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升机救援在创伤救治中应用的有效性与可行性分析
2023-11-08魏松泽
摘要:在创伤救治工作中应用直升机救援,可以从根本上打破地理空间、环境因素及自然条件的约束限制,实现高效救援。基于此,主要围绕直升机救援在创伤救治中应用的有效性与可行性加以深入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直升机救援;创伤救治;有效性;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D6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227(2023)09-0024-03
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背景下,城市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工作十分紧迫,直升机救援成为新时代创伤救治工作的必然发展趋势。但是我国直升机应急医疗救护水平还有待提升,因此需要及时构建出富有中国特色的直升机救援体系。
1 创伤救治基本概述
创伤一般涉及高空坠落、机械伤害和交通事故伤害等多个类型,其会导致人体出现肢体残缺、大量失血、脏器损伤和脑损伤等严重状况,对人身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脅,对受伤人员的家庭幸福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创伤救治工作受到了世界各地的关注与重视[1]。创伤发生具有意外性、突发性的特点,所以临床死亡率极高,对人类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2]。创伤会对人体器官、组织和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临床需要对受伤人员展开快速分析与评估,精准定位损伤位置,为其实施补液、止血、输血和创建呼吸辅助通道等救治措施,进而保证受伤人员可以维持良好稳定的身体状态,避免伤势进一步恶化而产生严重后果,所以开展科学化、及时性急救,精准掌握黄金抢救时期,良好处理创伤,是解决受伤人员症状问题、挽救受伤人员生命的关键措施[3]。
一般情况下,创伤出现后的1h内死亡率相对较高,在关键救治时期内提供与之匹配的治疗措施方可为受伤人员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所以救援工作者在到达急救现场后应对其进行简单化处理,并将受伤人员转移至装备齐全、条件良好的医院内开展全面治疗[4]。从整体来看,常规救援主要为地面救护车救援,但是救护车的行驶速度较为缓慢,而且常常会受到天气或路况的负面影响,进而延误受伤人员的最佳救治时期。随着科技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直升机逐步在医疗卫生事业领域中获得了广泛运用及高度认可,其飞行速度较快,而且可以实现垂直起落及空中悬停,在急救阶段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受伤人员运输至指定地点,为抢救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更多便捷性条件,保证受伤人员的生命安全[5]。
2 直升机救援的重要价值
从直升机救援的装备配置方面不难看出,直升机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实现空中悬停、垂直起降等,并且可以不受外界因素的约束而正常飞行于城市空间范围内,不会对起降场提出较高的要求[6]。即使在起降条件恶劣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灵活吊运、外挂,进而实现高效、全面救援,因此在城市应急和救援等工作中获得广泛运用及高度认可,成为创伤救治工作中至关重要的救援措施[7]。当前,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各地区的交通压力持续升级,交通拥堵问题逐渐凸显。然而对颈腰椎骨折、心脑血管等患有内科或外科急症的人们而言,黄金抢救期十分重要,而且一旦错过重要的抢救阶段便无力回天,时间不可过多延误在赶往急救场所的路途当中[8]。据相关调查研究可知,利用救护车完成地面运输和转运急救病人存在的风险是空中转运的8倍,直升机的合理应用可以从根本上优化和转变城市传统应急救援的涉及范围、整体效率和模式[9]。比如早在2012年,北京市999急救中心便用首航直升机公司的一架AS350“松鼠”直升机,把一名摔伤脾脏的外籍男孩从张家口紧急运往北京救治。
3 直升机救援的基本特点
3.1 救援范围广
在创伤救治工作中运用直升机救援,救援工作者的视角通常以俯视为主,可以规避地面障碍物遮挡等问题,所以直升机中的救援工作者具有十分广阔的视野,可以在更为广阔的救援范围内进行搜救[10]。除此之外,雷达探测器是救援直升机中必不可少的关键装置,可以大大提高直升机救援工作的速度及效率,从而将安全事故及风险损失的影响降至最低。
3.2 救援与救护一体化
在创伤救治工作中运用直升机救援时,完善的现代化救援设备是直升机不可缺少的关键内容,相关部门可以结合具体情况将小型抢救手术室增设于直升机内部,通过此种方法全面提升创伤救治工作效率与质量,为受伤人员的人身安全提供更多保障。同时,直升机还可以结合救护对象的症状给予相应的救护方案,如用救生绞车对受伤严重的人员进行救护[11]。
3.3 救援速度快
发生事故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争取时间,尽快开展救援工作,及时救出受伤人员或被困人员,确保人员生命安全。如果人员受伤或被困时间过长便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危险程度增加。而直升机救援的救援范围广、救援速度快,且不受天气、环境等外界自然条件的影响,可以全面提高创伤救治工作的效率与质量[12]。
4 直升机救援在创伤救治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可行性分析
4.1 方法
对同一事故中参与直升机救援与地面救援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直升机救援期间,120指挥中心需要将急救指令传输至空中救援基地,值班者与驾驶员相互沟通并了解具体救援位置和降落地点,救援工作者需要大概掌握受伤人员情况。直升机到达救援场地后快速评估受伤人员情况并实施紧急救治,如输血、插管、输液和止血等,进而稳定受伤人员状况。随后运用车床将受伤人员搬运至直升机内部,确保运送环节快速且平稳,防止给受伤人员带来二次伤害,在返回途中应重点关注受伤人员生命指标,在抵达医院后需要及时运送至手术室加以抢救。在地面救援当中,120指挥中心需要将指令反馈给医院,医院立即安排救护车、医护人员前往救援方位,抵达救援场地后结合受伤人员情况开展应急处理,采用车床将受伤人员转移至救护车内部,后续流程与直升机救援一致[13]。对两种救援模式的具体情况如出发时间、抵达时间、转运时间、医院救治时间展开详细对比探究。
4.2 结果
经过研究发现,合理运用直升机应急医疗系统,可以抓住院前急救时间为受伤人员提供良好的救治,进一步改善受伤人员的生命体征,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出现,对于实现受伤人员高质量、高效率救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直升机救援可以从根本上降低死亡率与后遗症发生率,全面缩短救援工作者的到达时间、转运时间和医院救治时间。但需要注意的是,直升机救援存在或多或少的弊端,如直升机启动时间往往长于普通交通工具,飞行和起降期间的气压变化、通信信号等其他因素会对直升机的正常运行造成干扰,所以也存在延长救援时间的可能性,而常规交通工具可以在1min内启动,出发时间相对较短,对于短距离创伤救治工作而言,地面救援的效率高于直升机救援。此外,由于直升机的内部空间较为狭窄,除了医护人员和关键仪器设备以外,仅可以存放小规模急救护理箱,单次飞行可以承载的物品及人员数量具有一定限度,如果救援范围内的受伤者居多,便无法保证医护人员和设备器材的充足性,而且经过一系列简单处理后仅可以运用直升机转运1名受伤人员,增加了救援工作的难度系数。
4.3 改进措施
4.3.1 空中救援与地面救援相结合
通常情况下,严重自然灾害发生后会造成较多人员受灾,在此情况下,要求同时采用直升机救援和地面救援,经过初步救治后将症状严重的受伤人员通过直升机进行转运,症状较轻的受伤人员则可以运用救护车进行转运,确保所有受伤人员可以获得及时、全面救治。相关政府部门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为直升机救援工作提供相应的经济支持,通过将直升机救援纳入医保报销比例,鼓励购买直升机救援险,构建直升机救援基地等,切实减轻用机负担[14]。
4.3.2 加强培训
医院需要不断加大医护人员和救援工作者的培训力度,全面提升其自身的临床操作水平,确保医护人员可以在行驶稳定性较差的直升机舱内开展紧急救援和护理,还需要针对医护工作者彼此间的操作配合度、默契度加以訓练。另外,需要对相关医护人员、机组人员、地面人员展开系统性、综合性培训指导,及时构建出完善的航空医疗救援人才培养体系,并制定出相应的规范操作手册,切实强化医护人员和机组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除此之外,还需要不断强化相关人员对直升机夜视装备的运用能力及特殊状况下的救援能力,进而保障全地域、全天候及全方位实施创伤救治。
4.3.3 合理运用
开展创伤救治工作时,相关人员和部门需要结合急救地点与医院之间的距离、交通状况以及受伤人员情况等要素,科学筛选与之匹配的救援模式,对于远距离及情节严重的紧急情况来说可以优先考虑直升机救援,而对于近距离救治工作来说需要及时安排地面救援,进而保证救援人员和医护工作者可以在短时间内抵达救援地点。
4.3.4 制定扶持行业发展的政策
相关政府部门需要针对直升机救援工作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将其纳入国家应急救援体系,以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为切入点,推行与之匹配的支持政策和补贴政策,比如将直升机救援费用纳入医疗保险当中等,从根本上推动航空医疗救援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还需要明确受伤人员、医院与通航企业等参与主体彼此间的关系,确保各主体全面了解自身的权利义务,从法律角度提高航空医疗救援工作的规范性、及时性,为航空医疗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更多保障及支持。
4.3.5 制定行业标准
直升机救援的工作环境复杂,且飞行中受伤人员的情况多变,整体对安全的要求相对较高,因此政府部门需要对安全问题予以关注。航空医疗救援归属于新兴业务范畴,但是当前尚未创建出与之相关的完善的管理体系机制,所以在此期间需要及时强化行业监管体系及政策文件的建立。
5 结语
综上所述,直升机救援的机动性强、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小,因此在创伤救治工作中可以发挥出地面救援无可比拟的作用,其可以为受伤人员抢救工作赢得更多时间,是满足现代化医疗卫生服务要求的最佳救治措施。
参考文献:
[1]魏松泽.基于航空应急救援任务的直升机需求分析[J].科技与创新,2023(6):175-178.
[2]齐方忠,张璐,黄宇.基于交叉学科背景下航空应急救援人才联合培养模式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23,42(1):129-132.
[3]李子好,王浩文,王婷婷,等.我国航空医疗救援的现状、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22,23(12):23-26.
[4]朱兴国,田辉,李晶晶,等.航空应急救援服务平台建设思考[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22,17(10):1021-1026.
[5]张富强,王丽.直升机救援在创伤救治中的有效性与可行性研究[J].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2018,4(6):347-350.
[6]吕文杰,王平,余洪,等.2020—2021年山区高地直升机救援运行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22,14(12):64-67.
[7]朱晓娟,陈影,杨之涛,等.直升机救援案例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20,15(8):923-926.
[8]朱宏梅,丁萍,韩江英,等.危重患者实施直升机救援转运的质量管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9,35(35):2756-2760.
[9]黄智斌.我国与国外民间直升机救援的比较研究[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6(2):223.
[10]黄智斌.高楼逃生直升机救援方案的创新设计[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6(2):220.
[11]赵守强,赵天翔,李小波,等.海上直升机救援模拟器研究现状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24):55-56.
[12]黄智斌.复杂地形下直升机救援最佳飞行路径分析[J].大科技,2015(33):264.
[13]中国直升机,到底行不行?雅安地震直升机救援启示[J].航空世界,2013(6):16-19.
[14]王英杰.浅谈我国海上直升机救援技术发展现状及特点[J].科技致富向导,2014(33):166.
Effectiveness and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helicopter rescue in trauma treatment
Wei Songze
(Beijing Public Security Bureau Police Aviation Corps, Beijing 100000)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helicopter rescue in trauma treatment can fundamentally break the constraints of geospati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natural conditions, and achieve efficient rescue. Based on this, the effectiveness and feasibility of helicopter rescue in trauma treatment are mainly analyzed for reference.
Keywords: helicopter rescue; trauma treatment; effectiveness; feasi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