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豁达心境
2023-11-03郑素静
郑素静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万事如意”实在是不可及的一种奢望。古代人在遇到不如意的事,是怎样排遣郁闷的呢?我们可以从下面的几首诗词中品出滋味。
古人无法像现代人那样用电话或网络联系,当他跋山涉水贸然去寻访老朋友,到了地方却未见其踪影,应该是挺失落的吧?然而在诗人贾岛笔下:“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寥寥二十字,却展现着悠然的心境。
没有事先联系也就罢了,如果约了朋友来家里对弈,一直等到半夜,朋友竟没来,或许挺扫雅兴的吧?然而诗人赵师秀却描绘出了这样的情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主人公的心弦与蛙声同鸣,与敲响的棋子和爆落的灯花共振。何等恬淡闲适!
如果说“黄梅时节家家雨”算得上是喜人的春雨,那么中秋节赏月之时遇上风雨交加,真是大煞风景吧?让我们看看八百多年前的大词人辛弃疾是怎样面对这种际遇的,有他的《一剪梅》为证:“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唯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词人将回忆和想象中的月色融进杯里,融入歌中,虽然风雨交加,却有晴空万里的心情。
若在楼上饮酒尚可吟赏“云湿纱窗,雨湿纱窗”,那么步行途中遇雨,身边又偏无雨具,恐怕是挺狼狈吧?然而大词人苏东坡却气定神闲地作了那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何等豪放潇洒!
与好友痛饮至深夜,拄着手杖摇摇晃晃好不容易找到自家院落,任你怎样敲打都无人应门,可能会怒从心頭起吧?然而同是苏东坡,却因此作了著名的《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好一位夜听涛声的临江仙人!此刻,那“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大江就在他脚边,只要他轻撩长衫,踏上一叶扁舟,便可“羽化而登仙”。多么飘逸旷达!
我常想古仁人之心,为何能如此平和、旷达?百思而难得其解。今日偶读当代诗人汪国真的诗集,他给出了令我认同的答案:“不是苦恼太多,而是我们的胸怀不够开阔;不是幸福太少,而是我们还不懂如何生活;忧愁时,就写一首诗;欢乐时,就唱一支歌;无论天上掉下来的是什么,生命总是美丽的。”