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有效策略
2023-11-08杨煜鹏
摘 要: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有很多。教师应在改善学生身体形态、提升学生运动能力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学生的体质水平、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力等综合素养。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定性分析方法,针对当前影响初中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各种潜在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提高初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相关措施,使之成为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的理论基石,为提升学生的整体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参考。
关键词:体质健康;健康水平;初中学生;个体差异;有效途径杨煜鹏(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教育工作者要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切实承担起“立德树人”的培养任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出发点,重视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并在改革实践中寻找适合学生身心健康、体质水平及运动能力提升的新方法与新手段,促进学生在主动学习中不断提高课堂学习质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及核心素养等,把新一代的学生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1 发挥宣传作用,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
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舆论宣传中的巨大影响力,通过新媒体、广播、新闻及广告等的导向作用,形成人人具有提高自身素质及健康水平的正确的健康意识;利用社区等渠道,组织开展适合初中学生年龄特点且具有趣味性的文体活动、娱乐性的知识有奖竞猜和竞争性的体育竞赛等活动,从而营造出一种吸引青少年参加体育健身及竞赛活动的良好氛围,为打造全民健身的社会环境及提高全民体质健康水平打下良好基础;提高学校领导、相关管理部门以及教师对学校体育活动的认识,及早从应试教育的阴影中摆脱出来,促进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有全新的认识;要有重点、有计划地实施旨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及体质水平发展的体育活动,并纳入每年度的文体活动计划中,在优化青少年体育活动环境的基础上,促进各项体育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
2 丰富活动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内体育活动
首先,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通过寻找身边的榜样、为奥运健儿加油、观看比赛录像、向体育明星学习等形式,加强对学生运动观的教育,让学生明确强身健体对促进自身全面發展的重要性。教师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要引导他们积极地参加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从中体验体育的乐趣以及在练习中通过克服困难、战胜自我,最终取得胜利的喜悦之情和满足感,形成良好的体育品德。其次,要改变大课间活动内容单一、枯燥的固有体系,积极构建学生喜欢参与且丰富而多元的大课间活动内容,如全员参与的广播操、符合青少年心理特点的“课间素质操”、具有民族特色的“武术操”、学生喜闻乐见的“健美操”及妙趣横生的“球操”等。最后,有机整合课外体育活动、大课间活动、全校性各类体育竞赛、冬季长跑等活动,组织开展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的趣味性强、锻炼价值高的群体练习或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掌握本领的同时,确保校内体育活动的有序开展,真正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及“立德树人”等根本任务,有效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及综合素质的稳步提升。
3 优化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锻炼意识
教学方法是建立在教师对教材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是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的,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练习热情与欲望的关键所在。教师只有构建新型的、学生易于接受且喜欢的、趣味性强的教学方式,才能激起学生主动锻炼的积极性及求知欲,引导学生快乐地运动,进而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达到预期的课堂教学目标。例如,在进行快速跑教学时,教师若采用慢走高抬腿、击掌高抬腿跑、计时高抬腿跑或阻力高抬腿跑等形式进行练习,学生就会感到新颖、有趣,练习的积极性就会高涨。教师在进行耐久跑教学时,可改变以往采用的“计时跑”“定距跑”“绕圈跑”等方法,取而代之新颖的“反向跑”、你追我赶的“领先跑”、富有趣味的“跳绳跑”或花样别致的“对角线跑”等形式,不仅能促进学生对中长跑动作要领的掌握,让学生较快地学会中长跑的呼吸方法、呼吸与步伐节奏的配合,而且能够为攻克“合理分配体力”的教学难点奠定基础。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善于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相互交流的时机。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有自由思考、分析、交流与表达的机会,进而创造性地进行学习。例如,在进行“蹲踞式跳远”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达到踏跳快速有力这一动作要求,教师可结合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不足,设置问题:“踏跳时怎样才能使身体向上腾起?”“如何借助标志线解决助跑线路及踏跳脚踏跳技术?”如此一来,学生就会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带着饱满的热情主动参与讨论、交流,营造宽松、愉悦的气氛。这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形成,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等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4 关注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学生体质、运动基础等差异和个体学情,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应避免因无法满足优秀生对体育技能、技术水平提高及裁判规则等知识的掌握,而抑制他们“一技之长”的培养和发挥,导致他们出现“吃不饱”等现象。相应地,若要求“体育后进生”以同样的练习内容、练习方式及运动负荷等进行练习,必然会出现学生“消化不了”等弊端,这既不符合新课标提出的育人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师要基于学情,科学设计分层教学方案,积极探索符合不同学情且富有个性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运动练习中,有效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内驱力和广泛的兴趣,让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享受到不同运动需求得到满足带来的幸福感。
例如,为了让学生学会排球的基本技术,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差异性特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适合初中学生参与的练习形式,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身心得以和谐发展。针对素质基础薄弱、运动能力差的学生,教师应以基本技术教学为主,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形式结合起来,通过徒手模仿、自垫“悬挂球(气排球)”及两人对垫或小组对垫等形式进行练习,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运动表象,提高学生对排球基本技术动作的理解与掌握,树立学生学好排球基本技术的信心;针对技术重点难点掌握较为规范、准确的学生,教师应以攻防技术(或上场比赛)练习为主,在巩固已学排球垫球、发球的基础上,教会学生基本的排球规则及欣赏比赛的技巧,提高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及灵活运用运动技术等能力,激发学生自觉参与生动有趣的排球学习与训练。如此一来,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模式的教学策略中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5 改变应试观念,促进学生运动能力的提升
目前,部分体育教师深受体育中考的影响,围绕体育中考既定的运动项目及统一的考核体系和评分标准进行教学,学生的成绩最终以一个明确的分数呈现。由于体育成绩计入中考成绩总分,学校领导、家长、教师和学生都十分重视孩子的体育中考成绩,造成初中体育教学“考什么,就教什么、练什么”的应试教育现象。但仅将中考所要测试的项目以及发展该项目素质练习贯穿课堂教学当中,并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很可能磨灭学生原本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意識,将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和身心健康等素养,有效地渗透于日常的体育教学与课外活动中。例如,在足球教学中,既要教给学生基本的理论知识,也要教给学生踢球、运球、绕球等基本技能,更要注重对学生足球配合战术的传授与培养,让学生巧妙地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教学与比赛中,促进学生运动能力及必备素质的提升。
为了激励、反馈学生的学练效果,促进体育活动得以持之以恒地开展,学校还要构建多形式、多内容的评价体系,在评价中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体育品德的培养、锻炼行为的养成等,及时表扬取得进步的学生,肯定具有团队意识的班集体,吸引学生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使教师、学生、家长真正认识到实施体育运动、参与体育运动的实质所在,营造良好的校内外体育运动氛围,促进学校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
6 结语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要深刻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精神实质,明确体质健康对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积极构建大单元教学,优化有助于促进学生身体发育及健康水平提升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实现将“学、练、赛”融于课堂一体化教学中的目标。同时要充分利用大课间及课外体育活动等有利时机,不断增加生动有趣且锻炼价值高的体育活动内容,改变原有的那种刻板、枯燥、单调的训练课模式及锻炼项目,发挥学生的个性运动特征,点燃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在提高学生体能、促使学生掌握必备运动技能的同时,促进“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宏伟目标的实现,为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庆华. 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和对策研究[J]. 运动,2019(10):59-60.
[2] 倪艳秋. 青少年体质健康现状及干预对策研究[J]. 鲁东大学学报,2019(6):42.
[3] 吴健. 研“跨学科融合”促“以体育人”[J].中国学校体育,2022(1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