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成效研究
——以延边州为例
2023-11-06杨云峰吴煦曈李孟起
杨云峰 吴煦曈 李孟起
(中国人民银行延边州分行,吉林延边 133000)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和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地区的金融产品、支付工具以及融资渠道日趋多元化,有效满足了乡村地区涉农主体的融资需求,为推动乡村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随着金融助力乡村振兴走向深入,农村居民的投资意识不断增强、理财能力有效提升。在此过程中,农村储蓄资金高效转化为投资资金,为中国乡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一、延边州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基本情况
因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迥异,发展程度、增长模式、地域条件的差异化,导致各地经济结构、发展模式、“三农”资金需求等方面存在较大不同。以延边州地区为例,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中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地方法人银行多元发展,各司其职。以农业银行为代表的大型国有银行主要对农村大型产业项目给予信贷支持,大力扶持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发展银行执行国家助农发展政策为主,近年来重点支持“三农”基础项目建设,开展农户直补资金担保贷款等。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以农村商业银行和地方村镇银行最具代表,截止2023年6月末,延边州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401.26亿元,其中,16家法人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占比达50%以上,是支持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二、延边州金融助力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一)多渠道拓宽“三农”融资渠道
一是充分发挥再贷款撬动作用。2023年上半年,全州金融机构投放支农再贷款16.04亿元,同比增长99%,惠及5900余户涉农主体。二是开展特色信贷服务。近年来延边州政府、金融机构、龙头企业三位一体,充分运用涉农信贷资金与产业扶持资金联合撬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见图2所示)。根据菌类、肉牛养殖、农业观光旅游等产业经营特色,各金融机构创新推出“黄牛贷”等信贷产品,满足产业融资需求。推动成立延边州返乡专项贷款合作协议,直接助力返乡青年投身乡村振兴。三是拓宽涉农抵押范围,完善增信服务体系。延边州先后出台了《农村土地经营权证管理办法》《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办法》等制度,为“农地贷”模式的推行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障。
图2 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三位一体”
(二)持续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近年来,延边州强化多部门协作机制,以“政府主导、人行推动、多方参与、合作共赢”的发展方式,积极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持续开展农户信用评定工作,截止2023年6月末,全州累计评定信用农户6.65 万户、信用村939 个,上半年累计发放农户信用贷款36.29亿元。6月末,全州农户贷款余额为76.53亿元,同比增长20.1%。
(三)不断优化农村金融服务环境
积极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截止2023年6月末,延边州共有农村金融银行网点340个;ATM机689台,交易笔数达1675万;POS机4284台,交易笔数达99万;助农取款点2162个,村级行政覆盖率高达100%,有效满足了州内农村地区金融服务需求。
三、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对农村低收入群体金融服务不足
一是因农村低收入群体普遍文化水平偏低,年龄偏大,对惠农金融政策不理解,知晓率低。二是对于金融贷款的类型、用途、期限、条件等没有认知概念且缺乏担保、抵押,不具备贷款资质。三是农村低收入群体所处地区通常各类资源匮乏,金融基础设施薄弱建设,金融服务不足。
(二)农村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融资渠道单一
一是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国有银行一般到县一级才有网点,乡镇金融服务主要依靠地方法人机构,但县域法人机构普遍存在资本金额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弱等问题,支持乡村振兴能力有限。二是龙头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延边地区现阶段乡村龙头企业主要依靠政府贴息、支农再贷款等获取优惠贷款利率贷款,缺乏债券、资本市场融资渠道。
(三)农村资产难以有效盘活制约信贷投放
一是融资体系建设滞后。虽然近年来持续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宅基地使用权和林权等资产的确权工作,但因相关法律法规及民俗等因素影响,农村资产确权难、流转难等情况仍较为普遍,涉农主体抵押担保品不足未根本改善。二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仍需加强。目前仍然存在信息采集渠道不畅,金融机构涉农信用信息不能共享,市场化运营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三是物权融资机构职能不完备。以延边地区为例,物权担保公司规模小、实力弱,作用效果缺失,导致物权抵押渠道阻塞。
四、相关建议
(一)持续加强政策支持,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发挥好政府引导和市场配置的合力,持续加大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金融改革,补齐农村金融市场短板,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涉农贷款投放。积极引导金融机构主动作为,开创乡村振兴特色金融产品,结合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实际情况,满足涉农主体多元化信贷需求,为新产业、新业态提供支持。大力推动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让更多农户享受改革成果。
(二)完善农村信用体系,改善乡村融资环境
持续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评定信用农户、信用村等。健全奖惩措施,针对信用评级分类制定差异化贷款利率。推动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权等权益性资产以及农机具、大棚等资产的赋权,改善农村资产定价,促进农村资产流转,提升农村贷款主体抵押担保能力。
(三)创新涉农信贷产品,满足涉农主体融资
推动金融机构根据涉农主体经营特点,积极开发个性化、差异化的信贷产品。同时,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简化贷款程序,提高涉农主体贷款效率。持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健全农村金融组织内部治理体系,通过定向货币政策工具、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涉农金融机构经营好乡镇网点。
(四)强化对涉农金融机构的风险防控和人才保障
进一步健全涉农金融风险防范机制,避免金融资源过多介入低效、无效领域,同时力戒金融风险向财政风险转移。建立金融机构与政府部门人才交流机构,为乡村振兴复合型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