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3-11-06刘锦秋
刘锦秋
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即宫颈癌前病变, 病灶存在癌变倾向, 但尚不符合原位癌诊断标准, 可判断其宫颈异常增殖性病变。由于CIN 具有进展为恶性肿瘤的潜质, 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发展为宫颈癌, 因此早期采取恰当的治疗措施非常重要[1]。从宫颈癌发生机制上看, 可见其病程缓慢,是一种渐进性的、复杂的过程, 时间跨度较大, 可为数年至数十年[2]。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社会压力的增加, 饮食习惯改变, 导致宫颈癌患病率显著提高,并呈现出年轻化的发展趋势[3]。宫颈冷刀锥切术(cold knife conization, CKC)是以往临床上常用的术式, 可利用超低温技术切除病变组织, 但由于其技术难度较高,不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4]。而宫颈环形电切术(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 procedure, LEEP)则是近年广泛应用的微创技术, 可利用超高频电波产生热能完成切割, 可取得确切的治疗效果, 且术后并发症少, 创伤性低[5]。因此, 本文在CIN 治疗中应用LEEP, 分析其治疗价值,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2 月~2022 年2 月在本院治疗的76 例CIN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液基薄层细胞学、组织活检、阴道镜等检查, 确诊为CIN;②病变等级Ⅰ~Ⅲ级;③可耐受手术治疗,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宫颈解剖结构异常患者;②宫颈恶性肿瘤患者;③免疫缺陷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患者;④主要脏器功能障碍患者等。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38 例。观察组:年龄23~72 岁, 平均年龄(42.83±10.02)岁;病程1~8 年, 平均病程(4.86±1.30)年; 体质量指数19.2~26.1 kg/m2, 平均体质量指数(22.73±1.34)kg/m2;CIN 分期:Ⅰ期17 例, Ⅱ期11 例, Ⅲ期10 例。对照组:年龄25~71 岁, 平均年龄(42.55±10.68)岁;病程1~7 年,平均病程(4.24±1.09)年; 体质量指数19.4~25.9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2.43±1.26)kg/m2;CIN 分期:Ⅰ期15 例, Ⅱ期12 例, Ⅲ期11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 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接受相关检查, 术前3 d,指导其禁止性生活, 于月经后3~7 d 安排手术(绝经患者除外)。
1. 2. 1 对照组 患者应用CKC 治疗。选择静脉全身麻醉(全麻), 术前排空膀胱, 术中进行生命体征监测。于病灶外缘5 mm 左右位置, 锥形切除病变组织, 椎高为2.0~2.5 cm, 底宽为2.0~3.0 cm, 避免超过宫颈内口。应用Sturmdorf 法进行宫颈缝合。术后压迫止血,进行宫颈填塞, 24 h 后取出, 术后5~7 d 常规应用抗生素。
1. 2. 2 观察组 患者应用LEEP 治疗。术前使用0.05%氯己定液擦洗、冲洗阴道, 术前3 d 开始, 1 次/d。术前排空膀胱, 手术体位为膀胱截石位, 无需麻醉, 常规消毒, 置入窥器, 使宫颈部位充分显露, 在宫颈处涂抹5% 冰醋酸+碘液, 对切除范围进行标记。连接仪器, 选择切割位, 合理调节电极及功率。在病灶外缘3~5 mm 左右部位, 顺行移动电极, 于宫颈 6 点位置进刀, 沿顺时针方向对病变部位进行环形切除, 深度控制在2 cm 左右。若患者病变范围较大, 可分多次完成切割, 确保病变组织完整切除。术后进行电凝止血。若出血量较大, 可应用缩宫素。术后2~3 d 使用抗生素,做好外阴清洁。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手术指标, 包括组织切口深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②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白带异常等症状及体征消失, 阴道镜检查显示宫颈口光滑、红润、弹性良好, 无残留;有效: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 阴道镜检查显示宫颈口比较光滑, 有病灶残留, CIN Ⅰ级;无效: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 宫颈口无变化, 有病灶残留。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③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包括阴道出血、感染、宫颈粘连、宫颈机能不全等。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观察组组织切口深度小于对照组, 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出血量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例数组织切口深度(cm)手术时间(min)出血量(ml)住院时间(d)观察组38 1.54±0.32a 13.70±1.68a 18.82±1.77a 3.12±0.56a对照组382.78±0.4923.02±3.2344.24±2.985.45±0.89 t 13.06115.78045.21013.659 P 0.0000.0000.0000.000
2. 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 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论
CIN 为宫颈癌前病变, 早期准确诊断及治疗可有效控制其病情进展, 减少癌变, 改善患者预后。CKC是以往CIN 治疗的常见术式, 可由外向内锥形切除病变组织, 其特点在于切缘清晰, 方便后续进行病理检查[6,7]。但该术式也存在一定的缺点, 主要体现在手术操作时间较长, 需要全身麻醉, 容易出血, 需要住院治疗, 对机体损伤相对较大[8,9]。
近年来, 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 LEEP 应用越来越广泛, 该术式为新型电切疗法, 可利用高频低电压电波、环形金属丝, 利用其产生的瞬时高热达到电弧切割的作用, 从而切除宫颈间质部分以及宫颈上皮移行带的组织, 达到点切割、电凝的目的[10,11]。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组织切口深度(1.54±0.32)cm 小于对照组的(2.78±0.49)cm, 手术时间(13.70±1.68)min、住院时间(3.12±0.56)d 短于对照组的(23.02±3.23)min、(5.45±0.89)d, 出血量(18.82±1.77)ml 少于对照组的(44.24±2.98)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LEEP 的创伤性更轻, 出血量更少, 术后恢复更快。同时,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3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9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2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6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LEEP 在有效性及安全性方面均较CKC 更具优势。分析该术式的应用优势:①该术式操作安全, 无灼烧、触电风险, 可快速完成病灶切除及止血, 降低出血、感染、组织粘连风险[12,13];②该术式创伤更小, 对患者的生育能力几乎无影响, 可防止术后宫颈机能不全或纤维变化[14];③该术式无需麻醉, 操作简单, 对手术环境无特别要求, 出血量较少, 手术及住院时间均较短, 患者接受度较高[15]。
综上所述, 在CIN 治疗中应用LEEP 更具微创优势, 符合快速康复外科理念, 且临床疗效更佳, 并发症更少, 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