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现代化理论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逻辑探析

2023-11-06马梦莹程立涛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马梦莹 程立涛

(河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马克思的现代化理论既有对传统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批判,也开拓了世界现代化新道路,在批判西方现代化道路以资本为价值旨归的同时,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提升了现代文明的品质。中国式现代化在此基础上,走出一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方向,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坚持以人民为逻辑中心的独特道路,为世界现代化进程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一、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现代化发展思想

现代化,也称现代性,作为人类社会向更为发达的科学技术、先进生产力、消费水平以及意识形态方面迈进的过程和目标。西方在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后步入现代化进程,工业革命时代现代化进程突飞猛进,对社会转型的作用显现出来。马克思的现代化理论以科学方法论为指导,对现代化道路进行辩证思考,形成批判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和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的理论与实践,蕴含在对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大工业社会转型过程的批判性思考中。

(一)马克思的现代化理论揭示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根本局限

马克思提出以资本为中心是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根本特征,“资本原始积累”是其步入现代化进程的原始动力。从历史起源来说,资本原始积累通过暴力剥夺的手段,使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强制分离,使得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对内推行“圈地运动”掠夺农民土地,颁布惩治流浪者的“血腥法令”,从而将土地、工具等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将原本拥有生产资料的劳动者变为一无所有的工人。对外新兴资产阶级远渡重洋,通过血腥殖民掠夺、奴隶贸易、商业战争等手段加速货币积累。总之,资本原始积累是暴力剥夺并消灭个人私有制的过程,它不是“田园诗”般的美好,而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1],这种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是肮脏的,且有其不可调和的根本矛盾。

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本质是资本的扩张性,马克思的现代化理论一方面看到了资产阶级过去一百年所创造的巨大生产力,另一方面又强烈谴责其剥削的统治方式,看到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并开展以此为指导的现代化实践运动。以资本为逻辑中心的西方现代文明的根本矛盾体现在,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收入贫富差异的两极分化周期性引发经济危机和阶级之间不断激化的社会矛盾等无法克服的顽疾。无论是凯恩斯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福利资本主义等思想体系本质上都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延缓自身走向灭亡的速度。政治方面的改革也不能实现最为真实、广泛、有效的民主。在文化领域,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将自身包装为崇高纯洁的“普世价值”向世界不同文明兜售。因而,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基础上产生的科学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化方式。

(二)马克思的现代化理论指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动力因素

现代化的发展动力是一个多种类、多层次的复杂系统,无论是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都有其推动现代化进程的原因和根据,有其主体动力、根本动力和直接动力。作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而非“异化的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推动力,是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人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的发展需求是现代化的强大驱动力。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肯定了人民群众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人民群众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总体愿望和生产力要求也代表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马克思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体动力就是真正革命的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生产资料的无产阶级处于社会最底层,受到的剥削和压迫也最深,因此,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决心和意志也是最坚决的。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生产物质资料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则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的水平决定着人们各种活动,制约着社会的发展限度,生产力带动生产关系的变化。马克思指出:“占领都会是很快结束的,已经不再有东西可供占领时,必须开始进行生产。”[2]说明了推动现代化的根本力量仍然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

“至今的一切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3],各类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都是直接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因素,被压迫剥削的阶级只有通过阶级斗争彰显出自身的力量,迫使统治阶级必须做出某些方面的改革,从而为生产力的进步创造条件。马克思认为,革命可以使被统治阶级拥有改变现状并重建社会的能力,打碎旧的国家机器,为现代化发展道路扫清障碍,极大肯定了社会革命对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三)马克思的现代化理论阐明了全人类现代化的历史本质

马克思的现代化理论以实现全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首要目标,始终将人作为社会全面进步的终极尺度,强调现代化过程中要追寻人的发展需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命题,也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根本目标[4],社会现代化的实现最终还是要靠人的现代化来完成,实现人的现代化便是社会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也是其必要保证。

人的现代化过程是要使人具有实现现代化所需要的能力,包括知识能力、技术水平以及行为方式。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现代化道路无法化解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弊端,造成人的异化、人与人关系的异化,使无产阶级劳动者身心都受到了巨大的摧残,彻底沦为资本家谋取私利的工具。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工人的分析,指出人的现代化必将在克服旧的生产方式的弊端的基础上实现[5]。只有当人不被资本所异化的时候,按照自己的喜好和特长来选择职业和工作环境,才能成为真正、现实的人,人类解放才能完成。马克思认为现代化的价值旨归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在不断追求人的现代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在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中明确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趋势。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不可调和的基本矛盾制约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必须改变旧的生产关系,从而推动生产力的进步。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繁荣和衰颓已经显现,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反思使得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可能。无产阶级是大工业发展的必然产物,他们登上历史舞台,与剥削压迫他们的资本家作斗争并获得生产资料,以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因此,立足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正确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必然归宿。

二、价值意蕴:马克思现代化理论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阐述,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规划,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属性和内在要求,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新征程上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方面基本特征,在普遍性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为全人类现代化道路探索出新的成功范式,进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一)党的领导: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最本质特征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6]28。任何国家推进现代化进程,都离不开政党的正确领导和组织,政党的性质、任务、组织形式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性质、前途和命运。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是革命、建设、改革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通常来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都是通过民族独立运动和解放运动的政治运动来表现得[7]。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带领人民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成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实践成就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如今,踏上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所处的国际形势更为严峻、面临的挑战更为艰巨。为了巩固新时代已经取得的成就,保证中国式现代化的巨轮平稳致远地前行,更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将党的领导全面、系统、整体地体现在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领域。

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各国实现现代化有各种不同的道路选择,基于不同的国情差异,中国共产党在遵循世界各国普遍规律的基础之上,结合中国实际赋予现代化新特点、新要求,开创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因此,在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国家迈向现代化的进程,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有效应对时代的严峻挑战,走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二)共同富裕: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理想目标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中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8]。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

实现共同富裕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指出:“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9]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以来,始终坚定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过《井冈山土地法》《中国土地法大纲》等一系列制度,实现土地这一生产资料的公平分配,为共同富裕道路开创良好的开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邓小平同志将共同富裕上升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进一步发展了共同富裕思想。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新发展理念作为当前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明确指出新发展理念中共享理念的实质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到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时,完成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中国式现代化下的共同富裕是质和量的统一体,既要实现人口基数规模巨大的富裕,同时以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为目标,也要实现高质量的富裕,使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统一起来。当前为了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破解矛盾的着力点,在新征程上助力现代化关键环节的积极推进。

(三)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为根本要求的现代化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是辩证统一、协调共进的,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是两个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整个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首要条件,是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的过程。”与此同时,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生产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精神产品通过影响物质生产过程的各方面要素,提高劳动生产率,因而推动物质文明的不断进步。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仅有外在物质方面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更有内在精神文化的繁荣。

中国式现代化需同时具备“两个文明”,两者缺一不可。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之中,必须清醒地看到西方国家利用“和平演变”的手段对中国的渗透从未停止,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数字消费主义、新民粹主义、泛娱乐化危机等国内外社会思潮冲击着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主流意识形态引领文化发展,推动社会文明程度向更高层次迈进。

(四)和谐共生: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内在要求的现代化

当今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各个国家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生活在同一个蓝色的星球上,环境治理谁都不能“独善其身”。中国式现代化既符合中国实际,同时也符合当今世界应对环境危机的形势,是打破西方“野蛮发展”的单一模式而探索出绿色可持续的新路径。

纵览世界资本主义现代化历程,工业化、城市化过程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之上,势必会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西方现代化的原始积累是建立在无节制地掠夺自然资源之上的,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使得人与自然的冲突加剧,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马克思充分批判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在资本逻辑下导致的“自然的异化”,把自然看作是人的附属物,当作是人征服和改造的对象,将自然界作为人实现其目的的工具和手段[10]。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出了人与自然和解的新形式,除了打破以资本为逻辑中心的支配形式外,还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避免现代化发展重蹈覆辙。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生态文明建设是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问题,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推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美丽中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对世界环境问题的有力回应,也是建设美丽家园保护生存环境的共同期盼。

(五)和平发展:坚持独立自主为基本遵循的现代化

西方以资本为逻辑中心的现代化的原始动力是通过掠夺式的野蛮占领,使得资本迅速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对内实施暴力掠夺,对外海外殖民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为维持经济发展规模不惜发动战争。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国不走一些国家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实现的现代化老路,那种损人利己、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深重的苦难[6]29。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11],独立自主也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坚持走自己的路,探索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新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以内生型和和平型为发展特点,为其他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全新的选择和更多的可能。和平是前提,发展是核心,中国的和平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为各国产品提供巨大市场需求。在推动中国市场和世界市场经济向好的目标下,将致力于人类和平发展这一崇高事业,推动民族复兴和世界和平双线并进,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断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三、实践向度:以马克思现代化理论为指导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

在马克思现代化批判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式现代化走出了一条有别于西方的现代化之路,始终以人的现代化为根本目标,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学习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在守正创新中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在回应现实中主动求变,在创新发展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一)发展结构:构建新发展格局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人类现代化进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紧密相结合,不同社会形态发展的具体情况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结构的独特性,也决定着现代化建设绝不是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进步,而是全方位全领域的协调推进,新发展格局更能彰显鲜明的中国特色。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助力高质量发展总体目标。不断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培育强大的内需体系,推动供给能力的转型升级。当前世界市场风云变幻,产业工业风险激增,各类货币贬值和金融风险冲击全球供给体系。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国内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发挥我国超大市场优势,打通内循环的堵点、痛点,让各种生产要素在各环节畅通流动。同时,也要坚持提升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提升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以核心技术吸引国际资源优势,坚持以现代化的国内循环体系吸引全球优质资源。

与此同时,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基本保障。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对现代化作出新规划和新部署,全面剖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视角。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在各领域各行业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富强的现代化强国。坚持以政治建设为根本,充分彰显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优势,实行最广泛、最真实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优势,加快建设民主的现代化强国。坚持以文化建设为灵魂,塑造现代化国家的根与魂,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度发展,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建设文明的现代化强国。坚持以社会建设为条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开展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增进民生福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一招,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加快实现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现代化。坚持以生态建设为底线,推动实现生态文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模式,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加快建设美丽的现代化强国。中国式现代化以“五位一体”为总体布局,全局性地指明现代化不同方面的实施目标,脱离聚焦单一物质文明走向五个方面协同共进的多向度人类文明新形态。

(二)精神底蕴:现代化道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结合

“传统性”和“现代性”的辩证统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其中,中国特色便是上下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明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均富”“民本”“大同”等理念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文化养分。因此,现代化建设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适应、相协调,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文化自信是最持久最深厚的力量,建立在中华五千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底气。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对其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判断其中具有科学性和时代性的有价值内容。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无底线的全盘接收,而是有选择性地汲取其中优秀的部分。运用扬弃的方法论,在实践场域中吸收、借鉴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根”和“魂”,正是基于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挖掘、善用,才能在世界现代化大势的潮流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现代化发展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价值旨归,将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与先贤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观一脉相承,展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本宗旨,孕育着中华民族追求共同富裕的价值源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方法论,通过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其成为新时代崭新的文化资源和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中国梦和“人民江山论”“两山”理论等,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更是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宝库,而且推动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与现代化相调试的过程中,对其去粗取精,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源源不断为现代化建设输送文化养料,现代化建设也能够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实现守正创新。

(三)时代命题:中国式现代化融入世界现代化浪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中国特色,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走和平发展道路,为推动整体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践行中国共产党为世界谋大同的初心使命,也是中国胸怀天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和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体现。

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蓝色的星球,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不仅事关中国社会本身,而且也影响着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不仅要着眼于国内,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更要放眼于人类的未来,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统筹好发展和安全,走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道路是我们党历经磨难所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在国际社会中,中国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多国共建“一带一路”,以中国的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为推动全球共同发展和普遍安全提供新思路,为应对国际共同挑战提出中国方案。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