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峪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现状及保护措施探讨

2023-11-04齐孝华

南方农业 2023年15期
关键词:动植物林区自然保护区

齐孝华

(甘肃省白龙江林业生态监测和调查规划院,甘肃陇南 746400)

甘肃白龙江博峪河省级自然保护区隶属于甘肃省白龙江林业保护中心,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天然林区,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南部与陇南市文县西北部的交界处。博峪河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东经104°09′23″~104°32′40″、北纬33°03′18″~33°34′50″,北接插岗梁自然保护区,南达文县石鸡坝乡,西抵四川省九寨沟县,东以插岗梁、阿尔格梁、白马池总梁、灌水梁为界,总体上呈现出南北长、东西窄的地形状态(南北约58 km,东西约25 km),总面积约为9 万hm2,森林覆盖率约为57%[1]。博峪河省级自然保护区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天然林区,辖区内常住人口约为3.2 万人,汉、藏、回等多民族混居。林区群众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水稻、豆类等,主要经济作物有党参、当归、核桃、花椒等。

博峪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区划内地形复杂,高山遍布,峡谷纵深,是长江上游典型的高山峡谷区。林区内地势起伏较大,总体上呈现西北高东南低,海拔最高点约4 200 m,与最低点相差约3 000 m。特殊的地形构造使林区成为优良的长江上游水源涵养区,年产水量为3.66 亿m3。丰富的水资源滋养着林区各种野生动植物,呈叶脉状分布的各级支流最终汇集到中路河,形成约1 000 km2的汇水区,平均流量达11.6 m3·s-1。博峪河省级自然保护区气候条件复杂,包含北亚热带湿润气候、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和温带高寒旱季显著湿润区气候。林区内多年平均温度为12.8 ℃,年日照时数约为1 555 h,零上积温约为4 080 ℃,无霜期约为167 d,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96.6 mm,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6—9 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

天保工程实施20多年以来,博峪河省级自然保护区通过采取人工造林、天然林管护、封山育林、森林抚育和退化林修复等措施,森林植被覆盖度逐年提高,森林结构更加合理,林地生产力不断提高,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生态功能得到了极大地改善,森林生态系统趋于稳定,各类自然灾害发生的频次明显减少,有效地减缓了水土流失,为野生动植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对保护区内生态系统的恢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了有效地保护,使得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实现了可持续发展[2]。为了加强保护,本文全面分析博峪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生态系统和动植物资源的多样性,以及博峪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并提出应对策略。

1 现状

博峪河省级自然保护区自实施天保工程以来,通过大力护林,积极开展人工造林、封山育林、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加强林政执法等措施,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得到了控制,减少了自然灾害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自然生态系统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提高了林区森林覆盖率,减少了水土流失,提高了林地生产力,实现了生态环境建设同经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3]。保护区内的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

1.1 生态系统多样性

博峪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由多种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组成,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重叠,共同养育着林区内的各种野生动植物。

1.1.1 森林生态系统

保护区内最重要的生态系统是森林生态系统,它是所有动植物栖息、繁衍的场所。森林系统种类多样(针叶林、阔叶林、高山灌丛与草甸等),共同构成了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4]。其中,针叶林生态系统分布海拔较高,多集中在2 500~3 800 m 之间,成林树种较为单一,主要植被为冷杉,也分布着一些灌木丛,地被植物以藓类为主[4-5]。阔叶林生态系统分布在海拔2 000 m 以下的区域,主要有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高山灌丛与草甸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地区(3 800 m以上),具有丰富的草本植物。

1.1.2 水域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对整个保护区起着重要作用,林区内丰富的水资源为水生动植物提供了舒适的生存场所,同时滋养着整个林区,对维持整个林区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博峪河省级自然保护区是白水江的主要发源地,该江是嘉陵江的一级支流,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具有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区内有多种鱼类,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

1.1.3 社会经济生态系统

社会经济生态系统是备受关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着整个林区的发展和保护。博峪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常住人口多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第三产业较为落后。

1.2 物种及遗传多样性

博峪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具有丰富的物种(见表1)。记录在册的主要哺乳类(77 种)、鸟类(275种)、两栖类(28种)、爬行类(37种)、鱼类(20种)和昆虫类(2 138 种)。近两年来,通过持续监测,又发现水鹿、独叶草等动植物物种。博峪河省级自然保护区是甘肃省内野生珍贵濒危物种的主要集中地(38 科60 属67 种及变种),具有多种国家级保护动植物,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植物有10 种以上[3]。博峪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的条件形成了遗传多样性的格局。

表1 博峪河省级自然保护区主要生物类群种数情况

1.3 特有物种保有情况

博峪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生物特有性现象较为明显。监测结果表明,保护区内至今仍存在第四纪冰川期的原始次生林,多种特殊物种均被第一次发现,被称为生物多样性的避难所。现有多种濒危珍贵动植物,如水青树、独花兰、香果树、鹅掌楸等植物,大熊猫、扭角羚等动物。区内特有的植物中,有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孑遗种珙桐、水杉、连香树、水青树,以及单种属植物独花兰、香果树等,珙桐、水杉具有特别重要的遗传学意义和生态学意义,被称为全球研究古生物的“活化石”。同时,它们和区内的多种生物均有着特别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6]。

2 面临的挑战

博峪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为林区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森林火灾、盗伐、盗猎和毁林开荒等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着林区的生态安全。

2.1 森林火灾

博峪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森林火灾威胁主要来自于外界人为因素。根据调查显示,林区内常有从事非法活动的流动人员,随意丢弃的火源给森林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另一方面,当地居民还保留着刀耕火种的耕作习惯,这些活动虽然没有引起大的火灾,但对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构成了极大的威胁[7]。同时,由于特殊的地形地理位置,保护区内的地表火和荒火形成概率较小。

2.2 盗伐、盗猎

博峪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生存着大量的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这对不法分子产生了极大的诱惑。林区内存在着盗伐盗猎等现象,附近村民也存在着靠山吃山的思想。这对林区内的珍贵野生动植物构成了较大威胁。

2.3 人囗增长过快

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条件使得林区内人口日益增多。这对林区生态环境承载力形成了很大的压力。林区内居住人群的衣食住行大多跟森林资源有关。例如毁林开荒种植党参等中药材,群众烧柴建房等都要从林地和森林中获取,因此对森林资源有一定的破坏[8]。

2.4 其他因素

保护区内由于林权确定模糊,林、农、牧地块相互交错分布,林农林牧矛盾突出,增加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难度。保护区内管护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保护区保护能力建设不足,限制了保护区的高质量发展。对生态文明思想的宣传不够,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不强,对保护区边界和重点保护动植物的知晓率不高。

3 对策建议

3.1 认真开展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工作

在保护区内广泛宣传,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通过开展自然保护地的勘界立标和整合优化,形成相关各方认可、准确清晰的边界,有助于推动自然保护地规范化建设和精细化管理,确保自然保护地执法监督有据可依。建立以保护大熊猫、扭角羚等野生动物及其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区,使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森林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并且有利于动物的迁移,扩大活动范围。

3.2 加强物种资源保护的法制建设

为了保证林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与物种的多样性,必须强化法制规范,以强有力的手段,把本林区典型物种资源的保护置于严格的管理监督之下,使各种保护措施获得必要的法律保障。

3.3 实施自然保护地为主的保护措施

通过确权颁证,埋设界桩、界碑和标牌,使自然保护地边界明确,对违法的人具有约束和警示作用。抓好巡逻和定位监测,防止森林火灾和外来物种入侵,严格防治松材线虫病等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建立林区内资源的合理利用制度,开发建设小水电等多种经营设施,增强造血功能。修建野外巡逻哨卡,改建护林站,配备野外用具及办公设备。

3.4 加强科学研究和完善监测体系

重视科学研究,积极开展调查和监测工作,建设科研用房,配备实验设备;制定博峪河省级自然保护区中长期科研发展规划和科研年度计划,成立科研评审委员会,建立科研评审制度;开展社会经济和生物资源本底调查;开展主要物种的生态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进行能源需求分析,研究节约能源对策,建立信息系统;争取国内外科研基金,进行课题研究;开展合作研究,提高研究工作的针对性,解决保护管理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建立监测网络,制定监测计划,收集信息数据,监测主要物种的消长变化趋势、生境多样性变化趋势,开展社会经济状况监测,监测气象数据;对项目实施进行定期监测,提出目标和要求,进行项目终期评估。

3.5 加强宣传教育、人员培训和信息管理

针对宣传教育方式单一、效果有限的问题,改变现状,扩大宣传教育面,积极鼓励对外宣传,立足于博峪河省级自然保护区自上而下进行人员的培训和自然保护工作竞赛等活动,达到提高素质和技术的目的。建立计算机中心和信息、管理配套软件;安装生物多样性管理信息系统(BIM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立各种数据库;成立图书馆、图书室等情报、技术和信息交流机构。

3.6 建立林长制,加大执法力度,实行依法治林

建立林长制,各级林长按规定巡山查林,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加强《甘肃省实施(森林法)办法》的实施,为博峪河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科学、合理、实用且坚强的法制保障。博峪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保护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及全民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因此,只要林业工作者抓住机遇、开拓进取,积极迎接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博峪河省级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就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4 结语

博峪河省级自然保护区是长江上游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我国西北地区生态安全及环境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全面了解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概况,分析保护区内对生物多样性发展的潜在威胁因素,从根本上提出解决对策,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促进保护区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

猜你喜欢

动植物林区自然保护区
动植物新视界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吕梁山林区白皮松育苗技术
动植物御寒方法大比拼
保护好森林资源 让林区青山常在
小陇山林区茵陈菜开发前景
有趣的动植物
保护自然保护区刻不容缓
把动植物当“人”写
浅淡黄岗梁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