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存量时代的城市设计研究性课程

2023-11-03卢峰

城市设计 2023年2期
关键词:城市设计城市更新

摘 要

在存量时代背景下,面对日益复杂、多元的城市更新需求,我国城市设计的研究重点和实践对象已发生了显著变化。重庆大学建筑学专业的城市设计教学在课程结构与授课方式等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将居住建筑设计、场地设计、高层建筑设计等与城市形态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与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城市设计等课程深度整合,形成了以问题为导向,涵盖中微观层面的城市设计研究性课程群,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建设理念。

关键词:存量时代;城市设计;城市更新;研究性课程;城市设计导则

1 重庆大学城市设计学科与专业教育发展概述

我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的探索以及城市设计专业教学,始于20 世纪70 年代至80年代对西方经典建筑与城市设计理论著作的引介,以及80 年代中期的一系列对外交流活动[1]。1984 年,新上任的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系主任李再琛教授,最早开启了在国内建筑院校的专业教学改革,他根据自己在北美访学时对50 多个院校考察的成果,从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组织构建两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改革设想;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他提出按照“城市—群体—个体”的框架构建建筑学科的知识体系,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环境总体观念,需要构建从“外部环境—内部环境”的设计过程,为此在三年级的第二学期首次开设了“城市设计”课程[2];在教学组织构建方面,李再琛主任打破了原有按建筑类型教学构建的教研室,将全系140 余名教师组建为15 个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课题组[3],其中包括城市设计课题组;由此,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成为国内较早开设城市设计课程的院校之一。

1990 年,重庆大学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改为五年制,城市设计课程根据学制变化改为四年级第二学期的核心专业课程,同时对应开设了城市设计理论课程;1999 年,学院内部进行基层教学组织调整,撤销城市设计课题组,其教师分别转入新成立的建筑设计教研室和城市规划教研室;2007 年,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成立建筑系,随后以建筑系教师为主体构建了建筑学专业的城市设计课程教学团队;2010年,重庆大学建筑学专业教育初步构建了以学生阶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2+2+1”课程体系[4],城市设计成为培养学生城市空间认知能力的主干课程。

2012 年,随着建筑学一级学科拓展为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3 个一级学科,城市设计成为建筑学一级学科下新设立的二级学科,3 个学科方向对城市设计教学的内涵和关注点开始出现差异,在此背景下,城市设计作为建筑学科拓展学科范畴、开阔专业视野的主要途径,成为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并开始以“城市性与公共性”为主题,与三年级住区规划及住宅设计、四年级高层建筑设计等课程形成连贯的、以城市空间形态设计训练为核心的课程体系[5];2015 年,面对城市和建筑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重庆大学建筑学专业教学借鉴国内外高校的课程建设经验,按照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原有的课程结构与授课方式进行了重大改革,将居住建筑设计、场地设计、高层建筑设计等与城市形态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与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城市设计等课程深度整合,形成了以问题为导向,涵盖中微观层面的城市设计研究性课程群,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建设理念,深受学生欢迎。

经过10 年的持续建设,重庆大学城市设计课程群的教学团队日趋完善,相继开展了多层次、多要素的教学研究探索与教材、特色课程建设,不断寻求突破与创新;先后主持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6 项、校级教改项目4 项, 并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和市级规划教材建设等方面取得较突出的成果。团队教师中先后十余人次获得寶钢优秀教师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奖,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重庆市创新争先奖等荣誉称号。同时,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本教学团队积极探索产学研相融合的教学新模式,将教学与教师的研究特长紧密结合;团队成员主持城市设计方向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青年项目2 项,主持城市设计项目获得省部级及以上设计奖项10 余项;团队教师的科研与实践项目为课程内容与方法的不断拓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 当前存量背景下城市设计成果应用面临的问题

自1999 年重庆开展首个山地城市设计国际竞赛以来,以重庆主城区为核心的城市设计实践得到了快速发展,涵盖总体城市设计、城市中心与重点片区城市设计、滨江地区城市设计、街景城市设计等多个层面[6]。始于2003 年的渝中半岛城市设计经多次调整延续至今,成为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研究和检验平台; 2009 年以来,以两江四岸总体城市设计为代表的城市中心区重要节点城市设计,基本上涵盖了主城区各核心组图以及各区县城市中心区,城市设计在山地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的引导与控制作用日益凸显[7]。但是,目前的城市设计作为优化总体城市规划,深化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一种技术手段,缺乏从城市中观与微观层面对公共空间设计的深入思考,也缺少将整体城市形态控制愿景转译为具体地块建筑设计指引的有效方法。

这种自上而下、缺少多部门协调、以二维土地利用为主导的城市设计,其实际的实施效果比较有限[8],也显示了以规划管理为目标、以静态的控规为依托的城市设计工作模式在面对复杂山地城市发展状态时的局限性[9],造成实质上的“控规先行、城市设计被动跟进”的被动局面,导致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3个环节相互脱节;且大部分这一类型城市设计工作主要面向新区开发,偏重于城市整体形象的视觉效果或标志性,对于在高差变化复杂、不规则用地上如何构建与整体城市自然环境格局相匹配的街区构架、建筑组群模式及其适应机制,仍缺乏必要的研究。许多城市设计成果仍然基于交通优先、土地利用优先的控规思维,导致场地的自然山体被道路切割,大量的原始冲沟和地形起伏被填平,场地的自然特征和空间特色几乎全部丧失(图1);而大尺度的单一居住功能地块设置,以及房地产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采用的兵营式的规划布局,从不同侧面显示了以控规为主导的城市设计成果远远脱离实际,无法改变当前千城一面的尴尬局面。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时代,受建成环境的制约,在城市中心区已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改造或再开发建设,以城市存量资源的再开发利用为主要目标,以街区为主要尺度的局部性、渐进式更新模式将成为未来发展常态。但是,目前基于旧城更新的城市设计成果,由于缺少强约束条件下中观、微观层面的城市设计方法和应用的探索,目前仍主要关注城市宏观尺度的功能与用地结构调整,对长期存在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混乱、空间质量衰退等问题缺少有效的应对策略和干预手段,导致很多城市设计成果普遍存在城市特色彰显不足、可实施性差、可控性差等问题。

3 存量背景下的城市设计课程群构成及教学目标

面对当前城市设计研究和实践工作面临的新的挑战,重庆大学建筑学专业的城市设计教学团队以问题为导向,强调城市建成环境的约束作用,以城市再生为目标,以日常生活空间重塑为核心,以步行体系构建为主要策略,以城市设计导则作为链接城市设计成果与建筑设计的桥梁,开展系列研究性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探索,突出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与互补性(表1)。

3.1 城市居住建筑设计与住区规划设计

按照长期以来形成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教学流程,该课程一般由现场调研、场地分析、总图路网布局、标准住宅单元选型等设计训练过程构成,但这种基于《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二维的设计教学模式,只是解决了基本的功能布局和建筑退让间距等问题,容易形成行列式的呆板布局,标准住宅单元也很难适应山地城市复杂的地形条件。新的山地住区规划设计教学(6 学分,96 学时,12 周),强调以住区整体公共空间塑造为核心、建筑与公共空間一体化设计等中微观设计思维方式的培养,构建了基于公共空间塑造的住区规划设计流程,即在深入现场调研、场地分析的基础上,围绕特定使用人群策划特色社区活动,并针对特色社区活动构建与之呼应的社区公共空间体系和步行体系。同时,为了提升社区公共空间的可识别性和归属感,通过特殊住宅单元设计来强化住区公共空间界面,在此基础上,再利用地形高差,逐步完善步行优先的总图路网布局。例如,结合场地的地形高差条件,通过多层次的公共空间设计,形成多个基面的步行出入口和从公共空间到私密空间的过渡,以此活跃不同层次的社区交往活动(图2)。

3.2 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

本课程(2 学分,32 学时,8 周)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通过学习大纲和学习指引,引导学生在短期内建立学习城市设计的知识框架,初步了解不同类型城市设计的工作流程与设计重点,理解不同城市发展阶段城市设计的作用和实施要点,为后续的城市设计专业课程提供初步的设计方法论指导。为此,在教学过程突出了城市设计的研究性与开放性特征,通过案例分析、专题讨论等环节,着重培养学生发现知识、分析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其中,研究案例的选择既是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也是体现教师教学、研究、实践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本课程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过程性、自主性学习模式,通过学生汇报、小组研讨等课程环节设置,鼓励学生从不同方向对具体案例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案例分析对城市设计的体系、策略、方法进行全面的经验总结,使学生成为课程的建设者,为后续的城市设计专业设计课程提供借鉴(图3)。

3.3 城市设计专业课程

城市建成环境中大量存在的、仍在使用的老旧建筑,以及地下车库、高架桥下的消极空间等,均是支撑未来城市再生的主要存量资源;而轨道交通网络建设、区域性的公共空间体系优化整合等,又成为推动城市再生发展的主要外在动力。因此,借助外在城市要素变化所带来的发展新契机,对特定城市区域的存量资源进行整合再利用,是存量时代城市设计的主要工作内容,也是当前城市设计教学的专业训练重点。其中,最关键的设计突破口,就是按照城市与建筑空间一体化设计的原则,打破其彼此封闭的状态,通过构建有特色、可达性强、功能复合的城市步行体系来激活原有的存量空间。为此,本课程(4 学分,64 学时,8 周)教学团队尝试与地方设计机构和管理机构合作,以真实的存量环境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研究的方式,以问题为导向,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城市设计的研究和设计方法体系(图4)。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存量资源分类与再利用分析。

通过实地调研和大数据挖掘,对场地内存量资源进行分类,包括既有建筑内外空间、功能布局、交通体系等,在新的功能定位和服务人群定位的基础上,明确存量资源再利用的主要途径和主要制约因素。

2)存量资源整合策略研究。

以构建高可达性、连续的步行体系为目标,结合上位规划与当地的发展诉求,从地面、地下、空中3 个层次,提出对场地内各类存量资源的整合策略,提出将场地内的消极空间转化为积极空间的建筑室内外空间改造策略和交通策略,将公共空间资源的高集约化利用与新的业态相结合,形成新的场地特色。

3)以存量资源整合为核心的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

按照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一体化设计的原则,通过提高连接性的设计手段,将孤立、封闭的建筑内部空间通过连续的步行体系串联起来,在地面层将大尺度的建筑空间分解为小街区尺度的开放空间体系,通过外立面局部加建形成开放的沿街灰空间,在地下层通过车库空间的相互连接减少地面出入口数量,在空中屋顶层通过植入面向特定消费群体的新的服务业态,提升其景观价值和场地特色。

4)城市设计导则编制的主要内容。

一是对不同层面的慢行体系的接口位置、新建地下空间与地下车库、轨道站点连接的步行通道位置及尺寸等进行明确要求;二是结合商业空间的中庭改造,构建不同层次的立体步行体系,通过增设垂直交通设施实现无缝连接;三是对建筑外立面加建部分的轮廓、材质、底层架空等提出具体的引导建议。

3.4 高层建筑、城市综合体设计专业课程

本课程(4 学分,64 学时,8 周)的教学目标,就是构建与城市设计导则高度关联的城市街区尺度的复杂建筑设计过程。为了体现城市设计导则在城市规划和建筑单体设计之间的桥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互换设计身份的教学环节,使学生对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和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差异形成深刻印象。具体流程就是将学生分为A、B 两组,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别完成城市设计及相关地块的城市设计导则编制;在建筑综合体设计阶段, A、B两组学生互换身份,分别在对方城市设计方案的基础上、按照对方的城市设计导则进行建筑设计,以检验城市设计导则编制的合理性和可实施性(图5—图7)。通过这个教学过程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更加体系化的、超越场地用地红线约束的整体设计思维习惯,从而将单个地块的建筑设计融入到整体的城市空间体系塑造的过程中。

4 结 语

城市设计作为一个引导城市整体形态和公共空间协调发展的设计与管理工具,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地域特征和研究特征,其内涵、外延以及具体的设计方法,将随着城市发展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多元化;另一方面,在信息化时代,专业知识来源的多元化和海量的知识增长,迫使我们的专业教学必须改变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静态教学模式,从“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转变[10],并通过城市设计等研究性专业课程训练,帮助学生形成发现知识、分析知识、运用知识、创新知识的终身学习能力[11]。在存量时代背景下,引导学生建立以问题为导向的城市设计研究、分析和设计方法,是城市设计研究性课程群的主要教学目标。

(1)存量背景下的城市设计,需要拓展城市资源的内涵与外延。面对高密度城市中心区大量的存量建筑资源和有限的城市空间资源,建筑与城市一体化设计是当前城市设计在中微观层面的主要工作模式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因此,基于三维城市基面的、类似诺利地图的图底关系研究与设计方法,既是直观显示城市空间系统化水平和利用效率的有效分析手段,也是融合建筑内外空间、拓展城市公共空间潜力的有效整合手段,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价值,应成为建筑学背景下城市设计课程的训练重点。

(2)构建以人为本、高效、多层次的城市慢行交通体系,是存量背景下城市设计研究与探索的重点,也是整合存量资源、提升存量资源再生利用的关键,只有将慢行系统与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公共空间体系进行无缝连接,才能真正发挥慢行系统在整合各类城市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上的重要作用。因此,需要通过城市设计课程的训练,帮助学生建立以步行为核心的城市公共空间整体设计理念和相应的方法体系。

(3)城市设计落实的关键是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与应用。为了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城市设计导则的作用机制,需要围绕城市设计课程构建从住区单元到城市核心区功能复合体设计的系列课程,并通过强化课程过程中的城市设计导则研究,帮助学生从城市整体形态的角度去推进建筑设计,从而改变局限在用地红线内、过于关注建筑造型表现的狭隘设计思维,拓展学生的设计视野。

(4)存量背景下,建筑学专业的长处在于三维空间思维、对建筑基本空间特征、使用需求和技术体系的了解,但面对日益复杂的既存城市环境,社会调查、前期策划、交通规划等方面知识的缺失或不足,将极大地影响建筑学背景下城市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需要在后续的城市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过程中予以特别重视。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金广君. 对城市设计专业教育的思考[J]. 城市设计,2018(3): 36-45.

[2] 李再琛. 总体观念及建筑构思能力的培养[J]. 新建筑, 1986(2): 16-18.

[3] 李再琛. 建筑人才的知识结构[J]. 建筑学报,1986(6): 62-65.

[4] 卢峰,蔡静. 基于“2+2+1”模式的建筑学专业教育改革思考[J]. 室内设计, 2010(3): 46-49.

[5] 卢峰,黄海静,龙灏. 以学生为中心的建筑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当代建筑,2020(4): 114-117.

[6] 扈万泰, 姜彤. 加强城市设计工作 提升城市环境品质: 重庆直辖十年城市设计工作回顾与展望[J]. 城市规划, 2008(2): 55-58.

[7]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重庆市城市设计管理办法[EB/OL].[2023-01-25].http://ghzrzyj.cq.gov.cn/ztlm_186/ ghgb/kzxxgh/202201/t20220128_10357306_wap. html.

[8] 罗江帆. 从设计空间到设计机制: 由城市设计实施评价看城市设计运行机制改革[J]. 城市规划,2009(11): 79-82.

[9] 康彤曦, 馬希旻, 蒋笛. 重庆区县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实施评估总结及改进策略[J]. 规划师, 2019(6):27-31.

[10] 卢峰, 黄海静, 龙灏. 开放式教学: 建筑学教育模式与方法的转变[J]. 新建筑, 2017(3): 44-49.

[11] 卢峰,新工科背景下研究性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初探: 以重庆大学建筑学专业课程建设为例[J]. 中国建筑教育, 2021(2): 49-54.

猜你喜欢

城市设计城市更新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城市更新,时空“生长”
TOD/城市更新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下的滨海地区城市开发
基于城市设计视角的建筑遗产文化价值构成及评估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关系探讨
高铁车站站前广场城市设计探讨
城市设计视角下的街道绿化规划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