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量化评估下的早期四级康复训练在ICU 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2023-11-06杨柳
杨柳
大量临床研究资料证实, 重症监护患者在接受ICU 通气治疗时需要配合镇静以及镇痛药物治疗, 加之保护性约束或者长时间卧床休息等因素,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ICU 获得性肌无力、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发生风险, 对患者的预后造成了较大的影响[1,2]。研究报道指出, 对ICU 机械通气患者而言, 给予有效的早期康复训练不仅可对血液循环产生较强的刺激作用, 同时可对神经肌肉兴奋性产生刺激作用, 最终达到恢复肌肉功能的目的[3]。而基于量化评估下的早期四级康复训练本身作为一种新型的康复训练方法, 首先对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科学量化的评估, 由此设计合适的康复训练对策, 以此最大程度的保证康复训练的顺利实施, 并获得突出的效果。现本院就基于量化评估下的早期四级康复训练在ICU 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9 年4 月~2021 年4 月收治的120 例ICU 机械通气患者, 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60 例。对照组中男32 例, 女28 例;年龄42~69 岁, 平均年龄(58.14±5.39)岁;上机时间80~154 h, 平均上机时间(124.12±14.71)h。观察组中男33 例, 女27 例;年龄41~68 岁, 平均年龄(58.25±5.76)岁;上机时间82~151 h, 平均上机时间(126.25±14.76)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全部患者均符合ICU 机械通气操作标准;机械通气时间>3 d;血流动力学指标较为稳定;患者家属均签署了关于本次实验的知情权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精神类疾病及神经肌肉疾病者;存在肢体残疾者;合并颅内压升高者;临床资料缺失者。
1. 2 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抗感染、镇静镇痛、并发症防治以及营养支持等操作方法[4]。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早期康复训练, 主要集中在床上主动以及被动训练, 包括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等, 30 min/次, 2 次/d。观察组给予基于量化评估下的早期四级康复训练, 具体方法如下。
1. 2. 1 构建早期康复训练小组 结合院内及科室内情况构建早期康复训练小组, 组内成员包括1 名护士长、1 名主治医师、1 名康复训练师、6 名专科护士, 组织组内成员共同学习ICU 机械通气康复训练的课程以及参考既往研究中的权威文献。
1. 2. 2 量化评估分级 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以及ICU 患者意识模糊评估法对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评价, 可将其分为1~4 级, 1 级为存在意识障碍,FIM 评分18~35 分;2 级为存在意识障碍, FIM 评分36~53 分;3 级为意识清楚, FIM 评分54~71 分;4 级为意识清楚, FIM 评分72~126 分。
1. 2. 3 四级康复训练方法 ①1 级:患者实施床上被动训练, 由康复医师或者护士对患者的上肢肌肉及各个环节进行被动活动, 活动类型包括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等, 30 min/次, 2 次/d。②2 级:患者实施床上被动训练结合主动训练, 被动运动同上, 主动康复训练由患者执行, 5 次/组, 2 组/d, 下肢训练10 min/次, 2 次/d, 直立坐位15 min/次, 2 次/d。③3 级:指导患者在床沿边进行坐立活动, 将患者双手抱胸, 双肘支撑在床上, 双脚则是以适当的力量支撑,30~40 min/次, 2 次/d。④4 级:指导患者完成在床旁站立或者室内站立行走, 行走的时间为5~10 min/次,2 次/d, 并结合患者的情况指导其尝试在病房内行走。在实施不同等级康复训练后均需要对其训练结果进行科学的测评及适当的调整。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运动功能评分、认知功能评分、肺功能指标水平以及康复训练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FIM 量表对患者运动及认知功能进行评价, 运动功能评价指标包括自理能力、转移能力以及行走能力等, 得分13~91 分, 得分越高, 说明运动功能越强;认知功能评价指标包括交流及社会认知, 得分5~35 分,得分越高, 认知功能越强[5]。采用肺功能检测仪对患者的肺功能指标进行评价, 评价项目包括FVC、FEV1/FVC。康复训练期间常见并发症包括呼吸机相关性肺炎、ICU 获得性肌无力、压疮、下肢静脉血栓等。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运动及认知功能评分比较 康复训练前, 两组患者运动功能、认知功能评分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训练后, 观察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分(70.29±5.24)分、认知功能评分(27.81±2.09)分均高于对照组的(52.45±4.31)、(22.75±2.12)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运动及认知功能评分比较( ±s, 分)
表1 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运动及认知功能评分比较( ±s, 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例数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康复训练前康复训练后康复训练前康复训练后对照组6025.10±3.1752.45±4.3115.15±2.4122.75±2.12观察组6024.09±3.25 70.29±5.24a15.74±2.67 27.81±2.09a t 1.72320.3671.27113.166 P 0.0870.0000.2060.000
2. 2 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肺功能指标水平比较康复训练前, 两组患者FVC、FEV1/FVC 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训练后, 观察组患者FVC(2.76±0.32)L、FEV1/FVC(76.45±8.33)%均高于对照组的(2.32±0.46)L、(67.15±9.02)%,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肺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s)
表2 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肺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例数FVC(L)FEV1/FVC(%)康复训练前康复训练后康复训练前康复训练后对照组601.66±0.352.32±0.4648.61±6.1567.15±9.02观察组601.69±0.41 2.76±0.32a48.25±5.78 76.45±8.33a t 0.4316.0820.3305.867 P 0.6670.0000.7420.000
2. 3 两组患者康复训练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康复训练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3.33%, 与对照组的6.67%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康复训练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当前临床工作中针对ICU 患者多给予常规的制动、镇静以及卧床等相应的治疗, 这些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骨骼肌蛋白质分化萎缩等风险。曾有研究报道指出, 患者在保持绝对卧床1 周后可造成肌肉力量的缺失, 缺失量为10%左右;也有相关资料显示,约有25%的ICU 机械通气患者可伴随发生获得性肌无力[6,7]。而对于此类患者而言, 给予积极有效的早期康复训练可对肌蛋白合成减少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 同时也可预防肌肉纤维的萎缩, 另外, 早期康复训练的应用也会对血液循环产生较强的促进作用, 改善微循环障碍, 降低各种ICU 并发症发生率, 临床意义突出[8,9]。但如何结合患者的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对策仍然值得研究及分析。
基于量化评估下的早期四级康复训练作为一种新型的康复训练方法, 在实施早期康复训练之前结合院内情况构建康复训练小组, 并采取量化科学方法结合患者的情况进行评价及分级, 通常可结合患者的意识功能以及神经肌肉功能独立性将其分为4 级, 之后针对不同分级患者的病情及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康复训练[10,11]。其作用机制在于可对肌肉神经元的兴奋性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 并抑制肌肉分解, 对代偿性循环的中轴突生长发挥较强的促进作用, 最终达到促进恢复患者主要功能独立性的目的[12]。
在本次研究中, 本院就基于量化评估下的早期四级康复训练在ICU 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观察, 结果显示, 该康复训练方法明显改善了患者的运动功能、认知功能以及肺功能, 原因是基于量化评估下的早期四级康复训练可结合患者的生理活动规律及本身情况进行评价, 以此提高患者对康复训练的耐受程度, 最终获得良好的预后。
综上所述, 基于量化评估下的早期四级康复训练在ICU 机械通气患者的应用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运动及认知功能, 改善其肺功能, 且在康复训练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低, 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