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价值耦合与路径创新
——以中华饮食文化资源开发为例

2023-11-08

关键词:中华饮食文化

王 琳

(河南工业大学 设计艺术学院, 郑州 450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形象”[1],这是对“讲好中国故事”提出的新要求和新目标,也对“讲好中国故事”的研究提出了新期待。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于千百年中凝练成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记忆,既是中华历史文脉的延续,也是中华文化软实力的象征,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有力抓手和重要载体。

一、中华饮食文化的演变历程与时代变迁

饮食文化指的是食物原料开发利用、视频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等关系的总和[2]。人类饮食活动经数千年的演变进化,从最初的果腹到随着烹饪技艺不断发展、食物种类不断丰富而形成了融入情感、记忆的五味调和。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物料与地域的差异形成了特色各异的地方风味。这些盛满记忆与文化的饮食风格共同构成了中国味道,它以无声的感染力和持久的传播力形塑着中华儿女的共同文化记忆。其独立抑或融合的特质也是地方风俗、礼仪规制、哲学思想的深刻反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进程。

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其风味多样、四季有别并讲究美感,注重情趣,具有显著的标识性,其每一次的演变进化都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社会发展有紧密的联系[3]。中华饮食文化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五千年前旧石器时代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4]。原始社会时期工具的产生和火的出现是饮食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重要节点,燧人氏在商丘钻木取火,结束了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启了石烹时代,熟食逐渐成为主流;春秋战国时期,谷物蔬菜种类逐渐丰富,是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时期;秦汉时期土地可为百姓私有,农耕积极性高,出现了南稻北麦的饮食文化特色,是我国农耕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唐宋时期是古代中国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土地制度改革进一步调动农耕积极性,出现了满足不同阶级人士的饮食文化,我国饮食文化与西方饮食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饮食习俗逐渐发生改变,诸如蔬菜、水果品种的极大丰富,胡食的普及等;至清朝时,世人将我国各地饮食特色和风味汇总,逐渐演变为“八大菜系”,其中又以“满汉全席”为巅峰之作;现代社会的饮食文化最为百花齐放,社会稳定,民众幸福,对于饮食的追求比过往时期都要强调个人的情感体验。

中华饮食图鉴范围众广,豫菜是中华饮食谱系的重要分支,溯源可至夏商周三代。历史上最早的国宴,是由夏朝第一代君王启在今河南省禹州宴请各地方国首领举办,称作“钓台之享”。商代开国元勋伊尹生于河南开封杞县,被称为“中国烹饪之圣”,是中原菜系的创始人,他所著中医著作《汤液经》与火候论,对烹调的食材选择、用火、调味及体会食材变化等方面作了详细的阐述。其创立的五味调和理论,作为中国传统烹饪与饮食文化最高准则,一直沿用至今。

由甲骨文记载可知,殷商时期以炖、蒸、煮、烤为主要烹饪方式。到了秦汉时期,粮食的加工制作逐渐成为主流,碾成粉后做成各类餐饼,烹饪方式也多了羹、煎、脍、熬等。地域因素对于饮食文化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被带入中原,对于羊肉和酪浆的偏好盛行一时。唐朝武则天时期,洛阳寺庙为施主所做斋食颇受欢迎,特点是素菜荤做,汤水共食,后经御厨改良,成为了豫菜里有名的洛阳水席。

北宋时期的坊市制度改革,商业发展繁荣,饮食行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豫菜文化发展达到鼎盛。在这个时期,豫菜讲究色香味形俱全的体系才形成完全。荤菜品种更为丰富,口味特色各不相同。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的酒楼、饮食店等铺面所经营的菜肴已达六七十种之多。因其口味综合东西南北各菜系特点,秉持着“五味调和,质味适中,南北皆宜”的特色,适合各个地区绝大多数人的口味,被称为“天下之正味”[5]。这个时期,豫菜还根据阶层和场合不同分出了不同菜系,其基础是民间菜、味重色浓,精品为市肆菜,更有官府菜、宫廷菜等功能性明显的菜系。

由此豫菜文化占据了当时饮食文化的重要地位。其后,豫菜文化后来伴随着都城南迁北移,对南北方的杭帮菜、客家菜、粤菜、鲁菜等地方菜系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从此,豫菜文化传播四方,对各色菜系的辐射加速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随着时代发展,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开始吸收全球元素。很多菜系也逐渐开始重视食材的营养搭配,体现了西方营养学特征。实践中,受西方强调效率、崇尚简单的快餐文化影响,中国的预制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且根据不同菜系、不同食材研发出符合当代人对于健康、营养和口味要求的经典菜肴。

二、中华饮食文化的符号象征和哲学意蕴

中国的饮食文化不仅注重其果腹的基本功能,更因食物而生成自身的社会意义[6]。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说:“处于社会环境中的食物获得了超越其自身主要功能的意义,反映出社会生活许多方面(如宗教信仰、社会组织),成为理解整个文化‘代码’的一个重要因素。”[7]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存在着不同的关于食物制作和招待仪式等丰富的“饮食语言”,这些“语言”如一串串特定的符号串联起生活世界中的微小情境,反应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和向往。在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符号系统中,从国宴到家宴皆有各类不同的符号象征,如国宴名菜“佛跳墙”“开水白菜”,既象征了中国的物产丰盛,也寓意了中国人的低调内省。千家万户的年夜饭,虽菜品不同、烹饪方式各异,但无疑都传递了中国人追求团圆和谐的精神内核。法国著名哲学家、符号学家罗兰·巴特尔认为,饮食语言结构来源于排除规则(饮食禁忌)、诸单元间的意指性对立(咸—甜对立)等,且通常参照民族的、地区的或者社会结构的不同呈现不同的结构[8]。这在中华地域饮食文化中体现尤为明显,川菜“辣子鸡”、豫菜 “鲤鱼跳龙门”、徽菜 “臭鳜鱼”、粤菜“蜜汁叉烧”等,既是地方物候物产的集中体现,更是地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反映,代表了一方水土给予一方人的生活想象。

中华饮食文化具有如此丰富且精妙的符号寓意,除食物本身的功能价值外,中华饮食色、香、味、形给人带来的审美感受,也充分反映了中国社会和中华文化的哲学意蕴。

一是“中和”理念。中华饮食文化的内涵中蕴含着“中与和”的思想。中华饮食是将多种食材、调味品的优缺点取长补短,通过平和、调和使菜肴鲜香,即 “调和鼎鼐、善均五味”[9]。如豫菜文化就是“中与和”思想的典型代表,“中”指的是豫菜文化居九州之中,豫菜味道于酸辣甜咸之中不偏任何一味,追求质味适中。“和”指的是豫菜文化海纳百川,融各家精华为一体,豫菜味道更是在各色滋味中而求一和。中和思想不仅体现着辩证法思维和中庸思想的为人之道,也是中华饮食文化流传千年的立论之本。

二是“五味调和”理论。中华饮食文化的发展核心是“五味调和”理论。它不仅是一种饮食理念,也是一种文化理念[10]。中国古人从提出的阴阳五行中,逐步衍生出了“五味调和”理论。在古籍《尚书·洪范》中详细阐释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11]五味以五行为理论依据,通过五行与世间万物建立联系。如《黄帝内经》就从传统医学和养生学角度出发,将五味与脏腑、季节的对应关系运用到饮食中,讲究四气五味分析食物的作用,根据食物的性味归经来协调人体阴阳平衡,达到养生的目的[12]。中国历代的饮食理论都追求至味为上,讲求以和为贵、以和为美,这种适度、中庸、淡薄的烹饪观、饮食观,同样也是中国传统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三是“隐喻内省”理念。老子言“治大国若烹小鲜”,认为治国如烹制菜肴异曲同工,不能矫枉过正,亦不能火候欠佳;《晏子春秋》记载“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是以五味调和来喻音律,唯有心和气平,才能成就政事。中国人将对治国、修身的理念与方法通过食物予以表达,使得中国的饮食文化呈现出物质与理念并存的立体形态[13]。徽菜“包袱饺”深刻诠释了徽商刻苦坚韧的精神品格和徽州传统的码头文化,提醒新安江畔的客商们勿忘随时携带的包袱衣物、勿忘自身抱负、勿忘亲人的期盼与等待。

三、恰切的表达:中华饮食文化与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耦合

近年来,关于“讲好中国故事”的研究持续升温,各学科的探讨层出不穷。由于学科壁垒和阐释视角的不同,所看到的是各种概念交织、纷繁复杂的研究现状[14],且很多研究在追求创新和前沿的话语抢占中恰恰忽视了对基础性概念的把握,对“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命题,即为什么要讲中国故事、讲什么样的中国故事,由谁来讲述,讲给谁听,如何讲好等缺少一些基础的理论探索。理解这些关键命题的本质在于厘清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内涵。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的国际传播战略初显成效,国际形象建设持续向好。但在全球传播体系中,占据优势地位的仍然是西方传媒,如美联社、路透社、BBC等,他们“制造”并掌控着国际舆论的导向,因而当前“中国故事”的讲述仍存在诸多难点和痛点。一是从外部看,西方媒体仍然把控着“中国故事”讲述的主题和内容,他们往往选择性地提供和传播信息,引导舆论并人为地制造共识,在“中国问题”方面的着墨远多于“中国形象”等方面的描写。由于西方主流通讯社在全球的影响力及其长期引导下受众观念与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使得中国的真实声音传播不畅。二是从内部来看,我国对外宣传的内容体系仍然难以摆脱传统叙事的话语痕迹,主要是以严肃的宏大叙事为主,常出现说教意味浓厚的主题词汇,对人文关怀的传播话语关注不够。这也势必造成在西方受众的认知判断里模糊、抽象和空洞的中国印象。

改变这种内外不平衡和不通畅的有益尝试,可以从改变传播主题、内容及传播方式入手,引导“中国故事”跨时空、跨文化、破圈层,从“宏大叙事”走向“宏微结合”,从生活入手、从社情切入,为世界展示一个烟火气的中国,一个生机勃发的中国。“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是全世界可以共同感知的文化体系,虽然全球各地人们的风俗习惯和饮食方式千差万别,但对异域饮食的关注是人们了解异文化的重要途径。如著名网红李子柒在国际上拥有亿万粉丝[15],又如国际主流视频播放平台上关于“寻味中国”“川菜”“中国火锅”“舌尖上的中国”等元素的高频出场,也证实了中华饮食文化是天然的、高效的传播媒介,与中国故事的讲述具有价值内涵上的高度耦合。

一是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中华饮食符号的同频。国家形象是一个系统化的复杂结构,从宏观层面的经济发展、制度风貌到微观层面的社情民意、风俗文化,这些都是国家形象重要的构成要素。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美食大国,饮食是中华民族生存智慧和性格文化的缩影。中华饮食文化蕴含的价值理念与符号象征与我国大国形象的塑造具有同频属性。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饶,各民族各区域饮食风俗各异,无论是汉族的八大菜系还是少数民族的特色饮食,从川味火锅到老广的味道、从手抓肉到新疆烤馕、从春节的饺子到端午的粽子,都在诉说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凸显了中华文化的包容和内聚,且不着痕迹地为世界观众呈送了中华文化的“名片”,体现了中国在多样化的生态环境中尊重、保护自然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美食和美景的富饶意蕴中展示了一个壮丽秀美、健康包容的大国形象。

二是中国故事的社会解读与中华饮食文化的同向。“中国故事”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讲述能够折射中华优秀历史文化、反应中国社会、展现中国现实情形的故事。中华美食文化和风土人情永远是一个好故事的开端,它们嵌入在各种社交活动、节日仪式和职旅迁徙之中。如今,很多外国人通过中国美食认识中国、融入中国,并传播中国。事实上,很多食物本身就已经被赋予了强烈的社会属性,如饺子是中国南北交流、多民族融合、东西交汇的符号和象征,火锅是中国人促进情感交流的重要媒介,被赋以“朋友相聚”“亲人重逢”的文化标签。这些基于饮食文化讲述的中国故事,既能反应真实的中国图景,又能感知全面立体的中国社会,与增强中国故事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的价值诉求有着天然的耦合。

三是个体情感的依恋与中华饮食文化的同源。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是中国故事的讲述者,从个体视角讲述好自身的故事以及身边发生的故事。以普通人的情感认同强化个体基于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情感共鸣,为故事赋予阐释人类共同信念的深层含义,这与“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具有价值的内在一致性。中华饮食文化是“家庭”和“家人”的中枢纽带,在增强家庭凝聚力、塑造“家”文化角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人常通过食物分享表达感情。春节,在外工作的中国人往往为了一顿团圆饭而不辞辛苦,有的甚至跋山涉水、漂洋过海、归心似箭。英国媒体BBC还曾专门围绕中国的春节主题,制作了记录片探寻中国的新年文化。这种团聚和重逢赋予了食物重要的情感附加,团圆饭已完全超出食物本身的意涵,反应了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对家国一体的依恋。有些人基于工作或学业离家多年,但谈及对家乡的记忆都往往离不开家乡美食带来的味觉记忆,很多人称之为家乡味道。事实上,每个个体都是中华饮食文化的代言人也是中国故事的讲述人,以美食为窗口且饱含情感的述说往往更能唤醒共鸣,更能展示富有人文情怀与深厚底蕴的中国形象。

四、嬗变与突破:以中华饮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创新

中华饮食文化的丰富内涵与人文意蕴和“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耦合,为我们找到传播中国声音的新载体。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和交融日渐增多,如何利用中华饮食文化的丰富资源,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实现中国故事的讲述从“我想说”走向“你想听”。这既需要从中华饮食文化自身的传承和创新入手,也要深度挖掘饮食文化背后的中国故事元素,以小见大透射中国智慧和中国理念;既要有来自政策层面产业创新支持,也要拓展中国故事的叙事方式,搭建多声道传播平台,让中国故事源于生活但又能高于生活。

(一)守正创新,引导中华饮食文化接轨新时代

全球化的进程从未停步,世界各国互通往来,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国在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等方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华传统饮食文化在快节奏、高频率的流动和交融中需要推陈出新,既要保留中国特色又要吸引世界眼光。将中华优秀的饮食文化嫁接进现代社会,成为影响现代生活的重要背景,是夯实以饮食文化讲述中国故事的内力支撑。

首先要加强政策支持,大力支持中华饮食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政府扶持与政策引导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基础。当前,我国的文化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后的拐点换挡阶段。基于国家出台的文化产业转型政策,各地也制定了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16]。在不断深入了解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政府根据地域饮食文化特色,加大力度促进饮食产业振兴,如河南省实行的“振兴豫菜”计划,安徽省开展“新徽菜、名徽厨”行动。这需要逐步完善管理机制,保证饮食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细化实施方案与具体落实措施。

其次,要通过增加资金支持,设立专项扶持计划,推进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传统饮食文化产业专门研究推广人才,保证团队的专业性与先进性。同时,发动各类民间组织,促进市场与社会组织的深度合作,开展中华饮食文化创意设计大赛、讲好中华饮食文化故事等相关活动,创新公共文化运营模式,以博物馆、展览馆等形式创设中华饮食文化的互动空间,加强对饮食文化的保护与交流等。

从饮食文化自身出发,若想取得长足的发展,还必然要汲取不同文化的精华,摒弃缺陷,不断创新。如针对某些传统菜品改良其配方和做法以迎合现代社会追求健康和生态的饮食理念,既追求中华传统饮食文化色香味形的传承,还要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创新表达,拥抱变化,走向现代,融于全球。

(二)搭建多元平台,畅通传声频道

情感体验是主体在与客体在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感官体验、功能体验、思考体验等情感上的体验[17]。讲好中国故事,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需要加强个体对个体、个体对社会、个体对国家的情感沟通与情感认同,搭建多元化的媒介平台,多维立体发声,打通中国故事的传声频道。

在平台建设上,一是可激活市场,善用资本的力量,通过打造饮食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激活情感投入。以“老家河南”旅游IP为例,通过河南底蕴丰厚的文化旅游资源,打造豫菜文化与寻根祭祖、历史古迹、农业农耕等多种文旅融合形式,实现品味家乡菜、体会家乡情、思家乡文化的多层次体验。二是充分利用各类非遗文化资源,如打造饮食文化与端午节、中秋节、庙会等传统节日活动的农文旅融合形式,创新地方特色食材在菜品样式中的应用,实现味与美的统一。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感怀革命精神和老区情怀,追味革命年代的饮食文化,唤醒情感上的怀念与反思。三是利用风光旖旎的自然资源,打造饮食文化与当地自然资源的有机结合,以各地特色食材与食品为媒介,体验中华大地丰富又多彩的地域饮食文化风采,让世界感知风格各异的中国味道和中华风貌。

得益于影视业和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历史文化、人物传记、民族文化、传统服饰等拍摄题材逐渐丰富。在饮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的过程中,新媒体与数字化技术应用的范围逐步扩大。如中国饮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详细讲述了各地经典菜肴和传统小吃,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在推广饮食文化的同时,也不禁引起千万华夏儿女的思乡之情。APP哔哩哔哩、抖音短视频平台中关于中华饮食主题的纪录片等节目不仅让传统饮食文化走出地区,也让世界友人了解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加深了对中国的立体认识,透过这些生活瞬间认识到一个真实的接地气的中国。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一方面通过线下活动,另一方面借助网络的力量,多渠道传播,进一步提升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播力度和广度,将虽然熟悉但经常被人忽视的中华饮食文化重新拉回大众视野。以多元的饮食文化立体发声,将精彩的中国故事娓娓道来,使受众充分认识到饮食文化的人文价值,充分体会到中国故事的丰富内涵,从而加深世界各国对于中华饮食文化的了解,对于中国形象的感知。

(三)挖掘故事价值,唤醒情感共鸣

中国自古就是美食大国,民族众多、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绘就了中国多彩包容的饮食文化底色。几千年来,关于饮食背后的故事精彩纷呈,既有千年坚守和传承的文化延续,又有现代开拓和创新的文化发展。深度挖掘饮食文化背后的故事元素,回归现象世界,于生活世界中拉近说者和听者的情感距离,唤醒述听双向的情感共鸣,将进一步促进中国故事的讲述走深入实,以人类关于食物感受的文化共性引导听者自主构建关于中国包容平和的温暖形象。

具体来说,首先,要挖掘中华饮食文化背后人物元素。人是食物的制作者、食用者和开发者,各类坚守百年的老字号的饮食符号,如全聚德烤鸭、狗不理包子、东来顺火锅、稻香村糕点,这些几百年的饮食传承本身就是对中国故事的无声讲述。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普通劳动者也是饮食文化的讲述者,各类美食纪录片中展示的为传承一种传统美食的父子接力,面对市场经济冲击的坚守经营。这些更容易被不同文化背景的“听众”理解和接受的美食故事,讲述的就是中国社会的发展,是中国劳动人民勤劳坚守的真实体现。

其次,也要挖掘中华饮食文化背后的多元化故事元素。不管是食物种类还是地理差异、民族特色亦或是服装道具的变迁,都是国家富强、民族和谐的价值传递。中国特色的火锅文化、沿海地区的海鲜生活、蒙古、新疆等边疆的民族饮食,都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社会最真实的生活世界,生动描述了中国人的生活理念和文化信仰。这些建立在人类对美食追求上的天性共鸣,更易激发世界听众的情感共鸣,更能确保中国故事跨文化讲述的畅通,也更易实现中华文化的魅力表达。

最后,对中国饮食文化背后的仪式和象征元素的挖掘同样重要。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反映在各类饮食文化背后的礼仪和象征元素纷繁众多,如各种传统节日的特有美食,如饺子、粽子、月饼等,又如各种生活仪式的象征食物,如长寿面、婚礼合卺酒、祭祖青团,等等。这些饱含中国人的情感愿景和寄托象征的生活元素,是我国礼仪文化的浓缩和映射,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和谐守序、明理友善的文明形象。

猜你喜欢

中华饮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春节饮食有“三要”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谁远谁近?
何为清淡饮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