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023-11-08高闯
高 闯
(作者单位: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
事业单位有效开展内部控制工作能够保障组织整体平稳运行。然而,事业单位现阶段的内部控制仍然存在重视程度不够、预算管理不全面、风险控制不完善以及部门之间沟通受阻等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和决策者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价值
(一)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公信力
内部控制工作对提高事业单位的公信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可以确保其资产的安全和合理使用。事业单位通常拥有一定数量的资产,如财务资产、固定资产和人力资源等。通过内部控制工作制定和执行资产管理规章制度,能够预防和控制风险,防止出现财务失误和不正当行为,确保资产的安全和合理使用,提高资产的保值增值能力。只有资产得到妥善管理和控制,事业单位才能保持良好运作,为公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进而提高公信力。其次,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可以提高其决策的科学性和合法性。通过内部控制可以建立科学的决策制度和决策程序,提升决策的透明度和公正性。而科学合法的决策可以有效提升事业单位的公信力,加深公众对其的信任。最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可以加强其管理的效能。通过内部控制工作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明确岗位职责,规范工作程序,建立绩效考核机制等,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高效性,进而提升事业单位的工作效能。高效的管理有助于事业单位更好地完成公共服务任务,提升公众对事业单位的满意度和信任度。
(二)有利于事业单位提升财务风险防范能力
第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有助于规范财务管理。通过建立明确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流程,事业单位能够确保财务活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有效控制财务风险。例如,制定财务报销审批制度,明确各级审批权限,可以降低财务丑闻和违规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和公正性[1]。第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能够预防财务风险。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事业单位能够及时发现和防范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减少财务损失。例如,建立风险评估和控制制度,及时发现和控制财务风险点,可以防止财务失误和违规行为的发生,保护事业单位的利益和声誉。第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有助于保障财务安全。通过建立合理的财务流程和控制措施,事业单位能够有效地防止财务安全事故发生。例如,加强对财务系统和数据的安全保护,限制对财务信息的访问权限,可以防止数据泄露和恶意篡改,确保财务工作安全和稳定运行。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内控意识薄弱
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服务机构,加强财务信息披露,有利于提升其透明度和市场认可度。然而,一些事业单位的财务内控意识薄弱,在财务信息披露方面存在不透明的问题,如财务报表编制不规范、财务信息公开不及时等。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主要依靠制度和流程来规范各项财务活动。但是,一些事业单位的制度不够完善或存在缺陷。在工作实施过程中,没有明确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流程,没有规定明确的财务报表编制和审核程序,对账、核算、审计等环节不够规范[2]。在这种情况下,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容易出现混乱和失控的情况,使得财务风险增加。此外,还有部分财务人员甚至不熟悉相关财务规章制度,不了解财务的管理要求和流程,不重视对账、核对、审计等环节的工作,导致财务活动的规范性不足,财务内部控制有效性不强。
(二)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
在风险管理中,事业单位往往只关注特定风险,忽视其他潜在风险。例如,一些事业单位只关注财务风险,而忽视了运营风险、安全风险、信息安全风险等,对于多方面风险的识别和预防能力不足。这主要是由于在进行风险评估时,没有全面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导致评估结果不准确,无法及时发现可能引发各类风险的因素。并且,部分事业单位对于风险管理的权责划分不明确,风险管理责任模糊不清,无法形成合力保证风险管理的连续性和有效性。此外,部分事业单位没有建立完善的风险信息收集和监测系统,无法对实际情况的动态发展进行监控和管理,也就难以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防范。
(三)缺乏科学的预算管理
部分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有效性不强,无法为内部控制工作提供明确的依据。首先,预算编制缺乏可靠的数据支撑和合理的假设前提,导致预算计划与实际情况不符,无法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依据。其次,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经常出现违规行为,如超支、挪用经费、使用不当等,但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机制,导致单位资金的浪费和乱用,严重影响单位的经济效益和财务责任。再次,随着项目或计划的实施,预算调整过程中往往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仅仅是简单地增减数值,导致预算调整效果不明显,无法适应单位的经济状况和财务需求[3]。最后,在预算实施结束后,缺乏科学的绩效评估机制,无法准确评估单位的经济效益和财务目标的实现情况,导致组织绩效评估结果不准确,难以为优化单位资源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益提供有效的参考,严重影响单位的整体运作效率。
(四)数字化内控系统建设进程缓慢
当前,部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过程中存在数字化内控系统建设进程缓慢的问题,主要原因是缺乏相关技术和人才,对数字化内控系统建设重视不足以及系统建设本身的复杂性和耗时性。
第一,缺乏相关技术和人才是数字化内控系统建设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数字化内控系统建设涉及大量的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然而很多事业单位在技术和人才方面存在欠缺[4]。一方面,技术更新换代快,事业单位在跟进新技术方面存在一定困难;另一方面,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和数据分析师,导致数字化内控系统的建设难度加大。
第二,事业单位对数字化内控系统建设的重视程度不足。事业单位一方面可能存在对数字化内控系统建设认识不足的情况,没有充分认识到数字化内控系统对提升内部控制效能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可能存在对数字化内控系统建设成本和投入的担忧,导致对数字化内控系统建设投入不够,进而影响了系统建设进程。
第三,系统建设的复杂性和耗时性是数字化内控系统建设进程缓慢的另一个原因。数字化内控系统建设涉及多个环节和多个部门的协同合作,包括系统设计、数据整合、流程优化等多个方面。这些工作需要时间和资源的投入,并且需要与事业单位原有的管理模式融合,因此系统建设的复杂性和耗时性成为制约数字化内控系统建设进程的重要因素。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内部控制意识
事业单位通过提升内部控制意识可以加强内部控制建设,这就需要加强人员培训和教育,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审计以及加强内部沟通和交流等多措并举。
首先,加强人员培训和教育是提升内部控制意识的关键。事业单位应制订并实施内部控制培训计划,包括控制意识的培养、控制方法的学习、内部控制制度的宣传等。通过组织培训班、开展控制知识的讲座、设立内部控制学习资料库等方式,提高员工对内部控制的了解程度和掌握能力,增强他们对实施内部控制的认同感和自觉性。其次,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基础。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制定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内部控制制度。制度应明确各项职责、权限,规定内部流程和工作规范,明确各项制度的执行要求和监督机制。同时,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和监督机制,定期对制度的有效性和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再次,加强内部审计是提升内部控制意识的重要手段。内部审计是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估和监督,可以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和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事业单位应建立内部审计制度,明确审计的目标、范围和程序,确定审计的频次和要求,通过内部审计发现问题、补齐短板,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最后,加强内部沟通和交流也是提升内部控制意识的重要方面。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内部沟通和交流机制,促进不同部门和岗位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增进对实施内部控制的认同。可以通过定期召开部门间会议、建立工作群组、开展跨部门项目等方式,促进内部沟通和协作,提高内部控制的整体效能。
(二)加强风险管理
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其及时发现、评估和应对各种潜在风险,确保组织的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第一,制定风险管理政策,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确保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同时,确保风险管理流程全面,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等环节,以提升风险管理的系统性和有效性。第二,通过多种方式,如定期组织风险识别会议、开展风险调研及采集员工和用户的意见反馈等,收集和分析各类风险信息,及时发现潜在风险[5]。第三,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订相应的风险应对方案,包括风险转移、风险减轻和风险承担等措施。同时,明确应对措施的实施时间、责任人和监督机制,确保风险应对措施的及时有效执行。第四,建立健全风险监控机制,通过定期的风险报告和风险指标监测,及时了解风险的演变和发展趋势。同时,建立风险反馈机制,对风险应对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风险管理措施。
(三)重视各项工作的预算管控
规范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建立预算制度,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必要手段。一方面,事业单位应该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包括预算编制、审核、执行和监督等环节。制度应该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权限和流程,确保预算管理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在编制预算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合理的预算标准。预算标准既要充分满足事业单位的运行需求,又要考虑财政收入的限制和效益的最大化,确保预算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应该加强对预算的监督和控制。要建立预算执行台账,及时记录和汇总预算执行情况,确保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效益。同时,要落实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确保预算执行的透明度和合法性。为此,应该将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对预算执行情况和绩效目标的对比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加快数字化内控转型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已经成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数字化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可以帮助事业单位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内部控制水平,减少风险,降低成本,并为决策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持。
首先,事业单位需要加强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离不开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工具,事业单位需要投入足够的资源,建设稳定可靠的网络平台和数据中心,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还需要培养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为数字化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其次,事业单位需要加快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是数字化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核心,它能够实现对事业单位各个环节的全面监控和管理。事业单位可以建立集中化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整合各类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实现信息共享和集中管理。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事业单位可以更加高效地进行内部控制管理和风险防范,提高工作效率。
再次,事业单位需要完善信息化制度和规范。数字化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需要有明确的制度和规范作为基础。事业单位需要制定相关的信息化管理制度和规范,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和权限,规范信息系统的开发和使用流程,确保数字化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行。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制度和规范的宣传,积极开展相关培训,提高事业单位员工的信息化意识和能力。
最后,事业单位需要加强数据管理和分析。数字化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离不开高质量的数据支持,事业单位需要建立健全的数据管理机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事业单位还需要加强数据分析,通过对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发现潜在的风险和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内部控制的效果和效益。
四、结语
内部控制的实施对于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针对当前内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和决策者应该强化全员内部控制意识,加强风险管理和完善现有的预算管理机制,通过数字化转型来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作,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最终有效应对当前管理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