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流本科课程思政的建设及实践研究

2023-11-05吴亮

高教学刊 2023年30期
关键词:一流课程教学理念现代汉语

摘  要:一流本科课程思政建设既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一流专业建设的支撑。该文以现代汉语课程为例,指出一流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中存在个性特色不足、思政理论支撑不够、价值能力培养欠缺等问题。在充分分析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流课程思政建设,在教学理念上应以德为先,坚持个性特色化,注重不同层级教学单位的协同创新;教学模式上要转变教学大纲为育人大纲,建设全面的语料库,同时丰富教学实践,不断加强教师培训。最终构建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过程动态化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一流课程;课程思政;现代汉语;教学理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0-0023-05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courses is not only the need of high-quality personnel training, but also the support of first-class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Taking Modern Chines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courses, such as lack of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lack of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nd lack of cultivation of value ability. On the basis of fully analyzing the above problem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courses should take morality as the first in teaching concepts, adhere to individuality,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units at different levels; in terms of teaching mode, we should transform the syllabus into an educational syllabus, build a comprehensive corpus, enrich teaching practice and constantly strengthen teacher training. Finally, an evaluation system with diversified subjects, diversified forms and dynamic processes will be constructed.

Keywords: first-class course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Modern Chinese; teaching concept; teaching mode

課程思政是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最基本的抓手和平台。一流课程是建立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基础上的新时代高校精品课程,是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流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以省部级、校级一流课程建设为载体,将思政育人理念融入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加大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建设,需要梳理教学内容,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找到思政最佳结合点,构建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过程动态化的评价系统,凸显现代汉语课程个性特色化,从而逐步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

一  一流本科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一)  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单元和重要元素。课程思政始终是一流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新形势下,面对激烈的人力资源竞争压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更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中育人思想理念的课程教学革命。一方面,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普及率提高,但是创新型高质量人才仍有一定缺额。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原司长吴岩指出“我国必须尽快推动形成质量型人口红利。高等教育是推动质量型人口红利的最关键理论,要积极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使之成为充分开发创造人口质量红利的动力源泉。[1]”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就需要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要能够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是指具有科技创新成功领先的能力,同时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有情怀有理想,爱国奉献的人才。另一方面从教育部印发的系列文件来看,课程思政从2016年提出到不断深化、逐渐成型,已经成为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创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提出“推动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2]。《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提出,“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3]。这些都揭示了“课程思政”的理论内涵与价值意义。

(二)  一流专业建设的支撑

课程思政的落脚点在课程,专业思政的重点在专业,二者同向同行。一流课程建设作为教育具体微观的构成,支撑一流专业建设。高校双一流建设、学科评估、专业认证、本科教学评估、教学奖励和教学项目申请等都离不开一流课程的支撑。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一流课程应在创新性、高阶性和挑战度上加强建设,课程思政的融入为课程创新指出了新的方向。课程内容要打破老旧化,要具有前沿性和时代性,不能一成不变。教学方式要注重信息技术赋能,翻转课堂,师生互动。课程考评注重分层级要求,适当提升难度,拉开差距。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勇于接受挑战、不断创新的高级思维。

二  一流课程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中出现的现象与问题

通过对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总结归纳出内在规律,探究其制约因素、改革路径对一流课程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意义重大。具体而言,一流课程课程思政建设实践中的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个性特色不足

我国高等教育长久以来存在教学过程中个性化关照不够,学生培养同质化严重。个性化培育是“以尊重差异为原则,以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为目的,符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4]”目前不同院校不同专业开设现代汉语的课程规划区分度不大,特色优势不足,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多样性需要。当前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改变了课程资源、理论知识的获取方式,教学模式、教育形态不断多元化、多样化。泛在学习的普及与发展,促使课程思政建设要尊重学生个性。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资源库建设等在共享互鉴基础上能够加大特色个性的建设。

(二)  思政理论支撑不够

专业课教师政治素养及能力需要提高。因政治素养不够,在课程建设中经常存在发现不了思政元素,发现后挖掘深度不够,讲解内容“蜻蜓点水”、不深入、不透彻的情况。教师对材料和思政内容的选择、理解、使用随机性强、感性成分多,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分析,尚未形成覆盖面广的完备体系。政治理论素养的缺乏限制了课程思政内涵和外延上的深入阐释,难以充分利用政治理论在多视角多层面上对现代汉语等基础课程的前沿观点和学科体系进行理论建构。此外,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与文化育人都需要思想价值引领,否则就会思想认识出错误,价值导向出偏差。

(三)  思想价值能力培养欠缺

学生缺乏从思想上、政治素养上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一种素质或能力。虽然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基础理论知识背得滚瓜烂熟,考试成绩优异,但是价值能力欠缺。比如学生通过专业学习,掌握了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但是遇到社会生活中的语言不规范现象,缺乏责任使命感,既认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也找不到专业性解决方法。对语言恶俗,不能自觉抵制反而大肆传播使用,并以此为乐。学生对汉语的自豪感与敬畏感成为一纸空文。这样的人才培养很难满足全球一体化背景下,语言文化国际推广传播的需求。

三  一流课程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措施

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体系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考虑大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认知特点、专业就业需求,教师的教学能力,即教学理念的高阶性、教学模式的创新性、课程考核的挑战性。

(一)  教学理念

1  个性特色化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趋势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化与地域化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一流的现代汉语课程思政建设要结合不同院校、不同专业、不同层次教学情况,加强特色化、多样化、个性化建设。总体而言,既能体现学校人才培养特色,又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目标。首先,独特的区域性资源是当地高校现代汉语课程思政建设开发利用的得天独厚的财富。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具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优势,将之融入课程思政,深入挖掘其中蕴藏的精神内涵,着力于全方位培养能够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比如讲解词汇时,可以选取南北二十四节气农谚为例,像南方农谚“立冬小雪紧相连,冬前整地最当先”,反映在南方立冬时节应该整地。但是在北方则有“立冬不使牛”的说法。其次,学科优势以及学科资源特色给现代汉语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优势平台。比如涉农高校现代汉语课程思政建设,词汇教学中可以结合被誉为“世界菌草技术之父”的福建农林大学林占熺研发的菌草,它已被推广到106个国家和地区。“一带一路”沿线的很多国家,都因为种植菌草实现了脱贫。这个词语在国际上英文名字为汉语拼音“Juncao”。“Juncao”是我国农业科学家扎根农村,弘农爱国,“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写照,充分体现了科技创新精神。同时也是中国农业科技实力提升、造福人类的最好诠释。最后,将校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激发学生知校、爱校、荣校的情怀。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河南农业大学龙子湖校区牡丹园种植的牡丹花被誉为“農大红”,从汉语修辞来看,“农大红”是用仿词的修辞手法,仿“女儿红”创造出来的。这些牡丹是2018年学校组织“重走办学路”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现的。1939—1944年学校流亡办学期间,农学院师生屡获当地百姓的无私援助,遂赠牡丹以示友情。1944年“潭头惨案”后,这株幸存下来的牡丹被悉心养育,得以茁壮成长、开枝散叶,2018年当地政府将牡丹幼苗反送于河南农业大学。“牡丹红”是校史文化的见证,可以用在修辞教学中。

2  以德为先

“以德为先”具体而言是指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课程思政的支撑,消除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应背道而驰,一流课程应该在知识维度、情感维度、能力维度和价值维度上培养高素质人才。知识维度即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课程知识点、构建课程知识体系。着力培养具有扎实语言文字功底及相关专业知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较强语言应用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能力维度即发现、掌握发展规律。大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与科学素养的人才。情感维度上,努力培养具有语言文化素养与人文精神的人才。价值维度即培养理想信念,包括: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学术规范与社会责任意识等。上述四个维度,价值维度是决定和评价课程质量的关键维度,长期以来经常被忽视。所以一定要将其作为核心基本理念,不断强化。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政治理论的支撑,在政治方向、育人方向、文化认同方面发挥导向性,“强调政治属性,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科学性,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性、真理性”[5]。比如语法教学中,要给学生指出现代汉语语法中的词类特征是语言学家在语言事实基础上的观察与分析。科学创新要求真求实,脚踏实地。黎锦熙、王力先生提倡“例不十法不立,例外不十法不破”。邢福义先生强调“抬头是山,路在脚下”,这些既是科学方法也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语音教学中,讲解现代汉语拼音时,讲述我国拼音之父周有光50岁放弃经济学研究语言学的故事,教育学生只有立足国家需要,才能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3  协同合作

校、院、系不同层级教学单位,从顶层设计到配合设计,做到协同创新、协调推进,避免一盘散沙,各自为政。对于每一门具体课程,教学指南中需列出比较详细和具体的课程思政指导说明。首先,确立专业负责人制。专业负责人是专业思政建设的直接组织者,要负责组织专业教师加强相关学习和培训,制定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有序实施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同时还要加强课程思政核心示范课程建设,发挥引领作用,形成聚焦,在教学实践中总结、推广经验,提供指导性教学方案,提升师资团队的政治素养与教学技能。其次,协同合作。在学校部委、学院、处室的统一领导下,整合资源,搭建共享、多元跨学科平台,推进深度融合,协同创新。有组织地进行合作,协同机制可贯穿于教学大纲撰写,课程开发、教学设计等环节。以赛促建,由教务处牵头,组织全校本科课程思政样板课程建设、案例大赛,借助校级网络平台,以专题形式,在全校推广专业课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的经验,助力学生培养。以生为本,定期向学校团委、学工部等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针对大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教学选择与教学组织,增强专业课程思政嵌入的时效性、新鲜感和吸引力。最后,要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引领和保障作用,聘请思政教师为顾问,以基层党建、政治理论学习、基层教学组织活动等形式加强马列主义教育,使专业教师和学生正确认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党史国史,提高政治敏锐性,在实践中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课程思政建设。如词汇教学中,针对社会生活中的网络热词对青少年进行价值观教育,此外美国特朗普政府曾将“新冠病毒”称为“中国病毒”,结合这一政治热点问题进行分析,使学生意识到这是将中国抗疫污名化,引导学生从“现代汉语”专业角度对错误观点进行抵制与批判。这些鲜活的社会事件更具有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二)  教學模式

1  转变教学大纲为育人大纲

制定教学大纲时,要充分协调课程教学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达成度之间的关系。从理念、路径、方法和评价等各个环节要素过程化去考虑。“对于专业课程教学来说,大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各种非认知因素也同时参与知识的认知,融入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融合正是课程思政的契机与抓手,体现‘无痕教育’的特点。[6]”在教学大纲中明确专业的思政总要求,并且扎扎实实落实在教学实践中执行,落地生根,而非假话空话。

现代汉语课程不仅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更要“全方位培养国民的言语规范能力、言语修饰能力、言语应对能力、言语感知能力、言语享受能力”[7]。课程思政建设应认真梳理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与德育素材,思考以什么形式有机融入?在教学的哪个环节或哪个步骤融入教学效果更好?有机融入就是要在专业知识点与思政元素之间找到有效衔接点与切入点。教育主体采用的方法、选择的内容不当,学生心里就会对接触的思想教育信息反感,难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常见的讲故事形式较为直观有趣,但这种单一模式长期使用,忽视了21世纪大学生的特点,无形中使他们产生一种不自觉或无意识的排斥、厌烦,甚至抵触,导致课程效度下降。

可以采用模块、项目、沉浸式教学,重视体验,以“理论讲解+情感体验+实践探索”实现知行合一。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围绕知识、思维、能力,建立技术思维、深化交叉融通、接轨实践需求,注重学习过程的实践性与感悟性的培养模式,发展大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比如现代汉语概述教学,可以讲解我国的语言文字政策对维护国家统治、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  建设全面的语料库

建设全面的语料库,为课程思政提供素材。“工具”和“载体”的角色,赋予了现代汉语课程广泛包容的特点,即各个领域、各个学科、各门课程中的词语或句子,都可以作为现代汉语课程内容的语料。这一特点为现代汉语实施课程思政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选择、积累一些既包含语言学专业知识又具有思政教育功能的语料,形成具有现代汉语课程特色的思政语料库。重点关注时政资源语料、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语料,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党史党章语料、宪法法律语料等。根据需要动态更新。教材建设上,注重将课程思政融入传统纸质教材和新型电子教材的编写,积极融入包含思政元素的音频、视频、图片等多模态形式,突出教材的育人功能。如前面提到的“Juncao”,可以通过播放电视剧《山海情》中的片段导入课程。汉字教学,可以讲解从古代毕昇到“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王选,再到“王码五笔字型”汉字输入法发明者王永民对这一教学领域的推动作用,正是由于创新精神薪火相传,才能永葆青春。

3  丰富教学实践

实践教学上,推动课程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结合。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活动主题及评价考核的题库建设,将铸魂育人落到实处。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与目标驱动,以问题为导向,从社会生活实际需求出发,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等环节来提升汉语应用能力,来解决实际语言问题。可以结合网络语境下语言热点问题,讲解语言与文化、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将“中国文化”“中国哲学”“中国艺术”等传统元素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学中。如疫情灾难事故中的应急语言服务、医患沟通、教育咨询、农场宣传语及农产品品牌命名等都蕴含语言课题。利用语保平台宣传强调方言的意义和价值,组织参加汉字大赛,诗歌诵读,如普通话训练中,通过朗诵革命诗歌,引导学生在抑扬顿挫中体会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展现传播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此外坚持产出导向,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语言知识、思维能力的训练,为其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培养创新精神。

4  加强教师培训

“一流课程需要金师,金师应该具备道术、学术、技术、艺术、仁术五个方面的素养”[1]。教师在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作出表率的同时,要不知不觉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与灵魂渗透、融入专业课程。目前大多专业教师都具有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但是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力欠缺,需要对授课教师加强相关能力的培训。比如教学内容中专业知识与思政要素融合的能力,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课程思政方式方法创新的能力。“教师开展课程思政使课堂育人由原本零散的、自发的个体化的育人行为转变为系统的、自觉的有组织的育人行为”[8]。

授课教师自身要在认知层面打开思政课格局,通过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实践和能力。将马克思主义语言观贯穿始终,使教师“抛弃现代汉语是语言课,而语言不过是交流工具,与思政无关的错误观念,要认识到语言课也事关意识形态,‘现代汉语’课程也负有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责任”[9]。

(三)  教学评价

完善质量检测与评估能够助推一流课程建设和高质量育人制度功效发挥。比如不同课程不同学科如何制定课程思政评估标准?如何评判教师立德树人的能力以及成果?目前亟需建立省-校-个体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一方面能够作为评优评先激励机制的参照,另一方面能够优化制度规范,形成正确导向。注重系统科学性评价,从学校到院系管理,从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到管理平台,从组织保障、制度完善到主体责任,考虑相互之间存在的内在逻辑关系,考虑是否具有系统性。此外,同一专业相关课程思政建设要具有系统性。例如现代汉语课程要与语言学概论课程、社会语言学课程、跨文化交际课程和中国文化概略课程形成统一体系。

同时构建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过程动态化的评价。以人才培养效果为基本遵循,改变“期末考试一考定终身”的局面,加大现代汉语课程思政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力度,持续推进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首先,专业课教师、学生、管理者共同进行发展性评价,从学生的行为规范、思想品德、职业素养,教师的师德师风、职业能力,课程的建设质量、实施效果等三个层次七个维度构建系统化的评价体系。其次,采用自评、组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多元互动的评价形式。最后,实施过程动态化的课程思政考核评价,将专业教育与思政元素融入人才培养目标,融入課程体系、课程标准、教学过程、质量评价及日常行为规范。

四  结束语

一流本科课程是对本专业所培养人才的核心素养的有力支撑。课程思政应该坚持“三全育人”的原则,将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统一。促进学生将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和投身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实践相结合,真正体现现代汉语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课程思政是一流课程的核心要素,是衡量一所大学是否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直接标准。此外,对于高校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课程体系的完善也十分有益。

具体来说,将现代汉语课程打造成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示范点和辐射点。这能够增强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自觉,深刻把握语文核心素养形成的规律,有效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母语应用能力、汉语跨文化传播的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深厚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和扎实专业素养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吴岩.中国式现代化与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22(11):21-29.

[2] 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EB/OL].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0/content_5480494.htm?ivk_sa=1023197a.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11_402759.html.

[4] 李静,刘蕾.技术赋能的高等教育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逻辑必然与实践机理[J].中国电化教育,2021(8):55-62.

[5] 邱仁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理论阐释[J].思想教育研究,2018(4):109-113.

[6] 沈贵鹏.心理学视域中泛课程思政的特点诠释[J].思想理论教育,2018(9):66-71.

[7] 曾晓洁.现代汉语母语教育演进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8] 韩宪洲.课程思政的发展历程、基本现状与实践反思[J].中国高等教育,2021(23):20-22.

[9] 汤玫英.在现代汉语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J].中国农村教育,2020(14):97-98.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原农耕文明融入农林高校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2021SJGLX089);河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社区儿童托管教育模式构建的探索——文心菁幼托管中心设计开发与实现”(202210466053);河南农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一流本科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研究及实践——以《现代汉语》课程为例”(2022XJGLX109);河南农业大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黄河文化融入农业高校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2021XJGLX229)

作者简介:吴亮(1981-),女,汉族,河南郑州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语言文化、高等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一流课程教学理念现代汉语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四个回归”背景下《国际贸易单证》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试析“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的“供应链管理”课程建设
“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探讨
面向应用型本科的《程序设计基础(C)》一流课程建设探讨
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