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保启示录

2023-11-06裔兆宏

时代报告·奔流 2023年9期
关键词:苏铁植物

盛夏时节,广西德保,烈日炎炎。

俯视这片热土,山上鸟语阵阵,溪流淙淙,瓜果飘香;山腰间,桑叶绿油油,蝴蝶舞翩翩;山下稻苗青青,蛙鸣阵阵。著名的矮马王国、吉星岩等著名的旅游景区,游客络绎不绝,红红火火……

德保人,精神抖擞,争分夺秒忙致富。

德保,地处桂西南,全县辖12个乡(镇) 185个村(社区)委会,总面积2575平方公里,人口36.8万,聚居着壮、汉、瑶等9个民族,拥有许多神奇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特殊的人文景观,先后荣获“中国十佳生态休闲文化旅游县”“中国最具特色乡村旅游目的地”“中国魅力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等荣誉称号。

一个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小县,为何有如此的魅力?

这里,除了有世界上最矮的马种“德保矮马”,雄奇的喀斯特洞穴吉星岩之外,还有被誉为地球“植物活化石”的德保苏铁。

一度,德保苏铁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那么,是什么神秘的魔方又让它在德保再续亿万年的故事?德保苏铁,从发现到濒临灭绝再到复活,究竟是经历了怎样的风霜雨雪?

惊世的发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黄连山,位于德保县敬德镇和东凌乡境内,属于云贵高原的余脉,整个山体呈东西走向,延绵40多公里。黄连山以土坡为主,其东北面与百色市右江区大楞乡接壤,距大楞乡大王岭原始森林景区10多公里,两地连成一块狭长的土坡带,一直延伸到百色城。

在德保的敬德镇扶平村,有一座叫郎卡玛的石山。郎卡玛石山的山脚下,有个叫上平屯的小村庄。不知是哪朝哪代,村民们就搬到了这儿,世代相袭,一直过着山脚种稻、山上放牧的生活。在这山上,长年生长着一种其貌不扬的植物,茎杆矮短,叶片修长,四季常青。但牛羊不吃它,村民们也不用它。

1997年7月的一天,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高级工程师钟业聪陪同美国植物学家来此考察,他们是专门为采集马尾松的标本而来的。

在廣西,钟业聪有“植物通”之誉。晚餐之间,当地有一位植物界的朋友,专程前来拜访钟业聪,并邀请他去看一种不知名的植物。这位朋友让他去的地方,正是钟业聪自己的岳父家。

晚餐之后,钟业聪就跟着这位朋友一路颠簸,来到了岳父家。在楼上,他看到一盆铁树似的植物,禁不住一阵兴奋,脸上顿时露出了惊喜的微笑。当即,钟业聪就对那位朋友说:“明天,你陪我一起去野外看看,我要采集样本。”

回到宾馆,钟业聪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兴奋得一夜也没有睡好。

没料到的是,第二天清晨,天公不作美,竟然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且到了当天下午,雨势竟然越下越大,上山的难度亦越来越大。这可怎么办?为了亲眼目睹这一野生植物,钟业聪等一行人当即决定,花上百元钱,请一村民开拖拉机上山。

拖拉机“突突”地爬到山顶之后,钟业聪他们决定兵分四路,去采集那铁树似的植物标本。在那山上,他们艰难地四处寻觅,可事与愿违,等他们再次相聚时,大家却两手空空,一无所得。

眼看时间就到了黄昏时分,钟业聪焦虑重重,却又万分无奈。就在此刻,山上下来了一位打柴的村妇。钟业聪赶紧走上前去,向她问好,并说明自己的来意。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位村妇自信地说:“哦,我知道你说的那个植物。”

随即,这位村妇跑到山林间一转悠,就找到了一株其貌不扬的植物。然而,这株其貌不扬的植物,在钟业聪的眼中,却美丽得像翠竹一样,婀娜多姿的。凭借着丰富的经验、敏锐的目光,钟业聪认为,这种苏铁个性独特,与已知的其它品种均不相同,保留着苏铁更多的原始特征。于是,钟业聪惊喜地叫道:“啊!我发现了植物界的‘新大陆!” 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钟业聪当即采集了标本。

第二天,钟业聪赶到德保县城后,立即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著名苏铁专家陈家瑞联系。他告诉陈家瑞说,自己意外发现了植物界的“恐龙”。

随后,钟业聪整理好标本和资料,将其分别寄到北京、广州、上海等相关科研院所。经国内多位植物学家鉴定,认定钟业聪发现的这一植物,果真就是苏铁新种,遂被命名为“德保苏铁”。

苏铁,是地球上一种很古老的植物种类。它大约繁荣于1.6亿至1.9亿年前中生代的侏罗纪时期。这一时期,地球生物界占优势的,就是苏铁与恐龙,历史上曾称为“苏铁恐龙时代”。称霸地球一时的恐龙,就曾以苏铁叶子作为食物的。目前,世界上已认定的苏铁种类,共有100多种。其中,我国就有20多种。

苏铁,有“植物界的大熊猫”之誉,是现存地球最古老的种子植物,也是全球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植物。在那苏铁类植物曾与恐龙一起主宰地球时期,绝大多数苏铁类植物已相继绝灭了。因而,它是地球上幸存下来的珍贵的“活化石”。苏铁虽然种类不多,却代表着一条种子植物的演化路线,具有科学研究的重大意义。

1999年4月,我国苏铁全部物种都被列入一级重点保护对象。经研究证实,德保苏铁为中国特有,与已知的其它苏铁都不相同。它树干褐灰色,叶片顶生,直立,羽片三回羽状。在它身上,保留了更多的苏铁最原始的特征。可以推知,这一特征,至今约有3.8亿年历史,这就具有了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德保苏铁,是世界科学界发现的苏铁新品种,但它仅分布在黄连山及其周围的一些乡镇村屯。随即,钟业聪和陈家瑞联合发表的关于德保苏铁新种论文,在国内外植物学界引起了巨大轰动。

黄连山,古称“万荟山”,是苍苍莽莽的桂西山脉,雄踞广西边陬,有“广西第二大原始森林”之称。山中景色优美,林海茫茫、云雾缭绕。它的得名,传说与古老的茶马古道相关。古时,百粤民族通往云南直至缅甸的贸易线路,其主干道穿万荟山主峰东北面而过。这段古道,是百粤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在这段茶马古道的两旁,盛产一种天然的药草——黄连。一次,有位钦差大臣路过此地,因天热中暑,在连绵的深山老林中,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万分危急。他的随从中,有人认出路边野草是黄连。于是,那随从便采之,并在石板上捣碎研制成汁,让大臣服下。神奇的是,不一会,这位大臣便治愈,且倍感身体舒适。为此,这位大臣十分高兴,当即把此山改名为黄连山。这样,人们口口传颂,黄连山之名就由此而来。

黄连山原始森林,是广西少有的西江源头水源涵养林之一。它有茫茫20多万亩大小森林,嫩叶连成一片,林中有高山,有山川,有小溪,有小河,还有连绵起伏的小土丘等自然景观。这里是盛产濒危物种的独有之地。

继钟业聪发现德保苏铁之后,1998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派出专家组,也陆续前来黄连山,考察珍稀濒危物种——德保苏铁。从此,黄连山与德保苏铁的名字紧紧相连,声扬海内外。

意外的厄运

人与自然,是生命的共同体。

《吕氏春秋》有这样一段话:“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德保苏铁,是中国乃至地球现存最古老的特有珍稀物种。那么,这个被世界植物界称之为“一个了不起的新种”,为何会在德保被发现?

地球的北回归线,全长3.6万公里。其中:2.3万公里在海洋,其余的大部都是沙漠和高山峻岭。地质学家们发现,大凡北回归线经过的地方,往往会有许多神奇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特殊的人文景观。而这条地球上神秘的生命线,也从德保横穿,且德保地处“北回归线绿洲”之上。北回归线自西向东穿过德保的6个乡镇,即:敬德、巴头、马隘、那甲、足荣、隆桑。这样,就出现了与众不同的诸多德保奇迹。可以说,“德保奇迹”得益于上苍的恩赐,是大自然对德保这片土地的厚爱。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原本默默无闻的黄连山,自从“植物恐龙”德保苏铁的发现,让它顿时扬名海内外,彰显出不菲的身价。随着国内外科研专家们的纷至沓来。国内外专家们认为,德保苏铁仅在这一片石山上生长,无论从其分布范围,还是在种群数量上,它均是一种濒危的物种,亟待高度的重视,并严加保护。

然而,德保苏铁的命运遭遇,却与专家们的愿望截然相反。就在德保苏铁吸引世界科学界目光的同时,也让不法分子瞄准了这个宝物。于是,有人开始盗采牟利了。

一些不法商人和“引種”者闻讯后,纷纷前来高价收购,使这严禁买卖的珍稀物种,很快流入了百色和南宁的花木市场。

见此情况,当地村民则“先下手为强”。他们见利忘义,纷纷上山,偷盗野生苏铁,占为己有。有的把它种植在自家院落里,以待日后涨价时抛出;有的从山上挖来后,制成盆景,以一株几十元、几百元不等的价钱,倒卖到广州等外地;或者把苏铁种子收来,进行酿酒……

一时间,本地人、外地人、客商蜂拥而至,纷纷加入了盗挖、收购德保苏铁的行列,赚取暴利。于是,德保苏铁惨遭劫难,大量植株被挖走,连伴生的植物也被砍伐,甚至连长在石缝中的,也全被拔走。昔日郁郁葱葱如翠竹般遍布的山坡,变得面目全非。而这样的盗采滥挖,严重侵蚀了德保苏铁的生存家园。

1999年的那一天,当钟业聪再次来到郎卡玛山上,找到他发现第一株德保苏铁的地方,他顿时懵了。原来,那里已经只剩下了一个土坑。再仔细一看,那些长在土中的植株已全被挖光。在这片石山上,原有200多亩、2200多株的德保苏铁,而此时已锐减至780多株。

德保苏铁,只有雌性才能结籽,而山上仅剩的雄性占绝大多数。

此时的钟业聪,忧心忡忡。他向媒体披露说,雌性苏铁大量被移栽以后,很有可能会改变这一带的自然生态平衡。

经历了3亿多年,都没有灭绝的德保苏铁,如今却几乎毁于人为劫难。一时间,钟业聪欲哭无泪。

当地一位名叫陆文绍的村民,曾向媒体透露了其中的内情说:“自从国内外专家来考察过德保苏铁,并拍照以后,村民们就逐渐意识到苏铁的重要价值了。一些人就蠢蠢欲动,开始了疯狂地偷盗。”

在山脚下的一片地里,前来采访的记者,拨开掩盖在上面的荞麦苗,当即就找到了被移栽的德保苏铁。在一户村民的家里,也发现了偷盗的苏铁。其中在这户人家的屋顶上,就有偷偷移栽的十几株德保苏铁。“为什么要偷偷移栽苏铁?”面对记者的提问,这位叫李荣灿的村民吱吱唔唔,闪烁其词。显然,这位村民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所带来的严重危害。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科学界认为,如果一个地区的苏铁物种灭绝了,也就意味着,与此相关的其他物种,就会即将消失10个以上,就会影响到当地的生物链,让当地生物多样性消失,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最终的后果,就是导致万劫不复。由于最初保护措施不及时不得力,德保苏铁遭受了几近毁灭性的盗挖盗采。

面对如此困境,该怎么办?

被迫“背井离乡”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唯一的家园。生态环境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李振声说:“一个物种可以左右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一个基因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兴衰。”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陆续发现50多种苏铁属植物。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龚洵博士曾带领科研团队,奔赴贵州、广西等地,对苏铁植物的地理分布和现状进行全面调查,并进行分类归并,发现中国苏铁属植物共有23种。其主要分布范围:南方9个省(区)的热带与亚热带地区。且除广西金钟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外,其他分布点的野生苏铁种群数量非常之少,一些分布点野生种群几乎绝灭,仅在附近有少量的栽培植株。苏铁种群数量的急剧减少,随之而来的是,因其个体稀少,呈零散分布,不仅雌、雄性比例失衡,而且雌、雄株间的传粉困难,结实少。

虽然幸存下来的苏铁类植物种类不多了,但它却代表了一条特殊的种子植物演化路线,对研究种子植物的起源及演化等诸多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然而,20世纪70年代后期,花卉业在我国逐步兴起后,全国曾一度出现“苏铁热”,大规模挖掘野生苏铁倒卖现象甚为严重。

科学界普遍认为,苏铁的存在,有着极其重要的生态价值。

我国西南地区,是现代苏铁科植物的主要分布中心之一。德保苏铁,主要生长于广西德保县、那坡县、右江区与云南富宁县结合部,且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乱石之间。

野生的德保苏铁,具有较高的观赏、研究和一定的食用、药用价值等。但,残酷的现实是,德保苏铁的8个“家”(自然分布点),都不在当地保护区范围之内,而且家族成员零星分布数量有限,很难开展就地保护。同时,它们的“家”,都为当地村民管辖,农耕、放牧时,都会威胁着它的生长。况且,它自身的物种,也在逐渐衰绝。

更为严重的是,自从德保苏铁被发现且身价飚升后,在德保苏铁现有8个分布点中,有两个点就已经被挖光。若不采取积极有力的保育措施,不及时有效地开展抢救性保存工作,在未来的几年内,珍贵的野生德保苏铁,就有可能会损失灭绝。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如何才能更好保护好德保苏铁?

深圳,一座承载了无数年轻人梦想的城市;一座象征科技、创新、先进的国际大都市。德保,一个距中越边境线仅70公里的边境县区,一个被列入国家级贫困重点帮扶县名单的山区县。因为东西协作共同投身脱贫攻坚战,将两地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让它们一起携手并肩,攻坚克难。这样,两地“结亲”后,便开展了全方位的合作。

早在1997年,深圳市中国科学院仙湖植物园的苏铁研究者李楠博士,前往德保考察时,就曾提议对德保苏铁施行“迁地保护”。

崎岖山间路,见证赤子心。李楠是个“苏铁谜”。她与苏铁的结缘,要追溯至30年前。那时的她,在南京农业大学读博士。一天,在南京中山植物园里,李楠看到一块牌子上写着“千年铁树开花,参观门票20元钱”。出于好奇,在月工资仅127元的情况下,李楠毅然买票观看。这里的铁树,就是苏铁。这是她第一次看到苏铁开花的场景。从此,她与苏铁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

深圳,虽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但在李楠来到深圳之前,这里的苏铁园建设也才起步。1996年,仙湖植物园正在筹建裸子植物区。

此时,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正想从纯学术研究走入社会的李楠,也从北京南下到了深圳。仙湖植物园,仅有几个主要园区。根据安排,李楠全权负责起苏铁园的建设,从引种、培育到相关研究,什么都要管。随着苏铁园建设渐入佳境,李楠也开展了多项有关苏铁的研究项目。

当她来到德保时,看到苏铁遭到如此厄运,十分痛心。在李楠看来,苏铁的珊瑚根有固氮作用,能提高土壤的肥力,堪称改造自然的先锋。在石灰岩山区,苏铁每改造好一块土壤,就有其它植物跟进,进而形成茂密的植物群落,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起着重要作用。在我国西南的石漠化地区,或在我国南方土地贫瘠地区,如果利用苏铁的先锋特性,对其土壤加以改造,也许会取得显著成效。一旦这样的改造成功,将解决许多人的吃饭问题。

在世界范围内,迁地保育,是珍稀濒危物种的重要保护手段之一。

科学家认为,珍稀濒危植物经过迁地保育,在条件适合时,重新回到原来的自然环境生长,从而扩大其野生种群,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措施,对实现最终保护具有重大意义。但這种“植物回归”实践,在我国一直处于空白。

1999年4月,我国虽将苏铁全部物种都被列入一级重点保护对象,但现大部分苏铁现仍处于极度濒危状态。对此,国家相关部门高度十分重视。这样,李楠便勇敢地提出了自己的“迁地保护建议”。

出于对仙湖植物园收集和科研的支持,当时的德保县政府决定,赠与李楠一株德保苏铁茎干,让她带回深圳,进行异地育种保护。

2002年12月,国家林业局与深圳市城管局共同协商,在深圳市中国科学院仙湖植物园,正式建立“国家苏铁种质资源保护中心”。随后,便指定该中心承担德保苏铁迁地保护研究任务。这样,生于“八桂大地”的植物宝贝——德保苏铁,便离开了生它养它的故乡,来到了深圳“安家落户”。在国家林业局的支持下,该中心对德保苏铁进行引种培育。

通过多年的努力,深圳仙湖植物园国家苏铁种质资源保护中心,已收集保存了苏铁类植物240余种。其中包括中国分布的所有苏铁属种类,保育面积达50余亩,成为当今中国苏铁类植物迁地保育和研究的最重要场所和基地,同时也是国际苏铁迁地保育中心之一。它成为世界上收集苏铁类植物种类最多、保育规模最大、展示形式最为丰富的保护中心。

幸运的是,德保苏铁在深圳“新家”,得到了精心的呵护。为保护这一我国特有的濒危物种,科研人员尽心尽力,小心翼翼地给远道而来的“游子”浇水,施肥,培土,保证其健康地生长。

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和实践,其中心科研人员已繁殖培育了一大批德保苏铁幼苗。

但自然界的规则是:“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

那么,接下来德保苏铁该如何开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篇章呢?

觉醒中的保护

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

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抢救,最主要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就地保护,二是迁地保护。迁地保护,是濒危植物的避难所。在条件成熟时,应让濒危植物在人工繁殖体后,重返自然家园。这在科学上,称之为“回归”或“再引种”。

科学家们认为:根据植物的生活型不同,植物迁地保护的较合适年限,一般是50到100年。时间过长,就会使植物因人工或风土驯化而失去“野性”。但如今,世界各地很多植物的迁地保护时间,都超过了这一期限。这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包括已划分为自然保护区在内的,几乎没有例外地出现了物种消失或衰退的过程。这就需要通过物种的回归,重建较为完善的生态系统。

如果一种受威胁植物的成功回归,则可以为10至30种的其它生物,提供生存与发展的条件。可见,实现其“回归”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植物,是地球生态系统的第一生产者。20世纪80年代,国际社会提出了“拯救植物就是拯救人类本身”的理念。因此,从某种角度讲,开展植物回归自然项目,比开展动物回归自然项目对环境的生态保护,其意义更重大。但稀有、濒危植物的回归,决不是一件轻而易举之事,更不是一蹴而就的。目前,植物回归在国际上刚起步。因为,开展植物回归自然项目,时间长,风险高,花费大。

深圳仙湖植物园国家苏铁中心,是我国第一个专类植物迁地保护中心,其研究领域涉及多个方面。目前,其中心收集和保存植物种类共12000余种,位居全国前列,其中国家级保护植物300余种。由此承担的德保苏铁回归项目,是中国政府主导的首个珍稀濒危植物回归项目。

那么,远行深圳6年的德保苏铁,是否能够顺利回归自然呢?这一尝试,能否成为中国成功的“第一例”吗?

在保护中心,德保苏铁快乐健康地生长着,但它们渴望回到故乡,故乡也在呼唤着漂流在外的“游子”。“吃一堑,长一智”,此时的德保人,真正开始觉醒了。自从意识到德保苏铁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之后,相关部门下大力气,采取了多种保护措施。

而当地村民们环境意识的觉醒,则是保护苏铁的又一道堅强盾牌。此时的德保人认为,保护苏铁是他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还是在那个上平屯,12位村民自发成立了苏铁保护小组,日夜看护着山上的野生苏铁。在上平屯的一座山脚下,他们还建立了一个培育中心。经过多年来的精心培育和护理,几百棵德保苏铁已经茁壮成长,有的苏铁已经比一个成年人还高了。

从2006年开始,为保护这一自然界现存最古老的种子植物,国家林业局就着手启动“德保苏铁回归自然项目”。他们组织相关专家,对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初步实施方案。在这个方案中,现有野生的德保苏铁种群的结构怎样?德保的生态环境多样性如何?病虫害发生情况怎样……均有明确的标准和要求。

2007年11月10日,德保苏铁回归项目正式启动。国家林业局组织国内7名苏铁研究权威专家,对德保黄连山自然保护区进行充分论证,对其土壤进行多轮检测化验。专家们经过论证后认为:德保苏铁回归的自然时机,已经成熟。德保苏铁植物回归自然,所需要的一切条件已经具备,这让科研专家们兴奋不已。他们经过精心筛选,挑出500余株的德保苏铁幼苗,让它们回归广西德保故乡。这样,德保苏铁终于踏上了回乡之路。

在德保苏铁返乡定植仪式上,李楠博士深情地说:“我亲眼目睹了德保苏铁的最初兴旺、飘零和回归家乡的喜悦,但对这一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依然任重道远,尤其需要社会民众的积极努力和热情参与。”“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严格意义上的植物回归。”中国著名苏铁专家、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家瑞说,“这不仅在我国植物领域中是首例,在全球苏铁濒危物种拯救中也是罕见的。”

经过科研专家们的多年研究,中国已基本摸清德保苏铁的繁育机理,并在种源培育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科研专家们的期盼是:在自然群落中,希望实现德保苏铁正常生长,且每年达到有一定数量的植株,可以开花结实,雌雄性比例适当,数量稳定。

那么,他们的美好夙愿能够实现吗?

德保苏铁,是在广西德保县发现的,是中国特有的、国家一级保护物种,具有极高的研究与观赏价值。在经历了德保苏铁被发现、盗采、保护的过程后,德保人终于明白了:这如黄金一般珍贵的植物,不止属于德保!更属于世界!属于人类!

德保党委政府经多方努力,建立了德保苏铁的自然保护区。回到家乡黄连山自然保护区后,“幼年”的德保苏铁,开始变成了真正的“宠物”。它,受到了细心的照料、系统的管理和密切的监测。

2004年,原县级的黄连山自然保护区,晋升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在扶平村上平屯,还设立了德保苏铁保护站,聘请两个当地村民做护林员。在社会各界的多方宣传下,随着脱贫攻坚步伐的加快,当地村民对德保苏铁的保护意识明显增强。于是,他们自发成立了保护小组,利用空闲时间经常巡山,防止苏铁被盗挖。

从德保苏铁回归之日开始,保护区技术人员每年都跟踪监测:回归植株的生长情况如何?结实得怎样?种子的传播情况有何变化……

观察的结果是,相对于原生地的不规则分布,距离郎卡玛山约60公里处,从深圳仙湖植物园回归的德保苏铁幼苗,在黄连山——兴旺自然保护区,德保苏铁回归地栽种后,成活率竟然达到百分之百。

在这过程中,一些植物组织和专家考察德保后,感觉应该通过帮助当地农民发展经济,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于是,他们捐出10万多元和教学用品,在敬德镇建立“德保苏铁(希望)小学”。时隔不久,在距离郎卡玛山不远的县抚平小学,正式改名为“德保苏铁小学”。

令人欣喜的是,这里的学生,从小就接触,学习到了苏铁等植物知识,认识了德保苏铁,从小也就有了保护植物的意识。在德保苏铁回归地的保护区,四周则加装了铁丝网和管理房,以防止被人盗挖。同时,配备4名技术人员,编制定植图和单株生长情况跟踪调查表,悉心照看德保苏铁这个“活化石”。

2009年4月,国家林业部保护司组织项目各方专家,对德保苏铁回归种群进行了跟踪调查。4月10日这一天,从深圳到广西德保县黄连山林场。从飞机到高速公路、从高速公路到二级公路、从二级公路到迂回百转的盘山路,作为中国首例植物回归项目——德保苏铁回归项目,该项目的技术负责李楠博士,一直心潮澎湃。她在猜想,去年从深圳送回德保安家落户的500株苏铁,在大山里经历了一年的自然风雨,到底长得怎样?

尽管当地保护区的同志事先已告知她,回归故里的德保苏铁,长势良好,但李楠仍旧放心不下。在她看来,她亲自送回的那500株苏铁,就是她的500个“孩子”,她一定要亲眼看一看,看看它们是否生活得“幸福”。

从德保县城驱车一个半小时,来到崇山峻岭间的黄连山自然保护区。一年前的春天,泥泞不堪的山路,如今已经铺上了简易的水泥路。李楠跟随着国家林业局、粤桂两省(区)林业局的领导和专家们,一下了车就直奔山上。“它长得非常好!”李楠惊喜地叫道。在一个小山坡上,她终于见到了回到故土的神奇苏铁。瞧瞧吧,它们茎身纤细,绿叶修长。她怎能不高兴?怎能不感慨?

在这里,她随意选择了一株伸展着一片枝叶的苏铁,小心地刨开它根部的泥土,急忙地向人们介绍她美丽强壮的“孩子”:“瞧,它长出了5条肉质根,还有这么多的须根!你们再看,这珊瑚状的东西,是苏铁类植物特有的珊瑚根,背地而长,是苏铁的气根。从珊瑚根的横切面,我们可以看到一圈蓝绿色的东西,这是寄生蓝绿藻,可直接从空气中固氮,为植株提供养分,苏铁借此可以‘自给自足,大大提高生命力!”

经过现场考查,回归后的德保苏铁,已长出新叶的有471株,发叶率达到94%,没有发现根茎腐烂现象,也没有发现其他明显的病虫害。而根系调查表明,回归苏铁的根系,包括肉质根、须根,发育都很强壮,并已经产生了一定数量的珊瑚根。顿时,让参加该项目跟踪调查活动的专家们,无不喜上眉梢。

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副局长罗永魁高兴地说:“这说明,苏铁对家乡的环境很满意,回归苗木成活率高,发育良好!”德保苏铁的发现者、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研究员钟业聪,则是默默地站在热闹的人群后,花白的头发与翠绿的苏铁相映一起,在阳光下泛着光彩。看到德保苏铁回归后长得这么好,他是多么地开心啊。

从2009年至今,国家、自治区以及德保县对德保苏铁回归项目大力支持,每年都下拨经费用于科研保护。在国家苏铁种质资源保护中心专家的指导下,保护区成功扩种了1100株德保苏铁。

德保苏铁保护组成员、上平屯屯长陆文善自豪地向媒体介绍說,每当德保苏铁的种子成熟时,保护组成员就把种子采摘下来,在适当的时候,发动全屯村民把种子种到山上,努力让德保苏铁的数量逐渐恢复。

在如今的郎卡玛山脚下,村民还建立了一个苗圃,尝试着对德保苏铁进行人工与野生繁育。当然,村民们种植的德保苏铁,是在自然状态下生长,成活率、生长速度比不上人工繁育,但是它们更具有种群的“野性”。

德保苏铁从发现至今,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历程。不过,在人们的努力下,德保苏铁正摆脱濒临灭绝的境地,开始了茁壮成长。

人们欣喜地看到,在黄连山兴旺自然保护区石头缝里,顽强生长的德保苏铁,其茎身纤细,身姿摇曳婆娑,惹人喜爱。

希望之光

“德保苏铁开花了!德保苏铁开花了!”

2011年,在黄连山保护区,回归后的德保苏铁,长势良好,首度开花。也许,有人一辈子都没见过铁树开花是啥样,但在德保县黄连山自然保护区内,很多人却见证了德保苏铁雌雄花同放的盛况。

然而,一花独放不是春。

2012年,黄连山的德保苏铁开花86株。其中:19株雌株开花,成功结籽1000多颗。随机选取900多颗德保苏铁种子,进行人工育苗,成功育出小苗500多棵,而留在母株上的少量种子,在回归地里自然长出10多株小苗。2013年,德保苏铁又一次开花281株,其中有95株雌株开花,成功结籽2万多颗。

2014年5月,广东深圳。

在德保苏铁回归6年之际,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专家们齐聚于此,召开德保苏铁回归自然项目验收评审会。经过严格地评审,与会专家们一致认为:德保苏铁回归自然是成功的!

这一论断,无疑开启了我国珍稀濒危植物成功回归自然的先河。

时隔近10年。即2023年4月,“广西澄碧河市级自然保护区的德保苏铁开花结籽啦!”4月6日,百色市百林林场澄碧河管护站营林人员黄永安,和同事黄建华一起前往德保苏铁第一移植区进行监测时,除了看到德保苏铁发芽、吐绿之外,还惊喜地发现有几株雄性德保苏铁开花了,呈现为长长的淡黄色花柱,近似玉米棒的形状。

“德保苏铁开花结籽啦!”消息不胫而走,传遍了百色这片神奇土地的山山水水。听到这个消息,不仅让百色的林业科研工作者们兴奋不已,更让德保人欣喜万分,欢呼雀跃。

如此喜讯意味着,德保苏铁这个濒危的“活化石”,将在祖国的西南边陲再续亿万年的传奇故事。德保苏铁回归,是我国野生植物保护一个新阶段的开始,是一条拯救濒危植物的繁荣之路。

据国家林业局保护司植物处提供的资料,在我国3万多种高等植物中,约1.7万种为中国所特有。但是,许多珍贵野生植物,却严重濒危。目前,我国已有4000多种植物受到各种威胁。其中:1000多种处于濒危状态,受威胁的种类占全部种类的15%至20%,高于10%的世界平均水平。

在1997年至2003年,国家林业局组织开展189种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其结果显示:百山祖冷杉、银杉、华盖木和落叶木莲等55种的野外种群,低于稳定存活界限,也就是野外株数小于5000株,更有数量在千、百、十株的,随时面临着野外灭绝的境地。

德保所在的整个百色地区,属于云贵高原和广西丘陵的过渡山区。特殊的地理和温湿的气候,使这里生长有许多珍贵的植物。

在乐业县的天坑群里,人们发现了梭罗,这也是恐龙时代的植物。

在雅长林场,发现了我国连片面积最大的兰科植物群落。其中有包括2种兜兰的十几种珍贵兰花。这里也建了我国第一个兰科植物保护区。

尽管德保苏铁回归的最后成功,还需要假以时日的观察研究,但到目前为止的成功实践,已经为我国珍稀濒危植物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更重要的是,人类看到了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的路径和希望。

尾声

2023年6月5日,这一天,正值世界环境日。而对广西德保来说,又多了一件喜事:这就是“植物活化石”德保苏铁第一次在石山生境野外回归。

当天,在德保县敬德镇扶平村那弄屯,村民们喜气洋洋,一片欢腾。在此,“德保苏铁石山生境野外回归项目”正式启动。

此次行动,是由广西南宁青秀山风景区、百色市林业局、德保县政府共同举办的。上午10时许,在扶平村那弄屯一处半山腰上,绿树蓬勃盎然。在灿烂的阳光下,只见专家团队和当地村民们不停地忙碌,移植着由南宁植物园(青秀山)自主繁育的德保苏铁。

在忙碌的移植现场,专家们不仅对每一株德保苏进行精心地培土、浇水,还给它们挂着一块写有数字的蓝色牌子。

之所以要对每一株德保苏铁进行编号,南宁青秀山风景区管委会副主任、高级工程师李德祥这样说:“这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是给它们颁发‘身份证。”

让德保苏铁实现石山生境回归,其意义是非同寻常的。此次的德保苏铁回归项目,其环境选择是相当讲究的。其地址为扶平村那弄屯后山,占地面积30多亩,回归德保苏铁1000株,苗龄为2至11年不等,雌雄比例一比一。特别令人欣喜的是,本次回归项目还有 “四个第一”:

一是第一次在石山生境开展德保苏铁回归,更接近自然,更有利于德保苏铁生长和繁衍;

二是第一次使用新技术进行植株的雌雄鉴定,按照科学的性别比,进行野外定植搭配,这有利于野外自然传粉,大大增强其居群的再生能力;

三是第一次对回归的德保苏铁进行多个年龄梯度搭配,有利于野外居群的科学重建;

四是得到当地村屯群众的大力支持,第一次实现了村民主动提供土地用于苏铁回归。

历史的定格在瞬间完成。

生物多样性关系是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德保,属于喀斯特地貌,生态极为脆弱,破坏易,修复难。因此,我们必须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

当前,人类站在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十字路口。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德保苏铁的命运,只是整个中国生态环境变化的一个缩影。

征途漫漫,事业远大。德保苏铁从濒临灭绝到回归自然,一切的变化都是实实在在的。但最主要的变化,还是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在人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路上,我们走过了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才能达到天人合一。

作者简介:

裔兆宏,笔名金陵栖,江苏盐城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发表和出版散文、杂文、小说、电视文学剧本、报告文学等文学作品,计870万字。主要作品有长篇报告文学《张闻天在延安》《中国志愿者》《国家情怀》等27部。其作品被多种刊物和网站连转载,并被翻译成英、维吾尔、哈萨克等多种文字。

责任编辑/雨晶

猜你喜欢

苏铁植物
苏铁的化学成分研究
植物的防身术
把植物做成药
哦,不怕,不怕
黑板像农田
缓缓生长的树亟亟逐利的人
将植物穿身上
苏铁资源利用研究进展
苏铁总黄酮提取工艺研究
植物罢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