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

2023-11-04郝小磊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2期
关键词:英汉翻译字面译者

郝小磊

(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引言

英语虽然有语法,但是规则简单,易于掌握,但是汉语博大精深,承载着五千年的文化底蕴,相较于英语会更难以理解。有时,只看表面意思是无法真切了解背后涵义的,所以,英汉翻译这项工作难度就会相对较大。比如我们中文常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如果只看字面意思,就是:有的人喜欢萝卜,有的人喜欢青菜。但是真正想表达意思的却是:每个人的喜好不同,和萝卜青菜没有实际联系。那么在翻译的时候,就要注意不需要翻译萝卜和青菜,只需要表达出人各有志、各有所爱即可。这就是文化差异造成的,只有平和这些差异,才能真正被人们所理解。接下来,我将针对当下英汉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存在的问题展开具体论述。

一、当下英汉翻译中处理文化差异存在的问题

(一)对文学体裁缺乏准确的分析

文学体裁有很多,包括诗歌、小说、散文等。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在翻译时的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诗歌的翻译,诗歌在翻译的时候最基本的关键点就是,诗歌翻译后必须依然是诗歌的形式,绝不能改变作品的原有体裁,诗歌和其他文学体裁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它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并且分行主要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所以诗歌总是会给人这样一种印象,鲜明的节奏感、和谐的音调。但是有的人在翻译的时候随意合并或者拆解诗行,这都会影响原有作品的情感表达,破坏了原有的情境,让原本的节奏荡然无存。

(二)对动态对等的缺乏准确的判断

美国的翻译家尤金·奈达提出了“动态对等”理论,此理论主要就是宣扬要让原文读者的感受与译文读者的感受达到一致,所以,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就要选择最接近原文的译法,否则就会造成动态得不对等。比如“every potter praises his pot”,如果按照字面进行翻译的话,就是“每个陶工都对自己的作品感到骄傲”,虽然结合上下文读者可以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涵义,但是如果直接这样翻译出来,会给人一种生硬的感觉,就无法实现动态对等。所以译者在译成中文的时候,可以翻译成“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虽然表面上看似偏离了原文,但是这是最符合原文的译法,可以让译文的读者轻松理解作者的意思,以此实现动态对等。

(三)对创造性手段的运用缺乏灵活

首先,文学作品本身就是通过人们的大脑创造出来的,自带“创造性”。所以,在翻译的时候,译者也应该注意翻译过程的创造性,这样才能提高其翻译水平。尤其是对于英语中的双关语,绝不能逐字逐句的对其进行翻译,否则不仅偏离原有意思还会在整体中显得突兀,影响作品的翻译水平,无法让读者深刻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make up your mind”表面意思是“给你的脑子化个妆”,而实际却是“做个决定”;“hanging out”表面意思是“晾衣服”,实际却是“天气不错,出去玩吧!”等等。由此就可以看出,译者必须脱离束缚,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开动大脑,运用相对创造性的手段来进行翻译,切实表达作者的原意,避免对作品采用直译的方式。

二、英汉翻译中出现文化差异的具体体现

(一)地域环境差异

每个地域的文化都独具特色,各不相同。而生活在每个地域的人们,由于长时间处在该环境中,适应了自己的文化环境,所以身上自然而然地会带有“地域特色”,主要就体现在运用词语上面。比如英国四面环海,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岛国,所以他们经常需要的交通工具,就是船只。为了创造更好的生存条件,他们也不得不与恶劣的海洋环境相对抗,所以,根据英国的地域环境,他们有“on the rocks”或者any port in a storm这两个句子都是与出海有关,但是对于中国读者而言,虽然中国属于沿海国家,但与英国的地域存在差异,所以在理解的时候就会困难。

(二)价值观念差异

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的价值观,而不同区域人民的价值观也会有群体性的特点。比如,在西方国家,他们追求的是“自由、平等、民主”,所以,他们追求个人的利益以及个人的自由的时候,是理所应当的。相反,在我们国家,我们经常说,有了“大家”,才会有“小家”,我们看重的不是个人而是集体,过于追求个人利益是自私自利的体现,我们要把一己私欲抛掷脑后,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正是由于这种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在翻译作品的时候,译者就需要把这种差异纳入考虑范围,时刻注意价值观上的合理处理。比如在翻译外国文学作品的时候,主人公追求个人利益,就要避免中国的读者读出“自私”的味道,还有,在西方国家,他们基本上都是直呼对方的姓名,无论是平辈还是长辈,都是如此,所以,在翻译的时候,译者也要自行添加上相应的尊称,以防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相悖,给孩子造成混乱。

(三)风俗文化差异

说到风俗文化,主要包括民族的习俗以及节日的习俗等等。指向个人或者集体通过长时间形成的、具有约定性的风尚礼节。不同国家的风俗文化具有不同国家的特色,比如在中国,新人结婚的时候,我们都会让“红色”成为整场婚礼的主色调,不管是新人的服饰、还是婚礼的现场,就连喝水的纸杯,我们都会尽量选择红色,那是因为,红色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中,指向“喜庆”,而像婚礼这样的大事情正是“合家欢喜”的时期,所以,无不意外的会变成“红色的海洋”。但是在西方国家他们的婚礼却与我们大相径庭,放眼望去,都是“白色的云朵”。因为在他们的传统观念里,白色象征着纯洁,不管是新人的服饰,还是场地的布置,都会选择纯洁的白色。这就在侧面印证了中西方在风俗文化上的差异。所以,译者在翻译的时候也要注意,否则,就会由于读者对其他文化的不了解,由此对相关的细节产生误解,也就无法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

三、有效处理英汉差异中的文化差异的有效策略

(一)动态对等,易于理解

翻译的第一步是要通读作品,在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具体含义之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追求“一气呵成”,可以先进行“试翻”,也就是先逐字逐句地进行“直译”,在翻译结束之后,再重读作品,仔细品味作品的内涵,对照自己试翻的成果,找到“曲解”与“不妥”的地方再重新润色。针对概念性的字词先行深入分析,再化作最贴近译品文化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不仅能将作者的原意清楚无误地表达出来还能让读者获得更佳的阅读体验。比如“Nothing is impossible to a willing heart”,如果对照字面意思,我们翻译出来的结果是“只要你的心愿意,没有事情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想要贴合作者,让翻译出来的语句更加贴近译品读者的阅读体验,就应该翻译成“有志者事竟成”;又比如“The finest diamond must be cut”,如果对照字面的意思,我们翻译出来的结果是好的钻石必须要切,但是这种纯字面的翻译不仅显得生硬还毫无美感,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结合中方文化,把它翻译成玉不琢,不成器,这样不仅意思相同,还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这就是动态对等的有效运用。

(二)深度了解,提高质量

无论是在日常交流还是文学作品中,都会出现成语、俗语以及俚语。这些语言的存在也是极具文化差异的。这就需要译者必须对西方的文化深入了解,准确地表达出这些语言背后的涵义,这样才能实现文化的输出与输入,建立沟通的桥梁。说到“俚语”,其实就是民间的、非正式的口语,就像是我们所说的“撒丫子”,如果不了解我们的地域文化,就无法准确翻译更别说通过你的翻译作品让更多的人读懂了,“撒丫子”是来自北京方言,这个“丫子”指的就是“脚丫”,“撒”是动作,合起来就是“快跑”的意思。相反,在西方文化中,也会有俚语的存在,比如“a ouch potato”,字面意思是“躺椅上的马铃薯”,如果将这样的翻译结果放在书面上,不仅难以理解,还会非常突兀,这就需要译者深入了解西方的具体文化,通过分析得知。只有深度了解对方的文化,这样翻译出来的作品才会更具水平。

(三)勇于创造,突出作品

英语文学作品相较于中国文学作品还有一大区别,就是其中具有隐喻性的内容比较多,如果通过直译的方式进行翻译,不仅会影响翻译的效果甚至还会让原来优秀的作品变得黯然失色。翻译的作品最起码是要将原本的意境再次呈现出来。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首先要先对作品进行深度探究,理解作者背后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将作品中富有隐喻的地方着重分析,再通过二次加工进行创造,尽最大的努力将原作品中的意境原封不动地再次呈现给异国他乡的读者。这样不仅提升了自己翻译的水平还能加贴合原作者的真实意义。其实,无论任何的作品都是“创造”出来的,所以对于创造出来的作品就要用创造的手段加以修改,这样才符合他们的特点。

(四)忠于体裁,保持原状

文学作品的体裁形式多种多样,在翻译的时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护其原有的体裁形式,绝不能自行更改,像之前所提到的“诗歌”我们已经知道,诗歌是具有明显的节奏性的,如果翻译的时候忽略节奏,就会让诗歌变了味道,极有可能就写成了散文,这样不仅曲解了作者的原意,还让作品变了味道,这样的翻译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比如海子有一句非常著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翻译成英文却变成了“Facing the sea with spring blossoms”,原本的诗歌是四字一句,步调和谐,而且,通过这个句子可以表达出作者向往幸福却又感到孤独凄凉的情感。但是,通过英文的翻译,只是从字面上翻译出了这个场景“面向大海,春天花开”,读者确实能通过这句话勾勒出诗的画面,但是却无法读出原作品的节奏,无法跟着作者的节奏体会他的内心情感。所以,译者在翻译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的时候,要忠于原作品的体裁形式,不仅有助于读者更加体会他的内心活动,还能获得最佳的阅读体验。

四、结语

英汉翻译其实就是在西方文化与中方文化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英语与汉语之间不仅在语法上还是在修辞上都有着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的时候变换思维方式、改变语言习惯,用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来,这个过程不仅是在吸收外国的文化,了解它的民族风俗,也是另外一种方式的文化输出,通过比较,呈现出西方与中方文化之间的不同,使得我们自己的文化更具特色。不仅可以增加自己国家的文化自信还能通过阅读更加清晰对方在自己脑海中的形象,也正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这种巨大差异,使得我们在了解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译者”出现,帮助我们扫清“差异”这一障碍,这样才能让对方的文化更加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猜你喜欢

英汉翻译字面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高校英汉翻译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金缕衣
别误会这些英语
别误会这些英语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负迁移
动态对等理论在传记文学英汉翻译中的应用
数字在法语俚语中的使用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