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之幸 黎锦发展道路上的先行者
2023-11-08陆爱华
陆爱华
王秀蓉,海南省东方市文化馆副研究员,原文化馆副馆长。“东方织娘共创计划”参与者。
2013年开始,王秀蓉参与组织了东方市3000织娘挖掘和“千人黎锦”活动,活动的成功令王秀蓉非常感动,并思考如何以黎锦事业带动织娘一起发展起来,持续下去。王秀蓉还牵头并成功申请了海南省非遗第一例地理标志商标“东方黎锦”。
她熟悉东方很多位手艺好的织娘,并辅导她们织出更好的创意作品,扶持多位织娘建立了自己的黎锦合作社,切实帮助织娘提高收入。
对黎锦的认知,与阅历有关
王秀蓉工作室里,一边挂着她自2012年以来收集的约百幅美孚黎锦 ,另一边则是她近年设计的黎锦作品,两边仿佛进行着无声的对话。这位爱美的海南大学艺术学院毕业生七八年前已经穿着自己设计的服装、围巾出现在海南的大小场合,渐渐引发关注。
王秀蓉是海南定安人,高中时作为美术高考生,曾与同伴翻山越岭深入五指山写生,就是在这里她第一次亲眼看到黎族最原生态的纺染织绣技艺,但她当时并不理解其中的奥义,只是脑海中有幅“很原始”的画面。2013年5月,王秀蓉担任海南省东方市文化馆副馆长。为了举办好第一届“千人织黎锦活动”,王秀蓉和文化馆的同事们在海南省东方市进行地毯式搜索会纺线、会织布、会染色,会‘絣染特殊工艺等技艺的织娘。在展示现场,大家穿着黎族传统服装为世人还原了黎锦的制作流程,王秀蓉被“千人织黎锦活动”的宏伟场面深深震撼,同时也敏锐捕捉到黎族头巾、服装上的图案是具有视觉观赏与文化价值的。自此,王秀蓉在思考如何将这个古老技艺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并绽放它应有的光芒造福当地。
让黎锦与日常接轨,探索生长
王秀蓉认为,黎族纺染织绣技艺虽然看上去都很“原始”,但制作的每个步骤都贯穿着天、地、人相互最根本的连接。如今都市人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黎族却在海岛上保留着完整的原始状态,这种“落后”与“快进”的反差令其显得尤为珍贵。所以,王秀蓉希望用黎锦制作出符合当下人日常生活的用品,比如茶席、围巾,或服装等,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慢思考”。
她设计的植物染黎锦围巾,曾在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期间作为国礼赠送给参会的4国元首夫人,并多次在海南重要的创意设计大賽中获奖。
累积了信心的王秀蓉说:“百年老店都已经很了不起了,何况是三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积淀、手工技艺,又是植物染色——现在的化工染织业已经是全球第二大污染源。” 更令她津津乐道的是 ,所有的植物染料都是有药理功效的:“比如说苏木是活血化淤的,它也用在中药里面; 蓝靛是清热解毒的,谷木树叶、野板栗树皮也是清热解毒、还能保护皮肤——又环保又养生,何乐而不为?”王秀蓉很珍惜与玲珑时空相遇的缘分,她说道:“能够遇到志同道合的团队,共同推广‘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让我们在做这件有意义的事情时信心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