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校区办学模式下学生对书院学业导师认同感提升路径研究*
2023-11-08刘涵月周清平邬邦彦尧依琳
钱 怡 刘涵月 周清平 邬邦彦 尧依琳 佟 矿
教育乃国之根本,书院制作为现代大学育人模式的有益探索,为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开辟了新路径。近些年我国一直积极探索高等教育改革措施,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指导高校书院制改革,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中央文件的形式明确提出“要探索建立书院制、住宿学院制等有利于师生开展交流研讨的学习生活平台”。书院导师制建设是推进书院改革的关键。2019年教育部颁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提出“建立健全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安排符合条件的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和学业生涯规划”。为解决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形式较为单一、跨校区师生关系疏离、朋辈教育不足等问题,2016年南方医科大学在专业教育基础上开展书院管理模式,并推行书院学业导师制,历经七年实践探索已取得显著成效。
目前我国书院学业导师建设处于积极探索期,国内研究主要从宏观层面依托特定高校书院实践为分析样本展开,研究主要集中于制度建设、顶层设计、背景、文化、理念差异等方面[1][2][3],均未涉及书院导师制实施效果的实证研究。而国外书院制建设相对较早,研究亦较为丰富,但国外教育管理体系与我国存在较大差异,书院制和书院学业导师建设也大多嵌套在其教育体系框架之下,相关研究在我国落地比较困难。鉴于跨校区办学的特殊性及各书院学业导师模式存在差异,本研究仅对南方医科大学博雅书院548名学生进行实地调查,从学生角度对书院学业导师认同感展开分析,探讨认同感的提升路径,为促进书院学业导师制度化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以南方医科大学博雅书院学生为调查对象,在南方医科大学顺德校区结合线上问卷和线下访谈展开调查。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博雅书院大一大二在读学生;(2)自愿参与本次调查。排除标准:(1)答题时间过短或答题不完整;(2)验证题答非所问人群。共回收问卷610份,有效548份,问卷有效率为89.87%。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中英文数据库检索国内外关于书院导师制相关文献自编调查问卷初稿,经过两轮专家咨询形成终稿,结合问卷调查并辅以半结构化访谈法以获取一手资料。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书院导师制认知情况、师生互通互融情况及学生对书院制实施的看法。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Cronbach’α系数为0.872>0.8,KMO值为0.905,通过巴特利特球形检验(P<0.05)。
在被解释变量层面,书院学业导师认同感分为5级(赋值为1-5分),得分越高即认同感越高。解释变量层面,书院制认知包含对书院制目的了解程度、组织架构了解程度及书院特色了解程度三个题项,师生互通互融包含师生关系、学生交流氛围及书院学业导师工作接受程度三个题项,题项均采用Likert 5级评分(赋值为1-5分)。得分越高,书院制认知和互通互融情况越好。
3.统计学方法
利用IBM SPSS25.0软件对调查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非参数秩和检验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利用SPSS的Process插件进行中介效应检验,偏差校正百分位Bootstrap法设定重复抽样次数为5000,检验水准α=0.05,当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研究纳入548名调查对象,性别分布上,男性225名(41.1%),女性323名(58.9%);年级分布上,大一195名(35.6%),大二353名(64.4%);专业分布上,临床医学类354名(64.6%),非临床医学类194名(35.4%);户口所在地分布上,城市户口424名(77.4%),农村户口124名(22.6%);有105名(19.2%)学生现在或曾经担任过团学联骨干,443名(80.8%)学生并未担任团学联骨干,详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表2 书院学业导师认同感情况
2.书院学业导师认同感情况
本研究调查的548名学生中,对书院学业导师一般认同的人数最多,有232名(42.3%);比较认同的193名(35.2%),不太认同和很不认同的共有91名(16.6%),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书院学业导师认同感还有待提高。
3.书院学业导师认同感研究
(1)书院学业导师认同感在人口学特征上的差异
结果显示,书院学业导师认同感只有在年级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性别、专业、绩点排名、父母文化程度、家庭基本经济条件、每月生活费以及户口所在地上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不同人口学特征书院学业导师认同感单因素分析
(2)书院学业导师认同感在书院导师制认知情况上的差异
结果显示,学生对书院导师制目的了解程度、对书院组织架构了解程度以及对书院主题特色了解程度在书院学业导师认同感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4。
表4 不同认知情况的书院学业导师认同感单因素分析
(3)书院学业导师认同感在师生互通互融情况上的差异
结果显示,书院师生关系融洽程度、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交流氛围、学生对书院学业导师工作接受程度及学生听取导师建议能够积极改变在书院学业导师认同感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5。
表5 不同师生关系的书院学业导师认同感单因素分析
(4)书院学业导师认同感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基于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以学生对书院学业导师认同感作为被解释变量(很不认同=1,比较不认同=2,一般认同=3,比较认同=4,非常认同=5),将人口学资料、书院导师制认知情况、书院师生互通互融情况及书院制建设看法等变量作为解释变量纳入模型。平行线检验的结果为χ2=174.269,P=0.241>0.05,说明比例优势假设存在。Deviance拟合优度检验显示模型拟合好,模型拟合信息也显示本模型优于只有常数项的模型(P<0.001)。
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一学生的书院学业导师认同感提高一个等级的可能性是大二学生的1.711倍;未担任过团学联骨干、对书院导师制目的不了解、对书院组织架构了解程度高、书院师生关系融洽、听取导师建议积极改变及认为书院制建设重要的学生书院认同感提升一个等级的可能性更大。
(5)书院制认知在师生互通互融和学业导师认同感之间的中介效应
采用Process插件中的Model 4,在控制年级和团学联骨干的情况下分析书院制认知在师生互通互融和学业导师认同感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显示,师生互通互融正向作用于书院制认知(β=0.468,P<0.05),书院制认知对学业导师认同感呈正向关系(β=0.146,P<0.05)。师生互通互融对学业导师认同感的直接效应和书院制认知的中介效应的Bootstrap 95%置信区间均不包含0,说明师生互通互融能够通过书院制认知部分中介影响学业导师认同感,中介效应占比8.29%,详见图1、表7和表8。
图1 书院制认知在师生互通互融和学业导师认同感的中介效应模型
表7 书院制认知在师生互通互融和学业导师认同感的中介效应
表8 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三、讨论
1.书院学业导师认同感有待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58.9%的学生对书院学业导师处于一般认同及以下,62.0%的学生对书院导师制建设目的不清楚,64.4%的学生不清楚书院组织架构。一方面可能是书院缺乏宣传和推广,未能充分体现书院导师制的优势和鲜明特色;另一方面是学生可能缺乏直接感知书院导师制目的和意义的环境氛围,预期激励作用不明显,无法体现制度对学生发展的实际益处,学业导师单纯采用传统的授课讲座方式且往往因跨校区交通不便活动多安排在晚上,很难引起学生兴趣,也无法体现书院导师制以学生为本的人本管理理念。
2.年级分布和学生工作经历会影响书院学业导师认同感
研究结果显示,大一和未担任过团学联骨干的学生对书院学业导师认同感更强,可能是因为大一学生对学业导师的认识尚浅,另一方面,这些学生因为刚脱离紧张的高中进入大学,自我松懈的同时容易产生迷茫,需要学业导师的引领和指导,以便他们可以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掌握课程内容,因此对书院导师制度更充满期待。其次,团学联骨干作为书院学生工作的直接践行者,是联系学业导师和学生的桥梁,有时团学联骨干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需要去配合学业导师工作,难以两头兼顾;特别是有的学业导师活动缺乏特色,形式单一,过于理论化,实践性不强,对学生吸引力不足,团学联骨干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付出更多精力,且取得的结果往往也不太理想,因此认同感更低。
3.书院制认知、师生互通互融与学业导师认同感的关联
如何构建良好的书院学业导师与学生共同体是书院制改革的关键,师生双方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互相理解和支持对方的需求和利益是书院导师制的精神内核。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对书院导师制目的和书院组织架构的了解程度、书院师生互通互融是书院学业导师认同感的影响因素,且师生互通互融和书院制认知正向影响学业导师认同感,书院制认知在师生互通互融和学业导师认同感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访谈中部分导师指出目前书院与学院分工还不明确,合作不顺畅,处理事务存在交叉,对书院的归属感不强,特别是跨校区办学模式下大部分学业导师需要往返不同校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匮乏,而过去几年疫情更是给学业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增添了许多困难,学业导师工作积极性不高,导致在实践过程中学业导师与学生并未形成教学互动的良好机制。同时部分学业导师观念未有效转变,对学生依旧是“管多育少”,停留在专业导师的育人理念,师生身份等级关系致使导师无法很好地贴近学生生活,进而导致学生对学业导师认知不足,学生对学业导师的期望与实际情况不符甚至错误理解书院导师制的目的,单纯认为书院学业导师就是学院专业导师。
四、建议
1.强化双院协同育人,建立双向培训机制
在书院制教学管理模式改革背景下,书院制育人成效的大小首先取决于是否有完善的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取决于书院是否构建起高效有序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能否形成“学校主导、书院学院协同、师生参与”的工作协作模式和网格化管理工作格局。书院与学院要打破组织壁垒,积极搭建沟通顺畅的合作平台,发挥各自优势力量实现功能互补和有机整合,通过制定和完善双院联席会议制度等促进协同育人机制,建构书院和学院之间相互信任、相互依存和平等协商关系,确保学院与书院两套系统在学生教育管理各方面的有效对话、集体协商和共同行动,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
书院应充分为跨校区导师提供相应支持,营造人性化管理氛围,让导师感受到尊重,可通过提前安排布置以及集中高效解决相应事务,例如将相关课程和活动集中安排在相邻的时间段,减少学业导师往返于各校区的频率。此外,书院可以建立导师工作交流研讨机制,定期为导师和学生提供必要的培训,帮助导师了解与学生交流的技巧和方法,营造良好的书院师生关系,以便更好参与书院导师制建设。同时书院可以扩大宣传范围,拓宽宣传途径,通过书院特色活动、短视频、公众号等多种宣传形式推动书院品牌的建设,尤其针对刚步入大学的大一新生采取更加多样化的形式提高他们对书院制认知。
2.构筑多渠道反馈机制,搭建合理评价平台
书院师生关系以及学生对导师的信任感会影响学生对书院学业导师的认同感,因此采取相应措施促进书院师生交流至关重要。学生作为书院导师制的直接参与者和最终受益者,也希望能够与导师经常互动以解决学习生活上的疑惑。书院应积极搭建院-师、师-生、院-生多途径沟通平台,建立固定反馈机制,如导师座谈会、茶话会、师生交流日等,根据师生时间进行选择,保证每个月有一次线下见面交流的机会,通过学生和导师之间的定期沟通,收集关于导师工作的反馈信息,导师根据这些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对其工作的接受程度,采取合理的措施来改善和优化工作。
书院应充分协调团学联骨干,调动团学联各个部门参与,发挥好团学联沟通桥梁作用,如给每位学业导师配备一名学生助理,及时在公众号与视频号等新媒体发布导师活动信息,针对性安排学业导师活动等。积极搭建学生对学业导师合理评价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学生对导师的信任感,形成良好的沟通氛围。
3.健全多元激励支持体系,细化学业导师监督机制
跨校区教学模式下,学业导师往往需要往返不同校区,加之学业导师作为一个额外指导性质的兼职岗位,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提高学业导师的归属感和荣誉感至关重要。书院可以设立多元激励支持体系,在物质激励层面设置岗位津贴,为学业导师跨校区教学提供交通及住宿便利,例如书院可以与学校沟通增加不同校区往返车辆班次,简化跨校区导师教师公寓住宿申请流程。每学年根据学业导师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评优评级,作为导师在学院考核和晋级的参考。在精神激励层面可以每学年组织学生开展感恩导师活动,组织学生设计感恩卡片、录制感恩视频等不同形式增强学业导师的工作获得感。同时设立荣誉导师评选,举办活动为其颁发荣誉证书和奖杯,并将导师工作以来的导学活动记录编撰成专属纪念册或者小视频发给导师,成为珍贵的工作印记。其次,书院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组建由书院院长牵头的监督小组,优化学业导师考核机制,保证学业导师的工作质量,提高学业导师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