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3-11-08何星亮

关键词:共同富裕共同体中华民族

何星亮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社会与民族学院,北京 1001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在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这一理念被写入“总纲”。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继续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指出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新时代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的重要理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是一个逐步形成、发展的过程:从树立、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4]。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深入分析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民族工作成就,综合归纳了做好民族工作的宝贵经验,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强调新时代的民族工作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5]。“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提出来的”。我们“应当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应当从新时代党的使命任务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极端重要性”;应当从民族工作的“短板弱项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针对性”[5]。笔者就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问题提几点看法。

一、共同富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涵

共同富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的核心内涵之一,主要基于如下几方面的理由。

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个“必然要求”,其中第一个“必然要求”就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他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各民族“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才能“维护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5]。其中,“各民族根本利益”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包含各民族“共同富裕”的内涵。

2.共同富裕是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两次谈到各民族共同富裕问题:一是在谈到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时谈到各民族共同富裕:“支持各民族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5]。二是在谈到各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时强调:要“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要进一步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大力支持各民族地区创新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各民族地区既要“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也要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严格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融入“新发展格局”,充分实现高质量发展,大力促进“共同富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此外,必须大力支持落后的民族地区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通过各种方式,设法促进“农牧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牧民富裕富足”,采取多种措施,努力完善“沿边开发开放政策体系,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5]。

3.共同富裕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做好民族工作,自十八大以来,把“共同富裕”或“共同繁荣发展”作为民族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凡是在参加与民族相关的各种会议、在民族地区调研时或有关民族的信件时,都强调“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发展”和消除贫困等问题。下面仅举2021年以来的事实说明。

2022年1月至5月,多次强调 “共同富裕”。例如,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要始终不渝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6]2022年4月11日下午,习近平在海南五指山脚下黎族村考察时强调: “我们已经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接着要奔向现代化,推进共同富裕。”[7]2021年也多次强调各民族“共同富裕”。例如,2021年2月上旬,习近平在贵州考察时指出,共同富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8]并强调:“要把造福人民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坚决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8]

2021年4月下旬,习近平在广西考察时指出:“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各族人民要心手相牵、团结奋进,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让各族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国之大者”。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民族地区的干部和群众决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想法,必须集中力量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推动各族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9]。

2021年6月7日至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要牢记党的初心使命,为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再接再厉、不懈奋斗。”“要坚守人民情怀,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全国各民族“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长盛不衰”[10]。

2021年8月,云南省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指出,“脱贫是迈向幸福生活的重要一步”,我们要继续“抓好乡村振兴、兴边富民”,“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促进边疆繁荣稳定”[11]。 2021年8月下旬,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把“富民兴藏”作为治藏方略五大原则之一,并强调把西藏建设成为“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他指出:必须坚持“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原则”。采取措施,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确保生态环境良好,确保边防巩固和边境安全,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必须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2]。

2021年9月下旬,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三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工作座谈会上把“富民兴疆”作为治疆方略五原则之一,并强调把新疆建设成为“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他指出,要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新疆工作总目标”,坚决做到“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积极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标本兼治,“多谋长远之策,多行固本之举”[13]。以上所举仅是2021年以来近一年半时间的事例,但可以说明共同富裕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共同富裕”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目标之一,也是当前民族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14]。“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主要差异之一,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西方式现代化道路的主要差异之一。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建党以来,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党的初心使命,并把实现各族人民“共同富裕”作为根本宗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实行“耕者有其田”的目的就是帮助穷苦人翻身解放、摆脱贫困。新中国成立后,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条件。不过,明确提出“共同富裕”的概念,是在1953年9月25日《人民日报》发布庆祝新中国建国四周年的号召中,其中第38条号召是“团结一致,发挥集体主义精神,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粮食及其他农作物的产量,增加收入,争取共同富裕的生活”。这是有文献可查的首次提出的“共同富裕”概念。其后,“共同富裕”概念不断出现。

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原则。毛泽东早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关注“共同富裕”问题,他是“共同富裕”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毛泽东较早提出“共同富裕”概念,这一概念成为毛泽东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早在1953 年12 月制订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时,毛泽东亲自主持起草。该《决议》强调,必须使全国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15]。该《决议》第一次把“共同富裕”概念写入中央文件。此后,“共同富裕”的概念在社会各界开始广泛传播。

1955年7 月31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召集的省委、市委、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作了题为《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论述了中国加快发展农业合作化的重要性、方针和政策,为中国农业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毛泽东在报告中提出“共同富裕”的设想,他说:必须“逐步地实现对于整个农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16]437。

1955年10月,毛泽东两次发表重要讲话,希望工商业者坚定走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共同富裕道路。他强调:“我们的目标是要使我国比现在大为发展,大为富、大为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国家“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全国人民走“共同的富”“共同的强”的道路,国家也将“更富更强”。在他看来,各族人民共同奋斗,“这种共同富裕,是有把握的,不是什么今天不晓得明天的事”[16]496。

1957年3月,全国宣传工作会议召开,毛泽东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全党全国人民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共同建设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他指出:“为了达到建设新中国的目的”,必须上下同心,团结奋斗。中国共产党的一个艰巨任务是,必须使“几亿人口的中国人生活得好”,大力发展生产力,把“我们这个经济落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富裕的、强盛的、具有高度文化的国家”[17]。他认为,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全国人们共同富裕。只有共同富裕,才能实现天下大同、世界大同。

“共同富裕”思想也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他先后归纳了十个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是社会主义、照搬外国经验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18]

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主要有:一是强调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办法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二是主张实现“共同富裕”的方式是先富带动后富、后富赶先富;三是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是社会主义原则。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办法,是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便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才是硬道理,通过发展的办法解决贫富差距问题。1978年12月13日,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邓小平发表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强调只有思想解放,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一系列问题。并指出,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19]152。1986年9月2日,邓小平接受美国记者华莱士采访,他说:“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他强调:“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20]172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邓小平先后赴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视察,沿途发表了重要谈话,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0]373

先富带动后富、后富赶先富是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也是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内涵。邓小平于1984年11月9日会见意大利共产党领导机构成员、书记处书记贾恩卡洛·巴叶塔时指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这实际上是一场革命。他说:“我们党已经决定国家和先进地区共同帮助落后地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可以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然后带动其他地区共同富裕。”[21]1985年10月23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时代公司组织的美国高级企业家代表团时说:“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1986年3月28日,邓小平在会见新西兰总理兼外交部部长朗伊时,介绍了中国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和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方针。他说:“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1986年8月19日-21日在天津听取汇报和进行视察的过程中说:我们一贯主张“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我们国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发展水平差异大,让“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邓小平于1988年又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概念。他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各级干部必须有大局意识,“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1990年12月24日,邓小平与江泽民等中央负责人谈话时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20]364

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是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内容。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曾先后提出过“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的”“社会主义原则”和“社会主义本质”等。1985年3月,邓小平出席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并在会上作重要讲话,他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20]110-111邓小平1985年9月在全国党代表大会上指出:“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20]142邓小平于1986年9月提出共同致富是“社会主义原则”[20]172。1990年12月,邓小平在与中央部分负责谈话时强调:“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20]3641992年初,邓小平又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20]373。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共同富裕的思想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发展了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同采访十八大的中外记者时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他强调:“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22]

习近平的共同富裕思想,内涵丰富,一是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23]。他认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24]。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23]。

二是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总体思路。他要求各级政府“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必须采取措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23]。

三是提出“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的理念,并提出各阶段的时间表。第一阶段是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第二阶段是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第三阶段是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23]。

四是提出促进“共同富裕”的四条基本原则。首先是“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其次是“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第三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第四是“坚持循序渐进”[23]。

五是提出促进“共同富裕”的六条根本措施。首先是提高全国各地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其次是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第三是加大投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四是创新制度,加强对高收入的规范和调节。第五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第六是加强“三农”工作,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23]。

习近平的共同富裕思想是在毛泽东、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是指导新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思想,对缩小区域之间差距、民族之间的差距将发挥重要作用,对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将起到重要作用。

三、物质和精神生活“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不只是物质文化生活的富裕,而是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双富裕”,仅在物质上富裕而精神上空虚不是真正的“富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他指出新时代必须“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并提出三个必须:(1)必须“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2)必须“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3)必须“加强促进共同富裕舆论引导,澄清各种模糊认识,防止急于求成和畏难情绪,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良好舆论环境”[23]。

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既要满足物质生活的需求,也要满足精神生活的需求。共同富裕不仅是指人民在物质层面上的富裕,也是指人民在精神层面上的富足。只有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共同得到满足,只有社会现代化和个人现代化平衡发展,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精神文化生活富裕与物质文化富裕是互为条件、互为目的、互为促进的辩证关系,也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物质文化生活富裕是精神文化生活富裕的基础;而精神文化生活富裕又为物质文化生活富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而推动物质文化生活的进一步富裕。从加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角度来看,物质文化生活的“共同富裕”是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物质基础,精神文化生活的共同富裕是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保障。

1.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共同富裕是以物质生活为基础的。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化强国的主要目标。物质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作为意识形态的精神生活的富裕建立在物质生活富裕的基础之上。《史记·管晏列传》即有“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生活的富裕会促进精神生活的发展。邓小平曾说:“物质是基础,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有大变化。”[20]89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都十分注重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和共同富裕。毛泽东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要求全党干部“必须积极地帮助各少数民族的广大群众,包括一切联系群众的领袖人物在内,争取他们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解放和发展”[25]。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更关注民族地区的发展,强调要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例如,1952年他在接见西藏国庆献礼团时说:“帮助各少数民族,让各少数民族得到发展和进步。”在1956年5月2日第七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进一步阐述了十大关系,指出党的民族工作是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26]。据统计,1950-1958年,“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贷款总额达649亿多元,其中拨给少数民族的生产、卫生、教育补助费及社会救济费就达16亿多元”;1950-1979年,“国家对民族地方基本建设投资总额达634.31亿元,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9.7%还多”[27]。

邓小平十分重视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邓小平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全面主持西南地区工作。1950年7月,中央赴西南地区民族访问团到四川,邓小平举行欢迎大会,并在会上发表《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的重要讲话,他说:“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只有在消除民族隔阂的基础上,经过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形成中华民族美好的大家庭。”他指出“少数民族问题解决得不好,国防问题就不可能解决好”。因此,“从西南的情况来说,单就国防问题考虑,也应该把少数民族工作摆在很高的位置”[28]161-162。必须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进一步做工作,保障少数民族的利益,促进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发展。“要使他们相信,在政治上,中国境内各民族是真正平等的;在经济上,他们的生活会得到改善;在文化上,也会得到提高。”[28]162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更加重视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思想主张。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强调,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不过,他也认为,发达地区“太早这样办也不行,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大锅饭’”。必须深入研究避免两极分化的时间问题,他指出:“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20]89

早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便十分重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问题。他在1989年6月撰写的《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关于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问题的思考》一文中指出,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他说:“我们的事业方方面面,千万不能漠视少数民族事业这一重要方面。这是一个原则,基于这个原则,我们有必要深刻地思考关于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的几个问题。”共同富裕是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29]。在1993-1995年任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时,他也强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他指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直接关系到我们整个国家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它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3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更加重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共同富裕问题,多次到民族地区进行调研,始终关心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建设事业。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必须“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是民族工作的主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关系民族地区长治久安的战略方针。”[31]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他强调“民族地区要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1]。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民族地区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物质生产和物质文化的发展速度史无前例、世所罕见。不过,与发达地区比较起来,还有一定差距,必须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民族地区的物质生活水平,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2.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保障。改革开放以来,精神文明建设落后于物质文明建设,两者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近几十年来,民族地区存在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问题,这与精神文明建设远远落后于物质文明建设有密切的关系。

首先,精神文明滞后于物质文明的表现之一是,部分人的国家和中华民族认同意识较弱。国家和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强弱与社会稳定成正相关。大量事例表明,国家和中华民族意识越强,边疆民族地区社会越稳定;狭隘的民族意识越强,国家意识就越弱,社会就越不稳定。

其次,近30年来,部分地区极端主义意识增强,也是精神文明发展滞后的表现形式之一。极端主义意识与社会稳定成负相关。极端主义意识越强,社会越不稳定,破坏社会稳定的各种事件也就越多。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个别地区恐怖活动不断,主要是极端主义分子制造的。当前,世界上某些国家恐怖活动不断,也主要是极端主义分子所为。

第三,个别地区经济发展不够与精神文明发展滞后有关。落后的观念与经济发展成负相关。落后的生产和消费观念越强,越迷信越愚昧,经济发展速度就越慢;竞争意识、勤奋意识、成就动机(事业心)越强,经济发展也越快。部分地区的积蓄意识、再生产意识、计划意识、竞争意识、勤奋意识、成就动机等很弱,与商品性、竞争性、开放性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社会不相适应。

由上可见,精神文明建设滞后对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造成严重影响。物质生活是基础,但物质生活仅是人类生活的一个方面,只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富裕”的社会才是正常的。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9]208在他看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是要重视物质文明的建设,二是要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与精神平衡发展,才能使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富裕”,才能彰显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特征。

精神力量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推动民族工作要依靠两种力量,一种是物质力量,一种是精神力量。”[31]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平衡发展,是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关键,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保障。

综上所述,共同富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涵之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是物质与精神生活“双富裕”。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保障。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物质生产是精神生产的前提和基础。精神生产所必需的物质条件,是由物质生产提供的。同时,精神生产又促进物质生产的发展,其具有能动作用。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32]。列宁认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33]。毛泽东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并指出:“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34]因此,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物质生产的成果表现为物质文明,精神生产的成果表现为精神文明。物质生活的富裕离不开发达的物质生产,精神生活的富裕离不开发达的精神生产。

共同富裕不是单一的物质生活的富裕,而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富裕”。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是共同富裕的一体两面,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同等重要,两者互为前提、相互促进。物质生活的富裕促进精神生活的富裕,精神生活的富裕又反过来推动物质生活的富裕。

民族地区促进“双富裕”,一是必须以物质生活富裕为基础,二是促进物质与精神平衡发展,既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也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精神生活的富裕,又将促进物质生活的进一步富裕,两者相互促进,平衡发展。

共同富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共同富裕的水平越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越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强,各民族团结一致、同心协力、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水平也就越高,共同奋斗的力量也就越强,各民族共同富裕的水平也就越高,民族团结的水平也就越高。坚持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长治久安。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共同体中华民族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爱的共同体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