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亚青年知识分子如何在中国投入革命活动?

2023-11-08张林华章华明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23年4期
关键词:同济大学

张林华 章华明

[摘  要]进入“日据时期”后,大批东亚爱国志士纷纷来华,他们与中国人民一起同仇敌忾,继续从事抗日运动,其中包括来沪留学的部分东亚青年知识分子。作为这个群体中的一员,李滢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感召下,正式入党。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他临危受命,曾担任中共同济特别支部书记。不久,他毅然投笔从戎,成为职业革命者。抗战胜利后,他重返祖国,继而投身朝鲜战争,是“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的朝鲜文译者。透过李滢来个案,可以看到,在中国投入革命活动为东亚青年知识分子提供了一条依托于组织力量实现抗日救亡的出路。许多像李滢来一样的东亚青年知识分子,毅然放弃平静甚至优越的生活,在中国投身革命洪流,他们在塑造一个个生动案例的同时,也为中国抗战和祖国民族独立与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东亚青年;革命活动;抗美援朝;民族独立与解放;同济大学

[中图分类号]  D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3)04-0075-05

1843年开埠后,上海在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的基础上,经济与文化地位迅速上升,成为闻名国际的远东大都市。上海的崛起吸引了众多东亚青年知识分子来沪学习、工作,其中就包括流亡中国、求学于同济大学(以下简称同济)的部分朝鲜青年,如李瀅来、安浩相、李克鲁、徐载贤、金仁泰、陈元仲等。同一时期,在国统区中国知识青年中出现的“集体左倾”现象也影响着他们。对于这个游离在中国社会边缘而急于寻找政治和社会文化参与空间的政治性群体,中国共产党、外国流亡政府和国民政府都在积极争取。这些东亚青年知识分子多出身于流亡中国的没落士绅家庭,他们因国土沦为殖民地而敏于民族自尊,从而生发出对中国的同理心和反抗意识。此时,独立运动、马克思主义两股力量交织一起,成为他们通向革命的重要资源。这些东亚青年知识分子在革命意识逐渐增强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家庭、右翼势力的阻扰,但是他们最终仍投身到革命洪流中。根据内部文件显示,参加1925年5月30日五卅运动的朝鲜青年有同济大学的崔柄洛、金奎喜、张炳三、李德源、金相钰、金天凤、徐载贤、金洪变、宋斗烈、赵允宽、边东华、朴炳愚、张济邦等13人,还有沪江大学的朱耀燮、朱耀翰、玄正柱、秦大植、张健植、金锡、金弼立、崔南植、金显宅、沈云英、安原生、安俊生等12人。本文的研究对象李滢来,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本文将以李滢来的革命历程为个案,揭示其所属的东亚青年知识分子群体是如何在中国投入革命活动的。

一、参加进步组织,投入革命活动

李滢来出生于朝鲜全罗南道宝城郡,在15岁志学之年,全罗南道光州学生因日本中学生横暴侮辱朝鲜女学生举行反日示威游行和罢课,多次发生流血冲突。在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影响下,李滢来抗日意识觉醒,后跟随一批进步的朝鲜爱国志士来到中国,逐渐从一个没有意识形态倾向的青年留学生转向中国革命的同路人。在研究东亚青年知识分子的政治社会化时,应特别重视同辈群体、社会组织、政治活动向个体传播政治文化。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从建立世界反帝反封建的全局出发,坚持党的统一战线,凝聚国际共产主义力量。李滢来通过韩侨关系网络,先后加入南华韩人青年联盟、朝鲜共产主义青年前卫同盟(改称朝鲜革命者联盟),成立朝鲜青年战地服务团,开展朝鲜独立运动和抗战宣传。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青年工作。李滢来通过在同济的学缘关系网络,先后加入世界语学会、共产主义青年团、抗日救国青年团、全国学联,并最终加入中国共产党,彻底塑造了他的意识形态倾向。

据同济校友汪海粟、李昌、李欣、温济泽、饶斌等回忆。1930年4月,李滢来加入无政府主义团体南华韩人青年联盟。同年10月,同济大学工科学生顾德熙(张凡)由于其兄顾德欢在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活动的关系,与上海文总建立了联系。上海文总的陈延庆(王翰)、唐守愚指导同济先进青年秘密建立了党的外围组织——抗日救国青年团,并成为领导同济学生运动的核心力量。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来后,作为朝鲜人,李滢来深切感受到亡国的痛苦,对日本帝国主义怀揣着深仇大恨。从此,他更加积极地参加请愿、开会、示威游行、散发传单。

1933年9月,梁诚广、李昌和饶斌召开团员小组会,并邀请朝鲜进步学生李滢来参加。当月,团支部书记梁诚广、张勘滋介绍李滢来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李滢来除韩语、汉语外,还会日语、英语、德语和世界语,他曾参加世界语学会,政治上很活跃。以世界语学会的“合法身份”为掩护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将一批进步的中国知识青年团结在学会周围。这些青年经常在李滢来那里看到中共文化工作委员会(简称文委)的出版物,这是一份64开版本的油印刊物,经常转载中共中央的文件和党报党刊上的文章。同年12月,由于上级团组织与同济大学地下团组织联系的交通员被捕叛变,梁诚广被捕,组织活动被迫中断,世界语学会也被迫解散,许多进步同学先后被校方开除或自动离校。饶斌离校后把梁诚广被捕的情况向李滢来和冯兰溪说明,两人嘱托饶斌、李昌暂时躲避,几位进步青年挥泪告别。

1935年中国革命艰难时期,李滢来在南京秘密参加由朝鲜民族革命党党内秘密小组“十月会”改组成的朝鲜共产主义青年前卫同盟,并成为该组织与中共党组织的联系人。这是一个研究、学习马列主义革命理论的研究团体,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同年12月,李滢来参与领导同济师生的“一二·九”运动,赴南京参加请愿运动。1936年上半年,李滢来被江苏省临时工作委员会(简称临委)吸收入党。

二、临危受命、建立武装,积极投入抗战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根据毛泽东所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报告,通过了《抗日民族自卫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政治决议案,把“建立中日两国与朝鲜、台湾等人民的反对侵略战争的统一战线,共同进行反对日本法西斯军阀的斗争”列为全中华民族当前的紧急任务之一。以李滢来为代表的一批流亡中国的东亚青年知识分子,成立了朝鲜革命者联盟、朝鲜青年战地服务团、朝鲜义勇军等团体,与中国军队并肩作战,抗击日本侵略者。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对敌宣传、抗日鼓动、争取同胞、马列教育、独立作战,并接受国民党中央军校、中共抗日军政大学军事训练,为建立武装组织作准备。

全民族抗战初始阶段,李滢来曾参加难民救济工作。不久,他作为南华韩人青年联盟主要领导成员之一,将原来局限于中国南方朝鲜青年的组织名称改为“朝鲜革命者联盟”,主张建立民主主义制度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10月,同济大学迁至浙江金华后,上级党组织通知中共同济地下组织成员李滢来、汪海粟、朱惟善成立中共同济大学特別支部,由李滢来任书记,在浙江地区独立开展工作。李滢来成为继朱觉之后同济历史上第二任党支部书记。同年12月,朝鲜共产主义青年前卫同盟选派李滢来以“朝鲜民族革命党”名义,进入国民党中央军校“朝鲜籍学生特别班”第六期专科学习,接受军事训练。该“朝鲜学生特别班”始设于江西省星子县(今庐山市),后迁至湖北省江陵县(今属荆州市)。

1938年5月,李滢来和国民党中央军校“朝鲜学生特别班”全体学员一起在汉口集中,同年7月成立朝鲜青年战地服务团,与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一起开展保卫大武汉的抗日宣传工作。同年10月,在周恩来的倡议和指导下,由朝鲜民族革命党直接领导,朝鲜义勇队成立,李滢来积极参与其中。1939年,李滢来经八路军驻南昌办事处推荐赴延安后,被编入抗日军政大学朝鲜班第四期学习。在这里,李滢来得以系统学习政治理论和军事理论,参加军事训练。通过学习,他体悟到中国共产党将中朝志士团结起来的良苦用心是要使中朝两国人民共同摆脱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是为了抗日救国,实现民族独立与解放,为了给中朝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和福祉。毕业后,李滢来回到朝鲜义勇队继续抗日,担任华北朝鲜人民反战同盟负责人。他以实际行动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动员华北地区乃至中国境内的朝鲜青年团结起来,积极投入中国抗战,并为实现朝鲜独立与解放作准备。1939年2月,朝鲜义勇队队刊《朝鲜义勇队通讯》曾刊载李滢来(时名李维民)和武亭等11人联合署名的《陕北朝鲜青年呼吁统一团结》文告,呼吁韩国独立运动领袖“不分主义和党派”,团结起来,实现“向祖国挺进的计划”。

为了统一中国境内的各朝鲜革命团体,团结华北朝鲜同胞走向抗日斗争第一线,1940年5月,武亭开始在晋东南筹建华北朝鲜青年群众组织。1941年1月,在八路军总部的支持下,华北朝鲜青年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八路军前线司令部所在地晋东南辽县(今属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桐峪村隆重举行。武亭、李滢来等21位朝鲜青年参加了成立大会。大会历时3天,总结了朝鲜战士在中国进行抗战的经验和教训,讨论了联合会的纲领和宣言,布置了當前任务,选举了领导机构。在这次会议上,李滢来当选为华北朝鲜青年联合会委员、组织部长。1942年7月,华北朝鲜青年联合会在辽县改组为朝鲜独立同盟,“朝鲜义勇队华北支队”则改称“朝鲜义勇军华北支队”,李滢来被选为朝鲜独立同盟执行委员(独立同盟陕甘宁分盟会员)。1943年,李滢来被晋东南八路军总部派往冀热军区。

华北沦陷后,日军为解决军粮供应紧张问题,将冀东辟为军粮供应基地,因而设立了农垦区,并迁来朝鲜农民4300人为其种植稻谷。为了粉碎日军“以战养战”“分而治之”阴谋,1943年,朝鲜民族解放同盟延安支部派李滢来、陈国华等来到冀东,秘密深入“滦县农场”,打入“垦业公司”内部,向朝鲜农业劳工宣传日本侵略朝鲜的历史,揭露日军把朝鲜变为殖民地的罪恶,同时宣传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的英雄事迹,指出在农场里中朝劳工是受日军压迫,助纣为虐。在他们的努力下,许多朝鲜劳工先后离开农场,加入抗日队伍,并成立了“朝鲜义勇军独立大队”。他们和中国人民一起反击日军围剿,打击日伪势力,截击日军船只,队伍也不断壮大。

三、投身朝鲜战争,

翻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45年2月,李滢来进入延安朝鲜革命军政学校学习。8月,朝鲜结束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获得解放,李滢来转往东北,任朝鲜独立同盟南满工作委员会书记。回国后,李滢来任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咸镜北道人民委员会委员长。1946年2月,李滢来参与筹建的朝鲜新民党成立。该党以朝鲜独立同盟为主体,同年8月与朝鲜共产党合并,李滢来被选为组织部长。1948年3月,在朝鲜劳动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李滢来当选中央委员。同年8月,李滢来当选朝鲜第一届最高人民议会议员。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0月金日成派朴宪永(朝鲜副首相兼外务相)、李滢来(时任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等抵达北京,请求中国出兵朝鲜。中共中央审时度势,决定出兵朝鲜。

1950年11月7日,根据辽东省委书记张启龙的要求,辽东省委政策研究室秘书赵澈秀将一份电头为“朝鲜中央通讯社××日电”的中文电稿译成朝鲜文后,于当晚紧急广播,并计划第二天在朝鲜相关报纸上公开。赵澈秀找到时任平安北道委员长李滢来,请他帮忙译成朝鲜文。当译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时,李滢来停顿下来,他认为这句口号言简意赅意义重大,意译不妥。经过认真讨论,大家最终采纳了李滢来的建议,决定还是音译,并在登报时在括号内用中文标识。当晚11时(朝鲜时间),新义州广播电台第一次用朝鲜语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越过鸭绿江入朝作战,在云山地区歼灭美军骑兵一师一个联队及伪军一部共2000余人,取得了第一次战役的重大胜利。这一消息震动了全世界。李滢来也因此成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汉译朝)的首位译者。

译者主体性理论认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质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李滢来在翻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句口号的过程中,采用音译的翻译策略,在保留原文文本的基础上,既为潜在读者营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的群众性运动语境,也塑造了中国共产党鼓励志愿军战士在艰苦战争条件下,奋不顾身同现代化装备的美军英勇作战的形象。

四、整体阐释:为什么东亚青年知识分子在中国投入革命活动?

个案研究,不仅要考虑人生、历史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联,还要完成最终整体阐释。如果只有一个人作出这样的选择,这仅是个案。但当许多东亚青年知识分子作出了同样的选择,那么就需要探寻其背后的逻辑,就要阐释:为什么东亚青年知识分子在中国投入革命活动?

本文认为,想要改变自身命运和不平等社会制度的冲动,及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殖民地人民的同情心,是以李滢来为代表的群体逐渐左倾,投入革命活动的原始动因,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他主要开展三类革命活动:加入进步组织,投入革命活动;建立武装组织,积极投入抗战;翻译抗美口号,投身朝鲜战争。

李滢来生于日本迫使朝鲜签订《日韩合并条约》、朝鲜被迫沦为日本殖民地的时代。在政治上,日本完全掌控朝鲜军政和司法大权,对朝鲜人民进行残酷压迫。在经济上,日本疯狂掠夺朝鲜资源,抑制朝鲜工业发展。在文化上,日本对朝鲜人民实行奴化教育,摧残朝鲜民族文化,禁止朝鲜人说韩语。1919年3月,席卷朝鲜全境的“三·一独立运动”爆发,最终在日本的残酷镇压下遭到失败。日本的疯狂屠杀和无数同胞的逝去,激发了一部分朝鲜先进知识青年的革命意识。1927年1月,国共合作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倡议下,中国、印度、朝鲜、越南等国代表200余人在汉口举行大会后宣布成立“东方被压迫民族联合会”,朝鲜代表金奎植、李剑云、柳子明等主张团结被压迫民族,联合反抗帝国主义。东亚青年知识分子开始接触国际无政府主义思潮,反对日本殖民统治。

流亡中国后,李滢来等东亚青年知识分子在同济大学求学期间,受身边汪海粟等中国知识青年影响,开始阅读进步读物,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这也意味着放弃过去的身份,认同一种全新的身份。对于已经留学于同济大学这所知名大学、前途看好的东亚青年知识分子来说,他们投身革命是否还有深层次的原因?本文认为,是马克思主义所秉持的人民立场,潜移默化中契合了东亞青年知识分子一切从实际出发、追求人民解放的时代心理。尤其是他们到达延安以后,体悟到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他们被这种极具时代感召力的精神所吸引,进而更加主动地投身于共产主义的革命事业中。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他们积极响应中共中央的号召,团结、带领广大学生投入抗日救国运动;他们坚持以中国问题为中心,结合中国和朝鲜实际,在实践中学习、研究和应用马克思主义,李滢来就是在中国大地上逐渐成长起来的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其中一个代表。

以李滢来为代表的东亚青年,大都具有高学历、革命斗争经验较丰富和政治理论水平较高的特点。从华东到华北,再到东北,他们的革命活动,肩负双重使命:既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又参加祖国民族独立与解放运动。

不难想象,离乡背井、流亡异国的他们在从事抗日活动期间是备受煎熬的,心情是焦灼的。一边是已经亡了国的朝鲜民族,一边是正在救亡的中华民族,面对共同的敌人,他们休戚与共,并肩前行。他们渴望帮助中华民族早日战胜共同的敌人,进而帮助祖国摆脱日本帝国主义之枷锁,实现独立与解放,并能早日回到故乡。1945年8月,在朝鲜及世界各国爱好和平人士的共同支持下,中华民族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朝鲜也终获解放。

回国后,李滢来渴望“用我们民族自身之手,建设真正自由平等友爱的新社会,建设农民和工人自由联合的社会”。这番话代表了像他那样“在殖民地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为了“主义”和“真理”,愿意放弃个人的自由和享受,为了民族更大的利益,牺牲自己的学业和个性。也就是说,当民族、国家的感召力强大到某种程度时,牺牲个人来完成群体的、国家的利益也就顺理成章;“主义”和“真理”终会吸引无数东亚青年知识分子“舍生取义”汇集到一处,投身于革命活动。李滢来的经历勾勒了一个东亚青年知识分子在特定年代的生命轨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生命价值。他的贡献与功绩,是中朝两国和两国人民传统友谊的重要见证,值得历史铭记和今人纪念。

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2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高校红色档案史料采集整理与研究——以同济大学为个案(22XS04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张林华系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讲师;作者章华明系同济大学校史馆馆长,研究馆员

(责任编辑:周紫檀)

猜你喜欢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介绍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稿约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介绍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启事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八届编辑委员会
同济大学医学院介绍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启事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转载细目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胆石中心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