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能否增强中国产业链韧性?※
—— 基于多种创新要素集聚的中介机制检验

2023-11-07孙红雪朱金鹤

现代经济探讨 2023年11期
关键词:韧性试验区产业链

孙红雪 朱金鹤

内容提要:基于2011-2019年中国26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将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通过双重差分模型方法评估自贸试验区设立对增强产业链韧性的政策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自贸试验区设立能够增强中国产业链韧性,其作用机制在于自贸试验区设立通过促进人才、技术、资本与数据4种创新要素集聚的方式来增强产业链韧性,其中介效应大小依次为人才创新、技术创新、数据创新、资本创新。不同设立批次和不同海陆位置的自贸试验区设立均能够显著增强产业链韧性,且2015年批次设立的自贸试验区对产业链韧性的增强幅度更大,沿海自贸试验区设立对产业链韧性的增强幅度更大。可从共筑自贸试验区“沿海成片、内陆成线”新格局,完善自贸试验区人才、技术激励机制,培育壮大数据要素市场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发挥自贸试验区设立对增强中国产业链韧性的影响效应。

一、 引言和文献综述

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是增强产业链韧性的有效策略,增强产业链韧性是世界百年变局下中国稳住经济大盘的必然选择。中共二十大报告围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等议题作出了战略部署。随着全球竞争格局重塑和多重危机叠加,产业链脱钩、断链等风险加大,增强产业链韧性是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根本要求(肖兴志和李少林,2022)。然而,大国博弈关系的不稳定性、关键技术受制于人、要素市场配置程度低、高精尖人才供给不足等干扰中国产业链通畅运转的因素接踵而至(石建勋和卢丹宁,2023),增强中国产业链韧性更是应对复杂国际环境、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迫切需要。与此同时,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是中国新一代改革开放的重要举措。一方面,构建自由贸易区网络对缓解贸易政策不确定性、降低投资壁垒及产业链升级等方面至关重要;另一方面,构建自由贸易区网络可能存在产业链完整性受损、产业链安全风险等巨大挑战(王俊和王聪,2022)。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中国如何在高质量开放条件下使得产业链安全“化危为机”?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战略能否增强中国产业链韧性?这些问题值得探究。

“韧性”(Resilience)一词源自于拉丁语“resilire”,代表系统遭受外部干扰后的反弹能力(Rose,2007)。韧性强调的是系统在不断“学习”的演进过程中,以高水平适应力来抵御风险扰动、转化新路径与实现“更新”的能力(Martin等,2015)。随着韧性话题由物理学领域拓展延伸至地理学、经济学等领域,进而衍生出城市韧性、经济韧性等概念(Brown和Greenbaum,2017;孙红雪等,2023),近年来逐步成为产业经济学领域的重要议题,学术界对产业链韧性话题展开深入探讨,包括理论与实证研究。关于产业链韧性的理论研究分为两方面:一是产业链韧性的概念辨析。有学者认为产业链韧性是用于衡量产业链应对风险干扰的能力,旨在维持链条稳定、恢复到原有状态并推动产业链升级(高洪玮,2023)。肖兴志和李少林(2022)指出产业链韧性是开放经济环境下,关联产业链在受冲击后避免断裂的能力。可见,学术界对产业链韧性的概念判定略有差异。因此,基于Martin等(2015)对韧性理论的阐述,本文认为产业链韧性是指产业链在遭受外部冲击后,所展现出的维持链条稳定运行、避免产业链断裂、适应性调整到受冲击前状态,最终实现产业链更新并发展新路径的能力。二是产业链韧性的提升路径。数字经济是增强产业链韧性的新引擎(陈晓东等,2022),而生产要素流动能够为增强产业链韧性提供回旋余地(肖兴志和李少林,2022)。此外,石建勋和卢丹宁(2023)强调中国应展开高水平对外开放从而有助于形成密切的经贸网络,进而提升产业链韧性与安全水平。关于产业链韧性的实证研究内容也分为两方面:一是产业链韧性的评价方法探讨。陈晓东等(2022)以城市为尺度,根据产业链的抵御风险能力与恢复适应能力两个层面进行测评。王泽宇等(2022)以省级行政区为尺度,从抵御力、恢复力、再组织力及更新力4个维度来测度。也有学者基于理论模型通过计算各地区的产业链增加值来衡量产业链韧性(李萌等,2022)。然而,多数学者基于系统多样性视角,将产业链韧性划分为抵御恢复力与创新转型力两个维度,主要强调产业链应对外来冲击扰动的维稳能力及开辟产业链新发展路径并保持持续增长的能力(李胜会和戎芳毅,2022)。基于此,本文将地级市作为尺度,从产业链韧性的抵御恢复力与转型更新力两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二是产业链韧性的影响因素探究,包括内在驱动因素与政策工具因素两部分。一方面,贺正楚等(2023)认为异质性产业的关联集聚效应对提升产业链韧性具有正向作用,而技术创新在二者的影响关系中承担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国家政策导向对产业链运行与产业链韧性具有重要影响,李胜会和戎芳毅(2022)发现完善的产权制度是增强产业链韧性的基础保证,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试点是增强产业链韧性的有效渠道,李萌等(2022)表明碳税政策能导致产业链韧性波动。综合来看,现有研究为理解如何增强中国产业链韧性提供了丰富的洞见,但从贸易、开放视角来探索产业链韧性增强路径的文献较为缺乏,产业链韧性的提升路径研究尚未完善,这为本文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契机。

中国自贸试验区政策的产业效应是现阶段的重要研究方向,目前学术界主要聚焦于自贸试验区设立影响产业结构升级、产业集聚效应与产业链发展三类研究。首先,自贸试验区设立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黎绍凯和李露一(2019)通过研究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政策效应,发现自贸试验区设立有利于资本与技术要素流入当地,从而推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并且该结论被相关学者证实(赵亮,2021)。其次,自贸试验区设立对产业集聚效应的影响研究。李蕊等(2021)的研究表明自贸试验区会影响园区内的产业生态集聚程度与高端要素集聚程度,胡艺等(2022)的研究也表明内陆型自贸试验区设立能够通过促进产业协同、资本流动及要素集聚效应,展现出经济外部性。最后,自贸试验区设立对产业链发展的影响研究。周文慧和钞小静(2023)认为中国自贸试验区建设既有益于高端生产要素集聚,也有益于优化产业链布局和推动产业链上下游链条延伸。综合来看,相关学者普遍认为自贸试验区设立对产业结构升级、产业集聚效应及产业链发展均有重要影响。然而,面对中国自贸试验区网络的产业链关键技术缺乏引起的安全风险、产业链完整性受损引发的安全风险等现实问题(王俊和王聪,2022),自贸试验区设立能否增强中国产业链韧性?自贸试验区设立增强产业链韧性的内在机制是什么?现有研究并未解答这些问题,关于自贸试验区设立与产业链韧性的文献较少的原因可能是自贸试验区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王明益和姚清仿,2022)。基于此,本文从自贸试验区设立的政策视角探索产业链韧性的增强路径。

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研究视角上,学术界较少研究自由贸易活动或对外开放水平与产业链韧性的关系,而本文证明了自贸试验区设立能够增强产业链韧性,丰富了中国产业链韧性的提升路径研究,拓宽了政策工具因素对增强产业链韧性的研究维度。第二,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通过双重差分法识别自贸试验区设立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并从多重视角选择来自中国气象局数据库的年均降水量和地方政府改革创新奖项颁布结果来构造工具变量,为克服内生性问题提供了新思路。第三,在研究深度上,本文探索了自贸试验区设立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机制,将人才、技术、资本及数据四种创新要素集聚引入中介效应模型,探索了自贸试验区设立影响产业链韧性的内在机制。同时,本文对比分析了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与国家级新区对增强产业链韧性的政策效果,并围绕自贸试验区的设立批次、试点地区的海陆位置进行了异质性探讨,强化了自贸试验区设立增强产业链韧性的理论深度。

二、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1. 自贸试验区设立影响产业链韧性的理论分析

自贸试验区是保障中国产业链稳定运行的重要载体,为增强产业链韧性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尤其是在全球产业链格局重构与国际贸易冲击的双重背景下,自贸试验区通过释放制度政策红利,形成增强产业链韧性与防范化解产业链断链风险的有力支撑。自贸试验区设立对增强产业链韧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两种形式。具体的影响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自贸试验区设立影响产业链韧性的机理

从对内改革的角度来看,自贸试验区设立基于优化外贸营商环境和推动制度改革创新两个方面,对增强产业链韧性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自贸试验区设立通过提高贸易便利程度、激励要素集聚、完善税收优惠政策等举措,促进优化试点地区的外贸营商环境,同时有利于吸收优质的人才要素、技术要素、资本要素等,进而对增强产业链韧性起到重要作用(江英等,2023);另一方面,自贸试验区设立通过在投资管理领域、事中事后监管领域、出境加工监管领域等方面制度改革创新,助力构建与国家开放型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体制,进而释放制度改革红利,增强产业链韧性。

从对外开放的角度来看,自贸试验区设立基于延伸高端产业链环节和倒逼要素市场改革两个方面,对巩固产业链核心地位产生影响。一方面,自贸试验区设立作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性政策,旨在提升贸易开放透明度与削弱关税贸易壁垒,既能推进中间商品和服务贸易在周边国家的自由流动,也能推进建立国际经济合作模式(王明益和姚清仿,2022),从而促进国内贸易向制造业和服务业高端产业链环节延伸,以此促进产业基础创新转型,为增强产业链韧性注入强大动力;另一方面,自贸试验区是连接国外与国内的重要枢纽,作为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所构建的开放型发展格局倒逼国内要素市场制度改革,既有利于提高产业链供给端与需求端的匹配程度,也有利于激发产业链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从而巩固国家产业链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核心竞争地位(赵亮,2021)。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说:

假说1:自贸试验区设立能够增强试点地区的产业链韧性。

2. 自贸试验区设立影响产业链韧性的机制分析

自贸试验区作为高水平贸易开放、投资自由化、制度创新变革的政策先行区,基于释放多种政策叠加的优势,通过激发人才、技术、资本及数据4种创新要素集聚效应的路径机制,增强试点地区的产业链韧性。具体的影响路径如图2所示。

图2 自贸试验区设立影响产业链韧性的机制

(1) 人才创新要素集聚效应。一方面,随着自贸试验区设立不断推进物流通关改革、查验电子化、支付数字化等,各试点地区对金融管理、法律监管、物流管理及数字科技等领域的高端人才需求量大大增加,导致自贸试验区更加注重实行人才引进计划与人才奖励制度,并提供更具吸引力的税收和补贴优惠政策、便捷的国内外通行设施等条件(唐擎和吴华,2019),吸引海内外大量高端人才汇聚,从而激发自贸试验区的人才创新要素集聚效应;另一方面,人才创新要素集聚对巩固产业链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既有助于弥补产业链关键环节的人才缺口,也有助于增加与国际高技能人才交流的机会,提升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和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推动产业链升级并增强产业链韧性。

(2) 技术创新要素集聚效应。一方面,自贸试验区建设通过对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的政策倾斜,实现便利化制度安排与高标准配套设施,激励高技术管理水平的跨国公司入驻,从而有利于共建国际高端研发中心,助力高新技术领域国际合作(王明益和姚清仿,2022)。此外,自贸试验区建设将完善知识产权制度视为重要改革措施,致力确保先发企业的创新成果的唯一性,为企业改进技术提供研发支持,这将有助于破解自主创新的体制障碍,促进自贸试验区的技术创新要素集聚效应(Wang,2013)。另一方面,技术创新要素集聚是促进产业链应对外部冲击的重要路径。基于自贸试验区高水平开放的平台优势,聚焦在数字金融、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高洪玮,2023),片区技术创新要素集聚有助于加强高端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加速产业链生产技术迭代,从而破除产业链堵点,达到增强产业链韧性的目的(贺正楚等,2023)。

(3) 资本创新要素集聚效应。一方面,自贸试验区政策带来的制度创新变革,通过与国际制度接轨以扩大可利用外资的范围,改善企业国际融资环境。同时,自贸试验区投资自由化营造出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能够吸引优质外资聚集,有利于拓宽试点地区的融资渠道、优化商品和贸易服务的配置,推动自贸试验区的资本创新要素集聚效应。另一方面,资本创新要素集聚对增强产业链韧性具有重要影响(王泽宇等,2022)。自贸试验区内部的充足资本要素能够支撑产业链生产运营,通过金融资本与研发资本的双重流入来缓解企业的资金需求困境,以应对全球产业链重构时的风险挑战,从而推动产业链链条延伸并增强产业链韧性。

(4) 数据创新要素集聚效应。一方面,自贸试验区通过发挥制度先行先试优势,率先对搭建数据信用平台、数据产业化试点等进行探索,对数字技术创造场景、数字化管理起到关键作用,有助于引导企业构建相应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从而以制度创新来带动先进的数据要素向试点地区集聚,以此增强自贸试验区的数据创新要素集聚效应;另一方面,数据创新要素是产业链上下游之间信息共享的流通媒介(陈晓东等,2022),自贸试验区内部的数据创新要素集聚能够加速原有产业要素之间的协同发展,有助于加快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升级,以数字新技术引领产业链创新变革,从而增强产业链韧性。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说:

假说2:自贸试验区设立能够通过促进人才、技术、资本以及数据4种创新要素集聚的路径机制,增强试点地区的产业链韧性。

三、 研究设计

1. 研究思路

截至2021年,中国已成立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包含2013年第一批次、2015年第二批次、2017年第三批次、2018年第四批次、2019年第五批次与2020年第六批次,共计46个地级市。本文的研究思路如下:首先,以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不包括县级市和市辖区。其次,考虑到数据可得性,研究区间为2011-2019年,并删除数据缺失较为严重的地级市。最后,考虑到数据有效性,参考韩振国和朱洪宇(2022)的研究,选取2015年第二批次和2017年第三批次为研究对象,为防止其他批次自贸试验区对研究结论造成有偏估计,剔除2013年、2018年和2019年批次设立自贸试验区的地级市。最终得到266个地级市,其中20个已设立自贸试验区试点的地级市作为实验组;246个未设立自贸试验区试点的地级市作为对照组。

2. 模型构建

本文将自贸试验区设立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考察自贸试验区设立能否增强产业链韧性。借鉴巴曙松等(2021)的研究,以区位政策在不同地区设立的时间差异来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设置基准回归模型如下:

ICRi,t=α0+α1FTZi,t+α2∑controli,t+cityi+yeart+εi,t

(1)

其中,ICRi,t为被解释变量,表示第i个地级市第t年的产业链韧性;FTZi,t为解释变量,表示是否设立自贸试验区,如果地级市i在第t年开始设立自贸试验区,则t年及t年之后均设置为1,其余设置为0;∑controli,t为一系列控制变量;cityi为地级市个体控制变量,yeart为时间控制变量,εi,t为随机误差项。

3. 变量选择

核心解释变量:自贸试验区虚拟变量(FTZ)。该变量的设定根据国务院公布的自贸试验区设立的官方文件为依据。参照巴曙松等(2021)的研究,首先,政策虚拟变量(treat)是将已设立自贸试验区试点的地级市实验组赋值为1,未设立自贸试验区试点的地级市对照组赋值为0;其次,时间虚拟变量(ftz)是将2015年批次设立自贸试验区的地级市,2015年当年及之后年份赋值为1,而2015年之前设置为0;将2017年批次设立自贸试验区的地级市,2017年当年及之后年份赋值为1,而2017年之前设置为0。

中介变量:创新要素集聚。依据生产函数的设定,人才、技术、资本和数据是4种关键生产要素,因此,创新要素集聚从人才、技术、资本和数据创新要素集聚4个方面入手。参考李胜会和戎芳毅(2022)、陶长琪和徐茉(2021)的做法,人才创新要素集聚(Talent)利用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从业人员数与年末从业人员数的比值表征。技术创新要素集聚(Tech)利用专利申请总数来表征,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这主要是考虑到专利申请数更能体现知识活跃度与技术创造力,更能体现出生产技术迭代的内在特征。资本创新要素集聚(Cap)包括研发资本要素集聚和金融资本要素集聚,其中,研发资本要素集聚利用科学研发支出占政府公共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表征,金融资本要素集聚利用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表征。数据创新要素集聚(Data)利用移动电话、互联网用户数与总人口的比值表征。

控制变量。借鉴李胜会和戎芳毅(2022)的研究,选取如下城市层面的控制变量。经济发展水平(Pgdp),采用国内生产总值与城市人口总数的比值衡量,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可能率先被设立为自贸试验区试点城市,因此对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控制。人口密度(Pden),利用统计年鉴中的相应数据衡量,较高人口密度的地区通常具备充足的人才储备,可能更利于维持产业链发展。市场化程度(Market),从政府与市场关系、非国有经济发展、产品市场发育情况、要素市场发育情况、中介组织发育和法律指标等5个方面来衡量。创业活力(Entre),采用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从业人数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衡量。城市化水平(Urban),采用市辖区人口数与地级市总人口数的比值衡量,高城市化地区具有更完整的配套设施,通常能为产业发展提供便利。

4.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通过构建2011-2019年中国26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研究自贸试验区设立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其中,自贸试验区设立名单根据中国各省区市自由贸易试验区官网手工收集整理获得,年均降水量数据来自中国气象网数据库,政府改革创新奖项颁布结果根据各省区市政府官网手工收集整理获得,其余指标数据主要来自EPS数据库、CSMAR数据库以及各省区市统计年鉴,缺失数据采用插值法补齐。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描述性统计

四、 实证结果分析

1. 基础回归结果分析

表2报告了双重差分模型(1)的回归结果,即自贸试验区设立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效应。为检验回归是否稳健,本文以逐步回归法依次加入政策虚拟变量和控制变量,并采用聚类到城市层面的稳健标准误,从而解决受城市个体因素影响的扰动项自相关问题,避免导致混淆系数显著性的推断。

表2 基础回归结果

列(1)列(2)为双向固定效应下控制时间效应和城市效应的双重差分估计结果,其中,列(1)是将政策虚拟变量放入模型(1)进行回归,列(2)是在列(1)的基础上加入一系列控制变量进行回归。表2的回归结果初步证实了自贸试验区设立能够显著增强产业链韧性。从估计系数可以看出:无论是否控制时间效应和个体效应或放入控制变量,基于两种方法下自贸试验区设立对增强产业链韧性的政策效应均在1%统计水平上正向显著。原因可能是,从政策效应方面看,在全球产业链格局加速重构的趋势下,中国自贸试验区聚焦于产业链的核心环节,通过完善产业协同发展相关扶持政策与奖励机制,积极引进产业链上下游项目与构建高端产业创新平台,从而促进加快延长产业链条与维持链条稳定运行。从要素集聚方面看,限于自贸试验区占地面积有限,自贸试验区建设不仅会吸引大量高新技术企业在园区内入驻,而且会在试点区内吸纳各类生产要素,进而增强产业链节点的协作与互补,以此弥补产业链短板与缺口,从而有助于带动产业链升级更新与增强产业链韧性。

与此同时,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创业活力、城市化水平因素对产业链韧性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作为制度性改革的先行试验田,设立自贸试验区的城市可能意味着其经济发展状况较好,更能够吸引丰富的生产要素资源集聚,因此,经济发展优势是增强产业链韧性的重要保障。通常情况下城市人口密度越高,市场需求越大,有助于高技能劳动力流入与知识溢出,以此拓展优势产业资源与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从而为提高产业链韧性奠定坚实基础。此外,高城市化水平地区具备较完整的产业配套设施,从而有利于自贸试验区内企业维系科技环境、人力资本及市场需求的平衡,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是增强产业链韧性的有效举措。

2. 平行趋势检验

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法对自贸试验区设立政策进行评估的重要前提是结果变量在处理组和控制组之间满足平行趋势假设。因此,基于事件分析法,本文对各试点城市受到政策冲击年份与该年份之前的产业链韧性进行检验,设置计量模型如下:

(2)

平行趋势检验结果见图3,是在95%置信区间下自贸试验区设立对产业链韧性的回归系数。结果表明,在自贸试验区设立前,参数β1、β2和β3的估计系数均为负值且不显著,即结果变量在处理组和控制组之间满足平行趋势假设。在自贸试验区设立之后,参数βn的估计系数转为正向显著,同时在第2年后逐年大幅上升。由此说明,自贸试验区设立对产业链韧性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并存在因设立时间的变化呈现出边际效应递增的趋势。原因可能是:自贸试验区设立能够短时间内吸引资本要素流入园区,实现产业链高速发展。从长期政策效应来看,自贸试验区建设旨在打造多功能经济特区,随着园区建设逐步完善,充分发挥出贸易投资便利、要素流动自由、创新服务升级等方面的区位优势,从而助力产业链升级更新与维持链条稳定运行。

图3 平行趋势图

3. 稳健性检验

(1) 工具变量法。自贸试验区设立可能并非完全的外生事件,这将导致反向因果关系与内生性问题。因此,本文参考李蕊等(2021)的研究,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检验,并选择各城市当期累计降水量(IV1)和政府改革创新意识(IV2)作为工具变量。其合理性在于:第一,中央政府可能考虑到自贸试验区试点地区的贸易开放程度,通常情况下位于海岸线、港口或水域附近的城市开放度较高,且降水量较大,故而符合工具变量相关性假设。近年来以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作为工具变量的方法被广泛认可,而降水量作为严格外生变量,产业链韧性与降水量不存在因果关系,符合工具变量外生性假设。第二,中央政府可能优先选择地方政府改革创新意识较强的城市作为试点区,且更具开拓创新精神的城市更有意愿为试点制度提供更广发展空间并发挥更大效益,符合工具变量相关性假设。历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旨在改革优化政府管理体制,因此政府改革创新意识未必会直接影响产业链韧性,而是更需要通过政府对资金、人才和技术等要素的风险管控来提升产业链韧性,符合工具变量相关性假设。

表3报告了两阶段最小二乘法的回归结果。其中,列(1)为2SLS第一阶段回归结果,被解释变量为自贸试验区政策变量,结果表明工具变量降水量(IV1)和政府改革创新意识(IV2)对自贸试验区设立的系数估计值在1%统计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两种工具变量与城市是否设立自贸试验区均显著相关,并且F统计量为4934.56,由此证明通过了弱工具变量检验。列(2)为2SLS第二阶段回归结果,被解释变量为产业链韧性,结果表明自贸试验区设立的政策效应在1%统计水平上显著为正,并且Sargan检验的统计值为4.217,所对应的p值为0.121,说明两种工具变量均为外生,由此证明自贸试验区设立显著增强了产业链韧性。以上证明基准回归结果稳健。

表3 基于两阶段最小二乘估计的检验结果

(2) 排除其他政策。为排除其他区位政策干扰自贸试验区设立对增强产业链韧性所产生的政策效应,本文考虑从国家级新区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两类国家重大区位导向性政策来排除可能存在的干扰。国家级新区是1992年改革开放以来设立的新一轮开发开放新区,包括19个新区,涵盖天津、长沙及舟山等19个地级市,在承担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综合实验区中占据重要地位。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作为中国改革历程中的新里程碑,包括12个试验区,涵盖天津、重庆及长沙等34个地级市,是全国性制度改革的区位政策代表。在处理方式上,本文在模型(1)的基础上依次将国家级新区政策(NNZ)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政策(NCZ)两类政策设置为虚拟变量纳入回归,以考察自贸试验区设立对增强产业链韧性的净效应。

表4回归结果表明,自贸试验区设立能够独立于其他区位政策对增强产业链韧性产生正向作用。由列(1)至列(3)可得,在纳入两种区位政策之后,自贸试验区设立对增强产业链韧性的影响仍保持在1%统计水平上显著为正。从其他区位政策估计结果可得,国家级新区设立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表现为1%统计水平上显著为正。由此说明,一方面,本文的核心结论具有稳健性,自贸试验区设立对产业链韧性的增强作用不受其他区位政策干扰;另一方面,国家级新区设立对增强产业链韧性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国家级新区政策对产业链韧性的政策效果低于自贸试验区。以上证明基准回归结果稳健。

表4 排除其他政策

(3) 反事实检验。为排除其他未被观测的冲击可能对自贸试验区设立的政策效应产生干扰,本文将自贸试验区设立政策实施虚拟变量分别逐次提前1年、2年和3年,考察其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效应,即设定“虚假的”政策冲击年份来考察自贸试验区设立能否增强产业链韧性。若估计系数呈现正向显著,则表明可能存在其他因素增强产业链韧性。结果如表5所示,提前1年、提前2年和提前3年实施政策的估计系数均不显著,说明自贸试验区设立并未受其他因素干扰。以上证明基准回归结果稳健。

表5 反事实检验

(4) 安慰剂检验。为进一步检验基准回归结果是否受其他混淆因素的影响,本文采用安慰剂检验进行分析,在2011-2019年随机选取1年作为实际自贸试验区设立年份,构造一个“虚拟政策年份”重复进行1000次实验,并绘制出估计结果的核密度图,见图4。其中,圆圈符号值为在虚拟政策年份下,自贸试验区设立对产业链韧性的估计系数,线条符号值为与其相对应的p值。由图4可以看出,随机抽取的估计系数与p值均以0值为轴对称分布,且估计系数值集中于-0.01至0.01之间,显著异于基准回归结果0.018。因此,安慰剂检验成立,以上证明结果稳健。

图4 安慰剂检验

(5) 其他稳健性检验。第一,PSM-DID。为避免自贸试验区设立并非完全随机的选择结果,也避免其他不可观测因素所导致的产业链韧性差异,本文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对处理组和控制组进行匹配,再选择控制变量作为协变量,并基于logit模型采用k近邻匹配法进行检验,结果见表6列(1)。第二,替换被解释变量。基于数据可得性与科学性,参考陈晓东等(2022)、李胜会和戎芳毅(2022),以地级市为研究尺度,将产业多样化指数替换为产业增长率指数,将城市更新力指数替换为复旦大学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城市和产业创新力报告》中的城市创新力指数,同时基于熵值法测得产业链韧性指数,结果见表6列(2)。第三,联合固定效应。沿用模型(1)并同时控制省份和时间联合效应进行回归,结果见表6列(3)。第四,改变自贸试验区划分方法。将省级行政区作为划分依据,将设立自贸试验区的省级行政单位作为控制组,反之为处理组,沿用模型(1)进行估计,结果见表6列(4)。以上结果表明,自贸试验区设立对增强产业链韧性的影响作用至少在10%统计水平上为正向显著。以上证明基准回归结果稳健。

表6 其他稳健性检验

五、 中介机制检验

以上基准回归结果验证了本文的假说1,那么自贸试验区设立通过哪些路径来增强产业链韧性?为验证创新要素集聚是否是自贸试验区增强产业链韧性的内在机制,本文利用逐步回归法,从人才、技术、资本及数据创新要素集聚4个方面来进行机制探讨,构建如下中介效应模型:

Mi,t=θ0+θ1FTZi,t+θ2∑controli,t+cityi+yeart+εi,t

(3)

ICRi,t=δ0+δ1FTZi,t+δ2Mi,t+δ3∑controli,t+cityi+yeart+εi,t

(4)

其中,Mi,t是中介变量,包括人才创新要素集聚(Talent)、技术创新要素集聚(Tech)、资本创新要素集聚(Cap)与数据创新要素集聚(Data)。其他变量与基础回归模型中一致。

由于上文的基准结果证实了模型(1)中α1显著为正,因此,若θ1、δ1和δ2均显著,且δ1与α1相比估计系数与显著性有所下降,则说明中介变量在自贸试验区设立增强产业链韧性中承担了部分中介作用。

估计结果如表7所示,自贸试验区设立能够通过促进人才、技术、资本与数据创新要素集聚4条路径增强产业链韧性。首先,表7中列(1)列(3)列(5)列(7)展示的是自贸试验区设立对创新要素集聚影响的估计结果,表明自贸试验区设立对人才、技术、资本与数据创新要素集聚的影响在1%统计水平上显著为正,一方面反映了自贸试验区实行的各类优惠政策与奖励机制促使人才、技术、资本及数据创新要素大规模进入园区,从而带动创新要素集聚,另一方面反映了自贸试验区的市场竞争环境有助于提升企业对创新生产要素的市场需求,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创新生产要素的供给缺口。因此,自贸试验区设立对于吸引创新要素集聚发挥着关键作用。其次,表7中列(2)列(4)列(6)列(8)展示的是自贸试验区和创新要素集聚对产业链韧性影响的估计结果,表明自贸试验区和创新要素集聚的系数估计值至少在10%统计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自贸试验区设立对增强产业链韧性的影响作用十分稳健,自贸试验区所吸纳的人才创新要素、技术创新要素、资本创新要素及数据创新要素能够为实现产业链升级更新与维持产业链稳定运行提供重要保障。因此,创新要素集聚是自贸试验区增强产业链韧性的内在机制。最后,表7中列(9)展示的是核心解释变量与4种创新要素的总体回归结果,结果表明自贸试验区政策变量和4种创新要素集聚的系数估计值至少在5%统计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自贸试验区设立能够通过促进人才、技术、资本与数据创新要素集聚4条路径来增强产业链韧性,同时其中介效应大小依次为人才创新要素、技术创新要素、数据创新要素、资本创新要素。以上结论验证了假说2成立。

表7 中介机制检验

六、 异质性探讨

由国务院下发的自贸试验区设立政策具有较强的阶段批次性和区位导向性特点(韩振国和朱洪宇,2022),因此,本文基于不同城市特质下考察自贸试验区设立对产业链韧性的异质性影响。

1. 设立批次异质性

本文将自贸试验区分为2015年批次和2017年批次,旨在考察不同批次下自贸试验区设立对产业链韧性的异质性表现,借鉴巴曙松等(2021)的方法,构建如下模型:

(5)

其中,partp,i,t是自贸试验区设立批次的虚拟变量,p=1,2,分别表示2015年批次和2017年批次。若地级市i为2015年批次自贸试验区设立城市,则part1,i,t为1,否则为0,同理可得2017年批次虚拟变量part2,i,t。

回归结果如表8列(1)所示。可以发现,2015年批次和2017年批次自贸试验区设立均能够显著增强产业链韧性,同时2015年批次设立的自贸试验区对产业链韧性的增强幅度更大,约是2017年批次的2倍。可能的原因是:其一,2015年批次的自贸试验区是继上海自贸试验区设立后,首批大规模自贸试验区诞生,随着自贸试验区配套设施供给落实,其管理新模式与旧体制更替迭代,这批自贸试验区设立对产业链韧性的增强幅度大于后批次自贸试验区。其二,随着自贸试验区建设逐渐走向成熟,2017年批次自贸试验区的试点规模多于2015年批次自贸试验区的试点规模,可见自贸试验区建设应以质为本,积极提升自贸试验区综合发展质量更为重要。

表8 异质性检验

2. 海陆位置异质性

本文将自贸试验区分为沿海自贸试验区和内陆自贸试验区,旨在考察自贸试验区设立所处不同位置对产业链韧性影响的异质性表现,构建如下模型:

ICRi,t=ω0+ω1FTZi,t×coastali,t+ω2FTZi,t×inlandi,t+ω3∑controli,t+cityi+yeart+εi,t

(6)

其中,coastali,t和inlandi,t分别是沿海自贸试验区和内陆自贸试验区的虚拟变量。若地级市i为自贸试验区设立处于沿海地区,则coastali,t为1,否则为0,同理可得自贸试验区设立处于内陆地区虚拟变量inlandi,t。

结果如表8列(2)所示。可以发现,自贸试验区设立在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均能够显著增强产业链韧性,同时沿海自贸试验区设立对产业链韧性的增强幅度更大,约是内陆的1.5倍。可能的原因是:其一,沿海自贸试验区在原有区位优势和沿边政策的基础上,在未施行自贸试验区政策之前,沿海地区作为中国高水平开放的大门,其产业发展相较于内陆地区可能更加成熟,因此,沿海自贸试验区政策使得该地区增强产业链韧性“如虎添翼”。其二,内陆自贸试验区建设以开放为先导倒逼改革释放政策红利,不仅有利于赋予内陆地区高水平改革自主权,而且有利于内陆自贸试验区成为吸引要素资源集聚的“热土”,使其加强产业技术交流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从而增强内陆地区产业链韧性。

七、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新时代高标准制度性开放的主阵地。本文基于2011-2019年中国26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将自贸试验区设立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通过双重差分模型方法评估自贸试验区设立对增强产业链韧性的政策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自贸试验区设立能够增强产业链韧性,在采用当期降水量和政府改革创新奖项结果为工具变量的内生性检验及其他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成立,同时国家级新区设立政策也存在增强产业链韧性的政策效果;从作用机制来看,自贸试验区设立能够通过促进人才、技术、资本与数据创新要素集聚4种路径机制来增强产业链韧性,其中介效应大小依次为人才创新要素、技术创新要素、数据创新要素、资本创新要素;从异质性来看,不同设立批次和不同海陆位置,自贸试验区设立均能够显著增强产业链韧性,且2015年批次设立的自贸试验区对产业链韧性的增强幅度更大,沿海自贸试验区设立对产业链韧性的增强幅度更大。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共筑自贸试验区“沿海成片、内陆成线”的新格局,持续推进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沿海自贸试验区应将靠海区位优势转化为开放发展优势,吸引全球优质资源要素集聚,同时,应拓展自贸试验区联盟的片区规模,促进与兄弟试验区融合发展,提升国家产业链供应链重点环节和核心部件的自给率,从而维持国家产业链安全稳定。内陆自贸试验区应立足于自身资源禀赋,积极打造基于当地元素与独特资源的差异化产业发展园区,聚焦特色产业制定个性化方案,既有利于形成区域要素禀赋与产业链分工相匹配的园区产业链布局,同时有利于提升产业链条完整度和产业发展多样性,从而为国家构建特色化自贸试验区发展格局和增强产业链韧性提供不竭动力。

第二,完善自贸试验区人才激励政策,加大关键技术创新研发投入。一方面,大力推动自贸试验区人才制度创新改革,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增强产业链稳定运行能力。其一,各地应加强高端人才、紧缺人才及人才团队的生活保障力度,优化当地人才服务环境。其二,各地应对引进紧缺型人才的企业给予引才奖励,充分释放引才政策效应。另一方面,重点提升自贸试验区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维持产业链韧性发展。其一,各地应严格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提升高端科技创造实力提供重要保障。其二,各地应梳理产业部门“卡脖子”技术清单,加强科研机构与产业部门对接,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基础研究优势,积极开展关键性技术的重点攻关工作,促进技术创新要素集聚,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维持国家产业链稳定运营。

第三,培育壮大数据要素市场建设,着力提升自贸试验区引进外资质量。一方面,着力推动自贸试验区数据要素集聚并保障数据安全性,助力共建产业链韧性体系,加强产业链抗风险能力。其一,集中优质数据资源合力攻关战略性新兴产业,释放数据资源对科技、资本和人才等要素的倍增作用,拓宽数字贸易产业优势,实现产业链智慧化升级,进而提升产业链抗风险能力。其二,推广统一的数据标准和交易协议,促进数据要素互通互联,提高数据利用效率,健全数据隐私保护机制和数据市场监管机制,提高数据要素的安全性和隐私性,以增强产业链稳定运行能力。另一方面,注重提升自贸试验区的引进外资质量,保障产业链稳定发展,降低外部环境风险。其一,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作为制度创新高地的要素集聚功能,利用完备的产业链配套设施吸引外资,积极推动外资来源多元化,补齐产业链关键环节短板,助力产业链稳定发展。其二,注重外资流向,加强与外资股东的沟通合作,及时评估其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影响,积极开展产能补缺、需求对接、资金保障等工作。

猜你喜欢

韧性试验区产业链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18个自贸试验区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各试验区先行先试 探索创造模范做法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展望
产业链春之奏鸣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