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结合推拿手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分析
2023-11-08张鹏
张 鹏
(赤壁市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湖北 赤壁 437300)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属于比较常见的关节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患者关节疼痛、僵硬、功能障碍等,传统及现代医学主要采用生物制剂[1]、穴位注射[2]、推拿手法[3]、物理治疗[4]、针灸治疗[5]等。但此类治疗后疾病复发及后遗症较多,笔者临床观察发现,穴位注射结合推拿手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能有效避免单纯关节腔注射治疗所遗留的膝关节僵硬、功能障碍等后遗症,并且能有效预防疾病复发,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及纳入排除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实用骨科学》(第四版)[6]。①近一个月内大多数时间有膝关节疼痛;②活动时有摩擦音;③膝关节晨僵≤30min;④膝关节X线检查显示:膝关节间隙变窄、骨赘形成、软骨下骨硬化、囊性变等;⑤关节液穿刺至少2次可见关节液清亮、黏稠;⑥好发人群:年龄≥45岁,多为中老年患者。
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7]中“骨痹”诊断标准。①膝关节疼痛,屈伸不利。不能下蹲或行走时疼痛加重或行走困难;②经相关检查排除其他感染或肿瘤类疾病;③证候诊断:兼见手足心热、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咽干少津、舌红、少苔、脉细数。
纳入标准:①符合以上诊断标准者;②患者年龄40~75岁;③膝关节骨关节炎自评量(WOMAC)评分≥60;④一个月内未接受其他治疗。
排除标准:①不能排除结核、感染、肿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引起疾病的患者;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不接受推拿治疗患者或符合推拿治疗禁忌证患者。
1.2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于我科门诊及住院就诊的8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病情轻重等情况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3 方法
1.3.1 观察组
(1)穴位注射。取穴:梁丘、血海、足三里、阴陵泉、犊鼻、内膝眼。急性期,关节肿胀患者在梁丘或内膝眼处先将患者膝关节关节液排出,具体操作可用10mL注射器针头插入穴位抽吸液体。然后注入止痛消炎液(康宁克通20mg,利多卡因2mL),注射后,对该部位进行消毒,用创可贴覆盖。无肿胀患者直接注射上述止痛消炎液。缓解期分别在上述穴位用球后注射器注射丹参注射液,每穴0.5mL。疗程:止痛消炎液1次/周,丹参注射液1次/d,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2)推拿手法。患者处于仰卧姿势,在患者大腿前侧股四头肌、缝匠肌;小腿外侧腓骨长肌、腓骨短肌等处进行滚、拿捏、弹拨等,最大程度保证患者的膝关节上部及下部肌肉得到放松;患者俯卧,在患侧臀部肌肉臀大肌、臀小肌、梨状肌等处进行肘压点穴、弹拨等手法,最大程度保证患者的下肢后部相关肌肉得到放松。在患者大腿后侧及内侧长收肌、大收肌、短收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小腿后侧腓肠肌、比目鱼肌等处行滚、拿捏、弹拨等手法,最大程度地保证患者的膝关节后部相关肌肉得到放松;患者仰卧屈膝,以摇、抻法活动膝关节,纠正患者膝关节“肌出槽、骨错缝”等病理状态,然后结束推拿。疗程:1次/d,每周休息1d,3周为1个疗程。
1.3.2 对照组
不采用推拿手法治疗,余选穴、操作及疗程与观察组相同。
1.4 观察指标
(1)视觉模拟VAS评分比较:患者在0~10分之间选择一个数字,以表示自己的疼痛程度。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的疼痛程度越高。
(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WOMAC总分变化:WOMAC由4个部分组成,僵硬项得分、功能障碍项得分、疼痛项得分以及总分。得分越高,病情越重。
(3)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指导原则—骨关节炎中药新药临床试验》(2002年版)。痊愈:患者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所有病症消失,膝关节的功能回归正常,疗效标准达到95%以上。有效:患者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主要病症消失,膝关节的功能基本回归,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显效:患者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病症得到缓解,部分功能得到回归或者产生比较明显的改善效果,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无效:患者骨关节炎在治疗前后病症以及体征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视觉模拟VAS评分比较
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在进行临床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对比比较相近,在统计学上不具备显著性差异,而在治疗后,两组患者评分皆有所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可以看出穴位注射结合推拿治疗能够使得患者的膝关节疼痛得到有效改善。
表2 两组视觉模拟VAS评分比较分)
2.2 WOMAC评分对比
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经过为期3周的治疗后,两组患者WOMAC评分皆有所下降,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都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僵硬、疼痛,并改善膝关节的功能;对组间数据比较分析可知,观察组患者的WOMAC评分要比对照组低,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穴位注射结合推拿疗法对于患者僵硬、疼痛病症的改善更为明显。
表3 两组WOMAC评分对比分)
2.3 临床总疗效比较
两组治临床总疗效比较结果见表4。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临床总疗效比较[n(%)]
3 讨 论
穴位注射结合推拿手法治疗膝关节病属于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的范例,其中穴位注射能够满足患者膝关节疼痛急性期止痛的迫切需求,而推拿手法能够解决患者膝关节病缓解期关节僵硬和功能障碍,并且大多数患者膝关节病后期仍遗留有轻微的关节疼痛,表现为活动时仍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和活动障碍,推拿治疗的特色和新颖之处就在于能够有针对性的处理不同患者膝关节疾患的问题,膝关节疼痛涉及的部位有很多种,他与下肢多个肌群的起止点粘连和痉挛有关,普通的治疗不能有针对性从整体上解决问题,而推拿治疗以他的特色优势在治疗这类疾病过程中发挥出良好的疗效。
推拿具有镇痛、改善血液循环,修复肌肉、肌腱、关节软骨、神经等组织损伤的作用。手法镇痛的机制在于对内源性阿片肽的影响和对单胺类物质的影响,例如采用按、摩、捏、推、拿、点、扳等手法对膝关节病患者进行治疗,可显著降低血中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含量,并使之接近正常人水平;通过一指禅推、滚、揉、摩、捏、按、点、弹拨、理筋、扳、旋转及牵引等手法在膝关节局部治疗后,微循环总积分值显著升高,后效应持续3~7d;手法治疗膝关节病研究显示被检测的各肌肉出现明显的肥大性改变,经组织学证实确为肌纤维肥大,而非结缔组织增生;手法治疗对膝关节肌腱损伤后组织结构的恢复和生物力学性能的改善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手法治疗一方面可以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另一方面,还能够刺激成纤维细胞向软骨细胞转化,有利于软骨组织的再生和修复,从而体现出手法在软骨组织损伤中的独特治疗作用;推拿不仅可改善失神经支配肌肉的结构和代谢,而且还有促进神经再生和修复的作用,手法治疗过程中,神经纤维的发育程度比较均衡,再次发生退变的纤维量少,可以明显加快神经损伤的修复和再生[8]。
本病属于中医学“骨痹”范畴,中医认为其总的病机为“筋出槽,骨错缝”,笔者所采用的推拿手法治疗本病,是从膝关节整体出发,不是仅着眼于单个关节本身,而是考虑到患者整个下肢肌群对膝关节所造成的影响,通过推拿手法的镇痛,改善血液循环,修复肌肉、肌腱、关节软骨、神经等组织损伤的作用能最大程度改善仅靠单纯关节腔注射、针灸、理疗等治疗后患者遗留的关节僵硬和功能障碍,由于从整体上解决了“筋出槽,骨错缝”的根本问题,所以能有效的治疗本病和防止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