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过全文背诵的苦
2023-11-08施绮怀
施绮怀
作家、翻译家章衣萍谈及小时候祖父教他读《幼学琼林》《论语》《孟子》等书,每次讲解其中的二三页或者四五页之前,总是让他一口气先念五十遍。念五十遍后,章衣萍就能背诵了。祖父依然觉得不够,一定要让他再念五十遍或者一百遍,往往一篇文章每日能念到四百遍。
有一次,章衣萍竟念哭了。哭归哭,基础却是扎扎實实打下了。正是在祖父日诵四百遍的管教下,章衣萍才能在短短44年的生命里整理那么多古籍,并著成短篇小说集、散文集、诗集、学术著作、少儿读物、译作等20余部。
章衣萍祖父的要求比今日的全文背诵要求严厉多了。全文背诵锻炼的是学生的记功,而扎实的记功对以后各种升学考试、求职考试,尤其是对以后致力于人文社科研究的同学来讲,非常重要。
以文学为例,老一辈学者为了做学问,将十三经背得滚瓜烂熟,倒背如流。十三经包括哪些呢?它们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易经》《左传》《公羊传》《穀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但是,清朝的乾嘉学者认为将十三经倒背如流算不得什么学问,所以他们将十三经注疏也背了下来,十三经注疏总共四百一十六卷。
由此可见,扎实的记功对研究学问来说多么重要!即使是科技发达的今天,记功也是不可或缺的,因为人的大脑有个重要的功能——联想。
晚唐诗人韦庄写了一首将近2000字的长诗《秦妇吟》,诗中描写了唐朝末年黄巢起义的乱象,但《秦妇吟》在北宋时期就失传了。到了20世纪初,人们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里发现了一本残卷,上面没有标题和作者,所以大家都不知道这本残卷是什么。后来,这本残卷辗转传到清代学者王国维手中。王国维拿到后,仔细研读,读到“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这一联时,瞬间想起自己曾经读过的《北梦琐言》。《北梦琐言》是这样记载的:“韦庄应举时,遇黄寇犯阕,著《秦妇吟》一篇,内一联云:‘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于是,王国维结合残卷的内容以及《北梦琐言》的记载断定:这就是失传千年之久的《秦妇吟》。
若不是王国维读书记得牢,不知道这份残卷之谜还要多久才能解开,倘若解不开,那么陈寅恪先生后续针对《秦妇吟》的研究,也就无从谈起了。
跟老一辈人相比,今天的全文背诵实在算不上什么。尽管算不上什么,却仍有它的一些好处。
当年全文背诵的古诗词、文言文如今已经融进我的思想,在写文章时或成为我的立意,或成为我的素材。比如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不失人,亦不失言》,里面引用《论语·卫灵公》中的一句话——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我受这句话启发写成了这篇文章。如果我没有记住这句话,对这句话没有深刻的理解,靠写文章时再去翻《论语》找立意,是写不出这篇文章来的。
虽然老师要求背过的《论语》篇章,不少我都忘了,但哈佛大学前校长柯南特说得好 :“教育是当你忘记了所学的一切之后所存活下来的那一部分。”正是因为人会遗忘,所以才会要求全文背诵。
唐太宗李世民的《帝范》云:“夫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不免为下。”倘若只让我记住考试会考的几句诗文,那么多年以后我恐怕连这几句诗文也不能完全记住,这就是“不免为下”;倘若让我全文背过,那么多年以后我不仅能记住一些考试要考的重点句子,而且还能记住一些考试没考到的句子,这就是“仅得其中”。
当然,以上所说并不是全文背诵的终极目的,全文背诵的终极目的是让我们感受崩溃,提前适应崩溃。
虽然现阶段的你感到全文背诵让自己崩溃,但是人生漫漫,以后会遇到很多很多比全文背诵更让人崩溃的事情。人生就是这样一个升级打怪的过程,每过一关就会面临一个更为难过的关卡,但每过一关也就意味着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如解决问题的能力、挺过困境的能力——都得到了一点提升。如果连全文背诵最基础的一关都挺不过来,那以后如何面对日日崩溃、夜夜以泪洗面的日子呢?
有个网友分享自己的崩溃经历,说她在崩溃的深夜去吃麦当劳,吃着吃着就哭了起来,可饭没吃完,只好换到角落里边吃边哭,哭得纸巾都不够用了。于是鼓了好几次勇气,才开口对擦桌子的服务员说可不可以帮她要点餐巾纸。服务员十分决绝地拒绝了她:“你去前台自己要,我还要干活。”该网友听后默默地止住了哭泣,怕再哭下去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太难看。
我们现阶段要挺过全文背诵的苦,毕业以后要挺过工作、生活上的苦,成家以后还要继续挺来自四面八方的苦呢。所以,全文背诵这一关要吃的苦,你不吃怎么可以呢?就算不吃,也会有其他形式的苦来代替。
既来之,则安之吧,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