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雕师在创作中对和田玉文化的认知与借鉴

2023-11-07周岩伟张伟强

天工 2023年17期
关键词:和田玉玉雕文化

周岩伟 张伟强

1.周岩伟玉雕工作室 2.广西城市职业大学社会文化产业研究发展处

玉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玉雕师作为创造艺术奇迹的人,他们用毕生的精力将中国人爱玉的天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从而使中国人爱上和田玉,推崇玉文化。究其原因,是因为和田玉的产地是昆仑山脉,这里是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的发源地。玉似水非水的特性成为华夏文明的代表,成为中国人心中道德的象征。另外,玉雕师的研琢技术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杰出贡献,玉雕师用看似简单的琢与磨创造了古老灿烂的中华文明,展现了光辉的历史文化。关于玉雕师这个工种的出现,考古界一直认为,公元前5 000 年河姆渡文化出土的玉璜、玉珠等玉器是人类历史上玉文化最早的实物例证。但是,也有人认为,在辽宁鞍山海城东南45 千米处出土的3 件用岫岩老玉沟的玉料所打制成的砍斫器就具有一定的文化属性,这也将玉雕这个职业的历史推到了12 000 年前,无论是公元前5 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还是12 000 年前的打制砍斫器的旧石器时代,都说明中国的玉器最早和石器一样,都是从打制到磨制,再到琢磨,这样逐渐演变而来的。在玉与石共用的年代,具有玉雕师潜质的人发现了玉具有美丽的色彩和坚韧不拔的特性,玉被先民从以石为主的材质中剥离出来,具有这种特性的玉材还有水晶、玛瑙、石英等。大致在商周时期和田玉成为玉文化中的主流,这时的社会比较稳定,统治者为了更好地彰显王权,将和田玉作为与天地沟通的神物,在后来的演化中和田玉便成为我国的“国玉”,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并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散发出灿烂的光芒,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成为道德品质的重要象征。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玉雕师,在研琢和田玉作品时,一定要深入分析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和田玉文化。结合多年的经验,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明白和田玉的历史价值,找准市场定位

和田玉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狭义的和田玉特指新疆和田地区出产的玉石,以和田“籽料”为代表闻名于世;广义上将国标范围内所有含有透闪石成分98%以上的石头都称为和田玉。和田玉虽然因新疆和田而得名,但其本身不是地域概念,并非特指新疆和田地区出产的玉,而是一类产品的名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和田玉因产于昆仑山被称为“昆山之玉”,之后又因位于“于阗国”境内而被称为“于阗玉”。直到清光绪九年(1883 年)设立和田直隶州时,才被正式命名为“和田玉”。

对于和田玉而言,无论是5000 年前的河姆渡文化还是12000 年前的打制砍斫器的旧石器时代,其价值已经被人们所认可。著名的丝绸之路的前身就是一条玉石通商之路。和田玉就是通过这条路被带到了中原和欧亚各国。位于我国甘肃省敦煌市的著名关口玉门关,就是因为有商队带和田玉进入中原而得名。在当时和田玉资源非常稀缺,玉料专供皇室贵族使用,若有私自携带和田玉进出关口者,按走私处理。正因如此,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和田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关于和田玉的价值,远在商代就被公认为是最好的玉,在西周时期,和田玉已经成为王公贵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各种场合都有使用和田玉,并在使用过程中彰显其珍贵性。另外,在佩戴和使用上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古代帝王将相对和田玉的重视奠定了其无可比拟的地位。在中国历史上有三位皇帝对和田玉的喜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第一位是秦始皇,第二位是宋徽宗,第三位是乾隆,尤其是乾隆,可以说是一位玉痴。

和田玉的一些原始意识逐步演化成了国家意识,这与当时不同的政治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同国家的产生一样,我国的历史也经历了由血缘氏族组织向地域组织演进、由氏族社会向古代都市演进的过程。从村落社会到村群社会再到国家政治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国家产生的一般轨迹,其中国家意识的产生和形成是关键。玉图腾作为一个氏族和部落的象征,表明当时人们已有了氏族、组织的意识,并且这种意识不断拓展,后期的玉器使用进一步推动了这种意识的发展进程。随着玉器的产生和人们对玉器的追求不断发展,人们赋予了玉器更加丰富的观念、形态和内容,这些观念、形态和内容不再是一个氏族或一个村落所独有的,它已经超越了氏族地域的界线,成为一定范围内人们共同的信仰和崇拜。例如,人类社会早期出现的玉璧和玉琮,就体现了天圆地方的观念,人们把天看成圆的,把地看成方的,更重要的是古人把玉的自然属性进行道德化的延伸,结合玉的品性,赋玉以德,用玉的特性来代表公正廉洁、洁白无瑕。还结合玉器的不同形制来认定等级,是当时社会等级制度的物化,玉器已经成为古代各阶层道德和文化观念的载体。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六瑞”的使用规定,即“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 到了秦朝,皇帝采用以玉为玺的制度,这种制度一直沿袭到清朝。唐代明确规定了官员用玉的制度,如玉玺制度、玉圭制度、玉带制度等。同时,在宗教仪式上,玉成为能与天地沟通的神物,并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力的象征,深得统治阶级的喜爱。再加上统治者结合玉本身的特性进行道德观念的比附延伸,又使玉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伦理、宗教等各个领域产生不同的神秘力量,使玉充当着特殊的角色,发挥着其他工艺美术品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因此,玉不仅能以自然属性给人以感官之美,还能以比附的方式具有社会属性,从而使更多的人对它怀有崇敬之心,玉的这种特殊属性在国家建立的初级意识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08 年的北京奥运会,中国设计的奖牌所采用的一些材料就是和田玉。所以,作为一名玉雕师,在创作时一定要怀揣一颗中国心,只有明白和田玉的历史价值,才能立足市场,创作出经久不衰的作品。

二、清楚和田玉的文化内涵,提升作品价值

玉促进了文明社会的产生,为国家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历史告诉我们,在国家形成之前的原始社会,在形成集体意识前,就形成了文明社会。文明社会所包含的现象和内容很多,如文字的起源和应用、手工业和作坊的出现、工艺美术品及其他艺术品的大量创作和运用等。在许多的文明现象中,玉器独占鳌头、引人注目。在我国古代,玉与其他物质不同,有着让人无法释怀的情感,玉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代表,作为一种物质文化,从新石器时代开始被应用于祭祀、礼仪、装饰等领域,并以其石质坚硬、玉性温和、外观美丽而久负盛名。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以其“温润而泽”“廉而不刿”“瑜不掩瑕”“气如白虹”为历代仁人君子所推崇,视为立世之标准,为人之楷模。和田玉就是在这样的准则下流传至今,这种不间断的玉文化,让中国成为世界玉文化史上硕果累累的文明之邦。

中国人对玉的认识经过了漫长的过程。在中国先秦典籍及历代正史、碑记、方志中对玉都有不同的记载,有些著作甚至对玉的用途、形制都有过准确的规定和诠释。如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古人认为,玉具备仁、义、智、勇、洁五种德行,因此“君子比德于玉”。玉的材质要比一般用于制作生产工具的石料美丽,被喻作“石之美”。后来古代文人将玉的品性与君子的品德联系起来,形成了五种做人的德行标准,后称“五德”,这“五德”对后世玉器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汉代郑玄注的《周礼》中记载“玉多则重,石多则轻”,唐代贾公彦疏《盈不足术》有言“玉方寸重七两,石方寸重六两”。这些是古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对玉的理解,解释虽略显不足,却基本反映了玉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肯定了在当时的条件下,玉也是难能可贵之物。后来的《辞海》承袭了中国古代关于玉的理解,简单地将玉定义为“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这让后人对和田玉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明确的用法。

玉除了具有象征性的祭祀、装饰和保健功能外,还能增强信念、稳定内心。例如,在创作《说法观音》时,笔者研读了大量与佛教有关的书籍,请教了众多的佛造像大师,实地考察了全国各地历代出名的佛造像,并充分结合和田籽料红皮白肉的特点,用去皮清地雕法,使籽料的红皮呈现出观音菩萨坐在莲花上的法相,以展示观音菩萨的庄严,通过这样的设计传达出修行者或请物者身处红尘而不染杂的境界。

总之,玉与中华民族的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主要原因在于它本身固有的两重性,既是实用品,又是艺术品。当作为实用品使用时,它属于经济范畴;当作为艺术品使用时,它是财富的象征。因此,当古代社会的各种文明最终汇成古代地域内的国家意识时,融入了大量的玉文化,并在中华民族祖先形成国家的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一名玉雕师,无论是从文化传承还是历史研究或者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都必须清楚和田玉的文化内涵,要肩负起传承玉文化、发展玉文化的历史使命,这样才能提升所创作品的价值。

三、懂得和田玉借鉴传统文化推陈的方法,推动行业发展

自古以来,玉温润喜人,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以致吟诗赞美,立文著说。如孔子提出的玉有十一德“仁、义、礼、知、信、天、地、道、德、忠、乐”,后来十一德成为儒家道德规范的大全。君子“比德于玉”受人尊重,行事合乎规律,大道至上。这些都体现了人们对和田玉的喜爱,它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像一颗明珠,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放射出灿烂的光辉;而且和田玉凝结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见证了一个民族的成长经历,陶冶了一个民族的思想情操,抚育了一个民族的君子风范,没有对玉的深刻认识,就不可能对中华文明有真正的了解。翻开字典,看看汉字的构造,便对玉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中国的国字是口里一个玉字,用口字的四边代表范围,象征着地大物博,将玉字放在中间,代表遍地是宝。另外,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皇帝,其皇字是王字上面一个白字,“白、王”实际上就是白玉的意思。宝贝的宝字,宝盖头下面一个玉字,即最初人们认为有玉才是宝,不然就不是宝。还有,我国的人名、地名、书名、戏名等,许多带有玉字,用带玉字旁的字命名的更是数不胜数。地名有玉门、玉溪、玉田等,人名有屈原的弟子宋玉、唐代美人杨玉环、中国英雄梁红玉、神话故事吹箫引凤中的弄玉、当代画家黄永玉、国画大师齐白石等(白石实际上就是白玉,他又叫齐璜,璜就是古代玉佩的一种,叫玉璜)。中国人不但喜欢用玉来命名,还喜欢用玉形容最高尚、最坚强、最纯洁、最美丽的东西。例如,形容人的气节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形容女人的美丽有“书中自有颜如玉”,形容歌喉之美有珠圆玉润,形容仙山胜境有琼楼玉宇,把美酒比作琼浆玉液等。玉还是和平的象征,如“化干戈为玉帛”。古人言“玉出昆冈,孕育和田美玉,雄浑苍茫中藏着一腔柔情,风神独绝”。万山之祖的昆仑,犹如大地的脊梁,它的文化厚重雄浑;当它辗转千里,浸染了温良恭俭,显得谦逊温和。另外,玉文化包含着“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干戈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洁气魄,可见玉在人们的心中是神圣的、纯洁的。例如,笔者近期创作的作品《达摩参禅》就充分发挥了和田玉青花黑白料的特点,加上广大受众对达摩的热爱,全方位地将达摩的优点“静”融入作品之中,融玉德于商道,成品色彩分明,动静有别,再配上“一琢一世界,一磨一菩提,黑白平常心,去留在人间”的文案,作品一经问市,就得到了行业的认可。作为一名玉雕师,要在读玉、懂玉、享玉中深刻领悟和田玉的玉性,并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使一块并不太出众的玉料产生不菲的价值。

历史上,中国的匠人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的独特智慧融入处世哲学中,虽然经历过繁华盛世,感受过战乱频仍,但玉雕艺术从未失传,依旧展现着东方文化特有的气质。传统的题材承载着过去,现代的设计串联着未来,在多元化的时代洪流中,玉雕作为一种艺术门类,可以创作出更多具有当代审美属性的作品,成为引领文化的时尚。这种时尚将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高雅的文人气质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玉雕作品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为人们提供了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而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高尚的生活方式,通过高尚的生活方式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精神高度,从而提升人们的审美意识。

猜你喜欢

和田玉玉雕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年味里的“虎文化”
和田玉子料特征
谁远谁近?
璀璨玉雕 美在装饰
玉雕创意设计断想
玉雕器皿价值低估受关注
典藏小识
和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