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风险预警管控的“透明工程”平台构建与应用

2023-11-03余金铭叶垭兴

水利信息化 2023年5期
关键词:市场主体闭环预警

余金铭 ,叶垭兴

(1. 浙江大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2;2. 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浙江 杭州 310002)

0 引言

水利工程作为国家重要基础设施,近年来建设发展动能不断增强。以浙江省为例,2020 年以来,每年水利投资保持在 600 亿元以上,2022 年更是突破700 亿元大关[1];每年在建水利工程超 1 500 项,有超过 2 000 家不同类型的市场主体参与工程建设。然而,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迅猛发展,水利工程建设监管也面临着重大挑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当前的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传统监管手段“盯不牢”、专业领域“看不穿”、社会公众“督不了”的现象日益突出。为更好地应对挑战,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监管,规范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和市场主体行为,促进水利工程又好又快建设,浙江省水利厅按照风险预警和闭环管控的思路,运用大数据融合、智能模型和可视化分析等技术,开展了基于风险预警管控的水利工程建设大数据监督平台“透明工程”的建设,旨在结合水利部智慧水利建设总体要求和省政府推进数字化改革的契机,聚焦大体量水利工程建设监管难题,通过构建全类型覆盖、全过程预警、全方位监管、全闭环管控、全要素公开的“透明工程”应用[2],推动水利工程建设监管模式的创新,利用数据链串联监管链、风险链、责任链,实现水利行业监管和公权力监督的耦合贯通,全面防范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风险,提升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和监管效能,推进水利工程建设的大数据监督。本研究围绕“透明工程”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建设背景、目标和内容、总体架构、关键技术、主要功能及应用成效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水利工程建设监督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

1 建设目标和内容

平台建设立足“党建统领、业务为本、数字变革”三位一体发展需求,从强化水利工程建设监管的视角出发,围绕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及市场主体行为,以问题为导向,基于风险预警和闭环管控的思路,构建水利工程大数据监督体系,建立工程建设全过程监管+风险全方位预警+预警全闭环管控的应用场景,形成上下联动、同步推进的水利工程建设监督管理新模式。

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当前大体量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工程管理系统性不强、市场监管针对性不足、公权力监督不全等问题,通过深度剖析和全过程解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的各类风险,研究建立预警规则、预警模型和处置流程;依托汇聚的数据资源和建立的预警模型,构建工程项目、建设市场、风险预警和闭环管控等业务模块,实现监测分析、风险预警、闭环管控等能力,为省、市、县三级水利部门,以及项目法人、市场主体服务。

2 总体架构

图1 总体框架

各层次介绍如下:

1) 基础设施层。依托浙江省政务云提供的资源、网络及安全产品,构建集约、高效、稳定、安全的平台运行环境。同时,通过互联网接入在建工程现场视频监控等物联感知监测设备[4]。

2) 数据资源层。基于浙江省一体化公共数据平台和“水利大脑”提供的能力及数据资源,构建平台数据资源层。通过共享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发改委)的投资项目审批数据,浙江省招标投标管理中心的项目招投标数据,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以下简称人社厅)的人员社保、农民工保证金缴纳,以及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市场监管局)的行政处罚等外部门数据资源,对接质量监督、质量检测、稽察检查等行业内数据,实现建设管理行业内外数据共享、汇集和治理,为水利工程建设大数据监督提供数据支撑。

3) 应用支撑层。基于“浙政钉”(浙江省统一在线政务协同平台)统一认证、消息通知及水利一张图等能力,建设平台应用支撑体系。建立风险预警和闭环管控相关的算法和智能模型,支撑业务应用的构建,驱动风险预警和闭环管控体系运转。

4) 业务应用层。围绕水利工程建设大数据透明监督需求,结合日常业务管理需要,建立风险预警和闭环管控的逻辑及管理流程[5]66,基于汇聚的数据资源及构建的算法、模型,建设工程项目、建设市场、风险预警和闭环管控等模块,实现水利工程建设大数据监督。

5) 门户层。基于“浙政钉”和浙里“九龙联动治水”统一门户,构建用户交互界面,形成模块化、场景化、岗位化的用户交互体系,为各类用户提供便捷、专业的服务。

3 关键技术

在平台构建过程中,主要运用以下关键技术:

1) 智能化多源数据融合和处理。主要通过贯通水利行业内各建管业务系统数据资源,协同共享发改委、人社厅、市场监管局等部门的数据成果,实现对项目前期、招投标、进度、质量、安全、资金、人员等信息的全方位和多渠道汇集,智能化清洗、去重、融合、处理和建模,从而提高数据质量和可用性,提升数据准确性、时效性、完整性,为风险监测预警提供数据支持。

农民用水协会的组建,既明确了末级渠系工程的管理责任主体,也有效保证了支斗渠维修资金的来源。《宁夏引黄灌区支斗渠水费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规定,引黄灌区支斗渠水费专项用于:管理人员工资、办公及业务费、支斗渠工程设施维修养护费等。协会每年利用30%的支斗渠水费,通过“一事一议”及时进行支斗渠维修、清淤,完全改变了以往末级渠系水利工程维修资金不落实、有人用、无人管的局面,真正实现了支斗渠维修管理的经常化、常态化和制度化,确保各类水利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2) 指标化预警规则与自动化模型驱动。平台将水利工程建设有关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的管理要求进行要素化拆解,结合建设管理过程中风险易发、高发环节分析,形成指标化的风险预警规则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水利工程建设风险预警和闭环管控模型,通过算法和数据,自动化驱动模型运作,自主触发风险预警。

3) 精准化预警与闭环化处置。平台建立精准高效的预警生成和分发模型,根据风险预警的内容、类型和级别,自动向有关单位发出风险预警信息。通过建立闭环管控逻辑,实现预警处置的闭环化。责任单位接到风险预警后,须在限定时间内对预警事项做出响应,直至闭环解除。

4) 可视化分析与决策支持。采用先进的可视化分析技术,将数据分析结果以形象直观的视觉语言呈现出来,为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及项目法人提供决策支持,有助于实时掌握项目建设进度、市场主体行为和风险预警情况,并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制定决策方案。

4 平台构建及应用

“透明工程”在海量数据汇集和风险预警管控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监测分析、智能研判、风险预警和闭环管控等能力,形成全局高效的协同场景,为工程建设监测分析和风险管控服务。平台主要包括工程项目、建设市场、风险预警和闭环管控等四大业务功能模块。平台主界面如图2 所示。

图2 平台主界面

4.1 工程项目

工程项目模块主要包含项目建设进度、资金、质量、安全等内容,实现工程项目从立项到竣工的全过程、各环节监管。平台通过整合水利内部建设管理相关系统,归集发改委、人社厅、市场监管局等外部门数据成果,全方位和多渠道汇聚项目前期、招投标、进度、质量、安全、资金、人员等信息,以及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与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有关的经办、审核、审定等行权信息。通过对水利工程相关数据的整合、关联,多层次、多维度的大数据分析,实时动态呈现浙江省在建水利工程情况,满足各级主管部门不同维度的监管需求。平台建立红黄绿灰“四色”亮灯机制,动态监控项目实际投资完成情况,对红灯和黄灯项目进行重点监管、及时督促,以解决工程建设进度滞后问题。进度亮灯规则如表 1 所示。

平台融合质量监督、质量检测和各类监督检查数据,建立质量安全专题,挖掘分析在建项目质量、安全及问题整改情况,研判质量、安全问题高发的项目及问题种类[6-7],辅助监管部门、建设单位抓住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管理,做到精准管控。

表1 进度亮灯规则

4.2 建设市场

建设市场模块主要监测水利建设市场总体情况及施工、监理、设计、咨询、检测等 5 类市场主体的业绩和信用及参与项目建设情况,实现水利建设市场的动态监管及市场主体信用的客观评价。平台建立企业信用档案,聚合企业的资信、人员、证书、项目、业绩、合同履约、工程质量安全及预警处置等内容,客观反映各类企业的整体情况,实现对建设市场主体的精准画像,以达到分级、分类监管的目标。同时,围绕合同数量、金额等重点要素,构建监测指标,建立市场主体的市场份额时空分布模型,客观反映各市场主体的活跃程度及在全省各地市的时空分布情况。以某市场主体为例,该单位的年度合同走势分析如图3 所示。

图3 年度合同走势分析示例图

平台围绕综合能力、公共信用、市场行为等评价指标,构建信用动态评价模型,按周对各类市场主体进行自动化信用评价,建立信用指数(综合信用得分)、信用排行(评价得分排行)、信用走势(各评价周期、各信用等级(A,B,C,D,E)市场主体数量变化走势)等模块,客观反映某类型市场主体的信用变化情况[8],信用指数如图4 所示,信用走势如图5 所示。

图4 信用指数

图5 信用走势

4.3 风险预警

风险预警模块主要基于工程项目和建设市场的相关数据,建立风险预警规则和预警模型。在数据汇聚的基础上,通过自主驱动预警模型,自动研判风险,一旦触发风险预警条件,平台会自动发布预警信息[5]69。风险预警流程如图6 所示。

图6 风险预警流程

风险预警规则主要围绕项目和市场两大对象,从项目立项到竣工验收,聚焦项建、可研、初设、招标投标、设计变更,以及合同、人员、资金、进度、质量、安全、农民工工资、验收等 13 个易发和高发风险的重点环节,实现对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全过程、各个环节的分析。风险预警规则制定主要原则如表 2 所示。

表2 风险预警规则制定主要原则

通过建立预警模型和融合处理分析内外部各类数据资源,运用关系网络、算术平均、定量分析、相似分析等算法,实现对项目招投标、进度、质量、安全、设计变更、履约、根治欠薪、竣工验收等关键节点和重点环节中的风险智能分析与预警。同时根据风险预警管理需要,围绕预警分类、概况、分布及排行等内容构建预警中心,预警中心界面示例如图7 所示。

图7 预警中心

4.4 闭环管控

闭环管控模块主要围绕平台自动产生的风险预警,通过建立关联分析、流程控制及预警智能解除等算法模型,按照分级分类原则,对各类风险进行闭环管控的流程如图8 所示。针对预警事项,平台根据问题类型将风险预警分为需处置、提醒性 2 类。对于需要处置的预警,通过系统自动分发、责任单位处置及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等流程进行预警处置和闭环管控。责任单位在接到风险预警后,须在规定时间内对预警事项做出响应,并上传佐证材料。水行政主管部门确认后,系统会根据预警类型的处置要求,智能判断是否解除预警。对于设计变更等类型的预警,经水行政主管部门确认后可解除预警;对于项目投资进度等类型的预警,需平台验证进度完成情况,方可自动解除。

图8 闭环管控流程

平台建立了一套省、市、县三级贯通的闭环处置机制,明确了预警处置全流程责任主体、责任分工和处置要求。处置过程由具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全程监管,并设定实施问题不整改、预警不解除的硬指标。对于超期未及时处置的情况,平台自动实施在省、市、县的三级督办,以确保风险预警全程闭环。

5 应用成效

自平台上线以来,通过不断迭代升级,已将 5 000 多个各类项目、2 100 多家项目参建单位纳入监管,发出3 200 多条风险预警,完成 3 100 多条闭环处置。通过流程再造,多跨联动,共建共享,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水利工程建设大数据监管网,全面防范工程建设管理风险,实现工程建设与清廉建设同向发力、同频共振[9-10]。主要应用成效包括:

1) 重塑工作流程。通过统一建设、统一操作流程,实现省、市、县各级贯通共用,使水利工程建设监管工作更加规范、便捷、高效。截至目前,平台已有注册用户 8 000 多人,包括 900 多名水行政主管部门人员、2 500 多个项目法人用户及5 500 多家市场主体用户。

2) 实现精准监管。通过对项目建设过程的监测和预警,主管部门可精准发现问题、动态跟踪风险、闭环处置预警,目前已有效推进 343 个项目建设实施,规范 169 个项目的设计变更和资金支付,紧盯项目经理/总监理工程师兼项和农民工工资发放,纠正 54 个项目的农民工工资和保证金管理支付不规范等行为,推动项目质量安全问题整改率持续有效提升至 96%。

3) 促进协同治理。以“透明工程”为基础,向公权力大数据监督应用推送信息,将行业部门业务监管的数据成果嵌入纪检监察“再监督”,通过关联公权力大数据监督应用中的廉政档案,实现人、事件、预警信息间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行业监管与纪检监督的协同治理效能。

6 结语

自“透明工程”实施以来,通过构建水利工程建设监管新模式,创新实现水利行业监管和公权力监督的耦合贯通。在规范和落实质量行为、安全与进度控制、资金管理、流程监管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风险预警管控效果,有效防范了工程建设管理风险,成为水利工程建设监管的重要手段。

下一步,将持续进行平台的迭代优化,深化系统业务应用,优化完善流程和工作规则,拓展数据共享深度和广度,提升数据分析加工和风险监测预警能力,加强与公权力大数据监督模型的耦合,同时,加强BIM、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应用,全面推进水利工程建管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猜你喜欢

市场主体闭环预警
玉米市场主体售粮积极性提高
李克强签署国务院令 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
人民币汇率破7 市场主体应对有序
三地实践:有效释放市场主体的活力
法国发布高温预警 严阵以待备战“史上最热周”
园林有害生物预警与可持续控制
单周期控制下双输入Buck变换器闭环系统设计
双闭环模糊控制在石化废水处理中的研究
机载预警雷达对IFF 的干扰分析
最优价格与回收努力激励的闭环供应链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