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多了一颗“樊锦诗星”,细数星辰大海里的中国名字
2023-11-05
7月10日,樊锦诗从事敦煌文物工作60年座談会在敦煌举行。会上正式命名了编号381323小行星为“樊锦诗星”。继向北京大学捐资1000万元支持敦煌学研究后,樊锦诗再向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捐资1000万元,用于敦煌文物事业发展和急需人才培养。捐款来自樊锦诗所获奖金及个人积蓄。
“樊锦诗星”绕太阳一周需5.66年,平均速度为每日141万公里。根据观测,“樊锦诗星”到地球的距离最远可达7.27亿公里,最近时只有2.24亿公里。
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介绍,“381323”可解读为:38年出生的江南女子,1辈子用心守护敦煌石窟,继常书鸿,段文杰之后担任敦煌研究院第3任院长,横跨自然与人文科学2大领域,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弘扬3个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
樊锦诗是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曾获得“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人们提起她时,总是亲切地称她为“敦煌的女儿”。
1963年,樊锦诗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到敦煌研究院工作,至今已经整整60年。60年间,樊锦诗全身心投入敦煌文物保护事业,走遍了莫高窟的每一个洞窟,看遍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守望着莫高窟里的历史沧桑、文化纷繁。她将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弘扬、管理工作当成终身事业。
1987年,莫高窟被批准列为我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申遗的申报材料全由樊锦诗手写。后来在她的推动之下,一系列保护条例和保护规划出台。
为了让敦煌石窟的文物信息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樊锦诗带领团队建立起系统的“数字敦煌”资源库,敦煌文化与艺术真正地走出洞窟、走向世界。
在这些巨大工程一一落地时,樊锦诗已近80岁,劳累奔波半个多世纪,她为敦煌做了她所能做的一切。
目前,按照国际规定,各类天体中只有小行星是可以根据发现者意愿进行提名,并经国际天文联合会审核批准从而得到国际公认的天体。
早年发现的小行星大多以希腊神话中神仙的名字命名,后来随着小行星发现数目增多,许多国家、城市和知名人士的名字成为小行星的星名。
怎样才能获得小行星命名权?据一位参与过小行星命名的工作人员透露,想用买,或者用自己的名字来命名自己发现的小行星,都是行不通的。估计有这个想法的人很多,国际天文联合会特地做了一个说明,“本联合会是一个国际性科学组织,绝对不掺和任何星星名字、星球表面土地名字的商业买卖。如果你读完了我们的解释还是想买,那些赚走你钞票的人会很开心的。”
为了统一规范,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专门组成了由国际著名科学家组成的小行星命名委员会,负责接受和审议全球新小行星的命名工作。
小行星发现者提出的命名申报经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在《国际小行星通报》(Minor Planet Circulars)上正式发布,并通知世界各国天文台此星名成为该小行星的永久星名,并列入每年出版的《国际小行星星历表》上。
所以,给小行星命名是一件严肃的事,需要保证命名唯一性,一旦确定永久不可更改,这也使得小行星的命名具有国际性和永久性,是一项崇高的国际荣誉,命名一旦获国际批准,将为世界各国所公认,永载天文史册。
1999年10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原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将其发现的国际编号为8117号的小行星命名为“袁隆平星”。
1999年10月,国家天文台将其发现的国际编号为7681号的小行星命名为“陈景润星”。
2001年8月,紫金山天文台将其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763号的小行星命名为“钱学森星”。
2003年10月,国家天文台宣布把国际编号为25240号小行星命名为“钱三强星”。
2012年6月,根据国际天文联合会第77508号《小行星通报》,小行星第148081号正式命名为“孙家栋星”。
2016年1月,五位著名科学家小行星命名仪式在京举行,第31230号小行星命名为“屠呦呦星”;第32928号小行星命名为“谢家麟星”;第9221号小行星命名为“吴良镛星”;第12935号小行星命名为“郑哲敏星”;第1928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存浩星”。
2018年9月,国际编号为79694号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南仁东星”。
2020年8月,国际编号为317452号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吴汝康星”。
2020年9月,国际编号为281880号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吴伟仁星”。
2021年7月,国际编号为347336号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张弥曼星”。
2023年5月,国际编号为355704号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王应睐星”。
获得小行星命名的名人,多是在某方面十分有建树,对社会有影响力的人物。想要一颗以你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那就努力奔跑吧!
(来源:海报新闻2023-07-11,综合央视新闻、人民日报客户端、科普中国等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