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做好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的认识与思考

2023-11-04蒙燕祥

西部探矿工程 2023年10期
关键词:防灾工作

蒙燕祥

(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局水文地质队,广东 广州 510800)

地质灾害一旦发生,将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重大的影响,因此,要想使有关的资料得到充分的掌握,就必须对其进行详细的调查。然而,由于我国在地质灾害的详细调查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缺陷(见图1),这就会影响到详细调查工作的全面性和客观性,使有关单位和调查者充分认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全面分析现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提高其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为今后制定科学的防治对策提供可靠的参考[1]。

图1 地质灾害示意图

1 地质灾害的危害

地质灾害的发生会带来严重的危害,这种危害既有自然环境的,也有社会经济的,所以要做好全面的分析。

1.1 生命财产的威胁

地质灾害最突出的危害是人类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根据现有数据的调查,每一次地质灾难都会带走大量的生命。

1.2 交通道路的中断

其次是交通运输的中断。根据当前的经济发展情况,公路是加强地区间联系、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公路交通就会受到破坏,交通受到影响。由于地震灾害的发生,不仅会影响到地区间的联络与交流,还会对外界的物资运输产生一定的影响,给灾区的救灾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1.3 电力等线路的中断

电力和其他线路的中断也是一种突出的地质灾害。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正处于积极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电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它直接关系到工业和人民的生活。由于地质灾害的发生,会对电力设施造成一定的损害,从而导致电力供应的中断,从而导致经济的发展停顿,从而导致生产和生活的停止[2]。

1.4 自然结构的变化

地质灾害最明显的危险之一,就是引起天然构造的改变。从当前的自然构造变迁来看,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的构造变迁,二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变迁。地质灾害是一种毁灭性的灾难,通常在地质灾害发生后,会导致周边环境的变化,例如山体塌陷、岩石破裂等,自然界中的生物多样性取决于环境,当自然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时,其生存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某些无法适应环境变化的物种将会大量减少甚至灭绝,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下降。

2 现阶段在地质灾害的调查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科学的防灾理念

由于地质灾害不是一个部门的,矿山、公路、水利等工程也有可能造成地质灾害,所以,在进行地质灾害调查时,应由交通、水利、矿山等有关部门参与,并承担相应的防治责任。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做到动态监控和相关职责,水利、交通、矿山等行业通常不在群测群防系统范围内,这就给地质灾害的有效预防和调查质量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2.2 从事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的相关人员缺乏专业素质

由于地质灾害的详细调查涉及到各个领域的专门知识,因而对调查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从事地质灾害详查工作的相关人员总体素质仍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在专业技术等方面尚有一定差距。同时,许多调查者的创新意识不强,不能按照现实的需要,采用行之有效的调查手段,从而影响到调查的客观、准确。

2.3 地质灾害的调查结果和国土部门已知的灾害隐患点不符

我国传统的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多以机理性分析为主,在调查发现的潜在风险点中,存在着许多没有太大危险但又具有相当重要作用的现象,从而导致了对灾害目标的不精确。另外,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由于缺少与当地政府的协作,很难对其进行精确的探测,从而使其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不出应有的效果[3]。

2.4 调查所得的隐患点与地质灾害的实际发生位置不符

目前,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的范围常常是在监测点或者调查范围内没有包括实际的灾情发生地点,致使调查结果中出现的风险点与实际发生地点不符,从而严重影响了调查工作的实效性。

2.5 基层管理部门对地质灾害的管理混乱

基层管理人员,尤其是县和乡镇的主要负责人,对地质灾害预防工作的相关知识缺乏系统性的学习和训练,对“两卡一表”的填写、管理、认识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同时,在人员调任过程中,也会出现地质灾害档案资料交接不衔接、不了解等问题,造成有关地质灾害数据丢失、错位等问题。

3 做好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的措施

3.1 充分收集资料

在开展工作前全面收集调查区内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岩土体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城镇、居民点、学校、矿山、交通、通讯、水利水电等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相关的重要工程设施的分布情况以及遥感资料;收集历史上所发生的的各类地质灾害的时间、类型、规模、灾情和地质灾害调查、勘查、监测、治理及抢险、救灾等工作的资料;收集工作区1∶5万、1∶1万地形图;收集1∶5万、1∶20万区域地质图。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去伪存真、综合编制,进行数字化处理。利用所收集资料,划分地质灾害重点调查区和一般调查区。

3.2 遥感解译

运用遥感和地面网格控制调查方式,遵循建立解译标志、初步解译、野外验证和资料综合整理及报告图件编制等工作程序开展地质灾害解译工作。通过遥感解译和现场调查验证,采取人机交互解译为主、目视解译为辅,全面解译地质灾害的种类、数量、规模及其分布特征,查明地质灾害体及其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初步圈定地质灾害危险区,配合地面调查工作。

3.3 地面调查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采用点、线、面相结合,以遥感调查为先导,以野外实地调查为主的方式进行。调查技术路线采用遥感调查、地面调查、测绘和勘查相结合的方式综合开展。调查已发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点,了解其分布范围、规模、结构特征、影响因素和诱发因素等。对城市、村镇、厂矿、重要交通路线、重大工程设施、大江大河、重要风景名胜区和重点文物保护点等潜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并对其危险性进行评价。

3.4 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加强对地质灾害的处理,要切实强化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建设,增强应急管理能力,提升应急管理水平。县、镇、村逐级建立了地质灾害防治领导机构,建立了由上至下的地质灾害防治应急体系,责任分解,层层落实到相关部门,制定完善防灾救灾应急方案。同时,加强应急抢险队伍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和物资的储备。成立紧急救援队、卫生服务队、抢险运输队,并配有无线电通信设备,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把部队拉出来,能打赢。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加强防灾减灾自救知识的宣传,并将应急预案与演练相结合,以提高民众的防灾减灾自救能力[6]。

3.5 培养地质灾害调查工作人员

要发展地质灾害勘探,必须有专门的技术人才,这是今后地质灾害勘探工作发展的基础。因此,地质勘探局必须定期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具备全面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同时还要加强其工作的责任感。专业、技术型的地质灾害勘探技术人才能够更好地运用数字技术,同时也能为今后的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做出新的贡献。

3.6 合理应用调查技术方法

3.6.1 GPS技术

GPS是地球上最重要的技术,准确定位、参考信号发送与接收是地质灾害监测工作的关键。GPS系统的基本思想是:第一,要完成卫星的导航,必须有3个以上的卫星来确定接收器的位置,然后把接收器放置在一个参考点上,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GPS 定位系统,然后把接收到的信号通过无线电传送装置进行转换,然后再发送出去。GPS 技术在应用中要特别重视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准确的变换和建立坐标系统,同时还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任何微小的误差都会导致测量工作的失败,这就是我们在技术上要特别重视的问题。

3.6.2 GIS技术

GIS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软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系统工程的手段,对数据进行收集、存储、显示、查询、分析、建模,并对资源、环境、区域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在固体矿产资源勘探中引入GIS 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评估工作的质量、效益、优化工作流程、转变工作人员的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从而构建一个完整的固体矿产资源评估系统。虽然地质灾害没有一定的规律性,但是利用GIS技术可以对地质灾害的等级、地点和发生次数进行详细的分析、统计和整理。通过对地质灾害发生之前的预兆和现象的把握,达到对地质灾害的预报。但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也在逐渐增加,GIS地质灾害数据库需要不断更新,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3.6.3 遥感调查工作方法

遥感调查主要利用遥感技术对致灾因素相关信息进行提取,以已有地质灾害及隐患为样本,根据不同地质灾害孕灾背景和形成条件,分析地质灾害类型、边界条件、变形特征、分布发育规律等,对孕灾地质条件进行补充解译,获取致灾因素综合信息。通过对地质灾害形成和发育的地质环境条件的综合分析,初步圈定地质灾害危险区,配合地面调查工作。遥感解译须在PhotoShop、MapGIS 等软件平台上以人机交互方式进行。通过遥感解译和现场调查验证,全面解译调查区内地质灾害类型及规模、地质环境背景以及人类工程活动,以提高地质灾害遥感解译的质量和精度。

3.6.4 地球物理勘查方法

物探是一种间接测量,不直接接触被测物体,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岩石的重力、磁力、电导率、热传导等物理性质,来推断和判定该地质体或地质结构。在实际地球物理勘探工作中,我们经常利用各种地质工具对所研究地区的物探资料进行提取、收集,并将其与地质情况、地质知识相结合,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更好地预测、判断该地区的矿体构造、位置、分布范围、储量大小、围岩特征,进而为今后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地球物理勘探具有操作简单、快速、低成本等优点,重力、磁法、电法等地球物理勘探手段具有较好的适用性,而多种地球物理勘探手段的结合,使地球物理勘探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较好的勘探效果。

3.7 调查与防治工作相结合

在地质灾害的调查中,要有初步的控制思想,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进行,从而为方案的制订和实施提供科学的依据,更好地进行地质灾害的治理。首先,要完善现行的预警系统。在预防控制战略中,最重要的是加强早期预警。这是因为,有关部门必须建立起完善的地质预警系统,以确定具体区域的危险。在预警系统中,对灾害进行监控的关键是提高其技术水平,而不能缺少对灾害的控制。如果出现异常,相关人员就必须通过监测设备收集到一定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通过对系统的反馈,可以实时地提供灾情预警信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对地质灾害的原因做出快速的判断,从而为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其次,要做好应急处理工作。近年来,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与方法得到了飞速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地质灾害防治网络也逐渐延伸到了突发事件处理的各个环节。针对某些突发的地质灾害,需要有关部门制定全面的防灾预案,根据具体的预案,快速应对。因此,应急处置可以使灾难所造成的危害和危险降至最低,使财产和人身损失降至最低。

3.8 建立数据库

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数据库,为群测群防、应急处置、气象预警、防灾减灾等工作提供基础地质依据。将地质灾害知识宣传和群测群防网络建设贯穿于地质灾害调查始终,通过调查,完善工作区地质灾害防灾规划建议,健全地质灾害群防群策网络。

4 结束语

总之,地质灾害的频发不仅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而且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的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防治地质灾害的根本。地质灾害调查者应紧密联系地质环境,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寻求最适宜的防治对策,建立综合的防灾体系,以提高地质灾害的综合效益。

猜你喜欢

防灾工作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防火防灾”大作战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