐曲、诗歌意境的佳作,如白居易在其诗中通过描写“声声思、不得志、续续弹、无限事、抹复挑、错杂弹、大弦嘈嘈、小弦切切”等内容,将诗歌的意境和琵琶乐曲有机融合在了一起[3]。在诗中,作者运用精练话语将琵琶弹奏的现场描绘了出来,描述出了琵琶曲旋律和琵琶声色,在描写琵琶的演奏基础之上,通过琵琶急缓声和高低音,表达出演奏者的心绪,并运用“嘈嘈如急雨、切切如私语”等描述方式,将独特意境呈现在读者面前。由此可知,诗人在诗歌中写琵琶的时候,并未单纯将其看作一门乐器,而是承载诗人感情思想及诗歌意境的重要内容。
四、琵琶与唐诗所构建文化意象分析
自诗歌出现之后,古代文人志士认为诗歌是表达志向、表达情感的。虽然在与琵琶相关的唐诗中融进了音乐的元素,但并未表现出过重脂粉气,且大多数的唐诗较为文雅,具有雅致的格调和宏大的意象,寄情极为高远。如刘长卿《相和歌辞·王昭君》中的“琵琶弦中苦调多,萧萧羌笛声相和。”杜甫《咏怀古迹》中的“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虽然这类诗词描写的是惜别、闺怨和离人等,但具有深沉的情感,运用重语表达出了柔情,经几经辗转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绵密的思想,并为之动容。通过琵琶,诗人将闺中少妇及离人等心态和姿态生动刻画了出来,形象写出了凄切哀婉的情感,同时提升了诗的格调。在唐诗中,有很多咏物的诗词,白居易、杜甫和李白等诗人均擅长创作咏物诗,喜欢运用借景抒情或者借物咏志的表达手法,咏物诗词中的最高境界为由物至心、心物交通。岑参在其诗中描写的“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路漫漫。”在对琵琶形、色、音、声和凉州风土人情描述的基础上,将自身情感及志向生动呈现在读者眼前。在对诗中描述画面及近近远远的琵琶声进行品析的过程中,可感受到凉州的孤远、繁荣和宏大,体会到岑参诗人内心的悲壮、激昂之情[4]。
在描写琵琶的过程中,唐代的诗人除了对琵琶的形态、琵琶婉转抑或悦耳声音进行描述之外,还会在其中表达出自身的人格思想及情感志向等内容。通过在诗歌中运用琵琶的声音将自己心声表达出来,可营造出更为深远的诗歌意境及更为高远的诗歌立意,韵味极为丰富。就《大风歌》这一诗歌而言,其中涌动的民族血液正喷涌在唐代士子的胸膛,虽然诗词中演奏的琵琶透露着怨恨及悲苦,但仍可感受到将士面对战争时的悲壮豪迈之情和醉卧沙场的慷慨激昂之感。因唐的疆域极为辽阔,此时涌现出很多边塞的诗人,其在诗词中融入琵琶,留下很多主要意象为琵琶的边塞诗词。如王翰在其诗中将琵琶比喻为征战的号角,生动展现出戍边战士在面对战争时悲壮的气概和视死如归的精神。此外,还有很多的诗人运用琵琶隐喻自身,在诗中传达出自身高贵人格,表现出自身坚贞品质,从而凸显一尘不染的优秀精神。
唐诗是一种表达情感的主要途径,在诗词中,很多诗人表达了对于家国的情怀,借助琵琶抒发出家国在兴亡时的内心情感。由于唐代的诗人对琵琶描写较为擅于,且乐于将琵琶融进诗中,因此钟于通过琵琶形、声描述,将自己在仕途中的遭遇、愤慨、忧虑表现出来,也钟于借助琵琶对生命发出感慨,以表达热爱生活之情及日常所想所思。周昙在其诗中写到:“曲项琵琶催酒处,不图为乐向谁云。”在运用琵琶达到咏史怀古的基础上,抒发出内心愁思和自身情怀。自古以来,以柔为主是婉约词公认的形式,其诗词大多体现的是委婉小众之情,唐诗则不一样,可兼具婉约柔顺和豪放旷达的情感,具有刚柔并济的特点。就很多描写琵琶的唐诗而言,表面似为柔和婉约的风格,实则内容刚劲深沉、情感激昂豪壮,将诗人刚强坚贞精神生动展现了出来,是其民族气节及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就部分唐诗而言,虽然诗人运用琵琶表达的情绪为离愁之情,但其中一样蕴含激烈悲壮的别绪。相关资料显示,在唐诗中琵琶的运用极为广泛,且已构建出丰富的文化意象,多种题材诗中均有琵琶出现,如游乐及观景诗、赠别诗和自叙诗等,可知琵琶在唐诗中较为特殊,往往不会因题材限制而无法运用。在描写自身生活的时候,部分诗人也会运用琵琶这一元素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此外,琵琶还可增加唐诗的意境,使其风格更为舒雅温柔,如李贺通过对琵琶乐器演奏的过程进行描述,营造了风情万千的意境,将外在环境、音乐有效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美感,让全诗声色俱全。在晚唐时,诗人运用琵琶营造出歌舞升平的表面场景,从而掩饰住国破家亡境遇下的消极心态和苦闷之情[5]。
琵琶与部分古代传说及民风习俗也有着密切关系,部分诗人在诗歌中运用这些文化,不仅增强了诗歌的神秘感和庄重感,而且将诗歌文化的意境独特化。相关资料显示,琵琶在唐朝之前是一种宫廷乐器,品赏人员为王孙贵族,但发展至唐朝时,琵琶逐步在民间流传,既拓宽了适用的范围,也丰富了运用的场所,琵琶所含文化意象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不可亵渎、庄严成为琵琶诗全新文化意象。张籍诗中的琵琶,既对整首诗在艺术层面的美感进行了提升,灵活展现出诗词描绘画面,而且赋予诗词庄严及肃穆的意境,赋予诗歌神奇色彩。
五、结语
总而言之,琵琶是唐代不可缺少乐器之一,无论是王孙贵族、平民百姓,还是诗人、词人,都热爱、钟情于琵琶。琵琶受唐诗影响而流传千古,唐诗因琵琶更加鲜活生动、意境丰富,为后人称颂,在唐诗中运用琵琶曲所构建的琵琶唐诗相融合式文化意象,于后人而言无疑是宝贵遗产及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