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 新认识
2023-11-04吴斌
吴斌
我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受邀来到美术教育论坛,甚是惶恐。可能是因为《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名为“艺术”我才有了这样的机会和大家交流。我想提出一些个人观点,希望能引发大家的思考。
第一,艺术中的各门学科中都具有很强的、独特的技艺性特征。无论是教师、教研员,还是理论工作者,不掌握一门技艺是不行的。我特别赞赏朱光潜先生的一句话:“不通一艺,莫谈艺。”我们从事艺术教育理论的学者,不能只作教育理论的传声筒,不能只做空泛的思辨,只有立足于艺术实践,亲身体验,才能有真实的感受和认识,要使用一线教师听得懂的语言阐述新的课程理念。我经常听到“核心素养”“大单元、大观念”“情境驱动”“高阶思维”“跨学科融合”“深度学习、有效学习”等新名词,给一线教师带来了许多的困惑。这些教育学的概念及理论,如何能让一线教师理解并付诸实践?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把这些概念和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核心特征有机地結合起来,而不是让我们一线教师盲目地寻找不切合实际的“学科融合”。
第二,新课程的重点是核心素养,新课标的关键是学科核心素养。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辩证关系:核心素养是对人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度整合凝练的结果,超越了学科核心素养。各学科核心素养既有共性,又有其独特的个性,各学科教学一定要明确自身独特的价值和贡献。比如音乐和美术,这两者很难结合。刚才黄宗贤教授讲的艺术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但是在学科特征上相差甚远。美术训练视觉,音乐训练听觉;美术是空间的艺术,音乐是时间的艺术;美术是二度创作,音乐需要三度创作;美术家有大器晚成者,音乐家却很难实现。他们的共同之处是各自用独特的手法表达人类的情感。所以,各学科核心素养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艺术的个性是探究性和创造性。
各学科一定要明确自身的独特价值和贡献。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具体化、实践性的表述,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之后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能力,是学生在接受艺术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双基、三维目标、核心素养”是不同维度的概念,不能把他们对立起来。特别是课堂教学目标的叙写,不建议生搬硬套“三维目标”和“素养目标”的框架结构。199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了核心素养这样一个概念,在一个报告中阐述:“素养和知识间既不是竞争关系,也不是相互排斥关系。”现在有的人说,我们要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试想,没有知识,没有技能,何来素养?知识作为人类成就的产物,始终与专业化有着无法避免的联系。今天人美社的教材课例都体现了专业化。知识代表人类对社会和生活最佳的理解和认识。我非常赞同一位学者的话:“核心素养虽为课程与教学带来一系列改变,但不变的是对知识学习重要性的确信与坚守,无视知识的资源角色与知识学习的基础性作用,素养的建构与发展也断无可能。”最近,我常听到专家们提出疑问:现在的美术课还是美术课吗?这是我们当前艺术教育的痛点。
第三,我对学习新课程有三点建议。首先是守正创新,砥砺前行。习近平总书记说:“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1982年做省级教研员,40年来参与了不同时期的音乐教材、音乐大纲、音乐课标的编写工作。音乐教育发展到今天是沿着历史的道路走来的,要解答很多难题,重温历史就不难理解了。因此,实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能用否定一切的思维方式去对待。其次是正本清源,不忘初心。从学美术那天起,我们就有了初心。初心就是通过造型艺术表达人类的情感,用“美”的眼光去改造世界,用艺术的标准去推动社会的发展。我们遇到困难时,要有正本清源的能力。最后是守土有责,牢记使命。使命是“立德树人”,守土是坚守美术学习的价值,发挥美术教育的独特功能,始终牢牢把握美术学科特征,发挥课堂40分钟的效益。
学科综合或融合都要以美术为本,紧紧围绕美术的育人目标。这是我们最重要的责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