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案例融入食品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
——以“食品微生物学”为例

2023-11-07傅小伟

食品工业 2023年10期
关键词:食源性微生物学毒素

傅小伟

中国计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杭州 310018)

“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主要研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及微生物与食品的关系。“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人们的生活与食品息息相关,食品安全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随着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化学性污染、非法添加物、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陆续出现。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授业者角度出发,培养的不仅仅是学生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食品行业职业道德:遵纪守法,诚信待人,科学严谨,严于律己的优秀品质。

基于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以时事热点因食用“酸汤子”严重中毒事件为切入点,紧密结合“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内容中食源性疾病,微生物毒素的种类、危害、产生条件及预防等知识点,对应具有代表性、高阶性且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设计及考核体系等多个环节进行融会贯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予教育于教学中;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中,取得1+1>2协同增效的教学效果。

1 案例描述

2020年10月,黑龙江鸡西“酸汤子”中毒事件,最后9人全部遇难。这是一起由微生物及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严重事件,最终查明,中毒元凶是由椰毒假单胞菌产生的2种致命毒素——米酵菌酸和毒黄素。“酸汤子”在制作过程中是经过高温煮沸,微生物本应能被杀死,为什么还会有细菌毒素存在呢?原因归功于细菌毒素的本身特性,这2种毒素具有极强的耐高温特性。即使高温长时间处理也不能被破坏,若被人误食后能够引起严重的中毒症状,最终导致器官衰竭直至死亡。

通过这个案例可得到深刻的食品安全教育:食物制作过程中用煮沸的方法虽然可以杀死病原菌,但无法破坏毒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习如何保藏食品?如何避免微生物毒素的产生?如何辨别食物腐败变质?变质食物如何处理?一旦食物已经变质,应丢弃,不可食用,以防食物中毒,危及生命,得不偿失,因小失大。

1.1 案例中的专业知识

1.1.1 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有化学性污染、非法使用添加剂、微生物引起食源性疾病等原因,其中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最大的食品安全问题,比例和危害程度最高。同时区别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两者的差异。

1.1.2 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类型

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类型包括细菌家族(细菌及细菌毒素)、真菌家族(真菌及真菌毒素)、病毒家族等。

1.1.3 食品腐败变质及微生物产毒素的条件

食品腐败变质及微生物产毒素的条件主要有食品本身(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环境条件(温度、湿度、pH、氧气等)。

1.2 案例中的思政元素

为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使用鲜活的案例可令学生意识到民众对食品安全意识的薄弱,对微生物学知识的无知,出现“微盲”状态,让学生领悟到增强民众微生物相关知识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完善食品安全监督体系的必要性,增强学生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为人类造福,用实际行动践行“健康中国,食品安全”。

培养学生以“事实证据”说话,不可弯曲事实,做一个正直、善良的食品科技人。最初大家都认为这个食物中毒案例的凶手是黄曲霉毒素,因为酸汤子是面制品,面制品极易会被真菌及真菌毒素污染,而黄曲霉恰恰是霉菌,属于真菌,所以大家想当然就将黄曲霉毒素作为最大嫌疑人。如今网络发达的年代,务必查明真相,不可跟风去参与网暴,做一个正直、善良的食品研究工作者。

培养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且不可以“貌”取“人”,应多关注内在特点。由这个食物中毒案例中学到了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类型中包括了真菌类蕈菌,目前已被人类开发利用的多种蕈菌,如香菇、蘑菇、金针菇、木耳等,大部分直接可以用来食用,并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有些营养成分还具有预防癌症等保健功效。但也有小部分蕈菌有剧毒,不可食用。培养学生看待问题“一分为二”,学会用辩证的思维方式生活、学习及工作。

培养学生爱惜生命和尊重生命。生命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爱惜生命体现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责任担当,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大学生更需心系苍生,尊重生命。

2 教学过程实施

2.1 教学案例的选用及设计思路

2.1.1 教学案例的选用

选取案例时不拘泥于陈旧事件,可多选择时事热点问题。

2.1.2 设计思路

将思政教学融入“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不是简单的数学相加(1+1=2),也不是因叠加而引起学生的反感,产生拮抗效应(1+1<2),而应是两者的化学反应,起到协同增效作用(1+1>2)。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教师充分分析学情,挖掘课程相关的经典时事热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普遍的认识出发,剖析里面蕴含的食品微生物学知识点(识记),再环环相扣地深入细致讲解,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热点问题,逐层进入知识点的深层意义,最后总结知识点。

2.2 教学设计案例实施步骤

教学设计案例实施步骤:课前线上平台知识导入;课中采用多元化教学法,即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问题引入教学;课后巩固与拓展。具体见图1。

图1 案例实施过程

3 教学反思

精选时事新闻报道以及与专业知识融合度高、思政元素丰富的案例,作为微生物与食品安全的真实案例,鲜活的事实,引导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促进思政与专业相长。

充分挖掘案例中安全教育、职业精神、生命价值等多方面的思政元素,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思政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利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法,通过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来充实教学内容,如微信公众号、微课等。线下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如案例式教学、问题引导式、启发式教学、情景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精心设计思政教育过程,让思政之“味”自然融入课程之“水”,正如糖溶于水,消失得无影无踪,却化为一味,甜在舌尖,回味在心间,受用一生。

4 结语

通过案例应用的成功经验,深入挖掘课程内容蕴含的思政元素,找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结合时事热点问题,建设课程思政案例库,持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全方位升级课程体系,以期培养学生树立食品安全意识,加强学生诚信道德教育,增强学生使命感和责任感,教育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活,引导学生提升‘三心’(良心、爱心、责任心)。

猜你喜欢

食源性微生物学毒素
秋冬季高发食源性疾病的危害与预防
路易斯·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
What Makes You Tired
论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的控制
夏季食品安全头号杀手——食源性疾病
一类具有毒素的非均匀chemostat模型正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展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实践
毒蘑菇中毒素的研究进展
严苛标准方能清洗校园“毒素”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