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五育”融合
2023-11-06黄仲梅
黄仲梅
在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五育”教育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有“五育”的融合。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在教学中融合“五育”,从而让学生拥有美好的道德、健康的体魄,具有美的鉴赏能力和劳动实践的意识、能力。本文就以《少年中国说》教学为例,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五育”融合。
一、深入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五育”思想
在新时期的小学语文的课文内容中,以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吸纳语文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沉淀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相比于以往的教材内容更加科学,编排也更加合理。其中,不少文本中就蕴含着有丰富的“五育”思想。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学习钻研教材内容的同时,就要去发现、挖掘教材中的“五育”,来丰富教育的内容。
例如《少年中国说》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中就有“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起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们正确、流利、有感情、连贯地去朗读课文”。让学生结合资料,了解为了实现强国梦想而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物的故事,并制作手抄报要求。结合教材、文本内容和教学目标可以看出,在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学习基本的语文知识,还涉及了对学生们的美育、德育、劳育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对文本的基本知识进行讲解和对学生们的语文能力的培养,还要进行“五育”的融合。
二、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多种形式的“五育”融合
丰富的教学形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化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讲故事、唱歌、情景表演、朗诵比赛等多种活动,或者让学生观看与课本中“五育”相关的纪录片、电影、动画、视频等。如《少年中国说》教学中,在学习课文之前,让学生们查找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和文章的写作背景。在查找资料中,学生们感受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也激发起了他们内心的情感共鸣,学生感到气愤、愤怒、耻辱,明白了国家的富强离不开少年的发愤图强,从而激发起学生们的爱国热情,为国家而努力学习,努力成为社会的栋梁。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可以运用唱歌、听歌的方法导入。听唱一些爱国歌曲,不但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融合了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受到了音乐美的熏陶。在课堂教学快要结束时,利用电子课件让学生观看百年来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优秀人物相关视频,如李四光、钱学森等。这样既能增进学生对文章的了解,还使学生们的情感得到升华,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之请,使他们明白了杰出人物跟国家的富强的关系,激励学生们立志以国为荣,报效祖国的热情,这就是在语文教学中的德育融合。
《少年中国说》这篇文章第二个教学目标就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在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个人读、齐读、自由读、集体朗诵等,培养学生们的朗读能力。读第一自然段,要求学生们读出磅礴气势,读第二自然段要读出朗朗上口的韵律美,读第三自然段要读出赞美之情,总之要求学生们读出文本的语言美、意境美,读出文本的文言韵味。在讲解第二自然段时,第二自然段描写少年中国灿烂美好的前景,除了让学生们通过朗读来读出韵律美外,还让学生们在脑海中想象画面,想象鹰隼试翼飞沙走石,红日初升光芒万丈,奇花初开瑰丽无比,乳虎啸谷声势浩大……想象少年中国的光辉前景。这样学生不仅能感受到音乐美、语言美,还能感受到画面美。此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听朗诵视频,看画面视频,充分感受朗诵带来的震撼力和画面视频带来的感染力,培养学生们美的鉴赏能力,从而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养。
三、在课后的作业中安排好“五育”的相关训练
在语文课堂教学完成后,教师往往会安排相关作业来巩固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课后作业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为了在语文教学中融合“五育”,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教师应该结合文本去安排五育相关的课外作业。训练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在学完《少年中国说》这篇文章后,可以布置这样作业:推荐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优秀人物的故事来读一读,在读的过程中可以写一些感想和体会等。这是培养学生们爱国情怀的一种有效的方式。或让学生制作一张手抄报,内容是“如今的中国取得的辉煌成就”,注意内容的吸引力和版面设计的精美合理。要完成这一作业,学生们就要收集资料,要排版,要写,要画,既动手又动脑,既要运用知识还要有美的鉴赏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心目中一百年后的中國的样子。这样既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又培养了学生们的爱国情怀。这些作业中除了对语文教学相关内容的巩固,也对德育、美育、劳育等进行了融合。
总之,语文教学中“五育”的融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除了满足学生们的好奇心,也提高了学生对新事物的认知力;让课堂教学更具有灵动性,不再是单纯传授语文知识和培养能力,而是形式多样,内容更加丰富。教学中“五育”的融合让学生们得到全面发展,素养也得到了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