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国主义教育不断增强新时代青年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2023-11-04马卿誉
马卿誉
(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5)
作为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新时代的中国青年需要在精神面貌上积极展现青春的风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青年的精神状态,习近平曾在多个重要场合对增强中国青年的志气、骨气、底气予以明确要求。2023年五四青年节前夕,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学生回信中,习近平对同学们提出的 “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这一体会给予充分肯定,强调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1]。这一表述本质上与习近平始终强调的“要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具有内在一致性,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年的殷切期望,也为新时代如何开展青年工作指明了方向。新时代青年志气、骨气、底气的不断增强离不开行之有效的教育引导。本文试图在准确把握“志气、骨气、底气”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深入探究以爱国主义教育不断提升新时代青年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的有效途径,以推进中国青年的健康成长。
一、志气、骨气、底气: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视野
在2021年2月20日召开的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强调指出:“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导全党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历史定力,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2]随后2021年4月在清华大学考察时、2021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2022年5月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他又多次特别针对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提出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的要求,强调“要立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这一根本大计,牢牢把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引导广大青年在思想洗礼、在实践锻造中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3]。立足新时代,只有不断增强青年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国家才有前途,民族才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有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受思想认识水平影响,可以反映身心健康状况,并能够在具体的实践行动中得到外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青年群体所拥有的特殊地位和发挥的关键作用都要求其应不断增强志气、骨气、底气。这已成为时代共识,并发展为我国文化建设尤其是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关键内容。但是如何达成这一目标,又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大现实难题。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是不断增强中国青年志气、骨气、底气的主渠道。一方面,在理论逻辑上,志气、骨气、底气内蕴于爱国主义教育之中。它们是在青年认同并维护中国人身份的前提下所呈现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因此,不断增强青年人的志气、骨气、底气需将引导青年明晰个体与国家关系作为教育的出发点,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在认知目标上教育引导青年彰显知国之明,两者在教育前提和目标上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在实践需要上,青年精神动力不足的现实问题呼唤以不断增强志气、骨气、底气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全新着力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迈入新时代新征程,尤其是在“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青年已经具备了相对充分的爱国认知和充沛的爱国情感,但往往在实际行动方面还有所欠缺。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少一个能够将认知、情感与行为联系起来的中间环节,即缺少坚定的意志品质作为支撑。因此,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也需要加强针对性,通过不断增强志气、骨气、底气解决青年精神疲软问题,为他们的爱国行动提供有力精神支撑。
因此,志气、骨气、底气的提出不仅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年精神面貌的重视和要求,也进一步明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任务,扩大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视野。
二、在思想洗礼中激发新时代青年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志气
何为志气?“志”是个体希望实现的目标,这个目标一定是积极向上的,虽然目前可能无法实现,但个体通过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能够在未来有所企及。由于志向往往具有一定高度,是无法轻松实现的,甚至在实现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磨难和挑战,因此为了实现“志”,有“志”之人就必须有“气”,既需要一鼓作气,更需要持续奋斗。由此看来,“志气”一词既内在蕴含着客观的目标,同时也体现了主体为了实现目标而做出的主观努力。
志气作为一种精气神,它能够为个人指明前进、奋斗的方向,推动个人成长进步,同时将无数个体凝结为集体,成为群体共同的目的和决心,汇成推进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对广大中国青年来说,仅仅具有志气是不够的,应更加强调具备做中国人的志气。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坚持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自己的远大理想。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党全国人民的持续努力下,社会主义中国焕发出勃勃生机,并在曲折探索中逐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向着伟大复兴坚定前行。因此,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当代中国人应有的志气。新时代青年应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中,于思想认识层面深刻领悟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具体内涵,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
第一,不断增强青年不甘落后、奋发进取的志气。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中,消极、懈怠从不是主流人群的精神面貌,自强不息、奋发图强才是世代中国人传承弘扬的美德,我们正是以这种精气神为指引,凭借这股向上的力量,才克服了种种困难,取得了辉煌成就。当前,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作为肩负历史重任的新时代青年,唯有具备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才能引领中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不断奋勇向前。因此,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应将增强青年不甘落后、奋发进取的志气作为新的教育目标,通过开展国情和世情教育,既帮助广大青年厘清对新时代整体社会环境的认识,明确我国当前的整体发展形势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也要帮助他们准确把握全球局势,将中国的发展置于整个世界背景下考量,在对自身使命任务形成深刻认识中,培养积极进取的向上心态。
第二,不断增强青年艰苦奋斗、坚定不移的志气。理想作为指引未来并具有超越性的目标,从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需要经过不懈奋斗。在“奋斗”一词中,“奋”是指鼓足勇气、振作振奋,“斗”是指斗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崇高的、光荣的,同时向其迈进的过程必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各种挑战。面对挫折与磨难,中国人总是会以不懈奋斗的姿态奋勇向前,意志坚定、不畏艰难。“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在奋发进取的道路上,所有挫折都无法阻挡前进的脚步。这就是中国人的志气。新时代青年所肩负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使命艰巨。因此,广大青年要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认清使命的这一特性,从而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以艰苦奋斗、坚定不移的志气助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第三,不断增强青年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的志气。在中华文化中,个人、国家、社会并非三条没有交叉的平行线,国家、社会与个人之间也不是简单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相反,三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在汉语中,我们常常会用“小我”和“大我”来形容这种密切关系。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再到“功成不必在我,强国必定有我”,这些警语体现着中国人对个人、社会、国家关系的认识,也展现了中国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励着一代代共产党人为之奋斗。因此,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在引导青年明晰人的社会性本质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勇于担当的志气,引导青年“深刻认识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4],明确自身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所处的主体地位,在此基础上激发他们崇高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在精神感召中涵养新时代青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骨气
何为骨气?理解骨气一词,关键在于正确把握“骨”的含义。骨骼是支撑人体形态的基本架构,同时保护各种内脏器官免受伤害,是身体的核心构件,当这种坚强、依托的意蕴内化为意志品质时,便成为骨气。
中华民族历来不缺少有骨气之人,并且中国人的骨气常常建立在强烈的爱国情感上。苏武流胡节不辱,苦忍十九年,始终未向匈奴低头;文天祥至死不愿投降元蒙,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朱自清身患严重胃病,又无钱医治,为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军国主义,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钱学森毅然放弃美国的优越条件,一心报效祖国,遭受美国无理羁留长达5年之久才在中国政府多种努力下归国。他们在关键时刻都以中国人的“硬骨头”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彰显了中国人的骨气。在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新时代青年同样需要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
第一,不断增强青年秉持原则、坚守立场的骨气。中国人是讲原则、有骨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早就教导我们“穷不失义,达不离道”,不能为了谋求私利而投机钻营、阿谀奉承,更不能违背做人的原则,放弃做人的底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以往实现了质的提升,但与之同时,思想和道德领域还面临许多威胁和挑战,尤其是青年人极易因利益诱惑而掉入享乐主义的陷阱之中。因此,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必须不断增强广大青年秉持原则、坚守立场的骨气,持续用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提升青年的思想认识,引导他们在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尊重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形成坚定意志,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
第二,不断增强青年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骨气。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塑造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习近平曾明确表示:“中国人民不惹事也不怕事,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腿肚子不会抖,腰杆子不会弯,中华民族是吓不倒、压不垮的。”[5]对新时代中国青年而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已经开启,前途是光明的但也必将是艰难的。青年不仅要以真才实干解决新时代新征程中面临的问题,还必须具有不服输、不认输的精神信念,要有被打倒后还能再次站起来的骨气。因此,必须通过对广大青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尤其要深化“四史”教育,讲好榜样故事,引导青年深切感悟先辈们身上不屈不挠的骨气,加深对骨气的认识和理解,并在传承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将坚忍不拔的骨气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有骨气的时代新人。
第三,不断增强青年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骨气。“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之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6]无论是近代经过多次尝试探索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还是新中国建立后从接受苏联帮扶到逐渐走向自力更生,抑或是在新时代不断加强在意识形态领域与敌对势力做斗争、不断突破西方技术封锁等,无数事实都已证明,唯有坚定自身立场,坚决依靠自己的力量处理国家中的各项事务,最终才能战胜一切苦难,一步步走向光明与辉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踏上新征程,应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力,切实于三位一体中逐步深化青年对独立自主骨气的认识和认同,助力青年在愈加频繁、愈加深入、愈加多元的国际交往中坚守中国立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与冲突。
四、在实践锻造中积蓄新时代青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底气
中国人还要有做中国人的底气。在现代汉语中,底气泛指做事情的气力或劲头,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力量来源。底气十足的人往往具有挺拔的身躯、轻松自在的神情和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精神面貌;而缺少底气的人常常表现得唯唯诺诺、小心翼翼,并且还会伴有害怕畏难的情绪。中国人从来都是底气十足的。习近平曾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7]新时代的中国人不仅具有强大的底气,并且我们的底气既源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源于中华民族历经历史激荡、洗礼后取得的辉煌成就,更源于新时代中国人树立的科学而坚定的理想信念。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广大青年应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底气。
第一,不断增强青年坚守道义、正大刚直的底气。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立身兴国之本。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中,无论是中华传统美德、中国革命道德还是社会主义道德,都要求人们善良、正直。新时代,中国青年应胸怀“两个大局”,在理直气壮地发展自身、推进国家繁荣和民族复兴的同时,还要胸怀天下、关照世界。在面对他人的恶意攻击和诋毁诬告时,新时代青年也必须以光明坦荡的姿态坦然面对,底气十足地予以回应,全力维护国家、民族和个人的正当权益。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应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青年在提升道义认识的基础上,不断增强正大刚直的底气。
第二,不断增强青年尊重实际、实事求是的底气。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引,在不断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形成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宝贵经验,并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通过将实事求是贯穿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取得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前进的中坚力量,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更需要坚持尊重客观规律,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辨明是非曲直,不断增强尊重实际、实事求是的底气。
第三,不断增强中国人顺应时势、与时俱进的底气。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就是因为我们始终顺应时代的潮流,并在准确把握历史大势变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与时俱进。在当今时代,“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世界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一个‘乱’字”[8]。中国人在这样一个乱世之中依旧保持发展进步的态势,并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前进,靠的就是顺应时势的浩然罡气。因此,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应通过深入开展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帮助广大青年形成对国内国际形势的正确认识,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大局观,在此基础上,持续增进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和把握,确立并调整个人的人生规划,不断增强顺应时势、与时俱进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