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全媒体传播平台内容创新实践

2023-11-05陈卫华王嘉毅

电视技术 2023年9期
关键词:银川市流程数字

陈卫华,王嘉毅

(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宁夏 银川 750000)

0 引 言

近年来,随着业务的快速增长,节目需求激增,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目前已构建了较为成熟的报台网联合的全方位媒体内容矩阵,拥有了触达用户的全方位媒介触点,但是在内容创新方面还有待提高。中心于2023 年建设的全媒体沉浸式演播室,采用行业领先的自主可控的国产化三维实时渲染、智能交互、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数字人等技术,推出全新改版的《银川新闻联播》《直播银川》和《新闻观察》等节目,实现了新闻节目互动化、内容创新化、智能化的创新实践,为以内容创新为核心的全媒体传播平台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1 全媒体传播平台内容创新实践

1.1 互动化——以人为本的内容服务

如今的终端融合开始向着多媒体化发展。全媒体传播平台为那些更具社会参与性的创新性服务和应用程序提供了平台,可以从连接、服务和应用程序3 个层面来理解当下的终端融合生态系统[1]。

为了贴近互联网受众的收看习惯,全媒体传播平台将视听类内容进行竖屏化编排,根据属性的不同,将竖屏内容分为新闻资讯类、访谈类、泛娱乐类和直播带货类等不同类型,赋予内容社交化、互动化属性;面向移动端用户使用习惯,设计视频连线、互动、云端协同等功能,在形式上进行创新;不断提升内容质量,增强内容吸引力,提升用户体验。

从传统横屏到竖屏,不仅仅是画幅比例从16 ∶9 变到9 ∶16,也给视听语言、叙事思维、内容创造思维带来了变化。竖屏视频的垂直框架叙事要求视频创作者打破根深蒂固的叙事思维,重新构建全新的竖屏构图及叙事理论体系[2]。

此次建设的全媒体传播平台,利用大数据、多端实时互动等技术,使得用户在对全媒体内容的处理上实现了从简单的内容阅读到可以实时互动的突破。新的全媒体传播平台具备在大小屏实时互动留言、发弹幕、加入社群圈子、参与互动活动、刷礼物以及转发分享等功能。

1.1.1 全媒体互动子系统

系统设计统一互动平台,按场景需要配备主持人互动可视化工具和组件。可视化工具和组件可根据节目策划要求配置或自定义互动场景开放拓展,由互动场景统一数据平台进行管理,通过接口形式与演播室、直播系统实现用户信息和内容信息的联动。

1.1.2 智能包装子系统

智能包装系统可将互动信息数据添加至智能包装系统中进行灵活调用,形成可视化、多样化模板,便于内容挑选、模板绑定及特效预览等;支持常用的互动投票、互动弹幕、互动点评、手机连线及转发分享等功能。

为了保证互动的实时性,平台在技术上优化了整体系统的链路,最大限度地保证实时渲染、实时互动,在大小屏的包装风格和互动内容上做到了一次互动、多屏观看,实现了同档节目包装内容的复用和同步。包装系统设计了主备及第三备份设备,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系统的安全。主、备、第三备份的切换可实现无缝切换、同步播出。

1.1.3 流程审核与管控子系统

平台为了适应多变的全媒体迭代更新,在银川本地建立了互动数据库,深化管理流程,构建全媒体快速互动机制,驱动从数据、审核到终端发布的完整制播流程,实现了多地协调互动的安全管控及数据审核机制[3]。

此外,平台依托《直播银川》《银川生活帮》《民情热线》等品牌民生栏目,让观众参与到节目中。一方面调动观众收看节目的积极性,增加观众黏性;另一方面也便于开展民生化、社会化等问题的监督,有效促进问题解决。

9月3—4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圆桌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与会各方重点就推进中非关系、深化各领域合作、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以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发表看法。会议通过了《关于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19—2021年)》。

这些子系统互相配合,最终形成一整套凸显新媒体高时效、强互动、高安全、强拓展性、高精度、强移动性的节目生产流程,为数字银川的传媒+政务建设提供便捷数字入口。系统架构如图1 所示。

图1 全媒体流程

1.2 自动化——一次制作、多端发布

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在全媒体传播平台的建设中对表现形式、内容节奏、技术手段提出新的要求,随着新技术的普及,全媒体、自适应、个性化内容成为可能。现阶段,平台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多摄像机拍摄等,打造独特的视觉效果,同时结合专业的导演和编辑,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展示场景、使用数据可视化呈现统计数据等,增加报道的吸引力和互动性。但是,全媒体发布平台需要同步制作、适配不同终端的节目内容,这既需要大量制作人员制作,又需要大量设备投入,而且制作出的内容质量参差不齐,无法保证全媒体平台内容的一致性。

此次实践创新地引入了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全媒体统一生产系统,首先通过各个节目整体的全媒体传播脚本和镜头规划,完成兼顾横竖屏的内容传播规划;其次利用三维图形图像渲染、跟踪、识别处理等技术完成统一的AR 制作;最后在实时全媒体内容生产中结合机器人、AI 等技术完成从AR 跟踪到镜头的聚、变焦,机器人的运行速度、运动轨迹等的自动化AI 适配,实现一次生产、多端复用。传统方式需要更多的人力和更多的设备来完成多端发布,全媒体传播平台中AR 流程支持自动化调整字体、分辨率、格式和动画视觉等功能,适配全媒体多种显示形式。全媒体智能传播内容生产既节省了大量重复工作,又大大提高了内容的数量和质量[4]。

1.2.1 制作流程

全媒体节目制作从前期就创建不同版式、不同分辨率的模板,通过对模板字体、分辨率、格式、构图等的调整,确保内容图形包装等与最终分发内容匹配;形成自动化模板组,并加入对应的元数据信息,便于后续的继承和调用[5]。

1.2.2 数据流程

数据流程分为两个层面:一方面,记录节目内容素材,其中所有素材需要记录一份净信号素材,便于分发使用;另一方面,记录节目内容的切点,包括切换、包装、字幕、转场等多项节目信息,统一记录到素材文件的可扩展标记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XML)信息里面,并进行数据库匹配记录管理。

1.2.3 分发流程

平台的制作发布流程如图2 所示。对于常规分发流程,系统可自动化完成。系统通过接口获得分发任务,自动识别素材文件的XML 信息,调用对应的模板组,后台采用物理实时渲染引擎进行自动化渲染,全流程无须干预。对于应急分发流程,节目制作人员可以随时调整节目素材的时长和内容,模板组会实时替换对应内容,无须进行二次制作。实时渲染引擎实时接收数据实时调整,即可快速完成个性化内容的生成。

图2 制作发布流程

此次创新实践无缝契合了智慧广电新模式“一云多屏”的数字化发展策略布局,结合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全媒体传播平台,将电视大屏炫酷的功能无缝移植到移动终端上,让用户随时随地收看电视节目,实现大屏小屏多视角展示共享,为用户提供极致、完美的视频服务和观赏体验。

1.3 智能化——AI 数字人短视频的综合应用

此次平台建设在短视频快速生产系统中重点引入智能AI 数字人系统,包括建模、驱动、渲染及合成等功能。

数字人涉及计算机图形渲染、AI、美术、软硬件开发等多项技术,结合计算机视觉(Computer Vision,CV)、自动语音识别(Automatic Speech Recognition,ASR)、自然语言理解(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知识图谱(Knowledge Graph,KG)、文本到语音合成(Text To Speech,TTS)等多种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真实世界的全面感知、连接及交互。

短视频内容生产的主要成果一个是视频,另一个是图形。此次建设的短视频包装生产工具创新地融合了视频和图形的统一编辑方式,提供真三维空间实时编辑与3D 图形图像剪辑合成、智能语音、AI 数字人及AR 植入等能力。模型支持矢量化编辑,任意放大缩小拉伸均不变形失真。系统支持外部数据实时接入、图形化实时展现、360°全景视频、3D 左右分屏、3D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编辑包装等功能,无缝接入银川全媒体数字资产服务平台,可实现海量主题分类模板元素自由组合。新的短视频生产工具突破了传统非编软件无法满足的海量图形需求,并无缝嵌入了数字人智能生成服务,提供完整数字场景、数字人生成、合成及包装流程,可快速制作出精彩的数字人视频,满足全媒体高效内容生产的需求。

为了实现用户使用的便捷性,工具内置大量数字人角色,可以进行自定义微调,也支持第三方数字人模型导入。银川全媒体数字资产服务平台定期更新数字人模型,便于用户更新使用。

考虑到短视频生产的时效性,使用工具时,无须采集真人动作,只需要利用TTS 技术,输入文字,选择音色,工具会自动匹配动作,支持自定义调整动作,最大限度地让数字人简单易用。

渲染流程采用实时核心渲染引擎技术。全新一代4.0 核心渲染引擎在高效率、高质量、跨平台、广兼容等方面全面升级。考虑到渲染层面需要大量的算力投入,此次短视频平台引入国产云端渲染技术,利用云端算力、分时复用、多任务并发,大大减少投入的同时,保证了数字人渲染任务的高效率、高质量。

AI 数字人渲染完成后,可利用智能短视频生产工具将数字人、数字场景、AR 前景、图文包装等统一合成。在合成过程中,时间线轨道编辑和三维场景编辑可以任意创意拼搭,智能匹配镜头的动态运动,提升短视频画面感,实现高质量、低成本、简流程的数字人短视频生产。

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通过此次全媒体传播平台建设,摆脱了传统媒体内容运营思路,通过协调、整合平台内外部资源,发挥平台媒体优势,培育平台数字人IP 资源内容,并据此构建数字人IP 内容矩阵,聚合了粉丝群体,增强了品牌影响力。

2 实践经验和建议

本次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全媒体传播平台建设在全媒体设计与应用上做了大量实践,目的是提高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满足数字经济、数字智能时代的发展要求。平台创新地引入了智能生产系统,大数据互动系统、AI 数字人系统等,以内容建设为根本,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创新管理为保障,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提升内容多样性和深度。扩大银川新闻报道的范围,关注社会热点、民生问题等多元化内容,引入AI 数字人作为节目的主持人或嘉宾,增加节目的科技感和创新性,提供更加个性化和互动性的节目体验。

(2)增加互动性。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与观众进行实时互动,征集观众意见和建议,提供观众感兴趣的内容,增加观众参与度。

(3)创新节目形式。在重大主题报道尝试采用新颖的表现手法和技术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提供更具创新性和吸引力的节目内容。

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逐步形成“媒体+平台服务”定位,不断进行生态场景的扩展建设,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的融合创新与多场景覆盖发展趋势。在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创新发展的指导下,产业间协同发展有机融合,依托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数字化建设,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3 结 语

全媒体传播平台在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的实践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和价值。通过对内容制作、加工和传播的深度设计,以及对数字智播、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综合应用,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成功实现了全媒体传播平台的民生化、互动化和智能化。

猜你喜欢

银川市流程数字
吃水果有套“清洗流程”
违反流程 致命误判
答数字
数字看G20
本刊审稿流程
析OGSA-DAI工作流程
银川市放疗许可证发放现状分析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Lesson Planning for Junior Task-based English Teaching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