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风险与防范措施分析
2023-11-06蒋德莲
蒋德莲
(重庆市玉罗实业有限公司,重庆 404000)
1 引言
在国有企业的经济活动中,财务管理风险与防范成为影响其稳定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议题。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财务管理风险涉及筹资、投资、运营资金、收益分配等多个方面,对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经济环境动态变化的背景下,国有企业在面临诸多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各种财务管理风险与挑战。如何应对这些财务管理风险,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和体系,显得至关重要。
2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表现形式
2.1 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是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企业为筹集资金而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和挑战,且筹资风险的形成原因不尽相同,涉及债务融资、股权融资等方面。国有企业在筹资过程中可能面临以下情况:首先,债务融资带来偿债压力。国有企业为了满足资金需求会大量举债,但过多的债务可能导致偿还利息和本金的负担过重,影响企业健康经营。其次,股权融资涉及股东利益平衡问题。国有企业可能面临股权分配、权益关系等问题,尤其是涉及政府股权、员工持股等方面时,需要平衡各方利益,避免引发内部纷争。最后,市场情况的波动会导致筹资成本上升,国有企业在不同市场环境下进行筹资,市场利率、投资者信心等因素均会影响融资成本,增加企业筹资的风险[1]。
2.2 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指的是企业在投资决策和项目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不确定性和潜在损失。国有企业在开展投资活动时可能面临以下形式的投资风险:首先,市场风险导致投资项目效益下降,市场竞争、需求波动、市场趋势等因素都可能影响项目的销售和收益,使投资项目的实际收益无法达到预期。其次,技术风险涉及项目的技术可行性和创新能力,技术变革、技术不成熟等问题会导致投资项目无法按计划实施,从而影响预期产出。最后,政策风险可能对投资项目产生影响。政府政策的变化、监管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可能对项目的合规性和利润产生影响,使投资项目的实施和运营处于不稳定的政策环境。
2.3 运营资金风险
运营资金风险指的是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由于资金不足或不合理运用而导致经营困难的风险。首先,资金周转不畅会造成国有企业流动性问题。国有企业可能由于销售回款不及时、存货积压等问题,造成资金周转不够灵活,导致无法按时支付供应商款项或满足其他经营需求。其次,资金不足可能影响国有企业的扩张和发展计划。在扩大生产规模、开发新项目时,国有企业可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若资金不足,可能限制企业的业务开展。最后,不合理的资金运用可能带来效益的下降。国有企业在资金运用方面可能面临固定资产投资不当、短期投机行为等问题,导致投资项目效益不佳,进而影响企业整体盈利能力。
2.4 收益分配风险
收益分配风险指的是企业在分配盈余时面临的不确定性和潜在问题。首先,政策变化可能影响收益分配。政府的税收政策、利润归属规定等可能会发生变化,导致国有企业在分配盈余时受到政策调整的影响,进而影响股东(包括国有和非国有股东)的收益。其次,内部利益冲突可能导致分配问题。国有企业在股权结构和所有权层面涉及多方利益,不同股东之间可能存在分配权益的争议,如何合理分配利润成为一项复杂挑战。最后,经营绩效可能影响分配决策。国有企业的经营绩效直接影响盈余水平,经营不善或业绩下滑可能导致盈余不足,限制了分配给股东的利润[2]。
3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形成原因
3.1 外部原因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形成原因之一是外部因素的影响,外部原因主要包括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市场竞争加剧、法律法规变化等。首先,宏观经济环境的波动可能导致市场需求、价格水平、货币政策等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经济下行周期可能导致市场需求减少,影响国有企业的产品销售和收入水平。其次,市场竞争的加剧极易导致国有企业面临价格竞争、市场份额争夺等问题,影响自身盈利能力。最后,法律法规的变化可能影响企业的税收负担、合规成本等,增加了国有企业的经营不确定性。这些外部因素的变化,均可能导致国有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和加剧。
3.2 内部原因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形成原因之二是内部因素的作用,内部原因涵盖企业内部管理、运营等方面的问题,可能导致风险的产生和累积。首先,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完善是企业内部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以及明确的责权制衡,容易导致信息不透明、决策失误等问题,进而影响财务状况。其次,人为因素是内部风险的重要来源。内部人员可能出现贪污、挪用资金、粉饰报表等行为,直接损害企业的财务稳定性。最后,运营管理不规范、成本控制不到位等问题极易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
4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风险防范的意义
首先,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风险防范关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财务风险的存在会导致企业面临资金断链、债务违约等严重后果,威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通过采取合理的风险管理措施,国有企业可以降低债务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确保企业稳健运营。同时,防范风险有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信誉和声誉,吸引更多投资和合作伙伴,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外部环境[3]。其次,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风险防范对于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经营效益至关重要。风险防范不仅包括对外部风险的防范,还涉及内部风险的管控,如内部贪污、挪用资金等。通过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国有企业能够更好地预防和发现内部不当行为,保障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提高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再次,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风险防范关系到国家财产权益的保护。作为国家财产的管理者,国有企业承载着维护国家财产权益的重要责任。财务管理风险的失控可能导致国家财产的流失和损害。因此,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国有企业可以有效地防范不法分子的侵害行为,保护国家财产安全。最后,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风险防范有助于提升治理水平和透明度。在风险防范的过程中,国有企业需要加强内部沟通和信息披露,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这有助于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强化内外部监督,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提升企业整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信力。
5 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防范措施
5.1 树立良好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
良好的财务风险防范意识强调员工对财务风险的敏感性、预见性,以及积极主动采取防范措施的意愿,这种意识的确立有助于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减少潜在风险的发生和影响。首先,企业领导要以身作则,充分认识到财务风险的影响,并在决策中注重对风险因素的考虑。企业领导应该促进风险管理理念融入企业的战略制定和日常运营,为下属树立防范意识的范例。其次,国有企业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如内部刊物、企业网站、员工培训等,向员工普及财务风险的知识和案例,强调风险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引导员工从细节处寻找潜在风险并提出改进建议。在宣传工作中,可以利用事例分析的方法向员工展示财务风险的实际案例,增强员工的危机感和警觉性。最后,良好的内部沟通渠道能够使风险信息传递更加顺畅,员工能够及时了解和反馈风险问题。企业应建立开放、透明的沟通机制,鼓励员工随时报告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提供匿名反馈渠道,以便员工能够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此外,要定期召开风险沟通会议,分享风险信息和防范经验,促进风险信息的流动和共享[4]。
5.2 完善国有企业风险防范制度
风险防范制度是一套明确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方法,旨在识别、评估、控制和监测各类风险,以减少风险对国有企业经营的不利影响,同时提高国有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首先,国有企业应该建立全面、系统的风险识别机制,通过对内部和外部环境的监测,及时发现潜在风险。风险评估应当针对不同类型的风险进行量化分析,确定风险的严重性和可能性,以便优先处理高风险领域的问题,为资源分配提供依据。其次,国有企业应该明确风险管理的政策和规程,确保风险防范措施得以系统实施。风险政策应当明确各级管理者的责任和权限,规定风险防范的具体流程,以及在不同情况下的应急处理措施。这些规定可以帮助企业在风险发生时做出及时而有效的反应,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
5.3 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实现业务目标、保护财产、维护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以及合规经营而建立的一系列制度、流程和措施,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能够有效降低财务管理风险,提高国有企业的运营效率和透明度。首先,国有企业应该建立全面的内部控制体系,涵盖财务管理、资金运作、人力资源等各个方面,通过明确的制度和流程,规范企业运作,防范潜在的风险。内部控制体系应当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监控等环节,并确保每个环节的有效衔接,构建起防范风险的坚实防线。其次,国有企业加强内部控制需要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和权限,细化岗位职责,避免权责不清,减少由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风险。同时,明确的权限分配有助于避免权力滥用和不当操作,提高企业的内部治理效果。最后,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提升内部控制的效率和准确性。国有企业需要借助信息系统,实现对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实时监控和审计。通过这些系统不仅可以发现异常操作,还可以增强数据的可追溯性和准确性,为风险管理提供更多的实时数据支持。
5.4 强化国有企业资金管理
资金是国有企业运营的血液,资金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通过合理的资金管理,国有企业能够更好地抵御外部风险的冲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对此,国有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资金预算和计划制度,合理规划资金的收入和支出,确保资金的合理利用。预算和计划应考虑市场需求、经营周期、资金流动等因素,合理分配资金,防范资金短缺或过剩带来的风险。另外,国有企业需要建立针对资金流动的监控机制,及时了解资金的流入和流出情况,避免因资金链断裂导致的经营问题。同时,要注重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实现对资金流动的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措施。最后,国有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灵活运用融资手段来支持业务发展,但也要注意对风险的控制,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融资渠道,确保融资成本合理,避免因过度依赖融资,导致债务风险的积累[5]。
5.5 建立完善的财务预警系统
财务预警系统的建立和运行是指通过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和监测机制,及早发现财务风险的苗头,以便尽快采取应对措施,防止风险扩大化。首先,国有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和业务模式,制定科学合理的预警指标体系,包括财务指标、经营指标、市场指标等多个方面。国有企业可以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和行业比较,确定合适的预警阈值,以便系统在指标异常波动时迅速发出警报。其次,建立财务预警系统需要有强大的监测机制支持,包括实时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报警机制。国有企业应该在财务预警系统的建立中积极应用信息技术,从而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和分析,及时发现指标的异常情况。同时,建立报警机制,将预警信息及时传达给相关人员,为及时应对风险提供有力支持。最后,建立完善的财务预警系统需要明确应对的措施和责任分工。一旦触发预警,国有企业应设定具体的应对流程,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和权限,以保证及时作出决策并付诸行动。不同的风险情况可能需要不同层级的管理者参与,所以确保应对流程的畅通性非常重要[6]。
5.6 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财务人员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力量,其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通过培养和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可以有效提高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首先,需要加强财务专业知识培训,财务人员应不断更新会计、财务、税收等领域的知识,跟进法律法规的变化,以便准确掌握财务管理的最新要求和规定,降低因专业知识缺失而引发的风险。其次,财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在国有企业内部,财务人员需要与各部门合作,充分协调资源,有效解决问题。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有助于财务人员及时获取信息、理解需求,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和风险防范。最后,财务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分析和决策能力,在面对复杂的财务数据和信息时,其应当能够从中提取关键信息,作出合理的决策,具体包括对财务数据的深入分析、风险评估和应对策略的制定等。
6 结语
国有企业有效识别与防范财务管理风险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深入分析财务风险的多个方面,我们认识到财务风险的严重性和多样性。然而,这些风险并非不可预测和应对,通过建立科学的风险防范制度、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等手段,国有企业可以更好地应对挑战、把握机遇。在市场不断演变的背景下,国有企业将继续面临各种风险,只有坚持创新、改革和适应变化,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才能稳健前行,为国家经济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