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医药治疗慢喉痹的用药规律*
2023-11-06张娟刘钢金龙韩新宇
张娟 刘钢 金龙 韩新宇
慢喉痹是因脏腑虚弱,咽部失养,或邪滞于咽所致,以咽部不适,咽黏膜肿胀或萎缩为特征的慢性咽病,即西医学所谓的慢性咽炎[1]。本病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西医认为慢性咽炎的发病主要是感染、过敏、职业暴露、长期物理化学刺激等因素引起的,抗生素以及局部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方式,疾病的症状一般能够很快缓解,但长期疗效不明显,且有毒副作用,无法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2]。
目前,发表的有关中医药治疗慢喉痹的文献比较多,且临床疗效甚佳。但同时由于文献的篇幅较多,查阅耗时耗力,难以全部掌握。因此,为了更好地把握借鉴众多医家用中医药治疗慢喉痹的用药规律,本文通过数据挖掘相关文献来探讨有关中医药治疗慢喉痹的用药规律。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1.1 数据来源
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 系列数据库),使用高级检索,主题检索词为“慢性咽炎”,篇关摘检索词为“中医”,检索时间范围为2008 年3 月1日~2023 年3 月1 日,选“总库”,其余为默认。检索出520 篇相关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从中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慢性咽炎临床研究相关文献66篇,录入处方共85 首,中药共161 味。
1.2 纳入标准
①凡2008 年3 月1 日~2023 年3 月1 日期间发表于中国知网,符合慢性咽炎诊断标准的临床研究文献,含有具体方药及明确剂量者均可纳入,若配合针灸、西药等治疗的则只提取中药治疗部分;②治疗组或观察组以口服中药为主;③文献搜集病例数须大于30 例,治疗总有效率须大于80%;④同一篇文献或不同文献中药物组成相同或内容类似的方剂只录入1 次。
1.3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标准者;②单个验案案例、综述、动物实验性及经验类等非临床观察类文献;③处方药物组成不全或剂量不明确者;④方药为非口服剂型者。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清洗
将符合纳入标准文献中的方剂录入Excel 表格,根据1999 版《中华本草》[3]和2020 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4]进行中药名称规范,如将“干山药”规范为“山药”,“山萸肉”规范为“山茱萸”,“子芩”规范为“黄芩”等,其中熟地黄和生地黄因为炮制后功用相差甚大,故分别命名为“熟地黄”和“地黄”。
2.2 数据分析
通过Excel 2021 软件建立数据库,药物关联规则运用IBM SPSS Modeler(version 18.0)软件来进行分析,并结合Cytoscape(v3.9.1)软件制作关联规则图,Spass 26.0 进行聚类并制作高频药物树状图。
结果
1 四气五味及归经分析
1.1 四气分析
所纳入的161 味中药中,四气以寒、温性药物为主,寒性药物73 种(45.34%),温性药物53 种(32.92%),平性药物25 种(15.53%),凉性药物7 种(4.35%),热性药物3 种占1.86%,见图1。
图1 四气分布
1.2 五味分析
五味分布按照频数由高到低依次是苦味药物85 种、甘味药物72 种、辛味药物67 种、酸味药物14 种、咸味药物9 种、淡味药物5 种、涩味药物4 种(有的药物的五味不局限于1 种),见图2。
图2 五味分布
1.3 归经分析
归经频数最高的是肺经93 种,其余按照频数由高到低依次是胃、肝、脾、肾、心、大肠、膀胱、胆、小肠、三焦、心包经,见图3。
图3 归经分布
2 频数分析
本次研究共纳入85 首方剂,录入药物共计161味,运用Excel 2021 建立事务性数据,插入数据透视图后得出,所有药物使用频次达870 次,其中,甘草使用频次最高,达67 次,其余使用频次≥10 次以上的药物按照频数由高到低依次是桔梗、玄参、麦冬、地黄、赤芍、茯苓、射干、陈皮、牡丹皮、柴胡、金银花、连翘、薄荷、僵蚕、浙贝母、白芍、南沙参、当归、白术、半夏、蝉蜕、黄芪、黄芩、牛蒡子、山药,共有核心药物26 味,见表1。
表1 核心药物
3 用药关联规则分析
先运用IBM SPSS Modeler 软件对161 味药物进行建模,再用Apriori 算法分析药物关联规则,本研究设置最低条件支持度≥20%,最小规则置信度≥80%,最大前项数为2,得出17 组药物关联规则,见表2,其中,支持度最高的是甘草和桔梗,其次是桔梗和玄参。结合Cytoscape 软件进一步完善药物关联规则网络图,见图5。
表2 药物关联规则
图5 药物关联规则网络图
4 聚类分析
对26 味核心药物(频次≥10)进行聚类分析,见图6。根据药物性味,功效主治及常用配伍规律聚类,发现将其聚为三类时效果最理想,分别为I 类:白术、黄芪、陈皮、山药、茯苓、半夏;II 类:僵蚕、蝉蜕、射干、薄荷、金银花、连翘、黄芩、牛蒡子、甘草;III 类:柴胡、当归、赤芍、麦冬、南沙参、地黄、牡丹皮、白芍、桔梗、玄参、浙贝母,见表3。
表3 新方组合
图6 聚类分析树状图
讨论
本次研究共收集66 篇文献,85 首方剂,161 味中药。其中,四气以寒、温性药物为主,五味以苦、甘、辛味药物为主,归经主要是肺经,最常用的药对为甘草和桔梗,其次为桔梗和玄参,统计出26 味核心药物,并探索出三组核心药物组合聚类,分别是I类:白术、黄芪、陈皮、山药、茯苓、半夏;II 类:僵蚕、蝉蜕、射干、薄荷、金银花、连翘、黄芩、牛蒡子、甘草;III 类:柴胡、当归、赤芍、麦冬、南沙参、地黄、牡丹皮、白芍、桔梗、玄参、浙贝母。
手太阴肺经循行经过咽喉部,与咽喉部疾病发病密切相关,所以,临床治疗慢喉痹的药物归经以肺经为多[5]。《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指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6]。苦寒属阴,辛甘温属阳,苦能泄能燥能坚,甘能补能和能缓,辛能散能行。苦与寒均可泻热,因此苦寒有泻肺火的作用;另外火克金则生燥,苦可以清火,燥属阴,温可制约阴,因此苦温可以泻燥;同理,辛温药也可以泻肺燥,另可主治风寒犯肺之证;辛味主宣发,寒凉主清热,所以当辛味药与寒性药物搭配时可宣透肺热;《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味由脾脏所主,土为金之母,脾脏受邪可波及肺脏,反之亦然,因此,甘温药温阳健脾祛湿亦可用于慢喉痹的治疗;有阴虚发热症状的也可用甘寒药养阴清热[7]。核心药物有26 味,分别为为甘草、桔梗、玄参、麦冬、地黄、赤芍、茯苓、射干、陈皮、牡丹皮、柴胡、金银花、连翘、薄荷、僵蚕、浙贝母、白芍、南沙参、当归、白术、半夏、蝉蜕、黄芪、黄芩、牛蒡子、山药,可见,治疗慢喉痹的用药以清热养阴利咽者为多。运用IBM SPSS Modeler 软件进行建模,Apriori 算法分析药物关联规则,结合Cytoscape 软件呈现药物关联规则网络图,可以得出药物关联规则最强的一对是甘草和桔梗,该药对源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载的桔梗汤,首见于仲景《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中“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8]。《金匮要略》载:“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9]。桔梗有舟楫之功,与诸药配伍可载药上行,其功效主要为宣肺祛痰,利咽排脓;甘草具有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等作用[10]。颜童旭等[11]通过探讨《伤寒论》少阴咽痛病机总结道,桔梗汤与慢喉痹的治疗是有关系的,可见,桔梗和甘草合用治疗咽喉部疾病是有据可循的。药物关联规则排名次之的是桔梗和玄参,桔梗有抗炎、抗肿瘤、免疫调节等作用,刘依茹等[12]通过对玄参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总结出其具有抗炎、保肝、抗氧化等作用;此外,玄参具有清热养阴、软坚散结的功效,联合桔梗用药,对阴虚肺热型慢喉痹疗效甚佳[13,14]。对探索出的三组核心药物组合进行分析,I 类组方为二陈汤合玉屏风散加减而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记载有二陈汤,该方具有和中理气、燥湿化痰之功[15]。李逸群等[16]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加味二陈消瘰汤对咽炎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甚佳。玉屏风散由黄芪、白术、防风组成,该方首载于宋嘉定年间张松《究原方》,全方可起健脾益气固表之功[17]。周慧等[18]通过运用《黄帝内经》扶正祛风理论,以玉屏风散方加减治疗喉痹在临床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I 类组方中半夏、茯苓、陈皮可理气化痰,白术、黄芪、山药可补脾益气,因此,该组方可用于脾气虚弱型慢喉痹患者。II 类组方为银翘散合六味汤加减而成。银翘散为辛凉平剂代表方,功擅辛凉透表、疏散风热[19]。秦鑫鑫[20]通过研究发现,银翘散合清咽下痰汤加减治疗儿童外感风热型急性咽炎疗效优于蓝芩口服液。六味汤出自清代喉科专著《喉科指掌》,具有散风热,利咽喉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外感风邪所致疾病[21]。II 类组方中金银花、连翘、黄芩清热解毒,僵蚕、蝉蜕、射干、薄荷、牛蒡子化痰利咽,甘草祛痰止咳,兼可调和诸药,全方可用于外邪侵袭型慢喉痹患者的治疗。III 类组方由会厌逐瘀汤化裁而来。会厌逐瘀汤出自王清任《医林改错》,可行气化瘀、养阴利咽[22]。阳勇等[23]通过临床观察发现,会厌逐瘀汤可有效改善慢性咽炎症状,降低临床复发率。III 类组方中地黄、当归、赤芍、牡丹皮活血化瘀,柴胡、桔梗理气化痰,麦冬、南沙参、玄参、白芍、浙贝母清热养阴利咽,全方可用于痰凝血瘀合肺肾阴虚型慢喉痹患者的治疗。慢喉痹的发病,外邪侵袭是最常见的致病原因,外邪侵袭咽喉,日久易化热伤阴,逐渐炼津为痰,导致脉络受阻,气血不通,最终发为痰凝血瘀证;此外,当代人们生活节奏的变快和饮食方式的变化极易损伤脾胃,脾胃受损,不能荣养咽喉,会导致慢喉痹的发生;慢喉痹发病日久,肺金亏虚常常累及其子,最终导致肺肾阴虚;因此,可以将本次研究聚类得到的三组核心药物组合运用于这些常见的慢喉痹证型的治疗[24-26]。
综上所述,慢喉痹的发病与肺经密切相关,临床用药多用寒、温性药物配合苦、甘、辛味药物,治法多为健脾理气化痰、清热养阴利咽,证型不同,治法也不相同,临床应用时还须辨证论治。随着当前人们生活、生产、工作方式的改变,以及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变化,慢性咽炎的患病人群越来越多,给患者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27]。目前,对于慢性咽炎的治疗而言,西医治疗手段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迫于这样的现状,本文利用数据挖掘软件分析近15年众多医家对于慢性咽炎的中医诊治规律,希望帮助更多的慢性咽炎患者,以期提高该病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