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人际环境优化

2023-11-04杨业华

关键词:人际教学活动思政

蔡 欢 杨业华

(湖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下文简称“高校思政课”)在一定人际环境下开展,人际环境是高校思政课顺利开展必须凭借且无法脱离的重要因素。深入研究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的基本内涵、作用机理和优化路径,对营造良好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增强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有着重要意义。

一、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的基本内涵

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本研究主要探讨狭义的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即高校思政课系统内的人际环境,涉及到高校思政课教师、学生这两个主体要素。这里将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定义为: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为中心体,对其产生影响的高校思政课系统内一切人际关系的总和。科学认识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的基本内涵,需要把握以下问题。

1.科学认识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的中心体。任何环境都是针对特定中心体而言的,中心体是环境得以产生的核心,环境的内涵与外延都以中心体为参照[1],可以说中心体是环境这个圆的圆心,以特定中心体为圆心只能延伸出一个与之对应的环境,若缺乏中心体,环境便不复存在。因此,正确把握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的中心体,是科学认识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的首要问题。

第一,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的中心体是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而不是高校思政课人际关系,这是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研究的理论基础。一方面,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归根结底是因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的存在而存在,承载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的进行,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不存在,也将无所谓高校思政课人际关系,更无所谓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人际关系在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得以形成,围绕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而运动变化发展,高校思政课人际关系的总和即构成了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可见,高校思政课人际关系是构成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的基本要素,但并非作为中心体被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所环绕。

第二,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的中心体是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而不是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突出“活动”二字,其意义在于强调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是一种动态性存在,随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的变化而变化。这要求我们在认识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时决不能用孤立、静止的观点,而必须以运动、发展、变化的观点探讨其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唯有如此,才能正确把握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的本质和规律,在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建设过程中做到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第三,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的中心体是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而不是单一的教育活动或教学活动。强调“教学”,在于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的关键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人际环境,包括思政课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环境以及学生之间的人际环境;强调“教育”,在于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并不局限于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人际环境,也包括了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活动之外的教育活动的人际环境,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人际环境与课堂教学活动之外的教育活动人际环境相统一的开放系统。因此,它要求我们在认识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时,既要充分重视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人际环境这一核心内容,也要重视课堂教学活动之外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良好人际环境的塑造,充分发挥人际环境的育人功能。课堂教学活动之外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人际环境尤其需要被重视,其有助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把真理力量与人格力量有机结合,发挥身教重于言教的作用。

总之,将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作为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的中心体,强调的是,凡是对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这个中心体产生影响的高校思政课系统内的人际因素,都是构成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的基本要素。在把握思政课人际环境时,必须科学掌握好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的度,既不能泛化,也不能窄化。

2.科学认识高校思政课人际关系与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之间的关系。高校思政课人际关系与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是一对非常容易混淆的范畴,要科学认识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必须科学认识其与高校思政课人际关系之间的关联。总的来说,高校思政课人际关系与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高校思政课人际关系指高校思政课教师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交往形成、发展并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相对稳定的关系。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建立在高校思政课人际关系基础之上,高校思政课人际关系是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的前提和基础,离开高校思政课人际关系,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是,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又不同于高校思政课人际关系,高校思政课人际关系强调的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线性关系,研究高校思政课人际关系主要研究存在哪几对人际关系、具体人际关系状况如何等;而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强调的是环绕在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这个中心体周围,对这个中心体产生影响的高校思政课系统内一切人际关系的总和,是高校思政课人际关系综合作用的表现和结果,是对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这个中心体产生影响的人际关系形成的一种整体氛围。研究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主要在于阐发清楚由这些人际关系所构成的校园人际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影响规律,而不是研究人际关系本身。诚然,高校思政课人际关系也会对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产生影响,例如高校思政课教师A与学生B之间的关系不佳,那么A与B之间的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必然受到不良影响,而A与学生C之间的关系良好,那么A与C之间的教育教学活动可能十分顺利,显然,从人际关系角度考察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影响具有明显局限性。而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对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虽然其内部具体组成部分所造成的影响各有区别,但总体上有一套独特的影响机制,深刻影响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制约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全过程,具有重要的环境化人功能。

3.科学认识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与高校思政课其他环境之间的关系。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环境作为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必然会对其产生影响。对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产生影响的环境种类繁多,主要包括高校思政课系统外环境与高校思政课系统内环境。高校思政课系统外环境指高校思政课社会环境、高校思政课国际环境等,高校思政课系统内环境指高校思政课时空环境、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等[2],这些环境均从不同方面影响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是高校思政课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他环境都在不断地对人际环境产生影响,从而使人际环境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与高校思政课其他环境相比,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有其特殊性,特指对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产生影响的高校思政课系统内具有人际关系形态的因素总和,缺少人际关系这一形态因素的环境就不是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这是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区别于高校思政课其他环境的重要标志。

二、正确理解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的作用机理

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的中心体是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研究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的作用机理,就是要研究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如何对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产生影响。当然,这一影响不是单向的,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本身也在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得以建构,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同样影响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对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的作用过程,如下图所示:

1.作用起点:影响思政课教师与学生的认知、情感与行为。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对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归根结底是通过影响“人”实现的。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由“人”建构,高校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作为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的主体,不仅是其建构基础,也是其发挥作用的逻辑起点。这主要是由于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交往性活动,其全过程始终由高校思政课教师与学生参与,在高校思政课教师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中得以推进,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正是率先通过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师与学生进而制约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的。

具体来讲,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发挥作用的起点在于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师与学生的认知、情感与行为。第一,具身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认知是具身的,具身“是指任何心智现象都依赖于一个身体例示(instantiation),以及该例示的结构、活动特性和发展等”[3],强调认知、身体与环境的统一性,主张人的认知依赖于身体与环境,而身体又嵌入于环境,因此,环境对人的认知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支撑并作用于人的认知全过程。马克思也认为,人的认知“是他们的现实关系和活动、他们的生产、他们的交往、他们的社会政治组织的有意识的表现(不管这种表现是真实还是虚构的)”[4]。可见,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无疑会影响师生的认知,例如影响其对相互认识与了解情况的认知、对共同面对的问题的认知等。第二,情感发生的过程与交往密不可分,交往是心与心的交流,“情感是把我们和他者连结在一起的最重要的纽带和黏合剂”[5]。在交往中人们表达与传递情感,达成情感共鸣,一切社会共同体可以说都是情感共同体。由高校思政课教师与学生在交往中建构的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必然弥漫着丰富的情感基调,高校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会在其中感受到自己与他人关系的亲疏远近以及情感被满足状况,进而产生移情体验,内在情绪情感被进一步激发。第三,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在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师与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基础上会制约人的行为,这是其对高校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产生影响的外在表现。行为心理学认为,一切行为的发生皆基于行为主体的特定认知、情绪、情感等心理诱因,在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影响下,高校思政课教师与学生生成特定的认知与情绪情感,并通过内在矛盾运动实现由“知”向“行”的转变。

2.作用关键:影响高校思政课的组织、实施与反馈。当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作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师与学生的认知、情感与行为时,其对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尚处于起始阶段。实际上,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影响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的关键,在于其对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组织、实施与反馈环节的制约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对人的影响与其对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的影响是被割裂开的。实际上,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对高校思政课教师与学生的影响在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中实现,对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的影响也是通过作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师与学生得以实现,这两方面的作用过程相辅相成、彼此融合,在实际工作中不存在孰先孰后的顺序。但在这里,将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对高校思政课教师与学生的影响作为起点,是为突出“人”在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位置,强调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对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的影响是通过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师与学生的认知、情感与行为而实现的,这一作用过程大体如下。

第一,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是在一定目标指引下制定活动计划与方案,这一环节在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交往中推进与完成。受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师会对彼此间关系的亲疏远近有一定认知,并带着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赋予的情绪感受来决策,是进一步开展工作或积极合作探讨,还是貌合神离消极应对。这直接制约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组织环节的开展状况。

第二,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环节在于实施,这一环节既包括高校思政课教师之间的分工合作,更在于高校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也离不开学生之间的互动协作,“从一定意义上讲,师生之间的观点交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实现途径”[6]。但凡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尚在实施过程中,高校思政课教师与学生必然会将在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中形成的认知与情感带入到对待其交往对象的行为中。例如,若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冷漠紧张,高校思政课教师间会缺乏合作与交流的主动性,学生间同样极易缺乏合作探究课堂问题的积极性;缺乏人际环境优化意识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难以以饱满的热情对待学生,学生大概率也会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排斥、不信任,不配合教师发起的课堂互动,即使教师有意运用对话教学法、心理咨询法等策略,也较难与学生展开有效互动,教育教学效果堪忧。

第三,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的反馈环节指高校思政课教师从学生那里获取反馈信息,以进一步调节教育教学目标、方法与内容。该环节成功的关键在于反馈信息的数量与真实性,这也受制于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例如,当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亲密和谐时,高校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会在对彼此的人际认知与情感上达成积极共识,认识到彼此可以亲近与信任。教师对学生有亲近感,会耐心观察学生,进行平和友好交谈,学生信任、尊重教师,愿意积极配合,向教师反馈大量、真实的信息,反馈环节得以顺利进行。

总之,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的作用机理以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师与学生的认知、情感与行为为起点,进而制约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的计划、实施与反馈环节,最终实现对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全过程的影响。

三、优化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的路径方法

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深刻影响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对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进行优化是提高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应有之义。优化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准确把握优化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的路径方法。

1.旗帜引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优化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7]习近平总书记不仅重视高校思政课环境,而且非常重视人际环境,他强调:“在现实生活中,必要的人际交往是不可避免的,工作生活中都会发生大量人际交往,但交往要有原则、有界限、有规矩,低调为人,谨慎交友,自觉净化自己的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8]他曾明确提出:“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变了原有的资源配置方式和组织管理模式,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对党内生活带来不可低估的影响,引发了种种问题,组织观念薄弱、组织涣散就是其中一个需要严肃对待的问题。”[9]习近平总书记的上述讲话不仅强调人际环境对党员干部有重要影响,而且要求党员领导干部主动创造健康的党员领导干部人际环境。虽然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人际关系问题时多从党员领导干部角度阐述,但这些论述对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的优化依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优化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政课环境和人际环境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加强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研究,把握其精神实质,建立团结有序的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改善课堂教学状况,防止形式化、表面化”[10],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为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营造赖以生根的良好人际氛围。

2.力量之源: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师与学生的自觉优化意识与优化责任。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是人,影响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的关键在人。倘若高校思政课系统中的人没有认清自己的主体责任,仅凭个人好恶或习惯与他人交往,那么,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则犹如一盘散沙,甚至危机四伏。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在环境面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可以发挥能动性对环境加以改造[11],对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进行优化的根本举措就在于培养高校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主动优化的自觉意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不受思想指导和推崇的行动,只不过是行尸走肉——没有灵魂的躯体”[12],只有当高校思政课教师与学生端正认知,真正认识到自己是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的构成主体,树立自觉优化意识,才会以一定规范与原则约束自身交往行为,以饱满的热情自觉维护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的和谐与稳定,真正承担起自己对优化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的责任,从源头上为优化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夯实基础。

3.制度保障:将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状况纳入高校思政课评价体系。近年来,高校思政课评价体系虽不断完善,但仍集中于教学评价与结果评价[13]。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是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深刻影响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效果。良好的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是保障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有理由也有必要将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的状况纳入高校思政课评价体系,将其视为高校思政课的生成性评价,实行高校思政课教师与学生针对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的“自评+互评”打分制,使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状况成为判断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为获得较好的评价结果,会调整与改善交往观念与交往行为,促进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朝积极方向发展。

4.全局视角:建立三位一体、整体和谐的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是由高校思政课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人际环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环境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环境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14],优化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必须坚持三位一体、整体建构的科学方法,使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呈现出团结有序之态。

首先,建构团结协作的高校思政课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人际环境。这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协同合作的制度保障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健全、明晰的规章制度能为高校思政课教师间进行健康有序、职责分明的协同合作提供强大助力,是确保高校思政课教师间顺畅合作的有效保障。

其次,创建健康、融洽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环境。学生是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的主体,优化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绝不能忽视对学生之间人际环境的优化。第一,积极开展群体活动,促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进行平等交往与积极合作,深入了解彼此,建立深厚感情。第二,深化交往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往观,提高交往能力,改进交往方式。第三,净化网络人际环境。对生长于信息化时代的大学生而言,网络交往在其人际生活中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必须认真监管学生之间的网络交往,防止学生在网络交往中行为越轨。此外,还应加强网络心理与道德教育,重点引导网络活跃者等,多渠道并行,净化学生之间的网络人际环境。

最后,营造和谐友好的高校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环境,这是优化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的重中之重。从情感维度而言,必须增进情感交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满足其情感需要,激发情感共鸣,建立充满情感温度的高校思政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环境。从方法维度来讲,应改变“我讲你听”单向灌输模式,采用对话教学法,营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积极对话的人际环境。从载体维度来讲,必须优化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六点要求中强调“思维要新”。优化高校思政课人际环境也应坚持创新,与时俱进,广泛运用多媒体、翻转课堂等新兴教学方式,让高校思政课课堂充满生机;推行中班教学、小班研讨模式,避免因课堂人数过多导致的学生与教师沟通机会过少等情况。

猜你喜欢

人际教学活动思政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搞好人际『弱』关系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从《战国策》看人际传播中的说服艺术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