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初中化学学困生心理特点及转化策略研究

2023-11-08张开平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3年29期
关键词:学困生化学学科

张开平

(江苏省连云港市郁林中学,江苏 连云港 222000)

化学以物质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和应用作为研究对象,属于一门自然学科,是材料科学、生命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的基础,更是推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鉴于化学知识抽象性、逻辑性强,对学生的思维和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乡村初中学生来说,由于其在初三年级开始系统接触化学知识,在学习中常常面临着较大的难度.在这一背景下,部分乡村初中生出现了“上课听不懂、不想学”等现象,逐渐成为班级中的“化学学困生”[1].面对这一现象,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程下的教育目标,乡村初中化学教师必须要关注这一特殊的群体,真正走进化学学困生的心理,了解其产生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制定出针对性的转化路径.

1 乡村初中化学学困生心理特征和形成原因分析

1.1 乡村初中化学学困生的表现

目前,“学困生”尚未形成明确的界定,没有严格的划分标准.笔者在研究中,采用学术上比较流行的说法:学困生的智力水平处于正常范围之内,但受到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或者受到其他因素制约,导致其在知识、能力等方面出现了一定的不足之处.通常,学困生主要表现为:学习兴趣低下、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自信心不足、学习方法匮乏、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积极性低等.

乡村化学学困生的形成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受到学科、学生、教师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出现的.首先,化学学科因素.化学知识点不仅繁琐,还具备极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并且知识环环相扣.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学生常常受到学科因素制约,导致其逐渐成为“学困生”.其次,学生因素.学生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学科的学习效果.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初中生思维归纳能力尚未发展成熟,且难以灵活应用,无法满足化学学科的学习需求;还有部分学生在以往学习中并未建立起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致使化学学习兴趣低下;也有部分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致使其在学习中出现了死记硬背等现象,举一反三和灵活应用能力低下.最后,教师因素.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调查中发现,乡村初中化学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教师的专业素养整体比较低下.在这种情况下,乡村化学教师的教学组织现状不甚理想,出现了教学手段单一、课堂内容枯燥无味、因材施教理念落实不到位等.久而久之,部分成绩不甚理想的学生就逐渐沦为化学学困生[2].

1.2 乡村初中化学学困生心理特征

在调查中发现,乡村化学学困生作为班级内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其长时间处于学业失败的状态下,致使其在心理上也出现了明显变化:第一,焦虑.部分化学学困生因为学习成绩差,致使其在日常学习中出现了畏惧考试、自责,担心被老师批评等心理,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焦虑现象.第二,消极.部分乡村化学学困生因为知识薄弱、成绩差,长时间得不到教师的关注,致使其产生了消极、失望等心理.第三,对抗.部分乡村化学学困生虽然成绩不好,但却渴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常常会作出一些对抗的行为.第四,孤独.部分乡村化学学困生由于长时间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帮助,致使其逐渐产生了孤独无依的性格.第五,自卑.部分乡村化学学困生由于其成绩差,被老师和学生所忽略,并且无法参与到各项活动中.久而久之,这部分学困生就会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3].

2 基于学困生心理特点优化乡村化学学困生转化

2.1 依托实验魅力,唤醒学困生学习动机

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鉴于乡村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化学教师在促进学困生转化的过程中,应以“增强学困生化学学习兴趣”作为第一要务.而要达到这一目标,乡村化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立足于化学学科的特点,认真组织学困生开展化学实验,使学困生在亲自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的过程中,感悟到化学学科的魅力,并由此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具体来说,在初中化学中,一共为学生安排八个必做的实验活动,并且这些化学实验都具备一定的趣味性.鉴于此,教师在促进学困生转化的过程中,采用小组实验的模式,将班级内学困生分散到各个实验小组中,使其在成绩优秀学生的帮助下,共同参与到实验学习中.

例如,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的教学中,为了唤醒学困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借助小组实验的模式:将班级内化学学优生、学中生和学困生的比例,按照1∶2∶1的比例,将全班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实验小组,将学困生分散到各个实验小组中;之后,通过化学教师的指导,使学生以小组为载体,围绕教材上的实验方案展开操作,并由此确定出具体的实验方案.随即,实验小组围绕设计的实验方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如此一来,通过化学实验这一方式,不仅唤醒了学困生的求知欲望,也促使其在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和讨论实验的过程中,逐渐加深了理论知识的认知,最大限度唤醒了乡村化学学困生学习动机.

2.2 创新化学课堂教学,促进学困生转化效果

鉴于农村化学初中学困生的心理,教师在促进学困生转化的过程中,还应立足于化学课堂教学现状,全面加强化学教学手段创新,使学困生在多元化的教学中,加深化学知识理解,并形成积极的化学学习情感.而要达到这一目标,乡村化学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结合不同的化学课堂教学内容,基于化学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需求,灵活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合作探究、生活化教学手段,真正提升乡村化学学困生的学习效果[4].

例如,在“分子和原子”的教学中,针对“分子分裂成为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为分子”时,为了降低学困生的学习难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利用信息技术将其制作成为FLASH动画,将原本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增强学困生的学习效果;在“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教学中,为了满足学困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就将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先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美食,并引导学生回忆今天吃了什么?最喜欢的食物是什么?最终在生活化素材中,逐渐进入到化学学习中.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化学学科与实际生活有效连接,不仅使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到化学学科与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也促使学困生在生活化的情景教学中,更好地参与到化学学习中.

2.3 加强学困生关注度,实施爱的引导

一切有效的教育活动都源于“爱”,一旦缺失了爱,教育就失去了“土壤”.针对初三学生来说,其心理和生理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尤其是针对乡村化学学困生来说,还呈现出一些特殊的心理.面对这一现状,教师在促进化学学困生转化的过程中,应全面加强对学困生的关注度,对其付出更多的关心和关爱,使学困生在教师的关爱中,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一方面,化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之余,应和学困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其在学习中面临的困难、心理变化、学习需求等.可以说,化学教师唯有真正走入学困生的内心,学困生才愿意向其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化学教师在促进学困生转化的过程中,还应结合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及时通过语言、眼神、肢体等方式进行肯定和鼓励;教师还可以结合学困生的实际需求,帮助其制定学困生转化方案等.如此一来,在化学教师的关心和关爱中,学困生的心里也会随之产生变化,并由此产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

2.4 因材施教,促进学困生转化自信心

在调查中发现,乡村化学学困生基础知识薄弱,在学习中常常面临着较大的困难.面对这一现状,乡村化学教师在促进学困生转化的过程中,必须要努力改变“一刀切”的教学模式,立足于学困生的学习需求,设计出层次化教学模式,旨在满足乡村化学学困生学习需求,促使其转化自信心.这就要求乡村化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应充分利用多种手段,了解班级内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班级内学生科学、合理地划分为学优、学中和学困三个层次.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出差异化的教学目标,将班级内化学学困生的化学教学目标集中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中,使学困生在层次化的教学中,逐渐夯实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为其转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促进乡村化学学困生转化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结合学困生的学习需求,为其补充针对性的课后作业[5].如此一来,在因材施教的原则下,通过层次化的指导,使学困生在针对性教学的引导下,逐渐夯实了基础知识,进而逐渐告别了“学困生”的行列.

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积极促进乡村化学学困生的转化已经成为一线教学的重点.同时,促进乡村化学学困生转化又是一项系统化、长期的任务.鉴于此,初中化学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不仅仅要重视学困生的学习效果,还应全面加强学困生心理特点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症下药,依托化学实验唤醒学困生的学习动机,创新化学课堂教学,对化学学困生实施爱的教育,并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实施差异化教学,全面做好乡村初中化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猜你喜欢

学困生化学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超学科”来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