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产业、五维协同”提升区域食品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2023-11-05黄玉坤曾朝懿饶瑜唐洁

高教学刊 2023年30期
关键词:知识创新研究生创新能力

黄玉坤 曾朝懿 饶瑜 唐洁

摘  要: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食品学科研究生培养积累经验、取得成果,但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面临诸多挑战。当前,食品学科应聚焦食品产业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以提高知识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导向,从价值引领、课程改革、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和质量保障五个维度进行改革实践探索,“五维协同”提升食品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水平,达成本学科培养愿意献身食品行业、富有创新精神、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食品专业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区域食品行业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撑和创新活力,构建食品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关键词:食品学科;研究生;产业协同;创新能力;知识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0-0051-05

Abstract: After years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cultiv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food science has gained experience and made achievements. However, the innovative ability building of graduate students also faces many challenges with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At present, the food discipline should focus on the urgent need of 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food industry. This study is core-oriented by improving knowledge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innovation ability from five aspects of value leading, curriculum reform,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quality assuranc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food graduate students can be improved through reforming and practicing to explore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five dimensional collaboration". Taking this plan, the goal of talent cultivation can be achieved, which aims at raising interdisciplinary high-level food professionals who are willing to devote themselves to food industry, full of innovative spirit and application-type and compound-type high comprehensive quality. This study not only can provide talent support and innovation vitality for the technical breakthrough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of regional food industry, but also can build a new model of food professional talent cultivation.

Keywords: food science; graduate student; industrial synergy; innovation ability; knowledge innovation

食品工業是“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民生产业,近20年一直位居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第一位[1]。随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四川‘5+1’现代产业体系——食品饮料万亿级支柱产业”“共同打造区域特色公共品牌”等一系列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的实施,川渝两地食品产业的发展和产业升级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2]。在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和“双一流”建设的进程中,研究生教育是创新的生力军,发挥着高端引领和表率作用。一流的研究生教育是国际化战略的根基,也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3]。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研〔2020〕9号)中明确指出,“切实提升研究生教育支撑引领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与国家及区域战略相匹配的学科专业”“引导研究生培养单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因此,实现对川渝区域食品产业技术革新和现代化升级,依赖于具有知识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食品学科研究生培养。

西华大学(以下简称本校)是西南地区最早的食品学科一级硕士点之一(2003年),四川省重点学科(2006年),四川省一流学科(2016年,四川省唯一食品学科建设点)。食品学科(以下简称本学科)是一个综合性强、理论与应用结合紧密的交叉学科,融合了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农学、医学、材料与工程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研究食品属性和食品工业所依托的科学理论问题、工程技术及装备的实现问题为基本内涵,涵盖食品加工材料的生产、处理,加工过程对产品品质的影响、食品组成成分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变化,食品对人类的营养作用,食品质量控制及资源的综合利用等方面。历经长足的发展,本学科培养的研究生素质高,实用性强,遍布川渝,众多毕业生已成长为食品领域大型企业的技术骨干,并涌现出一批优秀企业家[4-5]。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研究生教育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壮大,使得高校研究生培养与社会飞速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越发突显[6]。因此,本文基于本校食品学科现有发展基础和经验,对食品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了现状分析,对当前研究生培养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并提出从培养方案、导师制度、课程设计、育人机制和研究生评价方式五个角度加强对区域食品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一  食品学科研究生培养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  食品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中国食品工业正朝着规模化、自动化、现代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面临转型升级的严峻考验,需要先进的技术、高层次高素质专业人才的输出[7]。川渝区域食品产业存在支柱产业不强、产业技术层次相对较低等问题,也面临区域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挑战和压力,亟需完成现代化改造,推进特色化发展。技术创新是实现川渝食品产业现代化和特色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这对与产业密切相关的、作为创新生力军的食品学科研究生培养提出了新的迫切要求,即具有知识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应用于转化实践。

(二)  食品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单一、培养深度有待加深

课程教学、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是提高食品学科研究生知识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目前为止,食品学科课程设置的前瞻性、交叉性、创新性有待提高,教学资源和手段有待丰富和多元化。科学研究应面向食品及相关产业需求,科教融合方向和水平有待进一步调整和提高。产教融合的产业覆盖面和实践基地规模都有待进一步扩大,食品企业积极性和参与度有待加强,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要避免流于形式[8]。

(三)  食品学科研究生在教育管理和质量控制方面面临挑战

随着课程教学、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体量和要求的增多、研究生规模的增长,研究生培养要求提高,管理工作任务日益加重,监督管理不到位会使得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和途径不能充分发挥最大潜能,问题将日益凸显,容易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参差不齐。评价机制特别是对创新能力的评价尚未形成闭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能力有限。

二  基于“聚焦产业、五维协同”的食品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探索

以习近平总书记“推动研究生教育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以服务川渝特色食品产业和四川“5+1”现代产业体系中食品饮料万亿级支柱产业为着力点,依托四川省一流学科建设,聚焦食品产业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的迫切需求,以提高知识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导向,积极探索“五维协同”提升食品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本模式的实践方案如图1所示,“五维”是指从价值引领、课程改革、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和质量保障五个维度进行改革实践,达成本学科培养愿意献身川渝食品行业、富有创新精神、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食品专业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川渝区域食品行业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撐和创新活力。

(一)  以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为核心,指导培养体系优化

以支撑川渝食品产业发展和技术升级为导向,以提高食品学科研究生知识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构建以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科教融合与产教融合相结合、行业情怀和价值引导相结合和激励创新与质量严控相结合的食品学科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二)  行业情怀和价值引导相结合的思政教育,激发研究生创新激情

以学生为中心,将思政教育贯穿课程教学、科教和产教融合、质量评价全过程,发挥导师和行业精英榜样力量,全员关怀,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行业自信和勇于创新的食品学科研究生,为食品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精神动力[9]。

(三)  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改革夯实研究生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创新能力的基石。优化课程体系,满足拔尖创新型人才所需学习的基础理论、工程技术、前沿形势和政治人文素养等知识技能。强调知识技能主干课程“科创/工程案例+模拟实训”的教学方式方法,深化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应用。根据川渝食品产业特色,遴选特色课程进行课程建设,尝试教学内容结合职业发展形势和学生需求的供给侧改革,推行案例库建设,专业课程体系的实训环节邀请企业专家共同授课为其后的单独设课创造条件等,多措并举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四)  科研创新和校院协同相结合的科教融合,提升研究生知识创新能力

以强化原始创新能力为导向,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支撑高质量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科研支撑下的校院协同育人,将人才培养与食品学科研究前沿深度结合。加强前沿视野下的国际协同育人,邀请“跨学科、跨组织、跨国界”的食品学科学术教育知名专家和大师担任第二导师,为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和创新知识来源创造条件。

(五)  政产学研合作和基地建设相结合的产教融合,加强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

多方拓展资源搭建“政-产-学-研”深度联合的创新平台,在政策引领下将创新人才培养与川渝食品产业发展深度结合,在行业需求下将创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深度结合。通过多渠道搭建实践创新平台基地,进行项目对接、学科互通、资源共享,解决学校单一主体难以妥善应对的一流拔尖食品学科创新型人才实践创新知识能力跃升问题。加强校内企业“双导师”指导能力建设。

(六)  激励创新和质量严控相结合的管理体系建设,保障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

设立研究生科技创新与学科竞赛、研究生国际国内合作交流等项目,修订奖助学金评定标准,加强对高水平创新性活动成果及国内外交流活动等资助奖励力度,激发研究生实践创新和职业发展能力。形成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机制,将创新能力评价作为课程学习、实践实训、学位论文三个研究生培养重要环节的关键考核指标之一,加强跟踪管理,强化跟踪反馈。

三  “聚焦产业,五维驱动”食品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成效

如图2所示,本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之处在于:结合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现状,深刻凝练食品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问题;基于提出的“新要求”“新问题”和“新挑战”,探索并切实可行的“新体系”“新模式”和“新保障”。通过针对上述问题的有效解决,本模式的实践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建成聚焦产业需求的食品学科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在食品学科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牢固树立“学生为本”理念,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建设,通过“课程促创”“精神促创”“科教促创”“产教促创”“激管促创”机制,多维度推进食品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提升。进一步修订食品学科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创新能力在人才培养各环节的比重[10]。西华大学食品学科以提高碩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出发点,不断探索、创新和实践,立足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培养愿意献身四川及西部食品行业、科研素质良好、工程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食品专业人才。如图3所示,2018—2022年来食品科学专业的研究生主持省级科研项目12项,主持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97项,获得四川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四川省食品产业青年人才产学研创新设计大赛等省级比赛奖项共28项。

(二)  形成多维度协同提升食品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提高知识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宗旨,在课程教学、科学研究、产学研合作和价值引领等多维度加强创新能力培养,通过课程设置和资源优化、加强科创和实践平台建设、激发创新精神,达到实质性深入进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提升的目的。近年来,西华大学已为食品学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初步搭建了平台基地。本学科积极开展科教产学研合作,探索平台共建、人才互聘、资源共享,建设了食品用酶生物发酵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校企共建)、国家豆瓣酱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校企共建)、食品微生物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筹)、川渝共建特色食品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四川传统发酵食品标准化与质量控制四川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和四川省食品质量与安全“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20余个国家和省市各级人才培养平台;师资力量雄厚,拥有长江学者、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奖者、省级教学名师和省千人等省级以上人才11名;聘任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讲座教授7名和客座教授8名,产业和行业专家32名。与新希望集团、天味集团、丹丹郫县豆瓣等大型食品知名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与国外7所、国内20余所高校开展了稳定的科研合作与交流,在川菜调味品、食品安全等领域形成了同行认可、行业公认优势和特色,引领川菜调味品产业的科技进步和高质量发展,全方位服务四川食品产业。在围绕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用酶生物发酵技术、川渝特色发酵食品等方面发表高水平SCI论文202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83项(表1)。

(三)  完善激励创新和多环节监督的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质量管理保障制度

形成奖励机制、项目资助等方式激励研究生创新实践。推进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机制,保障提升创新能力质量。2018—2022年本学科点第一志愿报考率均160%以上,校外、省外生源逐年递增。学校设立了奖助学金制度、唐立新奖学金等。2018—2022年,本学科研究生获奖学金人数也逐年增长,其中2021年研究生助学金资助学生304人,总金额182.4万元,覆盖率达到100%。学院先后使用研究生培养费、合泰新光企业奖学金等,多方筹措资金,发布食品学院研究生科研课题,资助多项研究生科研课题,课题申报覆盖了全院70%的研究生。研究生科研项目申报突出学术性、专业性、实践性要求,鼓励研究生们在导师的指导下以小团队方式进行申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活动,本学科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次数28人次、研究生做国内学术报告次数41人次,研究生出境交流学习次数12人次。

四  结束语

本文主要着力于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提升食品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探索建立“五维协同”食品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使研究生培养途径深度化、多元化,能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管理和质量控制,并满足区域发展和产业需求对食品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时代新要求,也可为其他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有效借鉴。

参考文献:

[1] 仪淑敏,李学鹏,刘贺,等.依托一流学科的食品研究生“四维驱动”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食品工业,2020,41(9):251-254.

[2]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21-10-21(001).

[3] 岳晓月,栗俊广,李波,等.基于食品产业需求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J].农产品加工,2021(10):90-92.

[4] 饶瑜,唐洁,钱珊,等.基于多元高校导师团队的食品科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探索,2017(S1):131-132.

[5] 唐洁,吴屹,蒋珍菊.新四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建构与实践——以西华大学为例[J].高教学刊,2020(24):151-154.

[6] 郭建春,李早元,杨世箐.工程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20(10):43-45.

[7] 王远辉,许飞,孙尚德,等.借力河南省粮食产业建设提升研究生创新教育——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1(2):90-92.

[8] 王旭峰,汪少芸.产教融合食品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福建轻纺,2022(8):54-57.

[9] 牛广财,魏文毅,李艳青,等.食品专业研究生培养中课程思政与案例教学融合探索[J].农业科技与装备,2022(4):79-80.

[10] 王耀,任广跃,郭金英,等.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实践探索[J].食品与发酵科技,2022,58(03):172-174,185.

基金项目:四川省2021-2023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重点项目“聚焦产业、五维协同提升食品科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G2021-911)、“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食品类专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JG2021-510)

第一作者简介:黄玉坤(1987-),女,汉族,湖北孝感人,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系主任。研究方向为食品质量与安全。

*通信作者:唐洁(1982-),女,汉族,四川武胜人,工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院长。研究方向为食品安全、食品微生物、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知识创新研究生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企业开放式创新知识协同的作用、影响因素及保障措施研究
基于知识创新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路探索
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