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十三个地市“四化”同步发展水平研究
2023-11-06张梦贤
张梦贤
(南京审计大学,江苏 南京 211815)
1 文献综述
“四化”主要是指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的协调与良性互动对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探究“四化”同步发展水平对深入了解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十分重要。
国内外学者对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联与协同发展已有了大量研究。从较早时期的外国学者已对工业化、农业化、城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库兹涅茨认为工业化是社会资源从农业领域向工业领域转移的过程[1]。钱纳里等认为工业化的过程就是制造业产值不断增长的过程,同时提出运用地区制造业产值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来衡量区域工业化发展水平[2]。诺瑟姆提出了城市化的经济动力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3]。党的十八大以来,众多国内学者也对“四化”同步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洪银兴指出,“四化”的同步发展体现协调和共享的要求,主要涉及补齐短板、各个领域深度融合和各个地区现代化的优势互补等内容[4]。吕永刚认为,“时空伸延”与“时空压缩”,是“四化”在西方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中呈现的不同逻辑与特征,在新发展格局下推动“四化”同步发展,需要遵循统筹兼顾与集成创新的时代逻辑[5]。崔凯和冯献则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具有鲜明的历史特色和阶段特征,“四化”同步的演变随政府策略变化而发展[6]。此外,众多学者也构建了不同的方法用于测度全国及国内不同区域的“四化同步”发展水平,林倩茹等分别计算了我国31个省(市、区)的四化发展度和协调度,以此衡量我国各地区的“四化”协调发展水平,并通过聚类分析方法进行了聚类分析和区域比较分析[7]。白丽飞和徐林铭借助系统动力学模型,设计投资驱动、科技驱动等五种政策路径,比较各省“四化”同步发展路径的优势[8]。黄祥芳等以江西省2003—2012 年11个地级市为例,对其“四化”耦合协调发展进行了定量测算,并利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检验了“四化”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9]。郭俊华和许佳瑜运用协调发展测度模型对陕西“四化”同步协调状态进行测度分析[10]。徐维祥等以浙江省69 个县域为分析对象,运用熵值法、ESDA、耦合协调模型和GWR模型等方法,对浙江省区域“四化同步”与居民幸福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测度,并分析了其空间演化特征以及形成机制[11]。严红运用Johansen 协整理论及误差修正模型对1997—2013 年四川“四化”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12]。因此探究江苏省“四化”同步发展水平对深入了解江苏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具有必要性。
2 “四化”同步测度评价指标体系选取
针对“四化”同步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首先选取刻画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及农业现代化四个“单化”层面的评价指标内容,分别以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为四个一级指标,再以此为基础构建能够反映一级指标的二级子系统指标。在目前的研究文献中,对“四化”基础指标的选取纷繁复杂且多样,本文将选取以下具备一定代表性的二级指标作为评价“四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如表1 所示。
表1 “四化”同步评价指标体系
3 “四化同步”测算步骤
“四化”同步水平测度计算n个样本,m个指标,各权重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构建数据矩阵
(2)将所有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对正向指标:
其中i=1,2,…,n。j=1,2,…,m。
对逆向指标:
其中i=1,2,…,n。j=1,2,…,m。
(3)计算第j项指标第i个方案所占指标比重
其中i=1,2,…,n。J=1,2,…,m。
(4)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
其中ln 为自然对数,Ej≥0。
(5)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系数
(6)求权重
将每个子系统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求出每个子系统内部各指标的差异系数之和,则每项指标的权重为该项指标的差异系数与该系统内指标差异系数之和的比值。
其中u为第j项指标所在子系统内指标的个数。
(7)计算各指标水平
(8)计算各子系统的综合水平
将各子系统内部各指标水平求和,即得到工业化综合水平U1、城镇化综合水平U2、信息化综合水平U3、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U4。
(9)接下来使用耦合法模型测算“四化”同步综合水平
其中,m代表子系统的个数,Cm即为m个系统的耦合度。
耦合度反映了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但并没有准确反映出各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所以继续使用耦合协调法测算“四化”同步的综合协调水平:
其中,Cm指各系统的耦合度,D指各系统的耦合协调度,T指系统综合评价指数,α、β、γ和δ为权重系数,一般认为“四化”同步的四个系统同等重要,因此α、β、γ和δ均取值0.25。
4 “四化”同步测度结果与分析
根据上述的指标体系与测算方法,结合2020 年各地级市的相关统计数据,测算出江苏省十三个地级市的“四化”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及各子系统发展水平指数如表2 所示。
表2 2020 年江苏十三市“四化”同步发展水平
根据熊巍和祁春节[13]的研究方法,按照同步发展耦合协调度的不同取值,将其划分为不同级别的同步发展水平,如表3 所示。
表3 耦合协调度划分标准
根据上表的测度结果,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现阶段江苏省十三个地级市“四化”同步发展的水平及状况。如表2 所示,江苏省十三个地级市“四化”同步发展的耦合度均比较高,除宿迁市,各地级市“四化”同步发展的耦合度均在0.85 以上,说明江苏省整体以及各地级市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这“四化”之间的发展具有较高、较紧密的联系与依赖性,同时能够看出苏北地区,如徐州、宿迁、连云港的“四化”同步耦合度水平整体低于苏中与苏南地区,而“四化”发展各“单化”的发展水平也是呈现出苏南、苏中、苏北依次降低的趋势,说明区域间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各“单化”的整体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最后,耦合协调度水平是在考察耦合度的基础之上更加注重指标间的协调同步发展状态的测量方法,江苏省十三个地级市的耦合协调度数据显示,江苏省整体以及各地级市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这“四化”之间的同步协调发展水平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且区域之间的“四化”同步协调发展水平的差距较为明显,苏南地区各市的同步协调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苏中地区各市的同步协调发展水平比之略低,而苏北各市的协调发展水平整体相对较低。整体来看,江苏省十三个地级市的“四化”同步发展水平整体较高,但同时也存在较为突出的区域性发展水平差异问题。因此,探究分析各地区“四化”同步发展差异的原因,探索苏南、苏中、苏北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相关对策,对助力推动江苏省“四化”同步协调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和深刻意义。
5 “四化”同步问题分析
从江苏省十三个地级市“四化”同步测度评价研究中发现,苏南地区的“四化”整体水平与耦合协调水平均处于全省领先地位,而苏北大部分地区的各项指标水平相对落后,由此看来,想要推动江苏整体的“四化”同步水平稳步发展,就必须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本文认为造成江苏省“四化”发展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有。
5.1 地理与自然条件差异
从地理位置与自然资源条件来看,苏南地区气候条件优越,大部分地区河网密布,可谓“通江达海”,水运交通十分便利,具有天然的贸易优势,为地区经济的发展与延伸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的贸易条件不但方便了地区工业、农业相关产成品与制成品的运输与流通,使得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效率大大提升,而且使得苏南地区极易形成以贸易为中心的人口聚集区,大大加快了区域城市化的进程。
而苏北地区的交通贸易并没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淮河流域又面临污染与断流问题,使得苏北经济的对外交流一直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导致工业化起步较晚,农业长期停滞于自给自足的状态,农村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变的过程缓慢。除此之外,苏北的煤炭、矿产等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因此苏北地区经济发展初期对自然的煤矿资源具有较大的依赖性,所谓“资源诅咒”也从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苏北地区的“四化”进程。
5.2 发展政策差异
在我国现代经济发展战略格局中,苏南地区位于长三角经济区、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地区,临近上海等率先改革开放的沿海城市,是较早进行对外开放的城市群,同时也受到上海大都市圈建设的辐射影响,工业化起步较早,形成了较多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和具有地方经济特色的产业体系,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生产力水平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工业化与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又极大地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能够不断吸引外来人口加入城镇化的建设之中,极大地解放了地区农村农业的过剩劳动力,在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协调推动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
反观苏北地区的发展历史,最初的发展政策及战略定位是以发展能源及重工业为主的经济模式,属于资源消耗型经济,对外开放起步较晚,加之在地理区域周边没有诸如上海一般的大都市进行产业辐射,大型都市圈建设相对落后,使得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城市经济对人口的吸纳能力不足,地区出现人口众多但城镇化进程缓慢的问题。
6 “四化”同步问题对策建议
6.1 持续加强苏北苏南地区全面交流合作
对苏北地区而言,虽然地区“四化”同步发展耦合水平整体而言相对较高,但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单化”发展水平以及“四化”同步发展协调水平均落后于苏南地区。因此,应持续加强苏北地区与苏南地区之间的全面交流合作,建立相应的交流合作体制机制,定期开展各领域的经验分享与主题研讨活动。一方面,苏北地区应充分借鉴苏南地区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并结合地区优势发展本地区的特色产业,不断提升自身工业化发展效率,推动本地区相关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淘汰落后产能,不断完善自身工业体系。另一方面,应积极引进苏南地区优秀产业企业落户苏北地区,因地制宜开展各项合作,充分发挥苏北地区人口众多、劳动力充分等优势,不断提高城市经济对劳动人口的吸纳能力的同时,加快推动城镇化进程。除此之外,还应注重与苏南地区的科技文化交流,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在高端科技领域、新兴产业链的上下游找准切口与自身定位,积极投身其中,大胆尝试,形成高端产业区域间的联动效应,推动发展高端产业的内循环格局。
6.2 持续转变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
就目前江苏省十三个地级市的“四化”同步发展状况来看,苏南地区“四化”同步发展水平较高,应继续坚持新发展理念,同时着力解决“四化”同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虽然苏南地区的“单化”整体水平与“四化”耦合度水平较高,但“四化”间的协调同步发展水平仍然具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要更加注重信息化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引领推动作用,不断促进现代科学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在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与产业聚集经济的基础上,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和关键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不断提升产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并逐步向产业链、供应链高端迈进,着眼国际市场的产业产品竞争力与影响力,努力实现世界一流创造与一流发展。
对苏北地区的发展,应在注重各“单化”发展的基础之上,不断促进“四化”同步协调发展。一方面,苏北地区应更加注重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单化”发展质量与发展水平,不断增强城市经济对农业农村过剩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为各生产要素在城乡间的自由流通创造较好的条件与环境,强化新型工业化对城镇化发展的推动作用,不断加快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进程。另一方面,持续强化招商引资与人才培养引进工作,提升信息化发展质量,使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科学的管理经验切实与地区经济深度融合,同时充分发挥信息化覆盖面广、融合性强的特点,不断推动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不断促进地区农业与城镇工业的相互协调与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