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意象,让古诗词教学展现精彩

2023-11-05吉文利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蜀道古诗词诗词

吉文利

诗词之美人所共知,但学好诗词并不容易,尤其高中阶段收录的诗词不仅篇幅较长,而且内容更加艰深晦涩,对学生来说很难把握。尽管教师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引导学生探索诗词之美,但收效颇微。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诗歌内涵,体会诗词的语用规律,教师可立足“意象”的角度进行授课,让学生沿着作者意象的踪迹获得读诗词的审美体验,掌握诗词鉴赏的奥秘。

高中语文收录的古诗词不仅篇幅较长,而且内容艰深晦涩,想要理解以及掌握颇具难度。这些作品有的表达了对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痛惜之情,有的抒发了惜别之情,而有的则是表达自己对美好山河的憧憬之情。但高中生本身没有多少生活阅历,再加上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很难对诗歌形成情感共鸣。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不妨根据诗词中的意象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以此领略诗词意象之美。

例如,在教学《蜀道难》时,诗中有一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向我们充分展示了蜀道之难,李白之所以有这样的观点,是因为他真正看到了蜀道,知道蜀道有多么难行,内心才会生发出这样的感叹。因此,在学习这首古诗时,教师不妨借助信息化教学模式,从互联网上搜集有关蜀道的一些图片或者视频,从动态以及静态的角度为学生营造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蜀道的难行。事实上,蜀道是四川广元剑门关一带的栈道,是古代由长安通往蜀地的道路,巍峨险阻,气势磅礴,所以李白身临其境之下才会有所感叹。通过信息技术的呈现,学生这才意识到诗人的感叹并非出自臆想或杜撰,而是真情流露。

在高中古诗词意象教学中,想要提高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深入古诗词鉴赏天地,领略意象之美,教师需要营造科学的诗词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意象,感知意象,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认知,让学生不知不觉间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去触摸其中的情感。

“意象”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这部作品中,尽管书中探讨了“意”“象”之间的内在关系,但这种探讨相对初阶,并不深刻。到了明清时期,“意象”概念才真正趋于成熟,强调的是人的内心情感对客观事物的投射,这与现代定义的“意象”内涵高度契合。但是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往往安于浅层化、程序化教学现状,对“意象”的重视不足,未能引导学生准确辨别“意”“象”之间的关系,导致学生孤立解读文本,甚至出现误读现象。

例如,在教学《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时,在一开始,诗人提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之后又发出“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的感叹,于是学生先入为主,把诗歌一开始的“羁鸟”“池鱼”也视作意象进行研究,但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事实上,这首诗歌的意象主要包括九个,分别是“方宅”“草屋”“榆柳”“桃李”“远人村”“墟里烟”“狗”“鸡”“桑树”,而这些意象共同为我们呈现了悠闲安逸的田园生活,也可以展现出陶渊明闲适生活的态度,而诗人在一开始提到的“羁鸟”和“池鱼”物象,只用来表现自己在官场生活中的压抑和痛苦,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而已。在语文课堂中,教师需要将“意”和“象”连起来讲解,同时让学生明白:“意”是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而“象”是与这份情感和思想高度相关的客观事物,学生必须对“意”“象”的关系进行正确认知,才能避免赏析方向偏离正确轨道。

“意象”是一个复合性概念,不是孤立的,由于教师对意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又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分析意象,导致学生对意象的认识相对浅薄,容易走进赏鉴误区。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准确识别诗词中的意象,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把握诗词的情感内涵。

在现代教育理念下,帮助学生拥有良好的探究能力是教师教学的重点方向。在高中古诗词课堂中,教师一方面需要完成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还需要满足学生的精神诉求。而大多数高中生对意象探究的积极性不足,这是因為意象过于抽象,学生往往很难把握,再加上教师并未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空间,导致学生的动力不足。因此,教师需要大力提倡合作探究,以此改善古诗词意象教学现状。

例如,在教学《短歌行》时,教师在课堂中引入小组合作探究模式,让学生对《短歌行》中出现的物象,比如“酒”“朝露”“鹿鸣”等进行探究,让学生思考这些是否是诗歌中的意象,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写到它们,目的何在,同时和小组成员搜集参考资料,互相交流意见,分析诗人运用的意象到底包括哪些,最终明确“月亮”才是这首诗的真正意象。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继续讨论为什么“朝露”“酒”这些不能成为意象,具体原因何在,诗人通过“月亮”这一意象又表现了怎样的主旨和思想。通过深入探究,学生意识到“朝露”只能表现时光匆匆而逝,但无法准确表达作者的情感。而“月亮”意象才能真正表现曹操对贤才的求之若渴。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加强学生对古诗词意象的认识。

在古诗词意象教学中,如果教师延续传统的授课形式,一味地以讲解为主,忽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会降低学生学习意象的积极性。因此,为了调动学生对意象的探究热情,教师不妨引入小组合作模式,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感知意象,质疑意象,分析意象,以此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效果。

在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很少引导学生对意象进行深入探究和赏析,即便提到“意象”也只是“就事论事”,并没有带入不同文本中,让学生赏鉴同一意象。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对“意象”的认识往往是单一化的,并没有意识到“意象”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及其在不同作品中的情感表现。

例如,在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时,由于诗歌中出现了“月”这一常见意象,因此教师又为学生引入了《短歌行》《琵琶行并序》以及《念奴娇·赤壁怀古》三首古诗词,因为这三首诗同样提到了“月亮”这个意象。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诵读这四首诗词,利用教材注释理解诗词大意,分析“月亮”这一意象在诗歌中的情感内涵。比如,针对《短歌行》,学生通过诵读意识到作者不只是谈及月亮,而是借月亮皎洁明亮的特征来比喻贤才,诗中“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一句充分显示出作者的求贤若渴以及落寞情态;对于《琵琶行并序》而言,“月”更是多次出现,如“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等,主要渲染了诗歌中的凄冷氛围,衬托出琵琶女悲苦的心境和凄凉的身世;《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月”的意象主要体现在“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中,此时作者苏轼被贬黄州,政治生涯陷入困境,而他看到大自然的无穷无尽,感慨人生如梦一般短暂,既有一份对现实的无奈,也有一丝旷达的意味;还有《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湖月照我影”一句则是渲染了明月映照的镜湖,为诗歌增添了一丝朦胧和神秘的氛围。

可见,教师需要在课堂中引入不同的文本,让学生对比赏鉴,分析同一意象在不同诗词作品中的情感内涵,以此加深学生对意象的认知,提升学生古诗词的鉴赏水平。

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通过意象分析古诗词是一个巧妙而高效的做法。意象是解读古诗词的“钥匙”,如果学生掌握了“钥匙”,就能深入古诗词天地一探究竟。

猜你喜欢

蜀道古诗词诗词
蜀道行
踏青古诗词
蜀道向天开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我和古诗词
蜀道除艰险天府尽欢颜
趣读古诗词
蜀道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