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教学传统及其启示
2023-11-06穆晓立
一、我国朗读教学传统的历史溯源
我国现代朗读学奠基人张颂教授在他的著作《朗读美学》中曾这样指出:“人类……从出声解释结绳记事就开始了最原始的‘朗读。”[1]
朗读,作为一种读书方法,在我国绵延几千年。即使到了近现代,朗读也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方式。
唐代李商隐《与陶进士书》中就出现了“朗读”一词。
今之所谓朗读,古人往往称之为“读”,而“诵”“咏”“吟”等很多时候与之相类。从孟子的“诵其诗,读其书”到朱熹的“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从董遇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再到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尽管朗读古今涵义界定有别,但是,自从文字诞生那一刻起,人们就不可避免用声音来解释文字,进而表情达意。
先秦时期,随着文字的发明和学校的出现,阅读材料越来越丰富,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与学术自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阅读教学受到重视。
诵、读、写,作为一种最基本的阅读方法,被广泛应用。据《周礼》记载,“乐语”之教不仅对学生提出了背诵诗歌的要求,还提出了创作诗歌的要求。乐语的教学内容包括“兴、道、讽、诵、言、语”,都是由大司乐向国子传授。歌咏吟诵称为“诵”,读书背文称为“讽”。这一时期,朝廷和民间诗歌十分发达。诗歌教学方式主要是“讽”和“诵”。
汉代的教学中,对诵读有极高的要求。“讽”类似于现在的“背诵”,“诵”类似于现在的“吟唱”,“读”就是现在的“朗读”。阅读学习讲究熟读记诵,如能背诵默写九千字以上是汉初太史试学童担任史官一职的条件。到了汉武帝时,选拔或担任官职也“先用诵多者”。这一时期的阅读教学,通过“专精诵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儒家经典。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阅读教学呈现如下特点:在进行阅读教学之前,学童要先学识字教材即会认会写一部分汉字。在阅读教学形式上,以学生自学为主,学习之后,教师再辅之以讲解。学童自学的方法是读书。读书有口治与目治之别。口治主要是指朗读和吟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主要运用“诵读”和“背诵”的教育方法,使经书文句犹如出自学童之口。
隋唐时期的语文教育在阅读教学方面取得很大进步,阅读教材大幅增加,阅读教学的方法不断创新。读书方面,朗读和吟咏仍然是主要方法,主张读悟相随。在读书腔调上,出现用楚声读《楚辞》。
宋元时期,朱子读书法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读书方法论。《朱子读书法》由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学生将其训导汇编整理而成。其中,熟读精思是朱子读书法的核心。朱熹主张“读得正文,成诵精熟”。朱熹特别强调熟读和静思的辩证关系。
明清两代的读书教学有一个普遍的做法:在阅读教学中,蒙师先采用范读、带读的方式,使学童掌握断句,继而让他们进行朗读。在此过程中,蒙师总会对朗读提出严格要求。塾师们训练学童朗读,程序比较明确,先分段读,待口熟后,再进行通篇读,若有难读的章节还须反复读,直到读有不懂,方才讲解。
到了近现代,随着西方教育理论的传播,人们开始对传统语文教育进行重新审视和反思。白话文随之产生并逐步取代文言文的主体地位。传统的四书、五经、文选教材被废弃,取而代之的是适合新学制需要的国文、国语教材。
二、我国语文朗读教学传统带来的启示
纵观我国朗读教学的历史脉络,不难发现,尽管各个时期朗读教学的方式不尽相同,但“朗读”都成为一种重要或主要的读书方法、学习方法,形成了独具我国文化传统魅力的语文教学法。
这些传统语文教学法给予我们如下启示。
(一)读,理解之始
古人读书,每有费解,借助诵读而求融会贯通。南宋理学家朱熹曾作这样形象的比喻:“如吃果子一般,须是细嚼嚼烂,则滋味自出。”由此可见,书读百遍始通神,朗读的过程也是咀嚼文本、内化文本的过程。在咀嚼时,朗读者将一个个文字转化为信息符号,经过大脑加工,输出为声音。看似简单的转换过程,其实是朗读者对文本进行理解和消化的过程。
(二)读,积累之要
积累与模仿是语言学习其中一法。朗读者借助朗读储存大量词汇,在日常口语交际或写作中会不时涌现。朗读文章时,作者的行文思路或写作风格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朗读者。这就为朗读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写作参考。同时,朗读的过程也是朗读者依托文本表情达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朗读者会体验丰富的情感,并能结合自己的阅历获得比默读更有质感的高峰体验。
(三)读,语感之法
语言功力除了日积月累还需要良好的语感。良好语感的形成需要语言实践。语感主要是在语文教育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學生只有全身心地沉潜于文本,感知文意,体验文本所蕴含的情韵,才能心领神会,积淀而成语感。
据此,在教学中,我们应特别重视教师范读,并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教师好的范读是教师的语感、作者的语感和学生的语感的时空交织、和谐共振,为学生提供了模仿原型,为学生语感的养成提供了机会。当然,教师的范读也不能忽视学生朗读的独特体验。只有学生用心朗读、用情朗读,才会使语感养成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张颂.朗读美学(修订版)[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1.
作者简介:穆晓立,太原市小店区北格一中语文教师、班主任,教育硕士,中国写作学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会员,并受聘担任中国教育学会“特约观察员”,山西省语言文字专家库成员,全国优秀教师,山西省模范教师,入选“三晋英才·青年优秀人才”,《中国教育报》好老师“追光讲师”,全国“四项全能”语文教师,太原市“时代新人优秀宣讲者”,太原市“十佳百优”班主任,太原市班主任工作室成员,小店区教育学会班主任专业委员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