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银杏二萜内酯葡胺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2023-11-06卢长岭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3年18期
关键词:二萜葡胺内酯

卢长岭

(河南省开封市通许第一医院脑血管病区 通许 47540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为神经内科常见病,具有突发性、致死率高等特点,其发病机制复杂,主要病因在于脑内缺血、缺氧而引发脑部功能障碍,出现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症状表现为神经功能受损,患者出现头晕、麻木、运动障碍等,该病还与凝血纤溶指标异常等因素存在较高的相关性[1~2]。目前,临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多以药物干预、动脉溶栓及静脉溶栓为主,可有效恢复血液流通灌注,减轻病灶部位神经组织缺血性损伤,但动脉溶栓适用范围小、操作难度较大,静脉溶栓则耗费时间长,副作用较多,且溶栓疗法对时间窗局限较大[3]。有研究表明,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是新型银杏叶提取物,具有抗血小板凝聚、调节血脂、预防血栓等优点,临床主要用于脑血管疾病治疗,有助于改善脑部缺血症状,促进脑部血液循环,可用于保护神经功能并避免其损伤[4]。本研究探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22 年7 月至2023 年1 月医院收治的74 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7 例。观察组男18例,女19 例;年龄45~77 岁,平均(61.13±7.16)岁;合并症:高血压16 例,糖尿病12 例,冠心病9 例。对照组男19 例,女18 例;年龄47~78 岁,平均(61.19±7.24)岁;合并症:高血压16 例,糖尿病9例,冠心病12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审批号:2022TJG-1024)。

1.2 入组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临床诊断标准[5];经颅脑CT 或MRI 检查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均属于急性发病,且首次出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疾病;患者及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心血管疾病者;伴有肝、肾等功能障碍者;合并急性或慢性感染疾病者;合并消化道疾病者;伴有凝血功能障碍者;认知功能障碍者;意识、语言等功能障碍者;其他精神类疾病患者;恶性肿瘤携带者;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涉及资料不齐全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均予以营养补充、抗血小板凝聚等常规治疗,同时采用注射用阿替普酶(注册证号S20020034)治疗,取20 mg 注射用阿替普酶与0.9%氯化钠注射液200 ml 充分混合后静脉滴注,持续静滴1 h,最高用量不超过100 mg,注射期间进行心电监护,静脉滴注1 d 内停用抗凝血药物,复查颅脑CT,依据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排除颅内出血可能则将抗凝血药物调整为口服阿司匹林片(国药准字H62020372)治疗,0.5 g/次,1 次/d。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予以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国药准字Z20120024)治疗,取25 mg 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 充分混合后静脉滴注,每次滴注时间为30 min,1 次/d。两组均持续治疗14 d。

1.4 观察指标 (1)临床效果: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定疗效。治愈:治疗后,患者NIHSS评分降低幅度≥90%;显效:治疗后,患者NIHSS 评分降低范围在46%~89%;有效:治疗后,患者NIHSS评分降低15%~45%;无效:治疗后,患者NIHSS 评分降低幅度≤14%或总分升高。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2)凝血纤溶指标:取治疗前、治疗14 d 后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各项指标,包括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 二聚体(D-D)等。(3)神经功能受损程度:采用NIHSS 评定神经功能受损程度,量表内容包括意识水平、凝视、视野、上下肢运动等项目,分值0~42 分,分数越低提示神经功能恢复越好。(4)日常生活能力:采用巴氏(Barthel)指数[6]评估,包括10 个项目,每个项目分值0~10 分,累计0~100 分,评分越高提示患者生活能力恢复越好。(5)神经功能恢复状态:采用改良Rankin 评分量表(mRS)[7]评估,该量表共6 个等级,采用0~5 分评分法,分数越高提示神经功能恢复状态越差。(6)神经因子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试剂盒由上海抚生实业有限公司,型号:A101010)检测神经营养因子(NTF)、神经生长因子(NG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例(%)]

2.2 两组凝血纤溶指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D-D、APTT、PT、FIB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凝血纤溶指标比较()

表2 两组凝血纤溶指标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

2.3 两组神经功能受损评分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mR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Barthel 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神经功能受损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神经功能受损评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

2.4 两组神经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神经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TF、NGF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NSE 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神经因子水平比较()

表4 两组神经因子水平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

3 讨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为脑部损伤疾病,主要发病原因在于脑内缺氧、脑血流中断或血管狭窄等,导致脑部神经元代谢功能及FIB 水平异常,继而引发机体凝血功能异常及神经功能缺损等[8~9]。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时患者脑内血流减速,形成大量自由基,易促使细胞膜产生脂质氧化反应,最终导致脑细胞死亡[10]。静脉溶栓是目前快速开通闭塞血管的最有效手段,对具备溶栓指征患者临床建议首选静脉溶栓治疗,可疏通阻塞脑血管,改善脑组织供血功能,减轻脑组织的缺氧、缺血,恢复血流灌注,但静脉溶栓在开通血管的同时,也会增加出血风险,多数共识、指南指出24 h 内需酌情考虑应用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药物[11]。

传统口服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其中阿司匹林能降低环氧化酶(COX)活性,不可逆的抑制环氧合酶的合成,抑制血小板血栓素A2 的生成,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减少血小板聚集产生的血栓,预防卒中复发[12]。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作为中药制剂,主要由银杏内酯A、银杏内酯B 和银杏内酯K 等组成,可活血通络,促进局部组织血管扩张,减少血液流通阻力,抗血小板聚集,增强血液中纤维蛋白活性,阻碍血栓蔓延,利于降低通血管后再闭塞,减轻脑卒中的临床病症[13-1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凝血纤溶各项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银杏二萜内酯葡胺利于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提高临床疗效,调节FIB 等水平,从而改善凝血纤溶指标,恢复患者脑部血液流通。D-D 为特异性降解产物,APTT 作为凝血功能提示物,PT 与FIB 均为凝血因子,影响血液黏稠度。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有利于加速血栓溶解,促进血栓更快消退,并通过降低FIB富集维持其活性,改善纤溶酶化标志物水平[15]。银杏二萜内酯葡胺能够有效降低凝血活酶时间,加速血液循环流通,从而改善血液高凝形态,活血化瘀,加快患者病情恢复[1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神经功能受损评分均优于对照组,NTF、NGF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NSE 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能够有效促进受损神经系统状态恢复,提升神经因子水平,改善神经功能。银杏二萜内酯葡胺可起到保护脑部神经的作用,通过清除自由基提高血氧含量,改善脑循环,减轻脑神经损伤,恢复缺血部位神经功能。此外,银杏二萜内酯葡胺能促进NTF、NGF 水平升高,利于神经元生长,抑制NSE 水平有助于防止脑神经进一步损伤,从而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17]。

综上所述,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改善凝血纤溶指标,调节神经因子水平,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猜你喜欢

二萜葡胺内酯
益母草中的1个新二萜苷
结构改造制备抗菌和抗肿瘤的姜科二萜衍生物
穿心莲内酯滴丸
环磷腺苷葡胺治疗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87例临床疗效分析
穿心莲内酯固体分散体的制备
环磷腺苷葡胺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
蒙药如达七味散中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的含量测定
HPLC-ELSD法测定注射用福沙匹坦二甲葡胺中葡甲胺含量
光敏氧化制备抗癌及保肝的二萜衍生物
环磷腺苷葡胺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