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文化产业与城市文明典范建设
2023-11-05温婉华
摘 要:深圳文化产业体系是城市文明典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文化产业,有助于促进城市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梳理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历程、成效和问题,参鉴国际化一流大都市的发展经验,提出深圳发展国际性文化产业的具体路径。具体来说,要立足本土设计,以岭南文化支撑深圳国际性文化产业体系;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产教联合体;融合科技与文化,催生文化产业新业态;打造设计高地,强化教育与科研支撑;培育宽容的文化环境,汇聚全球创意人才。
关键词:文化产业;城市文明典范;文化自信;创意人才
基金项目:本文系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2年度青年课题“城市文明典范建设视域下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国际比较研究”(SZ2022C021)、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021年度校级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创新项目“一本三维五纲:文化自信背景下文化创意人才美育培养的新模式”(6021310009S)、深圳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度社科类科研项目“城市文明典范建设对深圳文化创意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效应研究”(6023310022S)阶段性成果。
201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城市文明典范”被确定为深圳五大战略定位之一。《意见》要求深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为深圳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注解和价值坐标。深圳文化产业跨越高附加值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产业界限,不仅巧妙地将历史、文化、心理与经济相结合,还以文化节事为契机,将本土的多元文化和诉求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打造城市文明典范绕不开的命题。
一、深圳文化产业发展对城市文明典范建设的
重要意义
(一)激活文化消费需求,促进城市物质文明
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鲜明地指出了物质文明的基础性作用。物质文明是城市文明的经济基础,其性质和水平决定着城市的质量、规模、程度和发展速度。文化产业具有经濟功能,其核心是创意,创意会产生巨大的乘数效应,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强烈,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中的其他产业相互渗透,创造了新的消费理念、新产品和新市场,同时提供着越来越多的财富和就业岗位。根据联合国数据,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产值超过4万亿美元;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超过16.5万亿元。可见,文化产业已成为后工业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国民经济产业的重要支柱,有助于深圳在构建质量型内涵式的现代产业的进程中,繁荣城市物质文明。
(二)发挥文化治理作用,涵养城市政治文明
文化具有与生俱来的治理功能,文化产业的治理性是文化治理性的延伸与发展,城市政治文明与文化治理互为驱动,镶嵌于城市治理的实践中。文化产业的治理性表现为发扬本土民主,善用文化生产和传播来夯实社会意识形态建设,通过文化的隐形力量构建良好社会秩序。只有根植于本土文化沃土的政治文明才能枝繁叶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也为城市政治文明提供了丰厚的滋养。通过文化产业弘扬中国传统政治思想,运用积极的思想推动民主政治建设,将文化治理化作城市治理的力量,这些都是深圳文化产业在城市政治文明建设中亟须思考并能有所作为的着力点。
(三)提升文化精神引领作用,培育城市精神文明
城市文明的发展不仅需要物质文明的改善,更需要精神文明的提升和人主体性的彰显。精神文明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全面进步的重要保证。文化产业具有社会功能,文化产品是精神产品,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面对当前不良思潮对城市精神文明的挑战,文化产业能在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等方面培育公民社会责任意识,强化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发挥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有序规范和正向疏导作用,让崇德向善、润物无声成为培育社会精神文明的新方式。
(四)坚定文化自信,传播城市社会文明
文化产业具有文化功能,对内能实现文化延续,对外能有效传播文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能创新性地通过流通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表达文化元素,展示城市文化,讲述城市故事,坚定文化自信。文化产业还具有外源性力量,是扩散城市国际影响力的“爆破源”,一座城市的文化品位、文化内涵及文化定位,往往首先来自文化产业所创造的著名品牌,如北京的“鸟巢”、深圳的“华强方特”、洛杉矶的“好莱坞”、巴黎的“香榭丽舍”等。在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双重变奏中,深圳文化产业将本土特色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的过程中提升城市社会文明。
(五)推动文化产业绿色生产,实现城市生态文明
推行绿色化、低碳化的城市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历程,主要发达经济体都经历了从工业产品经济到服务经济再到文化产业经济的发展阶段。文化产业属于知识密集、环境污染小、资源能耗低、科技含量高的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在调整城市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城市生态文明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深圳文化产业发展概述
(一)深圳文化产业发展历程
深圳学者将深圳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总结为自发、自立和自强三个阶段:1978年至2002年为自发阶段,该阶段以1979年西丽湖度假村的创建和1985年华侨城集团有限公司的成立为标志;2003年至2011年为自立阶段,深圳于2003年提出“文化立市”战略,于2005年提出将文化产业打造成第四大支柱产业,于2011年明确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12年至今为自强阶段,《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深圳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1—2025)(征求意见稿)》等文件陆续推出,促使深圳文化产业形成了“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化+金融”等生机蓬勃的新业态,深圳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二)深圳文化产业发展成效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深圳在政治文化、道德文化、文学艺术、大众文化、移民文化和学术文化等方面不断创新,凝聚为深圳建设城市文明典范的人文底蕴。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深圳“设计之都”的称号,使得深圳成为世界第六个、中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城市,可见深圳的文化创意设计行业在中国的引领力和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此外,深圳还拥有很多名片,如创新之都、科技之城、图书馆之城、创客之城、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杰出的发展中的知识城市、公园城市等,这表明深圳的城市文明获得了全方位发展。2022年,深圳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2 600亿元,占全市GDP达到8%,拥有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超10万家,从业人员超100万人。2023年,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在深圳举办,更是向世界展示了文化强国之路的深圳探索。
(三)深圳文化产业发展问题
对标城市文明典范建设要求,深圳文化产业还面临着挑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城市文化名片很多,但品牌不够凸显,城市形象辨识度低;二是文化产业的创新供给不足,核心原创能力缺乏,文化产能不足,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强;三是传统文化的历史沉淀较少,文化资源要素不够丰富,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原特区外文化体系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四是高端文化人才缺乏,“文化大家”缺乏,人才引进和发展环境尚待优化。调查显示,“生活成本过高”“地域文化底蕴不足”“薪酬水平较低”“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等是深圳文化产业人才发展环境主要的劣势。
三、深圳发展国际性文化产业的具体路径
《意见》提出,深圳要在21世纪中叶成为全球标杆城市。为达成这一目标,深圳要把握全球视野和深圳特色的协调统一,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有益经验,探索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
(一)立足本土设计,以岭南文化支撑深圳国际性文化产业体系
任何一座城市的文化内涵必有其个性和特殊性,城市的发展要根植地域特色,本土文化是塑造城市文化产业品牌最根本的基础。岭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深圳乃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母体文化,广东省就将岭南文化“双创”工程列为文化强省的“六大工程”之一。深圳发展国际性文化产业应以岭南文化为支撑,开发具有深圳城市文化特质、人文精神内涵、独特深圳城市文化符号的文创产品,同时让这些产品最终变成商品,流入市场,服务社会,传播全球。首先,挖掘岭南文化的内涵、发展方向和意义,筑牢中华文化共同体意识。其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实现岭南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相关产业的重组和延伸。最后,充分发挥岭南文化在全球文化交流与文化辐射中的重要作用,以岭南文化的发展、影响力和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度,塑造深圳文化产业体系的国际形象。
(二)优化产业结构,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产教联合体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产教联合体,有助于构建良性互助的命运共同体。深圳是一座文化积淀深厚、文化创新力量活跃、文化消费旺盛的枢纽型城市,若其与港澳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其他城市的创意设计资源、供应链、产业链相融合,形成大湾区文化产业产教联合体,将能形成产业优势互补、文化多元融合、社会开放创新的绿色产业生态。同时,也能汇聚全球设计的创意资源,打造深圳文化产业创新高地,引领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并辐射周边国家和地区。具体来说,一是要以工业设计推动大湾区制造业的优化升级,提升传统产品的附加值,延伸传统制造业的价值链;二是以服务设计提升大湾区生活品质,促进服务业内涵式发展;三是以民生设计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是大湾区食品供应基地,乡村振兴是大湾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四是提升文化产业国际贸易质量和水平,立足国内大循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向国际大循环,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等海外市场。
(三)融合科技与文化,催生文化产业新业态
当前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加速创新,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生产方式,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科技赋能催生文化产业新裂变,如:信息技术+文化,发展数字文化产业;能源技术+文化,发展生态文化产业;海洋科技+文化,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等等。深圳应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强化科技赋能,增强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国际竞争力;提升原创能力,打造属于城市的文化产业IP。
(四)打造设计高地,强化教育与科研支撑
设计是一种创意创新活动,更是一种经济和社会行为,应立足大设计观念,开展深圳文化设计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首先,强化教育协同,促进教育支撑。将面向思维启蒙的体验型设计教育、面向产业需要的职业型设计教育、面向学科建设的专业型设计教育、面向社会普及的传播型设计教育进行一体化设计和横纵向灵活衔接,激发全民设计意识。其次,提升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水平,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加强文化产业相关学科建设,推动文化产业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加强学术研究,探索具有深圳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律。最后,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以“职业/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创意产业—文化产业集群—城市文化功能”五位一体的创意人才培养模式,为深圳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五)培育宽容的文化环境,汇聚全球创意人才
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发展环境则是决定人才去向的重要因素。学者蒯大申在《世界文化中心城市何以可能》中指出,凡世界文化中心城市,必具备多元与宽容的文化环境,而多元、宽容的文化主体又必然是充满自信的,如汉唐时期的长安,以及今天的纽约、巴黎、伦敦等。深圳有句著名口号,即“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该口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深圳开放、包容的精神追求,但是和国际化一流大都市相比,深圳文化环境的宽容程度还有待提升。因此,深圳要制定并落实各种有利于文化产业人才发展的政策,善于整合资源,搭建文化产业人才干事创业的平台,加强舆论宣传,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宽容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李凤亮.新时代深圳城市文明建设的理念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3.
[2]意娜.文创产业激发城市发展新动能[J].理论学习,2017(11):45.
[3]李凤亮,刘晓菲.全球文化创新资源集聚与深圳城市文明典范构建[J].特区实践与理论,2021(5):73-81.
[4]温婉华,韩树林.深圳志愿公益与城市文明典范建设[J].深圳社会科学,2022(6):92-102.
[5]吕绍刚.去年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超两千六百亿元:文化增活力 城市添魅力[N].人民日报,2023-06-05(10).
[6]张军,黄永健.城市文化:在流动与积淀中创新演进:以深圳的文化发展为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
[7]潘鲁生:粤港澳大湾区设计产业发展路径[EB/OL].[2023-03-29].https://sd.china.com/yishu/20002521/20221108/25685133_1.html.
作者简介:
温婉华,硕士,深圳职业技术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城市文化、職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